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本身都有一个能否持续发展的问题。它不仅是一个复杂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甚至是涉及人类本身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如果说在社会发展中人们先后认识到经济发展、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性,那么,只有在发展理念先后经历了这些不同认识阶段,特别是遇到了各种现实矛盾和生存困境问题之后,人类才可能提出所谓可持续发展问题。实际上,所谓“可持续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持续发展问题,也不只是社会持续发展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它是人类本身的持续生存和永续发展问题。因而,它在本质上也就成为当代中国发展的生态环境和生存战略问题。本文将在考察和梳理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根据基础上,重点论述实现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之理念、问题和方式。
一、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和理念的形成
任何一种思想、理论、观念和战略的生成,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必然都有其自身的产生根源和形成根据。“可持续发展”作为当代人类及其社会发展的一种总体观念和根本战略,其产生和形成也同样如此。它不是杞人忧天,也不是危言耸听,更不是无病呻吟。从根本上说,这一观念和战略根源于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和社会发展所遇到的现实矛盾。全面了解和深入把握这种困境和矛盾,对于我们充分认识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战略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其自觉性、主动性和实践性,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源于20世纪50-60年代人类环境问题的恶化和地球资源能源面临枯竭的威胁。随着近代人和社会发展形态从“人的依赖关系”向“人的独立性”的转变,人的主体性日益彰显,自信心不断提高。与此同时,自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着机器的发明和科技的发展,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也不断增强。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和“财富不断积累”的强劲动力推动下,人类在改造和征服自然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曾几何时,人们把烟囱林立、工厂遍地、机器轰鸣视为社会进步的象征,也曾把高效农药、高效化肥、高效开采和利用地球资源当作骄傲的资本。然而,就在人们陶醉于对自然的胜利之时,环境污染问题却悄悄向人类走来。特别是到20世纪上半叶,伴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自己的科技优势大力发展自己的工业生产并使自己的经济不断获得增长过程,环境污染问题也在不断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然而,对于信奉“人是自然的绝对主宰”、“地球资源无限”、“人类可以向自然不断索取”的大多数利益追求者来说,并不存在什么人与自然的矛盾,他们对环境问题视而不见,以至于当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在1962年出版后,竟然引起了轩然大波,甚至遭到了许多人的激烈反对和人身攻击。不过,它毕竟引起了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环境问题正是可持续发展问题生成的最初根源。
20世纪70-80年代“全球性问题”的凸显,使得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日益紧迫的时代课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不考虑其他方面,不仅导致了20世纪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引发了诸如河流污染、森林减少、草原退化、土地沙化、臭氧层变薄、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生态环境问题,而且进一步导致了资源枯竭、能源危机、人口爆炸、粮食危机、军备竞赛、核威胁、贫富两极分化等严重社会问题相继产生。这些问题不是某些国家和个别地区的局部问题,而是涉及几乎所有国家和整个人类的“全球性问题”或“世界性问题”;它也不是个别的、暂时的、偶然性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人类能否生存和发展的“人类性问题”和“全球性危机”。对此,梅萨罗维克和佩斯特尔在其所著《人类处于转折点》中指出:“虽然消除核灾难是维持持久和平的无可争辩的先决条件,然而除此之外,对于人类生存正在出现更为微妙、前所未有的新威胁,其危险与日俱增:这就是从历史眼光看正在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增长的那些世界性问题——其性质不只限于物质方面——它们被罗马俱乐部称为‘人类问题’。事实上,我们相信,即使不发生世界原子大战,如果不解决这一危机病症,人类的生存也将受到威胁。……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人类的生存和人类最后进入稳定的物质和精神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相信,除非本书讨论的问题得以解决,精神上和武器上的军备就都不可能解除,世界的不平衡就将最终把人类从边缘推向最后的毁灭。”[1]“全球性问题”的逐渐凸显并日益严重,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它意味着,发展能否持续问题,不仅是关涉人类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而且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最为紧迫的时代课题。如果人类对此不能引起高度重视,及时着手来解决这些问题,那就将使人类本身最终不得不面对无法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威胁和命运。这是人类生死存亡的抉择,也是对人类主体地位和主体能力的严峻考验。
可持续发展问题,既是世界各国都无法回避的全球性问题,也是需要整个人类的齐心合力才能解决的共同难题。于是,人类开始从盲目陶醉或漠然置之中惊醒过来。1968年专门研究环境和发展问题的罗马俱乐部成立。1972年该俱乐部第一个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公开发表,提出经济的不断增长是否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全球性的环境退化和社会解体的严重问题,唤起了人类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极大关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芭芭拉·沃德和勒内·杜博斯组织58个国家152位专家共同研究和编写了《只有一个地球》的研究报告,将环境污染问题与人口、资源、工艺技术影响、发展不平衡以及世界范围的城市化困境等问题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此次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行动计划》,发表了《关于人类环境的斯德哥尔摩宣言》,据此国际社会还立即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等国际组织一起,联合发表了《世界保护策略——可持续发展的生命资源保护》的研究报告,不仅探讨了资源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而且确定了生命资源保护的目标、优先保护的问题、处理这些问题的要求和达到这些目标的方式。