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马车”——消费“生病”了,而且“病情”正在恶化。据马尔库塞的观点,病因在于虚假需要和消费异化。从实地调研和消费的现状看,市场背景下到处都不乏虚假需要和病态消费。从消费者、生产者、商品销售者、市场控制者到消费本身都在不同程度上显露出 “病态”,这些病不仅影响着经济的发展,而且腐化人的心灵,导致社会解构,文化消解。
关键词:马尔库塞;病态消费;社会解构;文化消解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8—57 —03
目前的生活是消费至上的病态生存样态。消费者不再仅仅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要消费,而是在消费信息“无知之幕”的遮被下被别有用心的消费操纵者编织的弥天大网给“网住了”而不自觉或者身不由己。消费好似一艘没有闸门的巨轮满载着迷迷忽忽、半梦半醒的消费者在茫茫大海上漂浮摇曳,没有停靠的港湾,也没有方向和目的,更没有终点站。
一、虚假需求和病态消费
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尔库塞就觉察:“目前,人们似乎是为商品而生活。小轿车、高清晰度的传真装置、错层式家庭住宅以及厨房设备成了人们生活的灵魂。” 对此,他进而指出:“人们从他们的商品中认识了自己。人们在自己的汽车上,在高保真立体组合音响上,在豪华的跃层住宅上,在厨房用具上找到了自己的灵魂。其结果不是调整而是模仿——个体对他的社会的直接认同,并且通过它,对整个社会的认同,这种认同包含着进一步的异化。后者已经变成了完全地客观的;异化了的主体被它的异化了的实际存在所耗费和吞噬。只存在一个维度,无论在哪里,无论以什么形式,都是如此。”
在此基础上,马尔库塞认为:资本主义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力量,日益翻新的商品生产能力,尤其是持久的消费新需求的刺激——虚假需求以及操纵的社会形式使人们失去了批判的向度,而过着一种“舒舒服服、平平稳稳、合理而又民主的不自由”生活。按照这种组织方式和社会秩序,消费社会似乎越来越能满足个人的需要。然而这种需要并非人的真实需要,而是为了特定的社会利益而从外部强加在个人身上的那些需要,使艰辛、侵略、痛苦和非正义永恒化的需要,是“虚假”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或许会使人感到十分高兴,但如果这样的幸福会妨碍他自己和旁人认识整个社会的病态并把握医治弊病的时机这一才能的发展的话,它就不是必须维护和保障的。” 可见,在马尔库塞看来,虚假需要是因,病态消费是果。这种消费把浪费变为需要、把破坏变为建设的能力。
时下离马尔库塞所勾勒的社会已经半个世纪有余,那么他所透视的图景是否存在呢?课题组抽样调查某些大、中城市(如长沙、武汉、九江等等)的消费现状,结果发现:“病态”消费加剧了,消费者沦落为消费囚徒。多少消费者已然从以往自主“观光者”沦为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不仅消费者、生产者、商品销售者、市场控制者“有病”,而且消费本身“有病”。
二、病态消费的病症和病因
病症一:消费者的病态
如今的消费者在“享受”瞬间快乐的同时,更多的感受是无奈、孤寂和不安。几乎每个消费者都为消费物所“占有”,不是人消费物,而是物消费人。美国作家T·维布伦形象地勾画了消费者的病态:“他像一个水珠一样被他的冲动挂在他所渴望的快乐之上方,但却无法触及那块快乐之地。他既没有前提又没有结论。他是一堆孤立的、呆板的材料,全仗外界汹涌的力量起动。他把自己孤立在广大的空间中,绕着自己的精神之轴均衡地转动,直至诸力量压向他,他就随着诸冲力的合力的方向前进。当这个压迫性的外力用尽,他又安静下来,像以前一样成为一个自满的欲望水珠。他绝不是一个主动者,他不是处在生活程序中而只是外在于他的诸力量的驱动下做序列性的移动而已”。 当前,歇斯底里的疯狂消费热表明:病态消费者不但不觉得上当受骗,相反有一种莫名的满足感;不仅认为自己时尚前卫,而且以为不这样做的人“有病”。正所谓“疯子的病态在于他自以为正常,而不疯的人不正常” 。马尔库塞曾说:病态消费是一种过度消费。一定会引起“消化不良”和“肠胃不适”乃至百病丛生。为此,他说:“一个人少一点浪费,少一点挥霍,少一点物质上的享受,少一点那种乏味无聊的、吸人骨髓的、无止境的劳动,难道就不能活下去了吗?”
