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216-02
我校为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一万多名,大部分同学在学习上没有计划性,没有责任感,自我要求不严,不良习气较重,譬如吸烟、嗜酒、偏食、过度劳累、缺乏体育锻炼、不重视心理健康等。学生心理问题日渐明显,逆反心理较重。学生在校两年,顶岗实习一年后,大部分就走上企业的一线岗位。而且其工作时间长,强度大。其健康身体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校园体育文化是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重要的、且不可缺少的内容,可以说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催化剂。体育运动是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它不仅能起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体育运动中所崇尚的一种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道德风尚;一种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自强不息、自信不止的道德品质;一种促进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的精神,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人文精神。校园体育文化不仅具有丰富体育知识,修身养性,传播健康方法,营造健康向上、积极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给学生搭建了充分展示才华和特长的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提高了大学生的品德修养。在弘扬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熏陶中,在忘我的拼搏中,锻炼了意志品格,陶冶了情操,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升华。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体育社团活动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它“倡导学生主動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精神,使他们更加热爱学校、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创造。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健康的大学生也预示着祖国未来的良好发展。大学生正处于体育锻炼的最佳年龄(25岁前),身体的各项生理指标处于上升阶段包括肌力肌耐力,心肺功能,骨骼肌肉等等这一时期锻炼效果最好、最明显,同时效果可以保持很长的时间。另外,学习和体育锻炼相辅相成,并不冲突,每天只需要抽出1-2小时,坚持下来会有非常好的健康效果。
(1)使大学生的精神面貌焕发青春的活力,给人一种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感觉。
(2)缓解学习压力和各种压力,使大学生心理健康。
(3)使人开朗,可结交朋友,提高与人交际能力。
(4)健康的身体是学习,工作的保证,是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前提条件。
(5)关系个人未来的发展,健身使人有良好的体型、气质风度,对例如应聘、面试有着很大的影响。
一、我校体育社团的状况
我校开设学生体育社团的10年时间,目前已有篮球、足球、排球、跆拳道、武术、街舞、乒乓球、羽毛球、交谊舞、 健美操等等共10个体育社团。
根据学生自己的爱好及学校目前现有社团情况进行自主申报,每年进行社团内民主选票评定社长及相关的职务人选。
根据社团相关安排进行社团活动。包括必要的训练及比赛并根据需要进行联赛,提高学员的技术及比赛经验。(一般活动安排在星期六或星期日,时间为2小时。)
大部分同学对社团开展活动表示支持认可。
二、体育社团的作用
1.体育社团种类的多样性和社团成员的广泛性,扩大了校园体育的内涵。
2.社团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和活动目的的多样性,繁荣了校园体育活动。
3.参与体育社团的自主性和社团活动形式的灵活性,营造了和谐的校园体育活动氛围。
4.起到加强校际交往的中介和桥梁作用。
5.发展学生运动才能,为高校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
6.学生社团建设是课堂教学的延展、连接和深化,是学校办学宗旨和办学目标的有力体现学生社团建设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能力为依归,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挥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构建学校的社团文化。”
三、体育社团发展的问题
学生社团种类及数量在不断增多,活动也不间断地开展着,但社团在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阻碍了社团的良性发展。如:社团更迭过快,学生流动过快,社团稳定性不够;学生不能更好处理第一课堂和社团活动之间的关系;社团干部素质相差较大,发展不平衡;指导老师的缺乏等,这些都是制约学生社团发展的不利因素。
四、促进体育社团发展的建议
学校是社团发展支持系统中的中流砥柱,学校健康有力的指导、财力物力支持和评价制度支持对社团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学生社团资源要不断整合,优势互补,充分发挥自身在校园文化的主体作用。要使学生社团活动有效地开展,必须在管理上改变社团各自为政的局面。可以通过成立社团联来进行自主管理。首先是社团内部要健全自己的组织机构和各种规章制度,理顺内部发展的各种条条框框,如怎么换届、怎么表决选举组织机构、怎么有效开展活动等。
1.培养学生社团干部
学生干部在学生社团里充当学生这个组织的领袖。培养学生社团干部的方法是多样的,学校可以做一些大胆的新的尝试,如将共青团组织在班级的建设的模式迁移到社团建设中来。在社团或社团联成立团支部,甚至在社团里发展新团员,让学生社团干部不但有“民间领袖”的成就感,同时也成担起“官方”的责任感,从而促使社团干部勇挑重担,不断成长,进而促进社团的良性发展。
2.加强指导力度,提升社团层次
首先,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指导教师的缺乏是困扰社团向深层次发展的难题之一。我们应该想到学校教师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资源,本校教师对学生最为了解,如果能够担任某一社团的指导教师,势必使他们与学生接触更为密切,这样不仅有利于整个社团的发展,而且能从侧面更了解现在的学生,对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以及自身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担任社团的指导教师并非易事,它要求教师有较高较全面的综合素质,因此客观上促进了教师自身与时俱进、多学习、多积累的全面发展。