接着,1983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成立,经过四年的努力,该委员会于1987年形成并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提出了“从一个地球走向一个世界”的总观点,并围绕可持续发展问题,从人口、资源、环境、食品安全、生态系统、物种、能源、工业、城市化、机制、法律、和平、安全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地分析、研究和论证,第一次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明确定义,这就是:“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这些努力表明,追求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整个人类的普遍共识。 提出问题并引起关注的价值和意义在于采取行动解决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为此做出了巨大努力。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共有178个国家派团参加并有103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会议形成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21世纪议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等重要文件。此后不久,又成立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为了21世纪的地球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于1997年在日本东京召开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经过紧张而艰难的谈判,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2002年8月在南非首都约翰内斯堡召开了“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有191个国家派团参加并有104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会议回顾了《21世纪议程》的执行情况、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经过长时间的热烈讨论和复杂谈判,最后形成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约翰内斯堡宣言》,制定并通过了《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实施计划》这一重要文件。
二、努力实现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问题,从产生、形成和提出,到研究、规划和行动,前后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今天,这个问题已经不再仅仅是个问题,而且变成了解决问题的希望和行动。这也就是说,追求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强烈愿望,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正在采取的普遍行动,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在这种情形下,中国的发展别无选择,只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问题是,究竟怎样才能切实有效地实现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确立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正确理念。从历史上看,正是人类实践使人类自身陷入发展的困境之中。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和批判。然而,这种反思和批判必须从人类自身的立场和观点出发。否则,离开这一基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所谓的反思和批判就可能误入歧途。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宗教神学的“人类中心论”肯定是错误的。它以“上帝创世说”和“地球中心论”为前提和基础,把人类及其地球家园视为宇宙的中心,这显然违背现代科学发展常识。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否定“人类中心主义”而走向“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或“动物中心主义”。所谓“人类中心主义”,并非抽象的理论问题,而是现实的实践问题。正是在解决人类生存问题的劳动实践中,人才把自己提升为人和自然关系中的主体和中心,而把自然作为自身活动的客体和对象。这是人类产生和形成过程不可逆转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自然中心主义”否定了人的主体地位以及人和动物之间的本质区别,等于把人类问题和社会问题归结为自然问题,实际上也就意味着放弃了人类自己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责任和义务。其结果,不仅使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相反,只能延缓解决问题的进程。“生态中心主义”或许旨在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生态平衡,但它忘记了所谓生态问题只是相对于人类本身而言。离开了人是主体、中心和目的,便无所谓生态平衡问题。至于“动物中心主义”,尽管有着保护动物的良好愿望,对于解决生态问题也不无意义,但它本身绝不是深思熟虑的理性思维结果,在理论上只能是“自然中心主义”的一种极端形态。由此来看,摆脱生态环境的危机,实现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出路并不在于否定人类中心主义,而在于更好地发挥人类的主体能动作用。由此,才能为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矛盾和生存困境提供主体前提和观念基础。
实现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解决我国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对生态环境问题高度重视,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旨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实际行动,生态环境状况也在逐步改善。但由于问题本身是长期积累的全球性问题,加之我国经济正处在持续高速发展阶段,一些地方和单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我们仍然面临着比较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一方面,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从国家环境保护部提供的《2010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报告》来看:“十一五”以来,全国地水水质持续好转,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逐年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但是,个别地方和区域污染指标超过国家标准,污染依然严重,地水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为轻度污染,全国酸雨污染依然较重,重点城市夜间噪声污染相对较重,典型农村地区地水为中度污染,全国环境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差距。