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史资政 育人护国

来源 :前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mula_l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4卷本)(以下简称《国史稿》)是由当代中国研究所编、人民出版社和当代中国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通史性著作。它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比较全面地记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49年10月成立到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追溯了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新中国的不屈不挠奋斗的历史,比较充分地展现了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胜利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创立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辉煌历史画卷。《国史稿》的编纂出版,集中展现了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成就与面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从此有了一部经中央批准出版的权威性史书,为学习、研究和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提供了一个基础文本,也有力地推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繁荣发展。
  《国史稿》深刻阐述了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基本问题的艰辛探索与回答,深刻揭示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新的挫折、面临新的挑战与考验。其中,社会主义国家在对待本国历史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立场、态度和处理方式:一是苏联掀起了“重评”本国历史的运动,以所谓的“公开性、民主化”大肆诋毁和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在苏共垮台、苏联解体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二是中国尽管曾发生严重的政治风波,但我们党不仅没有动摇反而更加坚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并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中既实事求是地对待党的历史和新中国的历史,又敢于承认失误和错误,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同时更加强调历史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编纂《国史稿》,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潮的历史条件下,对于本国历史特别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所应坚持的正确立场与科学态度。这就是,把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具体历史实际相结合,充分尊重历史,客观公正地对待历史,实事求是地研究历史,用以资政育人护国。
  《国史稿》的编纂十分复杂,充满艰辛,既要自觉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又要自觉抵制唯心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各种干扰;既要大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凯歌行进的辉煌篇章,又要克服这一历史发展的曲折复杂性给认识这一历史带来的艰难困苦;既要充分发挥当代人编修当代史的优越性,又要尽可能避免当代人认识当代史的局限性。只有这样,编纂出的《国史稿》才能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
  科学研究工作还是一项继承、发展和创新的事业,需要以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对待客观事物,以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深化和拓展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国史稿》的编纂,从史书体例、研究对象和关于历史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上,吸收和借鉴了我国治史修史的优良史学传统,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方法,遵循并贯彻了我们党先后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基本精神,同时择善而从,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成果之大成。
  《国史稿》的编纂,一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实际出发,一切根据是非曲直研究、判断和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问题,不断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中获得思想理论指导,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也从中共党史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繁荣发展中借鉴研究成果与方法。
  《国史稿》的编纂,在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重要理论学术成就。它把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史与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结合起来,围绕和突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发展的主题与主线,遵循和把握这一历史发展的主流与本质,通过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全面而深入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和中国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基本道路,具体而历史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实现现代化、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国史稿》不仅是回顾和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重要史书,也是积极探索我们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重要历史理论著作。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理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宋明晏
其他文献
[摘要] 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与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基于新时代新条件进行了创新发展,通过破解治国理政的突出问题,夯实治国理政的认识论基础,把握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前提,确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深刻认识中国、全面建设中国、科学发展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关键词] 毛泽东思想; 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继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 D610; A84
期刊
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重大飞跃。学习马克思主义不仅有助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有助于加深人们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认识,为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自己的力量。2016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高放先生领衔主编的《马克思恩格斯要论精选(增订本)》(以下简称《精选(增订本)》)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精选(增订本)》近70万字,较之2000年出版
期刊
当代中国社会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为中国道理的生长准备了肥沃的热土,21世纪这一伟大时代也为孕育中国道理造就了风云际会的“时、运、势”。  中国道路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義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中国道理自然不能指望有现成的教科书,靠既有的大师说,嚼别人已经嚼过的馍。说新话、讲新理、出新意,扬
期刊
《大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系统论述道德修养的知、情、信、意、行的文章。朱熹曾说过:“某人要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妙处。”一方面是说《大学》犹如建房子的骨架,包含为人为学的纲目;另一方面是说“四书”是一个体系,读书要成系统地读。  《大学》开篇就阐明了为人为学的纲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所讲的宗旨
期刊
2016年7月以来,北京市朝阳区左家庄街道城市管理和环境秩序整治工作进入攻坚克难阶段、统筹快进模式,并率先提出创建无开墙打洞街道。经过8个月的不间断努力,左家庄先后治理开墙打洞现象523户,于2017年3月28日提前完成无开墙打洞街道创建工作,实现了无现场冲突、无集体上访,成为朝阳区第一个临街无开墙打洞的街道。街道委托的第三方测评机构对该项工作的问卷调查显示,社区居民对整治开墙打洞的认知度达98.
期刊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做好北京的发展和管理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对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时隔三年,今年2月23、24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北京视察,并对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和冬奥会筹备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更高要求。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首都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对北京这座伟大城市的热爱和对首都人民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首都建设发展的深谋远虑和殷切期
期刊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这次全会与此前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在内容和精神上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性。从总体上学习和领会这三次全会的基本精神,把握其中的内在联系,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进而更好地把握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体思路和战略部署,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次中央全会的议题都是着眼于确保到2020
期刊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由各个子系统构成的完整系统,包括经济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社会治理和生态治理等。其中,经济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经济治理对其他方面的治理具有重要影响和传递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
期刊
人学思想源远流长,历代哲学社会科学家围绕什么是人、如何做人的问题不断探索,留下了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遗产。马克思对于人的理解和研究,非常重视将其放在一定的具体环境和社会背景下,并不是空洞与虚无的人。并且,马克思非常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他结合社会现实及其条件变化,在对传统人学理论性反思的基础上从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等方面,系统地开展了关于人的问题的研究,开创了一个崭新的人学景象
期刊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反复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不容置疑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里面有多种原因,但归根到底就是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最鲜明的特征,也是最大的亮点。  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进程中,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