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了当前安徽蚕桑产业发展的严峻形势,指出造成此现状的原因,并根据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以期促进安徽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蚕桑产业;发展;金融危机;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F3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4-0298-02
安徽是全国蚕茧主产区之一,蚕桑生产主要分布在皖南和皖西两大山区,其中金寨、霍山、岳西、潜山、青阳、绩溪、泾县、歙县和黟县为9个蚕茧重点生产县,桑园建设布局主要以丘陵山地为主。全省2008年拥有桑园近5.3万公顷,养蚕76.9万张,较2007年下降了20.3%。作为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十大主导产业之一,蚕桑产业对经济影响十分巨大。以金寨县为例,2008年蚕桑收入在主蚕区乡镇占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30%,茧丝绸系列总产值3.69亿元,占全县GDP的近10%,入库税金647万元。但当前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安徽省蚕桑生产陷入低谷,如何渡过难关,值得探究。
1蚕桑业形势严峻
1.1市场持续下滑
2006年,蚕丝价格从35万元/t下跌至约19万元/t,之后回升至28万元/t,到12月底又跌至21~22万元/t。价格的暴涨暴跌,使各方无法对行情形成合理预期,客户普遍观望,销售时间一再贻误。2007年,丝价继续走底,从上半年的19万元/t左右降至17~18万元/t,延续到2008年秋茧收购时,茧价下跌至13~15万元/t。
1.2蚕农收入锐减
2008年秋安徽省茧价跌落到不足14元/kg,已逼近蚕农心理底线,蚕农张种毛收入仅500元上下,较正常年份张种毛收入的700~800元下降30%~40%。蚕农收入锐减,蚕茧和其他农副产品的价格比较优势缺失,蚕农正处于是否毁桑改种的艰难抉择。
1.3企业效益下滑
由于蚕丝价一跌再跌,加之煤电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造成生产成本上扬,产品已无利润空间,导致蚕茧收购处于疲软状态,蚕桑生产形式进一步恶化。
2造成蚕桑业发展困境的原因
2.1茧丝供大于求是造成茧价下跌的主要原因
据我国外贸出口统计分析,全世界蚕丝年消费量稳定在6万吨的水平,低于10%的生产量,丝价茧价就会上涨,高于10%的生产量,丝价茧价就会迅速下跌。2006年初,由于生丝生产量不足,丝价茧价迅速上涨,丝价格高达35万元/t,茧价达30元/kg以上。2006年春季始,生丝生产量大幅上升,丝价茧价随之下降,一直延续到2008年秋季。近2年,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深入,“东桑西移” 工程的推进,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蚕桑生产的势头强劲,桑园面积增长较快,茧丝产量大幅增长,供大于求,导致丝价茧价低迷。
2.2金融危机对蚕桑业造成严重冲击
丝绸是以外贸为主的产业,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欧盟、印度和日本等生丝需求国消费能力大幅下降,需求不振,造成国际丝绸市场疲软。在2008年9~10月金融危机暴发集中期,茧丝市场价格快速下跌,从9月5日至10月30日,蚕茧价格由6.07万元/t跌至3.64万元/t,跌幅达40%;生丝价格由19.8万元/t跌至13.56万元/t,跌幅达31.5%。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10月我国丝绸产品出口下降态势进一步加剧,其中生丝出口763t,较9月减少207t,同比下降21.34%,较去年同期减少20.02%。
2.3部分加工企业能力的欠缺对蚕桑业造成伤害
当前一些茧丝绸加工企业资金链断裂,资金周转不灵,加之用工成本上升、产品滞销、出口受阻、市场前景不明,大部分企业为控制生产风险,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尤其是一些小型加工企业,以金寨县为例,7家主体经营企业26组自动缫丝机,最多的一家也仅有5组,生产规模小,产品档次低,抗风险能力差,无法与蚕农形成利益共同体,多数以收茧中的压级压价来取得利润。原丝绸公司改制不彻底,人员工资等费用又转嫁到企业身上,更造成企业负担过重,目前已有2家处于停产状态。
3蚕桑业的困境对安徽省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3.1东西部蚕茧生产量将会大幅下降,供求关系将会改变
