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智障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音乐教学对他们的成长有着特殊的意义。音乐能使他们心情愉快,情绪活泼,有利于他们的潜能开发。为充分发挥音乐教学中肢体语言的独特作用,在实践中从律动、互动、表演、即兴创作四个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关键词】智障儿童 音乐教学 肢体语言
【中图分类号】G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93-01
音乐是一种能让全人类产生共鸣的特殊语言,它不仅属于正常人,也属于智障群体。在特殊教育领域中,好的音乐教育能触动智障儿童的心灵,一旦进入音乐作品,他们也能产生音乐内化,唤起共鸣,最后达到外化,情感和智力得到发展。音乐教育是智障儿童成长的重要内容,在特殊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律动教学在课堂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分别从律动、互动、表演、即兴创作四个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一、善用律动,感受音乐的节奏变化。
音乐是灵性的情感艺术,它能触动儿童的内心,让他们在聆听中产生一定的感觉。律动,即是根据音乐的节奏身体进行有规律的活动,而不是按照规定的动作进行的。注进行有规律的活动,而不是按照规定的动作进行的。注重律动的运用,在引起智障儿童共鸣的同时,还能强化音乐带给他们愉悦的感受。例如:在听歌曲《花皮球》时,乐感好的学生会随音乐的旋律不由自主地拍手或者晃动身体。辅读三班的秦某某和二班的王某某,她们对音乐特别敏感。音乐声起,很快就会找到感觉,脸上的表情、眼神随之就会发生变化,完全沉浸其中。此时,我及时地引导其他同学,一起跟上节拍,共同进行有节奏的简单动作。听歌曲《拔萝卜》,在与学生拍手的同时,加入了节奏重拍的变化,有助于他们感受歌曲的强弱变化,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有的智障儿童非常喜欢唱歌,但是对节奏的把握不好,总是慢半拍。例如赵某某,唱歌的自信心很强,虽然找不准音,唱歌跑调,但经过训练也有了进步,基本能跟上教师的指挥进行节奏性的律动。
“拍手、跺脚、晃动”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实际作用不小。这个过程不仅培养了智障儿童听的洞察力,而且要求他们专注地去听,又培养了注意力。听后通过动作自然地表现出来,又锻炼了他们的反应能力。
二、利用互动,引导参与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要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新课标还明确提出,要通过评价,让学生逐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在音乐教学中适当地设计师生互动,能极大地调动智障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从他们的内心出发,可以看出,每一个都想得到他人的认可、表扬,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教授歌曲《拔萝卜》时,改变了教师以往自己贴教具的做法,极力引导智障儿童参与。学歌前我首先贴上一个“大萝卜”,再明确提出:哪个同学学得认真就让他上来贴第二张图片“老公公”。学习第一段歌词后,让表现好的姜某某同学贴上了“老公公”图片。其他学生见了,非常羡慕,学习气氛霎时活跃起来。在学习第二段时,他们就尽力地去学习,抢着回答问题,争取上讲台贴图片。用此方法,顺利地学完了整首歌。这样他们对歌曲的印象加深了,也更好地记住了歌曲中角色先后出场的顺序,课堂教学达到高效。
三、运用表演,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智障儿童注意力不集中,识记过程缓慢、缺乏学习策略、语言发展迟缓、思维水平低下。不要看他们有的人长得高高大大,其实智商只有幼儿园孩子的水平。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选取易于理解的歌曲,根据歌词的意思集体创编,共同表演。教授《谁会这样》时,与他们共同讨论“鸟儿飞”的动作,想一想鸟是怎样飞的,有的立即站起来,以手臂当作翅膀上下扇动;“鱼儿游”的动作,一手在身前做鱼头,一手在身后做鱼尾摇动,上身微倾,小碎步移动。创编动作时,要及时表扬,提高他们的兴致。定下动作后,我配上音乐,简单地组合,与他们共同唱着表演。这一过程,既发展了智障儿童的想象力,又锻炼了他们身体的协调能力,他们也感受到了表演带来的快乐。