其次,学校也不能只注重专业建设,而应该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入手,鼓励学生自主开展社团活动,拓展和丰富学生社团活动的内容,力所能及地为社团活动提供时间、场地、设备和经费。此外,长期以来,社团指导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基本上都是义务指导,教师本身的教学任务就很重,时间也很紧张,如果所做的工作不能被肯定,其积极性肯定不高,这严重制约了社团的发展,因此,对于社团指导教师,学校也应该视工作量而给予一定的补偿。
最后,可以尝试把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纳入学生成绩评价体系,这无疑又给学生社团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支撑点。
在体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上,突出大学生社团在体育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使大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来管理体育活动,调动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教师也要从组织、锻炼方法、提高技术水平等方面积极指导和帮助大学生开 展体育活动。此外,应积极指导单项体育俱乐部的组织形式,使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同时,应积极指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充实学生的空暇生活,使大学生逐步认识到建立体育生活方式的意义,突出体育教育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对体育教材的改革,充分挖掘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潜力,充分调动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同时大学生应积极加入到体育锻炼中来,努力锻炼好身体,为今后辛苦的学习生活打下牢固的身体基础,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学校体育活动应以体育教育为中心主体,使体育课内与课外的活动融为一体,培养体育意识,创建良好的体育环境和氛围,突出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使学生形成主动的、积极的体育锻炼习惯。
为数不少的高校通过体育文化的营造对校风、学风建设取得显著效果。如三峡大学,学校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着力营造人文、科学精神相融合的校园文化,使学校思想政治状况、宣传舆论氛围、师生文明素质、校园综合治理等方面均呈现出新的气象,促进了教职员工的交流与沟通,增进师生员工的团结和深度融合。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校的培养目标就是把大学生能培养成为集知识与技能,智慧与体魄为一体的全面型人才。
我校为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一万多名,大部分同学在学习上没有计划性,没有责任感,自我要求不严,不良习气较重,譬如吸烟、嗜酒、偏食、过度劳累、缺乏体育锻炼、不重视心理健康等。学生心理问题日渐明显,逆反心理较重。学生在校两年,顶岗实习一年后,大部分就走上企业的一线岗位。而且其工作时间长,强度大。其健康身体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校园体育文化是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重要的、且不可缺少的内容,可以说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催化剂。体育运动是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它不仅能起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体育运动中所崇尚的一种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道德风尚;一种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自强不息、自信不止的道德品质;一种促进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的精神,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人文精神。校园体育文化不仅具有丰富体育知识,修身养性,传播健康方法,营造健康向上、积极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给学生搭建了充分展示才华和特长的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提高了大学生的品德修养。在弘扬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熏陶中,在忘我的拼搏中,锻炼了意志品格,陶冶了情操,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升华。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体育社团活动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它“倡导学生主動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精神,使他们更加热爱学校、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创造。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健康的大学生也预示着祖国未来的良好发展。大学生正处于体育锻炼的最佳年龄(25岁前),身体的各项生理指标处于上升阶段包括肌力肌耐力,心肺功能,骨骼肌肉等等这一时期锻炼效果最好、最明显,同时效果可以保持很长的时间。另外,学习和体育锻炼相辅相成,并不冲突,每天只需要抽出1-2小时,坚持下来会有非常好的健康效果。
(1)使大学生的精神面貌焕发青春的活力,给人一种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感觉。
(2)缓解学习压力和各种压力,使大学生心理健康。
(3)使人开朗,可结交朋友,提高与人交际能力。
(4)健康的身体是学习,工作的保证,是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前提条件。
