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如何利用语文教学传承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今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精研课本教材,增强传承意识
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中,中华民族以自己特有的信仰追求、文明准则和思维方式,逐步形成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许多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名家、名著、名篇不断涌出。
我国语文教材的编撰历来注重优秀文化传统的渗透,尤其是近年来,教育部持续增加传统文化篇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各个学段的语文教学,覆盖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各个教材。深研这些课本教材,合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对全面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提高教师修养,构建渗透模式
教师要率先垂范,加强自身修养,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要讲政治、有信念,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普遍构建起基于学科特点的个性鲜明的传统文化因素渗透教学模式。
要构建渗透教学模式,需坚持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与时代精神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强化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同时,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撑,视情况推出优秀传统文化精品教育课,建立传统文化名师工作室,制作师生共同创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微电影”故事片或视频,培育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标杆学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理论研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艺汇演等学习体验活动。
三、扩大阅读量,提升文化素养
书籍是最好的精神营养品,阅读是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途径。扩大传统文化阅读量,可以直探人性本源,提升文化气质,塑造健全人格。如读《大学》,学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学习做人的准则;读《论语》,学习温、良、恭、俭、让,学习爱人爱己、心怀天下、奉献社会;读《中庸》,学习行乎当行,止乎当止;读《孟子》,学习仁政的民本思想;读《墨子》,学习兼爱、非攻,等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教师要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健全完善班级经典阅读制度,按照学期计划给学生制定相应的传统文化经典书籍书目,开展好读书笔记评选和读书心得分享活动;并結合语文学科优势,不断地更新传统文化学习内容,搭建展示学生传统文化阅读的舞台。
四、回归写作,表达深度与温度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助各种媒介,得到了深入挖掘。但作为学生来说,读与写的完美结合,依旧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写作是一种直面人性、直抵内心的行为,它以价值观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为内容媒介,用文字的形式直接唤醒人们内心深处隐藏已久的情感,引发读者的强烈共鸣。
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而写作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提供了一个优质的展示平台,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因时制宜回归写作教学,指导学生用文字来承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真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规范学生德行、助力学生成长。
一、精研课本教材,增强传承意识
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中,中华民族以自己特有的信仰追求、文明准则和思维方式,逐步形成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许多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名家、名著、名篇不断涌出。
我国语文教材的编撰历来注重优秀文化传统的渗透,尤其是近年来,教育部持续增加传统文化篇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各个学段的语文教学,覆盖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各个教材。深研这些课本教材,合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对全面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提高教师修养,构建渗透模式
教师要率先垂范,加强自身修养,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要讲政治、有信念,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普遍构建起基于学科特点的个性鲜明的传统文化因素渗透教学模式。
要构建渗透教学模式,需坚持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与时代精神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强化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同时,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撑,视情况推出优秀传统文化精品教育课,建立传统文化名师工作室,制作师生共同创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微电影”故事片或视频,培育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标杆学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理论研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艺汇演等学习体验活动。
三、扩大阅读量,提升文化素养
书籍是最好的精神营养品,阅读是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途径。扩大传统文化阅读量,可以直探人性本源,提升文化气质,塑造健全人格。如读《大学》,学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学习做人的准则;读《论语》,学习温、良、恭、俭、让,学习爱人爱己、心怀天下、奉献社会;读《中庸》,学习行乎当行,止乎当止;读《孟子》,学习仁政的民本思想;读《墨子》,学习兼爱、非攻,等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教师要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健全完善班级经典阅读制度,按照学期计划给学生制定相应的传统文化经典书籍书目,开展好读书笔记评选和读书心得分享活动;并結合语文学科优势,不断地更新传统文化学习内容,搭建展示学生传统文化阅读的舞台。
四、回归写作,表达深度与温度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助各种媒介,得到了深入挖掘。但作为学生来说,读与写的完美结合,依旧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写作是一种直面人性、直抵内心的行为,它以价值观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为内容媒介,用文字的形式直接唤醒人们内心深处隐藏已久的情感,引发读者的强烈共鸣。
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而写作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提供了一个优质的展示平台,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因时制宜回归写作教学,指导学生用文字来承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真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规范学生德行、助力学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