[2]值得关注的是,在该报告发表两年之后的2013年初,北京及其周边省份,乃至整个华北地区,又出现了严重的雾霾现象,它向人们敲响了警钟,我国的环境问题依然严峻。另一方面,资源能源问题需要高度关注。中国虽说是一个资源大国,但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有限的资源用到13亿人口上,人均资源便少得可怜。有关资料表明: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3,人均水资源为1/4,人均森林与林地面积为1/6,人均森林蓄积量为1/8,人均草场面积为1/2,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为1/2,人均能源消费量为40%。[3]不仅如此,我国还是一个资源消费大国,资源的利用率较低,未来资源供求状况将面临严峻考验。据有关方面提供的资料:目前中国消耗了全世界31%的煤炭,36%的钢,25%的铝和铜,8%的石油,50%的水泥;[4]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比美国、欧盟、日本、印度分别高2.5倍、4.9倍、8.7倍和43%;重要矿产资源利用率也很低,矿产资源总回采率仅为3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到2020年,我国45种重要矿产资源中,可以保证的有24种,基本保证的有两种,短缺的有10种,严重短缺的有9种,国民经济建设需要的大宗矿产,如石油、铁、铜、铝、钾等均不能满足需求。[6]所有这些都表明,我们还面临着比较严重的生态环境和资源能源问题。必须进一步采取切实行动和有力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保证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着眼解决和妥善处理国家和国家之间、民族和民族之间、地区和地区之间的复杂社会矛盾。可持续发展及其生态环境问题,直接表现为人和自然之间的生态矛盾以及前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代际矛盾,但其根源和实质却在于国家和国家之间、民族和民族之间、地区和地区之间的代内矛盾。事实上,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最初就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滥用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当他们发现自身环境问题之后,又将其本身的高耗能和高污染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加剧了落后国家的生态环境问题。而当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变成不得不解决的全球性问题之时,一些发达国家又不愿意承担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社会责任和应有义务,致使生态环境问题迟迟得不到全面有效解决并且还愈来愈严重。不仅如此,在当今世界,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为了自身利益,大力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竭力维护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甚至为了争夺资源和能源,不惜制造民族矛盾,颠覆主权国家,发动侵略战争,加剧地区冲突。这意味着,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是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根源;而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则是影响可持续发展问题解决的根本障碍。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决反对和抵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在尊重主权、平等互利、尊重差异、保护多样基础上,重构国际秩序,构建和谐世界。
实现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历史上有些国家为了发展自己,不惜以武力发动战争,侵略和掠夺别国人民。事实证明,这不仅是一条残暴的、非正义的、损人利己的帝国主义发展道路,而且是一条需要自己付出沉重代价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的极不合理的发展道路。毫无疑问,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国发展所缺资源能源也需要其他国家来支援和补充。但是,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的发展必须也只能走和平发展道路,而不能也绝不会走资本主义的发展老路。中国解决自身所缺资源能源问题的途径和方式,将主要通过正常贸易渠道和开发新能源等途径来解决,而不会也绝不能通过武力途径去获得。对此,邓小平早就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7]胡锦涛也曾强调指出:“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我们将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要求和共同利益,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8]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证明:中国的发展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样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其外在条件,是有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世界环境;其内在原因,则是“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言而喻,中国今后的发展,同样也会坚定不移地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维护世界和平,在和平环境中发展自己并促进共同发展。
世界是各国的共同世界,人类由各国人民所组成。实现人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不是哪一个或某几个国家的事情,需要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地区的共同努力。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一条正确道路,同样也是世界各国发展的正确道路。只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就一定会实现整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梅萨罗维克,佩斯特尔著.人类处于转折点[M].北京:三联书店,1987:5-6.
[2]环境保护部日前公布2010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报告(2011年1月15日)[EB/OL].http?押//www.gov.cn/gzdt/2011-01/15/content_1785113.htm.
