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公平的基本内涵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社会地位总是存在不同的层次差别。社会分层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社会过程,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人们划分为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或阶层化。[1]
一般意义的社会分层包含通常所说的社会分层结构和社会流动两个层面。在社会分层的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社会分层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的多元分层理论。他主张从权力、声望及经济(财富与收入)三个维度来考察社会分层现象。也就是说,社会分层的实质是社会资源在社会中的不均等分配,即不同的社会群体或社会地位不平等的人按一定方式获得并占有社会中的有价值之物——权力、财富、声望。社会分层的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分层和流动,缓和社会阶级矛盾,在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同时,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
教育公平是指发生利益(包括精神的、物质的等)关系的各类教育主体(包括学生、家长、学校、地区等)在教育资源(包括入学机会、教育条件、教育服务、就业机会等)的获取、分配、占有、享用等方面所具有的公平权利。它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教育起点的公平。它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受教育机会面前应受到同等对待。这一层涵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就学权利平等,其次是就学机会平等。第二,教育过程的公平。它是指教育制度平等地对待每一个社会成员,让每个社会成员有机会享受同样的待遇。即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公平不仅体现在教育资源的公平投入上,也体现在教师的态度、责任心、敬业精神、对学生的尊重、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等方面,这些都对学生的心理、人格、学业成绩等产生重要影响。教育过程的公平是教育起点公平的延续,又是教育结果公平的必要前提。第三,教育结果的公平。它是指每一个学生在接受教育后,都能获得学业上的成功,并得到发展。即学校尽可能地为社会提供合格的人才产品,使学生的能力、兴趣特长与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相适应。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教育社会学的一个基本课题。从宏观上看,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社会大系统的其他子系统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从微观上看,高等教育与反映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的社会分层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互动。高等教育公平与社会分层的互动包括两方面:一方面,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公平产生影响;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公平又会通过社会流动的作用,促使社会分层结构发生变化。
二、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
由于不同社会阶层所占用的文化、社会、经济资本不同,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子女在高等教育的学校、层次、规格、专业选择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分层影响高等教育起点的公平
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是各阶层差异最外显的特征。虽然目前我国的高考采取各省从高到低按分数录取原则,并不考虑家庭出身,但是现有的社会分层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等教育起点即入学机会的公平。这可从不同阶层在升学自我期望方面的差异与升学报考率、录取率等方面得到佐证。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的家庭子女和农村家庭子女在高考分数估计和志愿填报上表现出趋于保守和盲目的特点,他们在选择学校类型时,倾向于选择费用便宜、对学生有优惠政策(如师范、农林、地质、军事院校)的高校。与此截然相反的是,富有阶层的子女在报考的时候,他们关注的已经不是教育机会本身,他们追求的是教育机会的“品位”及其学校的声望、师资、设施,更多地选择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高校、综合类高校、教育部直属高校。一项研究表明,“经济条件可以影响学生对教育的期望水平,家庭经济高收入水平组,学生期望今后读大学的比例为70%,中等水平组比例为68.3%,较低组为50%。”[2]
从录取情况看,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社会分层所引起的入学机会不平等现象。以农村学生在重点大学所占的比例为例,“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课题组的研究结果显示:这一比例呈下降趋势,影响教育机会均等的阶层差异在近年来愈发凸现,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成为我国最显著的教育差距。
2.社会分层影响高等教育过程的公平