为了进一步调动他们的表演欲望,我经常准备一些简单的道具或头饰。在表演《拔萝卜》时,准备了头饰,智障儿童们争先恐后地上台争取心仪的角色,去体验表演的乐趣。例如萝卜的扮演者董某某,在整个表演的过程中,始终面带微笑,随着大家“拔”的动作晃动,不仅肢体得到锻炼,心理也得到了满足。这时的他,是非常快乐的。我认为,作为一名特殊群体的音乐教师,不仅要在授课时灵活地传授知识,更要适当地对他们的心理进行关注,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即兴创作,提高智障儿童的创新能力。
人的心理、情感必然会通过人的动作反应出来,而即兴地通过身体动作把自己的感情表现出来与别人交流、共享,是人的本能,是人人皆有的,智障儿童也不例外。教学中我注重从小处着手,一点一滴地进行渗透。除了在歌表演引导他们参与外,又专门寻找通过即兴动作开发潜在创造能力的游戏。例如游戏《用身体摆图形》,要求他们用自己的身体写阿拉伯数字1—9,可站可卧。教师写一个数字,他们做一个,并引导互相讨论,看看谁更准确,更有创意。遇到较难的,就分组讨论,共同做出这组数字。在此基础上可以加大难度,让他们用身体摆出图形(如□、○、◎、∥、天……),教师出示图形卡片,让他们讨论进行。在教学中,智障儿童开始时不明白怎样运用身体来摆数字。我稍做提示,“1”顺利摆出来后,他们兴奋起来。摆“2”时又出现了困难,一个人摆不出,怎么办?站着也摆不出,怎么办?我也不提示。他们问我:“老师,可不可以躺着?可不可以一起摆?”这时能否想到别的方式,就是考验创造能力的机会。此时我马上进行表扬,在讨论中引导他们去思考其他摆法的可能,这就是诱发创造思维的机会。结果他们一发不可收拾,接连摆出了“3、4、5、6”几个数字,他们兴奋起来。摆“7”时竟然在讨论中想到了两种摆法,真是不可思异!“创造力”看似神秘,只要引导得当,智障儿童一样能够给人惊喜。
总之,在智障儿童的音乐教学中,要充分地调动他们身体各感官,上好让身体动起来的每一节课,智障儿童会在活动中,自主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更好地促进心智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孔玲.《把握机遇,科学谋划“十二五”特殊教育的发展》.《现代特殊教育》.2011,(1)
[2]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著.《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2011.9.1版
【关键词】智障儿童 音乐教学 肢体语言
【中图分类号】G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93-01
音乐是一种能让全人类产生共鸣的特殊语言,它不仅属于正常人,也属于智障群体。在特殊教育领域中,好的音乐教育能触动智障儿童的心灵,一旦进入音乐作品,他们也能产生音乐内化,唤起共鸣,最后达到外化,情感和智力得到发展。音乐教育是智障儿童成长的重要内容,在特殊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律动教学在课堂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分别从律动、互动、表演、即兴创作四个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一、善用律动,感受音乐的节奏变化。
音乐是灵性的情感艺术,它能触动儿童的内心,让他们在聆听中产生一定的感觉。律动,即是根据音乐的节奏身体进行有规律的活动,而不是按照规定的动作进行的。注进行有规律的活动,而不是按照规定的动作进行的。注重律动的运用,在引起智障儿童共鸣的同时,还能强化音乐带给他们愉悦的感受。例如:在听歌曲《花皮球》时,乐感好的学生会随音乐的旋律不由自主地拍手或者晃动身体。辅读三班的秦某某和二班的王某某,她们对音乐特别敏感。音乐声起,很快就会找到感觉,脸上的表情、眼神随之就会发生变化,完全沉浸其中。此时,我及时地引导其他同学,一起跟上节拍,共同进行有节奏的简单动作。听歌曲《拔萝卜》,在与学生拍手的同时,加入了节奏重拍的变化,有助于他们感受歌曲的强弱变化,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有的智障儿童非常喜欢唱歌,但是对节奏的把握不好,总是慢半拍。例如赵某某,唱歌的自信心很强,虽然找不准音,唱歌跑调,但经过训练也有了进步,基本能跟上教师的指挥进行节奏性的律动。
“拍手、跺脚、晃动”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实际作用不小。这个过程不仅培养了智障儿童听的洞察力,而且要求他们专注地去听,又培养了注意力。听后通过动作自然地表现出来,又锻炼了他们的反应能力。