[3][4]胡鞍钢.中国资源与经济发展[EB/OL].http?押//finance.sina.com.cn/review/20060113/19462275093.shtml
[5]国家发展改革委.我国资源利用的总体状况,中国政府门户网站(2005年12月29日)[EB/OL].http?押//www.gov.cn/gzdt/2013-04/08/content_2372577.htm
[6]马勇,杨进欣.未来二十年我国资源吃紧[N]中国环境报,2005-8-22.
[7]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7.
[8]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8.
责任编辑 姚黎君 彭 坤
一、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和理念的形成
任何一种思想、理论、观念和战略的生成,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必然都有其自身的产生根源和形成根据。“可持续发展”作为当代人类及其社会发展的一种总体观念和根本战略,其产生和形成也同样如此。它不是杞人忧天,也不是危言耸听,更不是无病呻吟。从根本上说,这一观念和战略根源于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和社会发展所遇到的现实矛盾。全面了解和深入把握这种困境和矛盾,对于我们充分认识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战略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其自觉性、主动性和实践性,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源于20世纪50-60年代人类环境问题的恶化和地球资源能源面临枯竭的威胁。随着近代人和社会发展形态从“人的依赖关系”向“人的独立性”的转变,人的主体性日益彰显,自信心不断提高。与此同时,自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着机器的发明和科技的发展,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也不断增强。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和“财富不断积累”的强劲动力推动下,人类在改造和征服自然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曾几何时,人们把烟囱林立、工厂遍地、机器轰鸣视为社会进步的象征,也曾把高效农药、高效化肥、高效开采和利用地球资源当作骄傲的资本。然而,就在人们陶醉于对自然的胜利之时,环境污染问题却悄悄向人类走来。特别是到20世纪上半叶,伴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自己的科技优势大力发展自己的工业生产并使自己的经济不断获得增长过程,环境污染问题也在不断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然而,对于信奉“人是自然的绝对主宰”、“地球资源无限”、“人类可以向自然不断索取”的大多数利益追求者来说,并不存在什么人与自然的矛盾,他们对环境问题视而不见,以至于当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在1962年出版后,竟然引起了轩然大波,甚至遭到了许多人的激烈反对和人身攻击。不过,它毕竟引起了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环境问题正是可持续发展问题生成的最初根源。
20世纪70-80年代“全球性问题”的凸显,使得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日益紧迫的时代课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不考虑其他方面,不仅导致了20世纪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引发了诸如河流污染、森林减少、草原退化、土地沙化、臭氧层变薄、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生态环境问题,而且进一步导致了资源枯竭、能源危机、人口爆炸、粮食危机、军备竞赛、核威胁、贫富两极分化等严重社会问题相继产生。这些问题不是某些国家和个别地区的局部问题,而是涉及几乎所有国家和整个人类的“全球性问题”或“世界性问题”;它也不是个别的、暂时的、偶然性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人类能否生存和发展的“人类性问题”和“全球性危机”。对此,梅萨罗维克和佩斯特尔在其所著《人类处于转折点》中指出:“虽然消除核灾难是维持持久和平的无可争辩的先决条件,然而除此之外,对于人类生存正在出现更为微妙、前所未有的新威胁,其危险与日俱增:这就是从历史眼光看正在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增长的那些世界性问题——其性质不只限于物质方面——它们被罗马俱乐部称为‘人类问题’。事实上,我们相信,即使不发生世界原子大战,如果不解决这一危机病症,人类的生存也将受到威胁。……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人类的生存和人类最后进入稳定的物质和精神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相信,除非本书讨论的问题得以解决,精神上和武器上的军备就都不可能解除,世界的不平衡就将最终把人类从边缘推向最后的毁灭。”[1]“全球性问题”的逐渐凸显并日益严重,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它意味着,发展能否持续问题,不仅是关涉人类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而且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最为紧迫的时代课题。如果人类对此不能引起高度重视,及时着手来解决这些问题,那就将使人类本身最终不得不面对无法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威胁和命运。这是人类生死存亡的抉择,也是对人类主体地位和主体能力的严峻考验。
可持续发展问题,既是世界各国都无法回避的全球性问题,也是需要整个人类的齐心合力才能解决的共同难题。于是,人类开始从盲目陶醉或漠然置之中惊醒过来。1968年专门研究环境和发展问题的罗马俱乐部成立。1972年该俱乐部第一个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公开发表,提出经济的不断增长是否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全球性的环境退化和社会解体的严重问题,唤起了人类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极大关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芭芭拉·沃德和勒内·杜博斯组织58个国家152位专家共同研究和编写了《只有一个地球》的研究报告,将环境污染问题与人口、资源、工艺技术影响、发展不平衡以及世界范围的城市化困境等问题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此次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行动计划》,发表了《关于人类环境的斯德哥尔摩宣言》,据此国际社会还立即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等国际组织一起,联合发表了《世界保护策略——可持续发展的生命资源保护》的研究报告,不仅探讨了资源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而且确定了生命资源保护的目标、优先保护的问题、处理这些问题的要求和达到这些目标的方式。