我国茧丝产量占世界总量的80%。2008年秋茧价格的大幅下跌,严重损伤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东部的浙江、江苏和西部的广西等多个主产省份出现大面积毁桑现象。浙江省金湖县2008年秋茧售后短短15d内,全县毁桑面积就超过400hm2,约占全县桑园面积的1/2,尤其是成片成带的高产桑园被毁严重,就连已套栽杨树的桑园也未能幸免。据统计,2008年秋季全国蚕种饲养量已下降20%~30%。桑树是多年生木本植物,一旦被毁,非3~5年不可恢复,2009年春全国养蚕量更是迅速减少,以金寨县为例,春蚕饲养量仅为17 343张,较去年同期下降42.2%。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春蚕饲养量下降达30%以上,部分县区降幅达50%,茧丝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今年将有望缓解。
3.2市场将会回暖
国际上蚕丝类产品销售价格起伏不定,但需求总量一直呈上升趋势。据有关部门分析,国内蚕茧生产量大幅下降,2009年全世界生丝生产量将会不足6万吨,必然导致丝价的攀升。2008年11月国家公布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等10项措施,丝绸出口外部环境的改变,国内消费市场的大力开发,生丝生产总量的下降,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的价格回落等,决定了生丝市场的回暖先于国际金融业的复苏。据中国茧丝交易网消息,目前生丝价位已回落到17万元/t左右。广西宜州自4月25日收茧以来,茧价基本保持在9.0~9.5元/kg。5月11日,宜州德胜、怀远等地的茧站收购价为18~19元/kg之间。据安徽省蚕桑站介绍,安徽省的太湖县蚕农合作社与蚕农已签订春茧售价为20元/kg的合同。
3.3安徽省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独特优势
安徽省9个主产县区都有多年储备的技术和人文优势,桑园多以丘陵山地为主,具有不与农争时,不与粮争地的优势。“东桑西移”过程中,独特的地理位置又承接着江浙等发达蚕区的产业技术转移,利于加工企业加速技术改造。此外,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因此,必须抓住机遇,实现稳健发展。
4推进安徽省蚕桑业发展的建议
针对目前蚕桑发展的低谷,全国各地都在出台稳桑保桑措施。江苏东台技术服务人员蹲点包干重点村组,桑园套种冬春蔬菜1 946.7hm2。盐都区政府办专门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当前稳桑保桑工作的紧急通知,决定在2009年12月底对保存桑园进行财政补助,补贴蚕农750元/hm2;对保存面积达80%以上的,按实际保存面积补贴工作经费300元/hm2结算到镇。《大丰日报》刊登“重提刀下留桑的话题”文章,财政积极扶持,新拓1hm2桑园补助1 500元,更新1hm2桑园补助750元,保桑1hm2奖励村组150元。安徽省作为承接东部发达蚕区产业转移的中心地带,更应科学应对蚕桑业面临的困境。
4.1各级政府要出台稳桑保桑的政策性措施
重点蚕区的县市可以制定蚕桑生产的保护性政策,对蚕种实行良种补贴,对蚕茧实行同粮食一样的直补,按蚕农的售茧实绩实行茧2~4元/kg的补贴政策,确保茧能达到16元/kg以上。对桑园进行普查,建立基本桑园保护区,实行补贴750~1 500元/hm2的挂牌保护,对重点村、组户实行干部包干等形式强化保护,对新发展桑园实施1 500~3 000元/hm2的政策性补贴。各级政府要整合涉农资金的使用流向,目前的重点应放在促进蚕桑产业的稳定上,大力促进蚕桑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地方政府要设立蚕桑产业发展风险基金,财政和企业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来储备,逐步建立完善多渠道、多元化的风险防范体制。
4.2坚定“低谷期发展,高峰期受益”的信心
利用《安徽日报》、安徽省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宣传造势,来稳定广大蚕农发展蚕桑业的信心。地方政府也要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当地的媒体资源宣传,鼓励蚕农抓住目前苗木质优价廉、东部和西部桑园面积锐减的时机,广泛开展新品种更换和新桑园的发展,打牢基础,迎接产业复兴。
4.3大力提倡桑园的复合经营,开展副产物的综合利用
实施桑园内适宜品种套种,加强蚕沙、桑枝条、蚕蛹、桑叶、桑椹等蚕桑资源的综合利用,采用桑—菜、桑—菌、桑—鸡等种植养殖模式,提高单位面积桑园收入与综合效益。应出台项目政策,对促进蚕桑业健康有效发展的项目优先给予扶持。
4.4加速对加工企业的改造
加快企业的重组步伐,壮大茧丝龙头企业,实现与蚕桑生产基地、蚕农的对接,提升产品档次。同时,要积极发展蚕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合理的蚕农与龙头企业利益链接机制,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建立稳定的蚕茧产销关系,完善栽桑养蚕、蚕茧收烘、茧丝绸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体系,保护蚕农利益。
4.5加强对蚕桑生产的领导
要加强对主产区县市蚕桑生产的督促指导力度,确保主产区县市把蚕桑生产列入当地农业生产重点。地方政府更要高度重视对蚕桑生产的领导,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不毁桑弃桑。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对蚕桑生产的技术指导,采取多种形式来提高桑园经营水平。