(5)关系个人未来的发展,健身使人有良好的体型、气质风度,对例如应聘、面试有着很大的影响。
一、我校体育社团的状况
我校开设学生体育社团的10年时间,目前已有篮球、足球、排球、跆拳道、武术、街舞、乒乓球、羽毛球、交谊舞、 健美操等等共10个体育社团。
根据学生自己的爱好及学校目前现有社团情况进行自主申报,每年进行社团内民主选票评定社长及相关的职务人选。
根据社团相关安排进行社团活动。包括必要的训练及比赛并根据需要进行联赛,提高学员的技术及比赛经验。(一般活动安排在星期六或星期日,时间为2小时。)
大部分同学对社团开展活动表示支持认可。
二、体育社团的作用
1.体育社团种类的多样性和社团成员的广泛性,扩大了校园体育的内涵。
2.社团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和活动目的的多样性,繁荣了校园体育活动。
3.参与体育社团的自主性和社团活动形式的灵活性,营造了和谐的校园体育活动氛围。
4.起到加强校际交往的中介和桥梁作用。
5.发展学生运动才能,为高校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
6.学生社团建设是课堂教学的延展、连接和深化,是学校办学宗旨和办学目标的有力体现学生社团建设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能力为依归,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挥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构建学校的社团文化。”
三、体育社团发展的问题
学生社团种类及数量在不断增多,活动也不间断地开展着,但社团在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阻碍了社团的良性发展。如:社团更迭过快,学生流动过快,社团稳定性不够;学生不能更好处理第一课堂和社团活动之间的关系;社团干部素质相差较大,发展不平衡;指导老师的缺乏等,这些都是制约学生社团发展的不利因素。
四、促进体育社团发展的建议
学校是社团发展支持系统中的中流砥柱,学校健康有力的指导、财力物力支持和评价制度支持对社团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学生社团资源要不断整合,优势互补,充分发挥自身在校园文化的主体作用。要使学生社团活动有效地开展,必须在管理上改变社团各自为政的局面。可以通过成立社团联来进行自主管理。首先是社团内部要健全自己的组织机构和各种规章制度,理顺内部发展的各种条条框框,如怎么换届、怎么表决选举组织机构、怎么有效开展活动等。
1.培养学生社团干部
学生干部在学生社团里充当学生这个组织的领袖。培养学生社团干部的方法是多样的,学校可以做一些大胆的新的尝试,如将共青团组织在班级的建设的模式迁移到社团建设中来。在社团或社团联成立团支部,甚至在社团里发展新团员,让学生社团干部不但有“民间领袖”的成就感,同时也成担起“官方”的责任感,从而促使社团干部勇挑重担,不断成长,进而促进社团的良性发展。
2.加强指导力度,提升社团层次
首先,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指导教师的缺乏是困扰社团向深层次发展的难题之一。我们应该想到学校教师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资源,本校教师对学生最为了解,如果能够担任某一社团的指导教师,势必使他们与学生接触更为密切,这样不仅有利于整个社团的发展,而且能从侧面更了解现在的学生,对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以及自身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担任社团的指导教师并非易事,它要求教师有较高较全面的综合素质,因此客观上促进了教师自身与时俱进、多学习、多积累的全面发展。
其次,学校也不能只注重专业建设,而应该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入手,鼓励学生自主开展社团活动,拓展和丰富学生社团活动的内容,力所能及地为社团活动提供时间、场地、设备和经费。此外,长期以来,社团指导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基本上都是义务指导,教师本身的教学任务就很重,时间也很紧张,如果所做的工作不能被肯定,其积极性肯定不高,这严重制约了社团的发展,因此,对于社团指导教师,学校也应该视工作量而给予一定的补偿。
最后,可以尝试把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纳入学生成绩评价体系,这无疑又给学生社团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支撑点。
在体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上,突出大学生社团在体育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使大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来管理体育活动,调动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教师也要从组织、锻炼方法、提高技术水平等方面积极指导和帮助大学生开 展体育活动。此外,应积极指导单项体育俱乐部的组织形式,使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同时,应积极指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充实学生的空暇生活,使大学生逐步认识到建立体育生活方式的意义,突出体育教育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对体育教材的改革,充分挖掘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潜力,充分调动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同时大学生应积极加入到体育锻炼中来,努力锻炼好身体,为今后辛苦的学习生活打下牢固的身体基础,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学校体育活动应以体育教育为中心主体,使体育课内与课外的活动融为一体,培养体育意识,创建良好的体育环境和氛围,突出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使学生形成主动的、积极的体育锻炼习惯。
为数不少的高校通过体育文化的营造对校风、学风建设取得显著效果。如三峡大学,学校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着力营造人文、科学精神相融合的校园文化,使学校思想政治状况、宣传舆论氛围、师生文明素质、校园综合治理等方面均呈现出新的气象,促进了教职员工的交流与沟通,增进师生员工的团结和深度融合。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校的培养目标就是把大学生能培养成为集知识与技能,智慧与体魄为一体的全面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