接着,1983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成立,经过四年的努力,该委员会于1987年形成并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提出了“从一个地球走向一个世界”的总观点,并围绕可持续发展问题,从人口、资源、环境、食品安全、生态系统、物种、能源、工业、城市化、机制、法律、和平、安全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地分析、研究和论证,第一次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明确定义,这就是:“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这些努力表明,追求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整个人类的普遍共识。 提出问题并引起关注的价值和意义在于采取行动解决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为此做出了巨大努力。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共有178个国家派团参加并有103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会议形成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21世纪议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等重要文件。此后不久,又成立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为了21世纪的地球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于1997年在日本东京召开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经过紧张而艰难的谈判,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2002年8月在南非首都约翰内斯堡召开了“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有191个国家派团参加并有104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会议回顾了《21世纪议程》的执行情况、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经过长时间的热烈讨论和复杂谈判,最后形成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约翰内斯堡宣言》,制定并通过了《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实施计划》这一重要文件。
二、努力实现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问题,从产生、形成和提出,到研究、规划和行动,前后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今天,这个问题已经不再仅仅是个问题,而且变成了解决问题的希望和行动。这也就是说,追求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强烈愿望,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正在采取的普遍行动,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在这种情形下,中国的发展别无选择,只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问题是,究竟怎样才能切实有效地实现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确立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正确理念。从历史上看,正是人类实践使人类自身陷入发展的困境之中。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和批判。然而,这种反思和批判必须从人类自身的立场和观点出发。否则,离开这一基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所谓的反思和批判就可能误入歧途。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宗教神学的“人类中心论”肯定是错误的。它以“上帝创世说”和“地球中心论”为前提和基础,把人类及其地球家园视为宇宙的中心,这显然违背现代科学发展常识。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否定“人类中心主义”而走向“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或“动物中心主义”。所谓“人类中心主义”,并非抽象的理论问题,而是现实的实践问题。正是在解决人类生存问题的劳动实践中,人才把自己提升为人和自然关系中的主体和中心,而把自然作为自身活动的客体和对象。这是人类产生和形成过程不可逆转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自然中心主义”否定了人的主体地位以及人和动物之间的本质区别,等于把人类问题和社会问题归结为自然问题,实际上也就意味着放弃了人类自己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责任和义务。其结果,不仅使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相反,只能延缓解决问题的进程。“生态中心主义”或许旨在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生态平衡,但它忘记了所谓生态问题只是相对于人类本身而言。离开了人是主体、中心和目的,便无所谓生态平衡问题。至于“动物中心主义”,尽管有着保护动物的良好愿望,对于解决生态问题也不无意义,但它本身绝不是深思熟虑的理性思维结果,在理论上只能是“自然中心主义”的一种极端形态。由此来看,摆脱生态环境的危机,实现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出路并不在于否定人类中心主义,而在于更好地发挥人类的主体能动作用。由此,才能为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矛盾和生存困境提供主体前提和观念基础。
实现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解决我国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对生态环境问题高度重视,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旨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实际行动,生态环境状况也在逐步改善。但由于问题本身是长期积累的全球性问题,加之我国经济正处在持续高速发展阶段,一些地方和单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我们仍然面临着比较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一方面,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从国家环境保护部提供的《2010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报告》来看:“十一五”以来,全国地水水质持续好转,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逐年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但是,个别地方和区域污染指标超过国家标准,污染依然严重,地水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为轻度污染,全国酸雨污染依然较重,重点城市夜间噪声污染相对较重,典型农村地区地水为中度污染,全国环境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差距。[2]值得关注的是,在该报告发表两年之后的2013年初,北京及其周边省份,乃至整个华北地区,又出现了严重的雾霾现象,它向人们敲响了警钟,我国的环境问题依然严峻。另一方面,资源能源问题需要高度关注。