病症二:生产者的病态
当下的生产者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快感和“优势”歪曲了生产的动机。生产主要不是为了满足人的正常需求,而是追逐高额利润。什么赢利便生产什么;什么方法赚钱就用什么方法;什么原料成本少便采用什么原料。结果是:只要能诱惑消费者,无所不用其极。商品市场到处充盈着假冒伪劣和坑、蒙、拐、骗。人类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环境污染,自然破坏。在带给他人消费不安,生活不便的同时,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生产者除了赚到一把把钞票之外,难道就没有丝毫的惶恐和忐忑吗?实际上,开始的时候绝大多数人可能还有一丁点,但是随着一次又一次“得手”(在市场缺乏有效管理,甚至生产者、管理者和经销者沆瀣一气、狼狈为奸,尤其在“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尚方宝剑”呵护之下肆无忌惮),最后一点可怜的良心泯灭了。譬如地沟油、三聚氢氨、转基因等等不一而足。
正如马尔库塞所言:“过度消费源于过度生产。这种生产基于资本高度密集,资源高度密集,因此它不仅加剧人的异化即分裂了人的存在,而且是暴力生产。”是为了“盘剥”自然,向自然索取。是一种在抛开一切妨碍人满足需求、发展功能的特殊利益前提下的对(物质的和精神的)资源的建设、发展和利用,换句话说,这是一项真正人的事业、整个人类的事业。无独有偶,詹姆逊也指出:“商品仿佛正在变成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在新的跨国的‘消费文化意识形态’中,商品在改变着传统的心理习惯和实践,把它面前的一切统统扫进了公认为相似于美国生活方式的东西。”
病症三:销售者的病态
销售者通过名目繁多、“日新月异”的欺骗手段引诱消费者上钩。诸如“满100元返券50元,节日大酬宾,大甩卖、大放血,清仓处理,大降价,打折,买一送一,厂家直销”等等。不但要将过度生产的商品卖出去,更要让消费者被“宰”得舒服,谋取到暴利。当今消费者感触最深的莫过于物价涨得太离谱了。是不是物质产品太贫乏而导致“物以稀为贵”呢?非也!事实上,其中的罪魁是垄断。除了恶意“操控者”之外,奸商扮演着“主角”之一。早在2010年5月26日,温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就指出要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炒作农产品价格等违法行为。经过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切实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农产品价格等炒作行为,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派出了十几个调研组到各地调研。当时,农产品的价格有所回落,但是如今“涛声依旧”。原因何在?以往我们对于商人的认知不够:以为批发商只是做生意赚点钱很正常,不会想到他们是如此势利成性和缺德。那么,他们是怎样谋取暴利的呢?就拿农产品蔬菜来看,农产品批发商是如何成了炒家的呢? 第一步控制商品进价和货源。他们到蔬菜产地以略高出菜农以前的价位将全部蔬菜“买断”。第二步控制流通领域,造成短期市场“缺货”现象,等菜价涨到高位时,再把他们手上的菜以高出市场数倍的价格脱手。从而完成最后一步哄抬农产品价格,谋取高额利润。他们不但剥削了菜农,更坑苦了消费者。比如,他们从菜农那里买菜的均价为1元一斤,可是转手卖给消费者就翻好几倍甚至十几倍,所以卖10元一斤也不足为奇。那么,消费者为什么要买呢?因为这些商人控制了渠道成为“独家经营”,没有其他人卖菜与其竞争。对于其余商品的垄断方式基本上大同小异。
病症四:市场操控者的变态