关键词蚕桑产业;发展;金融危机;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F3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4-0298-02
安徽是全国蚕茧主产区之一,蚕桑生产主要分布在皖南和皖西两大山区,其中金寨、霍山、岳西、潜山、青阳、绩溪、泾县、歙县和黟县为9个蚕茧重点生产县,桑园建设布局主要以丘陵山地为主。全省2008年拥有桑园近5.3万公顷,养蚕76.9万张,较2007年下降了20.3%。作为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十大主导产业之一,蚕桑产业对经济影响十分巨大。以金寨县为例,2008年蚕桑收入在主蚕区乡镇占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30%,茧丝绸系列总产值3.69亿元,占全县GDP的近10%,入库税金647万元。但当前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安徽省蚕桑生产陷入低谷,如何渡过难关,值得探究。
1蚕桑业形势严峻
1.1市场持续下滑
2006年,蚕丝价格从35万元/t下跌至约19万元/t,之后回升至28万元/t,到12月底又跌至21~22万元/t。价格的暴涨暴跌,使各方无法对行情形成合理预期,客户普遍观望,销售时间一再贻误。2007年,丝价继续走底,从上半年的19万元/t左右降至17~18万元/t,延续到2008年秋茧收购时,茧价下跌至13~15万元/t。
1.2蚕农收入锐减
2008年秋安徽省茧价跌落到不足14元/kg,已逼近蚕农心理底线,蚕农张种毛收入仅500元上下,较正常年份张种毛收入的700~800元下降30%~40%。蚕农收入锐减,蚕茧和其他农副产品的价格比较优势缺失,蚕农正处于是否毁桑改种的艰难抉择。
1.3企业效益下滑
由于蚕丝价一跌再跌,加之煤电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造成生产成本上扬,产品已无利润空间,导致蚕茧收购处于疲软状态,蚕桑生产形式进一步恶化。
2造成蚕桑业发展困境的原因
2.1茧丝供大于求是造成茧价下跌的主要原因
据我国外贸出口统计分析,全世界蚕丝年消费量稳定在6万吨的水平,低于10%的生产量,丝价茧价就会上涨,高于10%的生产量,丝价茧价就会迅速下跌。2006年初,由于生丝生产量不足,丝价茧价迅速上涨,丝价格高达35万元/t,茧价达30元/kg以上。2006年春季始,生丝生产量大幅上升,丝价茧价随之下降,一直延续到2008年秋季。近2年,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深入,“东桑西移” 工程的推进,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蚕桑生产的势头强劲,桑园面积增长较快,茧丝产量大幅增长,供大于求,导致丝价茧价低迷。
2.2金融危机对蚕桑业造成严重冲击
丝绸是以外贸为主的产业,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欧盟、印度和日本等生丝需求国消费能力大幅下降,需求不振,造成国际丝绸市场疲软。在2008年9~10月金融危机暴发集中期,茧丝市场价格快速下跌,从9月5日至10月30日,蚕茧价格由6.07万元/t跌至3.64万元/t,跌幅达40%;生丝价格由19.8万元/t跌至13.56万元/t,跌幅达31.5%。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10月我国丝绸产品出口下降态势进一步加剧,其中生丝出口763t,较9月减少207t,同比下降21.34%,较去年同期减少20.02%。
2.3部分加工企业能力的欠缺对蚕桑业造成伤害
当前一些茧丝绸加工企业资金链断裂,资金周转不灵,加之用工成本上升、产品滞销、出口受阻、市场前景不明,大部分企业为控制生产风险,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尤其是一些小型加工企业,以金寨县为例,7家主体经营企业26组自动缫丝机,最多的一家也仅有5组,生产规模小,产品档次低,抗风险能力差,无法与蚕农形成利益共同体,多数以收茧中的压级压价来取得利润。原丝绸公司改制不彻底,人员工资等费用又转嫁到企业身上,更造成企业负担过重,目前已有2家处于停产状态。
3蚕桑业的困境对安徽省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3.1东西部蚕茧生产量将会大幅下降,供求关系将会改变
我国茧丝产量占世界总量的80%。2008年秋茧价格的大幅下跌,严重损伤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东部的浙江、江苏和西部的广西等多个主产省份出现大面积毁桑现象。浙江省金湖县2008年秋茧售后短短15d内,全县毁桑面积就超过400hm2,约占全县桑园面积的1/2,尤其是成片成带的高产桑园被毁严重,就连已套栽杨树的桑园也未能幸免。据统计,2008年秋季全国蚕种饲养量已下降20%~30%。桑树是多年生木本植物,一旦被毁,非3~5年不可恢复,2009年春全国养蚕量更是迅速减少,以金寨县为例,春蚕饲养量仅为17 343张,较去年同期下降42.2%。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春蚕饲养量下降达30%以上,部分县区降幅达50%,茧丝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今年将有望缓解。