中国虽说是一个资源大国,但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有限的资源用到13亿人口上,人均资源便少得可怜。有关资料表明: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3,人均水资源为1/4,人均森林与林地面积为1/6,人均森林蓄积量为1/8,人均草场面积为1/2,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为1/2,人均能源消费量为40%。[3]不仅如此,我国还是一个资源消费大国,资源的利用率较低,未来资源供求状况将面临严峻考验。据有关方面提供的资料:目前中国消耗了全世界31%的煤炭,36%的钢,25%的铝和铜,8%的石油,50%的水泥;[4]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比美国、欧盟、日本、印度分别高2.5倍、4.9倍、8.7倍和43%;重要矿产资源利用率也很低,矿产资源总回采率仅为3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到2020年,我国45种重要矿产资源中,可以保证的有24种,基本保证的有两种,短缺的有10种,严重短缺的有9种,国民经济建设需要的大宗矿产,如石油、铁、铜、铝、钾等均不能满足需求。[6]所有这些都表明,我们还面临着比较严重的生态环境和资源能源问题。必须进一步采取切实行动和有力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保证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着眼解决和妥善处理国家和国家之间、民族和民族之间、地区和地区之间的复杂社会矛盾。可持续发展及其生态环境问题,直接表现为人和自然之间的生态矛盾以及前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代际矛盾,但其根源和实质却在于国家和国家之间、民族和民族之间、地区和地区之间的代内矛盾。事实上,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最初就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滥用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当他们发现自身环境问题之后,又将其本身的高耗能和高污染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加剧了落后国家的生态环境问题。而当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变成不得不解决的全球性问题之时,一些发达国家又不愿意承担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社会责任和应有义务,致使生态环境问题迟迟得不到全面有效解决并且还愈来愈严重。不仅如此,在当今世界,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为了自身利益,大力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竭力维护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甚至为了争夺资源和能源,不惜制造民族矛盾,颠覆主权国家,发动侵略战争,加剧地区冲突。这意味着,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是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根源;而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则是影响可持续发展问题解决的根本障碍。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决反对和抵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在尊重主权、平等互利、尊重差异、保护多样基础上,重构国际秩序,构建和谐世界。
实现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历史上有些国家为了发展自己,不惜以武力发动战争,侵略和掠夺别国人民。事实证明,这不仅是一条残暴的、非正义的、损人利己的帝国主义发展道路,而且是一条需要自己付出沉重代价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的极不合理的发展道路。毫无疑问,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国发展所缺资源能源也需要其他国家来支援和补充。但是,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的发展必须也只能走和平发展道路,而不能也绝不会走资本主义的发展老路。中国解决自身所缺资源能源问题的途径和方式,将主要通过正常贸易渠道和开发新能源等途径来解决,而不会也绝不能通过武力途径去获得。对此,邓小平早就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7]胡锦涛也曾强调指出:“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我们将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要求和共同利益,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8]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证明:中国的发展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样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其外在条件,是有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世界环境;其内在原因,则是“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言而喻,中国今后的发展,同样也会坚定不移地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维护世界和平,在和平环境中发展自己并促进共同发展。
世界是各国的共同世界,人类由各国人民所组成。实现人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不是哪一个或某几个国家的事情,需要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地区的共同努力。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一条正确道路,同样也是世界各国发展的正确道路。只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就一定会实现整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梅萨罗维克,佩斯特尔著.人类处于转折点[M].北京:三联书店,1987:5-6.
[2]环境保护部日前公布2010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报告(2011年1月15日)[EB/OL].http?押//www.gov.cn/gzdt/2011-01/15/content_1785113.htm.
[3][4]胡鞍钢.中国资源与经济发展[EB/OL].http?押//finance.sina.com.cn/review/20060113/19462275093.shtml
[5]国家发展改革委.我国资源利用的总体状况,中国政府门户网站(2005年12月29日)[EB/OL].http?押//www.gov.cn/gzdt/2013-04/08/content_2372577.htm
[6]马勇,杨进欣.未来二十年我国资源吃紧[N]中国环境报,2005-8-22.
[7]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7.
[8]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8.
责任编辑 姚黎君 彭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