当下市场这只 “无形的手”(作为自然调节和配置资源的手段)已经让位于一只“有形的黑手”:市场操控者。哪里赚钱伸向哪里。这只手与商人相互勾结、狼狈为奸,成为鱼肉消费者的罪魁祸首。无怪乎,近些年来不管是美国还是德国或者其他发达国家并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的确,“市场经济”蜕变成这些黑手“圈钱”、“圈地”、“圈资源”的遮羞布和挡箭牌。
病症五:消费本身的病态
消费是人们在商品流通领域互通有无、买卖的手段,如今却变成了生存、生活的目的。消费本身过度而催生消费病——消化不良、浪费严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活着就是消费,就是极限享受。其中一次又一次的瞬间快感成为人们快乐的源泉。把对物质需要的追求当作人生的真正幸福。随着消费欲望的膨胀,人的灵魂被挤兑出局,失去泊位。成天的吃喝玩乐、醉生梦死使得人们变成消费的奴隶、经济动物。为了自我的消费满足,友情、爱情甚至亲情都苍白乏力、无足轻重。病态消费在将人“喂养”成吃喝拉撒睡的“低等动物”的同时,激发了人的攻击本能:一味地追逐私利,无限地毁坏自然,伤害他人,最终也伤害了自己。消费至上的物欲感性刺激强化了消费者的自私、贪婪和理智丧失。消费是一种单向度的行为:消费者对于物价飞涨,货币贬值怨声载道,却是无能为力,只有逆来顺受、忍气吞声。消费市场完全是“卖方市场” 。
病态消费最大的隐患:随着消费的病态化,社会结构正在分化重构,消费变成剥削、垄断的新方式,两极分化,“马太效应”日趋严重。
三、 社会在病态消费中解构
正常的社会应该是两头小,中间大的椭圆型。也就是:从经济上看,社会中的赤贫人数和极富人数所占比例很小,绝大多数人是中间阶层、中产阶级;从政治上说,发展的机会和上升的渠道相对开放,权利受到同样保证。而现在呢?社会在病态消费中解构了。
病态消费中最大的受害者为贫民消费者,最大受益者是操控者。社会悄悄地裂变成“倒丁字”型:顶端是执掌资源和分配权的权势富贵以及他们的“裙带”——那些极尽投机钻营、溜须拍马之辈(他们是消费中的“旅游者”,拿着靠“消费剥削”而来的钱财四处观光游览:吃、喝、嫖、毒、赌,骄奢淫逸);中间“一竖”乃是投机倒把的商人和高级“白领”(其中的奸商是社会分解重构的“帮凶”:通过各式所谓“促销”手段在商海里纵横捭阖,在消费市场上翻云覆雨欺骗消费者。他们是新兴的“富有阶层或者说中产阶级”),下面“一横”是广大的贫民大众(他们在勉强维持生存之需中“摸爬滚打”,到头来成了消费社会里的流浪者:到处流离,无家可归)。接踵而来的是需求和利益的无序,消费的盲目导致“过度的财富同过度的贫困共同增长,抽象的定量的劳动使人类进入极度的野蛮状态,特别是对于那部分在工厂里被机械地劳动所支配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与以往社会一样,病态消费社会也是一个阶层化社会。不同的是,现代社会分层不是由于生产能力不同,而是消费能力的差异。如今的城市乃是反向消费隔离之所:有消费能力者纷纷逃离那些肮脏污秽之地,而没有能力移居者只有固守那些污秽之处。病态消费构筑了一道围墙,成为隔离上层与下层的边界。如今的城市在表面的辉煌壮丽、豪华典雅和高尚情趣的掩盖下似乎很和谐。课题组调研发现:边界两边的生活截然不同,这边富得流油,那边穷的要命,以至于两边的居民根本没有交流、交往,甚至相互敌视。为了安身立命,每个人必须有居住之地、居住之所。可是病态消费将社会分解成:“上层”的人随心所欲地享尽人生。哪里好玩就选择哪里,感到心满意足,而“下层”的人一次又一次被赶出他们很想定居的地方。真如蜗牛般居住,蚂蚁般迁移。据课题组的抽样调查,当前不少“下层”百姓对已有的居住条件不满,不想住,可是又没有其他地方可去,因为他们买不起想住的地方。
其他日常必须品的消费同样如此:有钱人想逛哪里就逛哪里,稀罕什么就买什么,从来不“计较”价格;贫困者却总是选择场所,选择时间,选择价格。哪里打折去哪里;何物特价买何物;何时搞“活动”,何时就“出动”。在调研期间发现:不管是在超市,还是在商场或者其他市场,总有不少消费者在穿梭察看。看什么呢?一看“黄牌”标签(降价商品),二看“红色”字样(特价商品),三看信息栏(什么时候搞活动)。可怜的流浪者被观光者牵着鼻子走而不自觉,认为:抢到就是赚到!