3.2市场将会回暖
国际上蚕丝类产品销售价格起伏不定,但需求总量一直呈上升趋势。据有关部门分析,国内蚕茧生产量大幅下降,2009年全世界生丝生产量将会不足6万吨,必然导致丝价的攀升。2008年11月国家公布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等10项措施,丝绸出口外部环境的改变,国内消费市场的大力开发,生丝生产总量的下降,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的价格回落等,决定了生丝市场的回暖先于国际金融业的复苏。据中国茧丝交易网消息,目前生丝价位已回落到17万元/t左右。广西宜州自4月25日收茧以来,茧价基本保持在9.0~9.5元/kg。5月11日,宜州德胜、怀远等地的茧站收购价为18~19元/kg之间。据安徽省蚕桑站介绍,安徽省的太湖县蚕农合作社与蚕农已签订春茧售价为20元/kg的合同。
3.3安徽省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独特优势
安徽省9个主产县区都有多年储备的技术和人文优势,桑园多以丘陵山地为主,具有不与农争时,不与粮争地的优势。“东桑西移”过程中,独特的地理位置又承接着江浙等发达蚕区的产业技术转移,利于加工企业加速技术改造。此外,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因此,必须抓住机遇,实现稳健发展。
4推进安徽省蚕桑业发展的建议
针对目前蚕桑发展的低谷,全国各地都在出台稳桑保桑措施。江苏东台技术服务人员蹲点包干重点村组,桑园套种冬春蔬菜1 946.7hm2。盐都区政府办专门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当前稳桑保桑工作的紧急通知,决定在2009年12月底对保存桑园进行财政补助,补贴蚕农750元/hm2;对保存面积达80%以上的,按实际保存面积补贴工作经费300元/hm2结算到镇。《大丰日报》刊登“重提刀下留桑的话题”文章,财政积极扶持,新拓1hm2桑园补助1 500元,更新1hm2桑园补助750元,保桑1hm2奖励村组150元。安徽省作为承接东部发达蚕区产业转移的中心地带,更应科学应对蚕桑业面临的困境。
4.1各级政府要出台稳桑保桑的政策性措施
重点蚕区的县市可以制定蚕桑生产的保护性政策,对蚕种实行良种补贴,对蚕茧实行同粮食一样的直补,按蚕农的售茧实绩实行茧2~4元/kg的补贴政策,确保茧能达到16元/kg以上。对桑园进行普查,建立基本桑园保护区,实行补贴750~1 500元/hm2的挂牌保护,对重点村、组户实行干部包干等形式强化保护,对新发展桑园实施1 500~3 000元/hm2的政策性补贴。各级政府要整合涉农资金的使用流向,目前的重点应放在促进蚕桑产业的稳定上,大力促进蚕桑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地方政府要设立蚕桑产业发展风险基金,财政和企业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来储备,逐步建立完善多渠道、多元化的风险防范体制。
4.2坚定“低谷期发展,高峰期受益”的信心
利用《安徽日报》、安徽省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宣传造势,来稳定广大蚕农发展蚕桑业的信心。地方政府也要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当地的媒体资源宣传,鼓励蚕农抓住目前苗木质优价廉、东部和西部桑园面积锐减的时机,广泛开展新品种更换和新桑园的发展,打牢基础,迎接产业复兴。
4.3大力提倡桑园的复合经营,开展副产物的综合利用
实施桑园内适宜品种套种,加强蚕沙、桑枝条、蚕蛹、桑叶、桑椹等蚕桑资源的综合利用,采用桑—菜、桑—菌、桑—鸡等种植养殖模式,提高单位面积桑园收入与综合效益。应出台项目政策,对促进蚕桑业健康有效发展的项目优先给予扶持。
4.4加速对加工企业的改造
加快企业的重组步伐,壮大茧丝龙头企业,实现与蚕桑生产基地、蚕农的对接,提升产品档次。同时,要积极发展蚕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合理的蚕农与龙头企业利益链接机制,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建立稳定的蚕茧产销关系,完善栽桑养蚕、蚕茧收烘、茧丝绸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体系,保护蚕农利益。
4.5加强对蚕桑生产的领导
要加强对主产区县市蚕桑生产的督促指导力度,确保主产区县市把蚕桑生产列入当地农业生产重点。地方政府更要高度重视对蚕桑生产的领导,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不毁桑弃桑。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对蚕桑生产的技术指导,采取多种形式来提高桑园经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