社会分层对教育过程公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专业选择上及校园学习、生活中。有研究结果表明,农村贫困考生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往往倾向于报考一所录取机会大的学校,在他们看来,有学上就行。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专业实际录取是不均等的。农村考生入读排名在前的专业只为一般专业,城镇考生入读的前五名专业均为社会热门专业。尽管我国高等教育正趋向大众化,但是个体的家庭阶层地位在个体享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仍然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家庭经济实力雄厚的考生,在进入大学后衣食无忧,有充足的时间、精力、体力去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而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却不得不花费较多的时间用于勤工助学,筹集学费和生活费,这必将影响到他们的学业,从而再次扩大了由入学机会产生的既有的不公平状况。
另外,我们也看到,就读于重点院校和普通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论在享受教育资源的质和量上都存在巨大差异,即使拥有同样的受教育机会,也无法保证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公平。
3.社会分层影响高等教育结果的公平
由于父辈的社会阶层特征及其教育水平决定了他们在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等方面的占有不同,进而影响到其子女在报考志愿时出于经济因素、稳妥考虑而就读的学校质量不同。起点的不公平影响到过程的不公平,进而是结果(学业成就)的不公平。择业时,用人单位的关注点是重点大学的文凭,是人际交往、语言表达、组织能力等综合素质等方面。而家庭贫困的学生由于先天缺乏培养,大学期间又缺少锻炼,择业时自然处于劣势。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年发布的《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研究报告表明,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优势地位的阶层,其子女职业继承性明显增强,调查数据表明,干部子女的机会比常人高1.2倍。
三、高等教育公平对社会分层的影响
影响社会分层的因素很多,教育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方面,接受高等教育可以获得寻求高职位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实现向上一阶层的流动;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本身具有内在的分层与选择功能,认定不同的身份文化,使得人们进入不同的职业,属于不同的社会地位。
1.公平的高等教育有助于形成中间阶层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分层功能主要体现在培养社会精英上,培养的群体始终处于金字塔的顶端,且数量不足。众所周知,学历与职业密切相关。这使得高等教育对社会各阶层均产生显著作用。公平的高等教育会更有效地促进社会阶层的分化与重组。如果更多的中下阶层成员能够通过高等教育这一途径较好地向上流动,将有利于扩大中间阶层,促成中产阶级的形成,减少两极分化,使社会分层结构合理化,促进社会平等与公正。中间阶层一般来讲具有以下特点: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主要从事脑力劳动,学历与收入相关性很高,主要服务于高新技术领域。中间阶层的培育,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公平的高等教育应不再局限于社会精英的培养,而把培养的范围扩大到广泛的社会群体,来促进中间阶层的形成。
2.不公平的高等教育扩大了阶层鸿沟
教育要促进社会公平,首先它自身应是公平的。但目前我国有东西地区之间、大小城市之间、公办与民办之间的高等教育水平存在巨大差异问题,教育资源的分配极为不均,农村学生在设备、课程、教师等方面享受的教育资源远不如城市学生。尤其在全国统一的高考面前,农村学生显然处于明显的竞争劣势。高考如果不考虑起点的差距,而只是片面强调形式上的机会公平,有可能加剧城乡两极分化。全国统一高考表面上看似乎很公平,但高考试卷出题中的城市化倾向,显然使农村学生处于劣势;分省定额、划线录取的办法则产生了“地区性分数壁垒”的不公平现象,同样的考分在甲地区可以上重点高校,在乙地区可能只上高等专科学校,这使得欠发达地区考生在分数线和录取机率上不得不面对不公正的严酷现实;高额的学费对来自社会底层的考生及家长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如果高等教育不能改变社会不公平,中国社会分层中的“马太效应”将会成为现实,将会扩大阶层鸿沟。
此外,我国在教育资源配置时采取了向重点学校倾斜的政策。重点高校在师资、经费、设备等方面均占有优势。尤其在高校扩招之后,随着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受到伤害的必然是来自社会底层的考生,因为当初他们在报考院校和专业的时候,出于经济和稳妥的考虑报考了一些录取机率大收费相对低的二流院校和专业。而这些院校在资源方面是不可能和重点院校或重点学科相比的。这无疑再次扩大了由入学机会产生的既有的不公平状况。
四、结论
通过以上对高等教育公平与社会分层互动关系的探讨,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两点结论:
第一,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有显著影响,进而影响到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公平;第二,高等教育是影响社会分层的重要因素。高等教育对个人社会地位的获得与个人社会流动的决定作用日益凸显,逐渐成为社会筛选的主要手段和上升流动的决定因素。高等教育对社会分层的这种影响,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社会个体的求学热情和愿望,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在城乡二元结构不变、教育资源短缺、阶层经济差异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对子女教育影响不能根除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采取优先政策、构建终身教育体制来确保社会底层子女的高等教育机会均等。我们确信,教育能够改变和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教育也能改变和决定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使它的社会分层更趋合理、教育更公平。
参考文献:
[1]王康.社会学词典[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229.