如此以来形成两大新的利益群体:一是消费中的新富人(New Rich)——特殊利益集团包括控制消费者(如某些贪官污吏、消费品的炒家、市场的玩家)、奸商(如暴富的某些老板、CEO、工程承包者)、媒体宣传商、企业的管理层、技术层和歌星、影星、球星等等;一是消费中的新穷人(New Poor)——利益受损群体包括安分守纪的生产者、工作者(如购买力低下的下岗工人、农民、农民工、工薪阶层)、无业者等等。前者是消费中的观光旅游者,手中拿着“好牌”,并且游戏规则也是他们定,所以,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为了攫取更多,没有什么所谓的标准。除了“出牌”,没有什么规则。后者是消费中无奈的流浪者,是有缺憾的消费群。手中无“好牌”,怎么玩法,最后皆是输局。为了将消费游戏玩下去,作为玩家,新富人对新穷人“进行缴械、停权和镇压,成为通过诱惑整合市场导向社会中的消费者的有益补充。需要让留在游戏中的人看到其他选择的恐怖场景,使他们能够并愿意忍受游戏带给生活的艰辛和紧张。” 改革的初衷是让一部分人先富,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共同富裕。这样的设计是符合规律的。但是目前不少先富者并非能力强、勤劳、贡献大,正如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所言:往往是“切面包的自己先拿”,把他们自己的切得最大,留下可怜的一点点供大家分配。李强教授所言甚是:“全赢的局面——即每一个集团都获得利益,社会整体利益上升——也不是绝对不可能,但在目前要实现这种局面实在太难了。近年的住房、医疗、养老金、失业保障等体制的改革,几乎每一项都难免会损伤一些人的利益。为使改革顺利,就应该做到使改革措施尽量对更多的人有利。” 当前的新富通过病态消费进一步拉大了两极分化,然而,一些消费者却满足于“被抑制的奴役”状态。正如马尔库塞无奈地写到:一切解放都有赖于对奴役状态的觉悟,而这种觉悟的出现却往往被占主导地位的需要和满足所阻碍,这些需要和满足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个人自己的需要和满足。发展的过程往往是用另一种制度取代预定的制度;而最可取的目标则是用真实的需要代替虚假的需要,抛弃抑制性的满足。”可喜的是:由近几年的“惠民”、“民生”政策可知,国家和政府已然警觉病态消费并正在努力采取措施抑制贫富差距,扶持消费弱势。
在解构社会的同时,病态消费也腐蚀着文化。消费文化将所有东西都变成一个消费类型,包括意义、真理和知识。正如莱昂所言:每个人都想在广告人提供的诸多生活方式的指引下,在自由消费选择中表现自己。故而,自我设计被转化为拥有某一种意欲的东西,转化为追求刻意设计的生活方式。的确,一切都是破碎的,异质的,多元的,分散的,并且都受制于消费选择。在消费选择的氛围里,价值和信仰失去了一致性和连续性。抑郁、焦虑、怀疑是为选择权利所付的“赎金”。消费者“欲眼”望穿,满眼所及没有尽头,前景一片“黯淡”,即便是新富人也岌岌可危(担心有一天沦为有缺陷的消费者)。消费主义造成社会秩序的极端:要么“缺规失范”,要么“仪式崇拜”。在缺规失范的情形下,个体的行动目标被有力强调,而对调整规范很少关注。相反地,在仪式崇拜的地方,有力地强调了对行为规定方式的忠诚,而不管他们的实际后果。商品符号和形象文化已经产生了一个无深度的虚幻模仿的世界,其虚假性抹去了真实与幻想的区别。
病态消费解构社会的景象:特定的品味系列、消费偏好、生活方式实践与特定的职业和阶层分化有关,品味与生活方式的全部结构性对立,以及在一特定历史时期内精细的层级化区格 。
从上可见,病态消费是导致社会解构,文化消解的主要因素。所以,“治疗” 病态消费是经济有序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环节,该是“就医”的时候了。
参考文献:
[1][美]马尔库塞,刘继译.单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9.
[2][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波士顿:灯塔出版社,1964,9—11.
[3][美]马尔库塞,刘继译.单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6.
[4]转引自弗罗姆.希望的革命[M].(英文版),纽约,Harper&Row Publishers,1968:40.
[5][美]马尔库塞.反革命与造反[M].(英文版),波士顿大学,1972:23.
[6][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英文版),伦敦,1964,239.
[7][美]詹姆逊.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02.
[8][美]马尔库塞,程志民等译.理性和革命[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64.
[9][英]齐格蒙特·鲍曼.工作、消费、新穷人[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0:149.
