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科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高校发展和本科人才培养方面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改革与完善。
【关键词】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 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由南京师范大学遗传学课程群教学团队以及在“两课一开放”中培养创新型遗传学专业人才项目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0-0186-02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也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周远清会长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 “以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为标志的大改革、以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为标志的大发展、以注重本科教学质量为标志的大提高”。毋庸置疑,中国高校的数量和规模已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未来大学的竞争将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该是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人才培養模式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对于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概括为两种,即: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前者以科学知识的学习为中心,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书本和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后者则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个性差异,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仅传授知识,而是遵循认知规律,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提供教学资源、提供学习建议,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控制,关键环节上对学生进行启发、激励、引导和指导。
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的问题在于:
1.教学模式老套落后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的数量和规模都得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 2012 年,新建或新升格的本科院校325 所,独立学院 303所。虽然教学手段在不断创新、教学平台越来越完善,但是教学理念依然落后,在教学模式上大多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很少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还是以传统的单向式教学为主,强调灌输、背诵、服从、分数,不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与批判精神以及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2.缺乏鼓励教师潜心教学的激励机制
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主张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各方面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回应学生的质疑与批判。因此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教学研究、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但是,很多高校仍然只重视对教师的科研激励,而对教师的教学成就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使很多老师特别是年轻老师认为只有做好科研才有前途,因此在高校中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
3.学生能力的评价体系僵化
人才培养实质是人的能力塑造的过程。一个人的能力实际上是其综合素质的体现。学生的能力不仅是学习、背诵、考试,还包括实验、设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但是我们对学生能力的评判方法依然主要是通过考试,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培养的学生善于记忆,善于考试,但不敢质疑与批判,缺乏创新意识。
基于上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我国的本科教育应该加强质量工程建设,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重视下面的几项重要工作:
1.进一步完善高校的评价体系,凸出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不仅要承担科研任务还要承担人才培养任务,因此对高校办学质量的评价不仅要有科研项目和研究成果的指标,还应该有人才培养特别是杰出人才培养的指标。
2.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强教学质量工程建设
高校教师不仅要承担科研任务,还要承担教学任务。对教师教学业绩的考核也应该像科研考核一样有明确的指标,而且要有与科研考核相当的激励政策,让致力于教育教学研究、专注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教师无后顾之忧,使老师们“安心在岗”。
3.改革学生培养模式,完善学生能力评估系统
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体系不仅要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实践技能,还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所以在学生成绩的评定中要减少记忆性内容的考核,增加理解性、技能型、应用型和探究性内容的考核。在培养模式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建立完善的跨专业、跨院系、跨学校选课的制度,在课程类型、主辅课和任课教师的选择等方面给与学生更大的自由度。
总而言之,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任重道远。教育质量工程建设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但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我国的实际,建立起本科人才培养的“中国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旺,杜亚丽,丁薇.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反思与当代创新[J].教育研究.2015,1:28-34
[2]王青林.关于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3,6:20-23
【关键词】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 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由南京师范大学遗传学课程群教学团队以及在“两课一开放”中培养创新型遗传学专业人才项目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0-0186-02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也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周远清会长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 “以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为标志的大改革、以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为标志的大发展、以注重本科教学质量为标志的大提高”。毋庸置疑,中国高校的数量和规模已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未来大学的竞争将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该是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人才培養模式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对于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概括为两种,即: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前者以科学知识的学习为中心,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书本和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后者则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个性差异,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仅传授知识,而是遵循认知规律,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提供教学资源、提供学习建议,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控制,关键环节上对学生进行启发、激励、引导和指导。
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的问题在于:
1.教学模式老套落后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的数量和规模都得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 2012 年,新建或新升格的本科院校325 所,独立学院 303所。虽然教学手段在不断创新、教学平台越来越完善,但是教学理念依然落后,在教学模式上大多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很少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还是以传统的单向式教学为主,强调灌输、背诵、服从、分数,不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与批判精神以及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2.缺乏鼓励教师潜心教学的激励机制
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主张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各方面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回应学生的质疑与批判。因此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教学研究、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但是,很多高校仍然只重视对教师的科研激励,而对教师的教学成就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使很多老师特别是年轻老师认为只有做好科研才有前途,因此在高校中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
3.学生能力的评价体系僵化
人才培养实质是人的能力塑造的过程。一个人的能力实际上是其综合素质的体现。学生的能力不仅是学习、背诵、考试,还包括实验、设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但是我们对学生能力的评判方法依然主要是通过考试,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培养的学生善于记忆,善于考试,但不敢质疑与批判,缺乏创新意识。
基于上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我国的本科教育应该加强质量工程建设,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重视下面的几项重要工作:
1.进一步完善高校的评价体系,凸出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不仅要承担科研任务还要承担人才培养任务,因此对高校办学质量的评价不仅要有科研项目和研究成果的指标,还应该有人才培养特别是杰出人才培养的指标。
2.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强教学质量工程建设
高校教师不仅要承担科研任务,还要承担教学任务。对教师教学业绩的考核也应该像科研考核一样有明确的指标,而且要有与科研考核相当的激励政策,让致力于教育教学研究、专注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教师无后顾之忧,使老师们“安心在岗”。
3.改革学生培养模式,完善学生能力评估系统
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体系不仅要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实践技能,还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所以在学生成绩的评定中要减少记忆性内容的考核,增加理解性、技能型、应用型和探究性内容的考核。在培养模式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建立完善的跨专业、跨院系、跨学校选课的制度,在课程类型、主辅课和任课教师的选择等方面给与学生更大的自由度。
总而言之,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任重道远。教育质量工程建设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但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我国的实际,建立起本科人才培养的“中国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旺,杜亚丽,丁薇.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反思与当代创新[J].教育研究.2015,1:28-34
[2]王青林.关于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3,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