二、利用互动,引导参与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要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新课标还明确提出,要通过评价,让学生逐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在音乐教学中适当地设计师生互动,能极大地调动智障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从他们的内心出发,可以看出,每一个都想得到他人的认可、表扬,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教授歌曲《拔萝卜》时,改变了教师以往自己贴教具的做法,极力引导智障儿童参与。学歌前我首先贴上一个“大萝卜”,再明确提出:哪个同学学得认真就让他上来贴第二张图片“老公公”。学习第一段歌词后,让表现好的姜某某同学贴上了“老公公”图片。其他学生见了,非常羡慕,学习气氛霎时活跃起来。在学习第二段时,他们就尽力地去学习,抢着回答问题,争取上讲台贴图片。用此方法,顺利地学完了整首歌。这样他们对歌曲的印象加深了,也更好地记住了歌曲中角色先后出场的顺序,课堂教学达到高效。
三、运用表演,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智障儿童注意力不集中,识记过程缓慢、缺乏学习策略、语言发展迟缓、思维水平低下。不要看他们有的人长得高高大大,其实智商只有幼儿园孩子的水平。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选取易于理解的歌曲,根据歌词的意思集体创编,共同表演。教授《谁会这样》时,与他们共同讨论“鸟儿飞”的动作,想一想鸟是怎样飞的,有的立即站起来,以手臂当作翅膀上下扇动;“鱼儿游”的动作,一手在身前做鱼头,一手在身后做鱼尾摇动,上身微倾,小碎步移动。创编动作时,要及时表扬,提高他们的兴致。定下动作后,我配上音乐,简单地组合,与他们共同唱着表演。这一过程,既发展了智障儿童的想象力,又锻炼了他们身体的协调能力,他们也感受到了表演带来的快乐。
为了进一步调动他们的表演欲望,我经常准备一些简单的道具或头饰。在表演《拔萝卜》时,准备了头饰,智障儿童们争先恐后地上台争取心仪的角色,去体验表演的乐趣。例如萝卜的扮演者董某某,在整个表演的过程中,始终面带微笑,随着大家“拔”的动作晃动,不仅肢体得到锻炼,心理也得到了满足。这时的他,是非常快乐的。我认为,作为一名特殊群体的音乐教师,不仅要在授课时灵活地传授知识,更要适当地对他们的心理进行关注,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即兴创作,提高智障儿童的创新能力。
人的心理、情感必然会通过人的动作反应出来,而即兴地通过身体动作把自己的感情表现出来与别人交流、共享,是人的本能,是人人皆有的,智障儿童也不例外。教学中我注重从小处着手,一点一滴地进行渗透。除了在歌表演引导他们参与外,又专门寻找通过即兴动作开发潜在创造能力的游戏。例如游戏《用身体摆图形》,要求他们用自己的身体写阿拉伯数字1—9,可站可卧。教师写一个数字,他们做一个,并引导互相讨论,看看谁更准确,更有创意。遇到较难的,就分组讨论,共同做出这组数字。在此基础上可以加大难度,让他们用身体摆出图形(如□、○、◎、∥、天……),教师出示图形卡片,让他们讨论进行。在教学中,智障儿童开始时不明白怎样运用身体来摆数字。我稍做提示,“1”顺利摆出来后,他们兴奋起来。摆“2”时又出现了困难,一个人摆不出,怎么办?站着也摆不出,怎么办?我也不提示。他们问我:“老师,可不可以躺着?可不可以一起摆?”这时能否想到别的方式,就是考验创造能力的机会。此时我马上进行表扬,在讨论中引导他们去思考其他摆法的可能,这就是诱发创造思维的机会。结果他们一发不可收拾,接连摆出了“3、4、5、6”几个数字,他们兴奋起来。摆“7”时竟然在讨论中想到了两种摆法,真是不可思异!“创造力”看似神秘,只要引导得当,智障儿童一样能够给人惊喜。
总之,在智障儿童的音乐教学中,要充分地调动他们身体各感官,上好让身体动起来的每一节课,智障儿童会在活动中,自主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更好地促进心智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孔玲.《把握机遇,科学谋划“十二五”特殊教育的发展》.《现代特殊教育》.2011,(1)
[2]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著.《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2011.9.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