[10]李培林,李强,马戎主编.社会学与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10.
作者简介:
田仁湛,男,硕士,江西九江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
袁波兰,女,硕士,江西九江学院讲师。
关键词:马尔库塞;病态消费;社会解构;文化消解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8—57 —03
目前的生活是消费至上的病态生存样态。消费者不再仅仅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要消费,而是在消费信息“无知之幕”的遮被下被别有用心的消费操纵者编织的弥天大网给“网住了”而不自觉或者身不由己。消费好似一艘没有闸门的巨轮满载着迷迷忽忽、半梦半醒的消费者在茫茫大海上漂浮摇曳,没有停靠的港湾,也没有方向和目的,更没有终点站。
一、虚假需求和病态消费
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尔库塞就觉察:“目前,人们似乎是为商品而生活。小轿车、高清晰度的传真装置、错层式家庭住宅以及厨房设备成了人们生活的灵魂。” 对此,他进而指出:“人们从他们的商品中认识了自己。人们在自己的汽车上,在高保真立体组合音响上,在豪华的跃层住宅上,在厨房用具上找到了自己的灵魂。其结果不是调整而是模仿——个体对他的社会的直接认同,并且通过它,对整个社会的认同,这种认同包含着进一步的异化。后者已经变成了完全地客观的;异化了的主体被它的异化了的实际存在所耗费和吞噬。只存在一个维度,无论在哪里,无论以什么形式,都是如此。”
在此基础上,马尔库塞认为:资本主义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力量,日益翻新的商品生产能力,尤其是持久的消费新需求的刺激——虚假需求以及操纵的社会形式使人们失去了批判的向度,而过着一种“舒舒服服、平平稳稳、合理而又民主的不自由”生活。按照这种组织方式和社会秩序,消费社会似乎越来越能满足个人的需要。然而这种需要并非人的真实需要,而是为了特定的社会利益而从外部强加在个人身上的那些需要,使艰辛、侵略、痛苦和非正义永恒化的需要,是“虚假”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或许会使人感到十分高兴,但如果这样的幸福会妨碍他自己和旁人认识整个社会的病态并把握医治弊病的时机这一才能的发展的话,它就不是必须维护和保障的。” 可见,在马尔库塞看来,虚假需要是因,病态消费是果。这种消费把浪费变为需要、把破坏变为建设的能力。
时下离马尔库塞所勾勒的社会已经半个世纪有余,那么他所透视的图景是否存在呢?课题组抽样调查某些大、中城市(如长沙、武汉、九江等等)的消费现状,结果发现:“病态”消费加剧了,消费者沦落为消费囚徒。多少消费者已然从以往自主“观光者”沦为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不仅消费者、生产者、商品销售者、市场控制者“有病”,而且消费本身“有病”。
二、病态消费的病症和病因
病症一:消费者的病态
如今的消费者在“享受”瞬间快乐的同时,更多的感受是无奈、孤寂和不安。几乎每个消费者都为消费物所“占有”,不是人消费物,而是物消费人。美国作家T·维布伦形象地勾画了消费者的病态:“他像一个水珠一样被他的冲动挂在他所渴望的快乐之上方,但却无法触及那块快乐之地。他既没有前提又没有结论。他是一堆孤立的、呆板的材料,全仗外界汹涌的力量起动。他把自己孤立在广大的空间中,绕着自己的精神之轴均衡地转动,直至诸力量压向他,他就随着诸冲力的合力的方向前进。当这个压迫性的外力用尽,他又安静下来,像以前一样成为一个自满的欲望水珠。他绝不是一个主动者,他不是处在生活程序中而只是外在于他的诸力量的驱动下做序列性的移动而已”。 当前,歇斯底里的疯狂消费热表明:病态消费者不但不觉得上当受骗,相反有一种莫名的满足感;不仅认为自己时尚前卫,而且以为不这样做的人“有病”。正所谓“疯子的病态在于他自以为正常,而不疯的人不正常” 。马尔库塞曾说:病态消费是一种过度消费。一定会引起“消化不良”和“肠胃不适”乃至百病丛生。为此,他说:“一个人少一点浪费,少一点挥霍,少一点物质上的享受,少一点那种乏味无聊的、吸人骨髓的、无止境的劳动,难道就不能活下去了吗?”