[2]金一鸣.教育社会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361.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社会地位总是存在不同的层次差别。社会分层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社会过程,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人们划分为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或阶层化。[1]
一般意义的社会分层包含通常所说的社会分层结构和社会流动两个层面。在社会分层的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社会分层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的多元分层理论。他主张从权力、声望及经济(财富与收入)三个维度来考察社会分层现象。也就是说,社会分层的实质是社会资源在社会中的不均等分配,即不同的社会群体或社会地位不平等的人按一定方式获得并占有社会中的有价值之物——权力、财富、声望。社会分层的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分层和流动,缓和社会阶级矛盾,在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同时,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
教育公平是指发生利益(包括精神的、物质的等)关系的各类教育主体(包括学生、家长、学校、地区等)在教育资源(包括入学机会、教育条件、教育服务、就业机会等)的获取、分配、占有、享用等方面所具有的公平权利。它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教育起点的公平。它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受教育机会面前应受到同等对待。这一层涵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就学权利平等,其次是就学机会平等。第二,教育过程的公平。它是指教育制度平等地对待每一个社会成员,让每个社会成员有机会享受同样的待遇。即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公平不仅体现在教育资源的公平投入上,也体现在教师的态度、责任心、敬业精神、对学生的尊重、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等方面,这些都对学生的心理、人格、学业成绩等产生重要影响。教育过程的公平是教育起点公平的延续,又是教育结果公平的必要前提。第三,教育结果的公平。它是指每一个学生在接受教育后,都能获得学业上的成功,并得到发展。即学校尽可能地为社会提供合格的人才产品,使学生的能力、兴趣特长与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相适应。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教育社会学的一个基本课题。从宏观上看,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社会大系统的其他子系统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从微观上看,高等教育与反映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的社会分层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互动。高等教育公平与社会分层的互动包括两方面:一方面,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公平产生影响;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公平又会通过社会流动的作用,促使社会分层结构发生变化。
二、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
由于不同社会阶层所占用的文化、社会、经济资本不同,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子女在高等教育的学校、层次、规格、专业选择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分层影响高等教育起点的公平
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是各阶层差异最外显的特征。虽然目前我国的高考采取各省从高到低按分数录取原则,并不考虑家庭出身,但是现有的社会分层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等教育起点即入学机会的公平。这可从不同阶层在升学自我期望方面的差异与升学报考率、录取率等方面得到佐证。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的家庭子女和农村家庭子女在高考分数估计和志愿填报上表现出趋于保守和盲目的特点,他们在选择学校类型时,倾向于选择费用便宜、对学生有优惠政策(如师范、农林、地质、军事院校)的高校。与此截然相反的是,富有阶层的子女在报考的时候,他们关注的已经不是教育机会本身,他们追求的是教育机会的“品位”及其学校的声望、师资、设施,更多地选择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高校、综合类高校、教育部直属高校。一项研究表明,“经济条件可以影响学生对教育的期望水平,家庭经济高收入水平组,学生期望今后读大学的比例为70%,中等水平组比例为68.3%,较低组为50%。”[2]
从录取情况看,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社会分层所引起的入学机会不平等现象。以农村学生在重点大学所占的比例为例,“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课题组的研究结果显示:这一比例呈下降趋势,影响教育机会均等的阶层差异在近年来愈发凸现,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成为我国最显著的教育差距。
2.社会分层影响高等教育过程的公平