病症二:生产者的病态
当下的生产者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快感和“优势”歪曲了生产的动机。生产主要不是为了满足人的正常需求,而是追逐高额利润。什么赢利便生产什么;什么方法赚钱就用什么方法;什么原料成本少便采用什么原料。结果是:只要能诱惑消费者,无所不用其极。商品市场到处充盈着假冒伪劣和坑、蒙、拐、骗。人类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环境污染,自然破坏。在带给他人消费不安,生活不便的同时,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生产者除了赚到一把把钞票之外,难道就没有丝毫的惶恐和忐忑吗?实际上,开始的时候绝大多数人可能还有一丁点,但是随着一次又一次“得手”(在市场缺乏有效管理,甚至生产者、管理者和经销者沆瀣一气、狼狈为奸,尤其在“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尚方宝剑”呵护之下肆无忌惮),最后一点可怜的良心泯灭了。譬如地沟油、三聚氢氨、转基因等等不一而足。
正如马尔库塞所言:“过度消费源于过度生产。这种生产基于资本高度密集,资源高度密集,因此它不仅加剧人的异化即分裂了人的存在,而且是暴力生产。”是为了“盘剥”自然,向自然索取。是一种在抛开一切妨碍人满足需求、发展功能的特殊利益前提下的对(物质的和精神的)资源的建设、发展和利用,换句话说,这是一项真正人的事业、整个人类的事业。无独有偶,詹姆逊也指出:“商品仿佛正在变成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在新的跨国的‘消费文化意识形态’中,商品在改变着传统的心理习惯和实践,把它面前的一切统统扫进了公认为相似于美国生活方式的东西。”
病症三:销售者的病态
销售者通过名目繁多、“日新月异”的欺骗手段引诱消费者上钩。诸如“满100元返券50元,节日大酬宾,大甩卖、大放血,清仓处理,大降价,打折,买一送一,厂家直销”等等。不但要将过度生产的商品卖出去,更要让消费者被“宰”得舒服,谋取到暴利。当今消费者感触最深的莫过于物价涨得太离谱了。是不是物质产品太贫乏而导致“物以稀为贵”呢?非也!事实上,其中的罪魁是垄断。除了恶意“操控者”之外,奸商扮演着“主角”之一。早在2010年5月26日,温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就指出要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炒作农产品价格等违法行为。经过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切实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农产品价格等炒作行为,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派出了十几个调研组到各地调研。当时,农产品的价格有所回落,但是如今“涛声依旧”。原因何在?以往我们对于商人的认知不够:以为批发商只是做生意赚点钱很正常,不会想到他们是如此势利成性和缺德。那么,他们是怎样谋取暴利的呢?就拿农产品蔬菜来看,农产品批发商是如何成了炒家的呢? 第一步控制商品进价和货源。他们到蔬菜产地以略高出菜农以前的价位将全部蔬菜“买断”。第二步控制流通领域,造成短期市场“缺货”现象,等菜价涨到高位时,再把他们手上的菜以高出市场数倍的价格脱手。从而完成最后一步哄抬农产品价格,谋取高额利润。他们不但剥削了菜农,更坑苦了消费者。比如,他们从菜农那里买菜的均价为1元一斤,可是转手卖给消费者就翻好几倍甚至十几倍,所以卖10元一斤也不足为奇。那么,消费者为什么要买呢?因为这些商人控制了渠道成为“独家经营”,没有其他人卖菜与其竞争。对于其余商品的垄断方式基本上大同小异。
病症四:市场操控者的变态
当下市场这只 “无形的手”(作为自然调节和配置资源的手段)已经让位于一只“有形的黑手”:市场操控者。哪里赚钱伸向哪里。这只手与商人相互勾结、狼狈为奸,成为鱼肉消费者的罪魁祸首。无怪乎,近些年来不管是美国还是德国或者其他发达国家并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的确,“市场经济”蜕变成这些黑手“圈钱”、“圈地”、“圈资源”的遮羞布和挡箭牌。
病症五:消费本身的病态
消费是人们在商品流通领域互通有无、买卖的手段,如今却变成了生存、生活的目的。消费本身过度而催生消费病——消化不良、浪费严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活着就是消费,就是极限享受。其中一次又一次的瞬间快感成为人们快乐的源泉。把对物质需要的追求当作人生的真正幸福。随着消费欲望的膨胀,人的灵魂被挤兑出局,失去泊位。成天的吃喝玩乐、醉生梦死使得人们变成消费的奴隶、经济动物。为了自我的消费满足,友情、爱情甚至亲情都苍白乏力、无足轻重。病态消费在将人“喂养”成吃喝拉撒睡的“低等动物”的同时,激发了人的攻击本能:一味地追逐私利,无限地毁坏自然,伤害他人,最终也伤害了自己。消费至上的物欲感性刺激强化了消费者的自私、贪婪和理智丧失。消费是一种单向度的行为:消费者对于物价飞涨,货币贬值怨声载道,却是无能为力,只有逆来顺受、忍气吞声。消费市场完全是“卖方市场” 。
病态消费最大的隐患:随着消费的病态化,社会结构正在分化重构,消费变成剥削、垄断的新方式,两极分化,“马太效应”日趋严重。
三、 社会在病态消费中解构
正常的社会应该是两头小,中间大的椭圆型。也就是:从经济上看,社会中的赤贫人数和极富人数所占比例很小,绝大多数人是中间阶层、中产阶级;从政治上说,发展的机会和上升的渠道相对开放,权利受到同样保证。而现在呢?社会在病态消费中解构了。
病态消费中最大的受害者为贫民消费者,最大受益者是操控者。社会悄悄地裂变成“倒丁字”型:顶端是执掌资源和分配权的权势富贵以及他们的“裙带”——那些极尽投机钻营、溜须拍马之辈(他们是消费中的“旅游者”,拿着靠“消费剥削”而来的钱财四处观光游览:吃、喝、嫖、毒、赌,骄奢淫逸);中间“一竖”乃是投机倒把的商人和高级“白领”(其中的奸商是社会分解重构的“帮凶”:通过各式所谓“促销”手段在商海里纵横捭阖,在消费市场上翻云覆雨欺骗消费者。他们是新兴的“富有阶层或者说中产阶级”),下面“一横”是广大的贫民大众(他们在勉强维持生存之需中“摸爬滚打”,到头来成了消费社会里的流浪者:到处流离,无家可归)。接踵而来的是需求和利益的无序,消费的盲目导致“过度的财富同过度的贫困共同增长,抽象的定量的劳动使人类进入极度的野蛮状态,特别是对于那部分在工厂里被机械地劳动所支配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与以往社会一样,病态消费社会也是一个阶层化社会。不同的是,现代社会分层不是由于生产能力不同,而是消费能力的差异。如今的城市乃是反向消费隔离之所:有消费能力者纷纷逃离那些肮脏污秽之地,而没有能力移居者只有固守那些污秽之处。病态消费构筑了一道围墙,成为隔离上层与下层的边界。如今的城市在表面的辉煌壮丽、豪华典雅和高尚情趣的掩盖下似乎很和谐。课题组调研发现:边界两边的生活截然不同,这边富得流油,那边穷的要命,以至于两边的居民根本没有交流、交往,甚至相互敌视。为了安身立命,每个人必须有居住之地、居住之所。可是病态消费将社会分解成:“上层”的人随心所欲地享尽人生。哪里好玩就选择哪里,感到心满意足,而“下层”的人一次又一次被赶出他们很想定居的地方。真如蜗牛般居住,蚂蚁般迁移。据课题组的抽样调查,当前不少“下层”百姓对已有的居住条件不满,不想住,可是又没有其他地方可去,因为他们买不起想住的地方。
其他日常必须品的消费同样如此:有钱人想逛哪里就逛哪里,稀罕什么就买什么,从来不“计较”价格;贫困者却总是选择场所,选择时间,选择价格。哪里打折去哪里;何物特价买何物;何时搞“活动”,何时就“出动”。在调研期间发现:不管是在超市,还是在商场或者其他市场,总有不少消费者在穿梭察看。看什么呢?一看“黄牌”标签(降价商品),二看“红色”字样(特价商品),三看信息栏(什么时候搞活动)。可怜的流浪者被观光者牵着鼻子走而不自觉,认为:抢到就是赚到!