社会分层对教育过程公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专业选择上及校园学习、生活中。有研究结果表明,农村贫困考生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往往倾向于报考一所录取机会大的学校,在他们看来,有学上就行。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专业实际录取是不均等的。农村考生入读排名在前的专业只为一般专业,城镇考生入读的前五名专业均为社会热门专业。尽管我国高等教育正趋向大众化,但是个体的家庭阶层地位在个体享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仍然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家庭经济实力雄厚的考生,在进入大学后衣食无忧,有充足的时间、精力、体力去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而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却不得不花费较多的时间用于勤工助学,筹集学费和生活费,这必将影响到他们的学业,从而再次扩大了由入学机会产生的既有的不公平状况。
另外,我们也看到,就读于重点院校和普通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论在享受教育资源的质和量上都存在巨大差异,即使拥有同样的受教育机会,也无法保证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公平。
3.社会分层影响高等教育结果的公平
由于父辈的社会阶层特征及其教育水平决定了他们在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等方面的占有不同,进而影响到其子女在报考志愿时出于经济因素、稳妥考虑而就读的学校质量不同。起点的不公平影响到过程的不公平,进而是结果(学业成就)的不公平。择业时,用人单位的关注点是重点大学的文凭,是人际交往、语言表达、组织能力等综合素质等方面。而家庭贫困的学生由于先天缺乏培养,大学期间又缺少锻炼,择业时自然处于劣势。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年发布的《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研究报告表明,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优势地位的阶层,其子女职业继承性明显增强,调查数据表明,干部子女的机会比常人高1.2倍。
三、高等教育公平对社会分层的影响
影响社会分层的因素很多,教育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方面,接受高等教育可以获得寻求高职位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实现向上一阶层的流动;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本身具有内在的分层与选择功能,认定不同的身份文化,使得人们进入不同的职业,属于不同的社会地位。
1.公平的高等教育有助于形成中间阶层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分层功能主要体现在培养社会精英上,培养的群体始终处于金字塔的顶端,且数量不足。众所周知,学历与职业密切相关。这使得高等教育对社会各阶层均产生显著作用。公平的高等教育会更有效地促进社会阶层的分化与重组。如果更多的中下阶层成员能够通过高等教育这一途径较好地向上流动,将有利于扩大中间阶层,促成中产阶级的形成,减少两极分化,使社会分层结构合理化,促进社会平等与公正。中间阶层一般来讲具有以下特点: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主要从事脑力劳动,学历与收入相关性很高,主要服务于高新技术领域。中间阶层的培育,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公平的高等教育应不再局限于社会精英的培养,而把培养的范围扩大到广泛的社会群体,来促进中间阶层的形成。
2.不公平的高等教育扩大了阶层鸿沟
教育要促进社会公平,首先它自身应是公平的。但目前我国有东西地区之间、大小城市之间、公办与民办之间的高等教育水平存在巨大差异问题,教育资源的分配极为不均,农村学生在设备、课程、教师等方面享受的教育资源远不如城市学生。尤其在全国统一的高考面前,农村学生显然处于明显的竞争劣势。高考如果不考虑起点的差距,而只是片面强调形式上的机会公平,有可能加剧城乡两极分化。全国统一高考表面上看似乎很公平,但高考试卷出题中的城市化倾向,显然使农村学生处于劣势;分省定额、划线录取的办法则产生了“地区性分数壁垒”的不公平现象,同样的考分在甲地区可以上重点高校,在乙地区可能只上高等专科学校,这使得欠发达地区考生在分数线和录取机率上不得不面对不公正的严酷现实;高额的学费对来自社会底层的考生及家长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如果高等教育不能改变社会不公平,中国社会分层中的“马太效应”将会成为现实,将会扩大阶层鸿沟。
此外,我国在教育资源配置时采取了向重点学校倾斜的政策。重点高校在师资、经费、设备等方面均占有优势。尤其在高校扩招之后,随着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受到伤害的必然是来自社会底层的考生,因为当初他们在报考院校和专业的时候,出于经济和稳妥的考虑报考了一些录取机率大收费相对低的二流院校和专业。而这些院校在资源方面是不可能和重点院校或重点学科相比的。这无疑再次扩大了由入学机会产生的既有的不公平状况。
四、结论
通过以上对高等教育公平与社会分层互动关系的探讨,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两点结论:
第一,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有显著影响,进而影响到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公平;第二,高等教育是影响社会分层的重要因素。高等教育对个人社会地位的获得与个人社会流动的决定作用日益凸显,逐渐成为社会筛选的主要手段和上升流动的决定因素。高等教育对社会分层的这种影响,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社会个体的求学热情和愿望,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在城乡二元结构不变、教育资源短缺、阶层经济差异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对子女教育影响不能根除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采取优先政策、构建终身教育体制来确保社会底层子女的高等教育机会均等。我们确信,教育能够改变和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教育也能改变和决定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使它的社会分层更趋合理、教育更公平。
参考文献:
[1]王康.社会学词典[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229.
[2]金一鸣.教育社会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