如此以来形成两大新的利益群体:一是消费中的新富人(New Rich)——特殊利益集团包括控制消费者(如某些贪官污吏、消费品的炒家、市场的玩家)、奸商(如暴富的某些老板、CEO、工程承包者)、媒体宣传商、企业的管理层、技术层和歌星、影星、球星等等;一是消费中的新穷人(New Poor)——利益受损群体包括安分守纪的生产者、工作者(如购买力低下的下岗工人、农民、农民工、工薪阶层)、无业者等等。前者是消费中的观光旅游者,手中拿着“好牌”,并且游戏规则也是他们定,所以,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为了攫取更多,没有什么所谓的标准。除了“出牌”,没有什么规则。后者是消费中无奈的流浪者,是有缺憾的消费群。手中无“好牌”,怎么玩法,最后皆是输局。为了将消费游戏玩下去,作为玩家,新富人对新穷人“进行缴械、停权和镇压,成为通过诱惑整合市场导向社会中的消费者的有益补充。需要让留在游戏中的人看到其他选择的恐怖场景,使他们能够并愿意忍受游戏带给生活的艰辛和紧张。” 改革的初衷是让一部分人先富,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共同富裕。这样的设计是符合规律的。但是目前不少先富者并非能力强、勤劳、贡献大,正如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所言:往往是“切面包的自己先拿”,把他们自己的切得最大,留下可怜的一点点供大家分配。李强教授所言甚是:“全赢的局面——即每一个集团都获得利益,社会整体利益上升——也不是绝对不可能,但在目前要实现这种局面实在太难了。近年的住房、医疗、养老金、失业保障等体制的改革,几乎每一项都难免会损伤一些人的利益。为使改革顺利,就应该做到使改革措施尽量对更多的人有利。” 当前的新富通过病态消费进一步拉大了两极分化,然而,一些消费者却满足于“被抑制的奴役”状态。正如马尔库塞无奈地写到:一切解放都有赖于对奴役状态的觉悟,而这种觉悟的出现却往往被占主导地位的需要和满足所阻碍,这些需要和满足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个人自己的需要和满足。发展的过程往往是用另一种制度取代预定的制度;而最可取的目标则是用真实的需要代替虚假的需要,抛弃抑制性的满足。”可喜的是:由近几年的“惠民”、“民生”政策可知,国家和政府已然警觉病态消费并正在努力采取措施抑制贫富差距,扶持消费弱势。
在解构社会的同时,病态消费也腐蚀着文化。消费文化将所有东西都变成一个消费类型,包括意义、真理和知识。正如莱昂所言:每个人都想在广告人提供的诸多生活方式的指引下,在自由消费选择中表现自己。故而,自我设计被转化为拥有某一种意欲的东西,转化为追求刻意设计的生活方式。的确,一切都是破碎的,异质的,多元的,分散的,并且都受制于消费选择。在消费选择的氛围里,价值和信仰失去了一致性和连续性。抑郁、焦虑、怀疑是为选择权利所付的“赎金”。消费者“欲眼”望穿,满眼所及没有尽头,前景一片“黯淡”,即便是新富人也岌岌可危(担心有一天沦为有缺陷的消费者)。消费主义造成社会秩序的极端:要么“缺规失范”,要么“仪式崇拜”。在缺规失范的情形下,个体的行动目标被有力强调,而对调整规范很少关注。相反地,在仪式崇拜的地方,有力地强调了对行为规定方式的忠诚,而不管他们的实际后果。商品符号和形象文化已经产生了一个无深度的虚幻模仿的世界,其虚假性抹去了真实与幻想的区别。
病态消费解构社会的景象:特定的品味系列、消费偏好、生活方式实践与特定的职业和阶层分化有关,品味与生活方式的全部结构性对立,以及在一特定历史时期内精细的层级化区格 。
从上可见,病态消费是导致社会解构,文化消解的主要因素。所以,“治疗” 病态消费是经济有序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环节,该是“就医”的时候了。
参考文献:
[1][美]马尔库塞,刘继译.单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9.
[2][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波士顿:灯塔出版社,1964,9—11.
[3][美]马尔库塞,刘继译.单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6.
[4]转引自弗罗姆.希望的革命[M].(英文版),纽约,Harper&Row Publishers,1968:40.
[5][美]马尔库塞.反革命与造反[M].(英文版),波士顿大学,1972:23.
[6][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英文版),伦敦,1964,239.
[7][美]詹姆逊.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02.
[8][美]马尔库塞,程志民等译.理性和革命[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64.
[9][英]齐格蒙特·鲍曼.工作、消费、新穷人[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0:149.
[10]李培林,李强,马戎主编.社会学与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10.
作者简介:
田仁湛,男,硕士,江西九江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
袁波兰,女,硕士,江西九江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