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心率与机体的活动和代谢状态密切相关,是监控身体活动的良好指标,对人体的医务监督也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运动训练对心率的影响和心率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希望给运动训练者以帮助。
[关键词]运动 训练 心率
心率(HR)是指单位时间内心脏搏动的次数。经常从事有氧运动,能使心脏总体积指数明显大于没有参加的锻炼者,心脏出现增大的趋势,不仅在心脏容量和心室壁厚度上有所增加,而且心室腔也显著扩大。心室扩大有助于增加心室充盈量,提高心脏的功能储备,使训练者的心率降低。在长期进行定期锻炼的过程中,机体会产生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心率变化的适应性表现出安静心率随锻炼水平提高而逐渐降低,完成同等负荷时心率水平降低,而且最大心率随年龄的增大速率变慢。
一、运动训练对心率的影响
在人体有氧运动训练中,有研究者对中年女性采用60%-70%本人最大心率(运动时心率=180)进行有氧健身操锻炼或秧歌舞锻炼。实验结果表明,运动组的主动脉瓣活动及性能优于对照组,心脏收缩功能有良好改善,对主动脉瓣的老年性病变、钙化和粘连而致的狭窄或异常有推迟作用,说明有氧运动有助于增强中老年女性的心脏功能,调节自己的心率。
优秀长跑项目运动员的心率变异性显著高于普通系学生提示,经过运动训练可明显提高安静时心率变异性,提高心迷走神经张力,减低心脏性猝死的可能性。优秀长跑项目运动员心率变异性的高频段频峰的位置,显著高于体育系及普通系学生,说明优秀长跑项目运动员具有更高的心率变异性,具有更高的迷走神经张力和更低的交感神经张力,拥有较高的自主神经调节能力储备。这一特点可能是优秀长跑项目运动员训练水平高和机能状态好的重要表现之一,从而揭示心率变异性指标,可用作长跑项目运动员选材,训练效果评定及机能水平评价的有效指标之一。
运动训练使心率降低还与其他因素有密切关系。心率及其节律是受植物神经系统(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控制的,副交感神经对心率的作用是导致心率减慢,传导减慢等抑制性效应,交感神经对心率的影响是心率增快。有研究显示,规律运动可以使副交感神经活性增强,肾上腺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受体下调,安静时心率减慢。
北京体育大学刘玉萍等对练习杨式24式太极拳一遍至三遍的老年人的心血管机能做了测试。说明经过连续2—3套练习后,可使外周阻力降低,外周循环改善,对老年性外周循环障碍能起到良好的保健作用,尤其舒张压下降对冠脉血流和心肌供血有利。舒张压从练习后即刻到3’仍低于安静时,说明改善外周机能,特别对高血压患者有好处。连续练习两套和三套简化太极拳后,收缩压中等升高,很快恢复至运动前水平并随恢复期向后推移递减至正常人收缩压高度,舒张压在练后降低,与静态比较有显著意义。有关研究表明:有氧代谢体育锻炼的最佳效果应该是身体处于最大耗氧量和最大心输出量之时,这2项指标都与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和HR有关,心搏量的阈值,即运动负荷的有效值范围应该是120—140次/min。因此,欲达到较好的锻炼效果,要尽可能加大动作幅度,每个动作要充分到位,规范完整,特别是在做“左右蹬脚”和“下势独立”的动作时。
二、心率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心率指标的测定,是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评定学生机能状况和运动负荷的重要而且简便的手段,运动强度和心率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
1982年Conconi发现,在田径跑道上,逐渐增加跑速时,受试者的心率与跑速呈线性相关,当跑速增加到一定的速度后,随着速度的增加,心率的增加率却下降,呈现平台趋势,他将跑速与心率开始呈非线性相关的点称为心率阈值,从而开始利用心率阈值测定运动强度,并指导运动训练。要使运动训练效果最优化,取决于对训练3个要素即训练强度、训练持续时间与训练频度的有效安排与监控。这三者之中,训练持续的时间与训练频度比较容易控制,最难控制的是训练强度。这些外部负荷作用于运动员,能够引起其机体发生变化,这些变化能通过心率表现出来。因此,教练员可通过心率的变化对运动强度随时进行调整,以获得理想的训练效果。
据报道,中长跑马拉松运动员心动过缓的发生率几乎为100%。心脏具有一定的储备能力,平时心输出量大约只有最大输出量的1/4,有氧运动可增大这种心输出量。长年坚持有氧运动能使心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原因之一就是控制心脏活动能力的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原因之二是心脏容积增大,心脏收缩力加强,使每搏输出量增多的结果。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运动员心脏负担比较小,因为它每分钟要比正常人少跳10-15次,这说明心脏工作的效率高且节约能量,心脏每次收缩后有一个较长时间的舒张期,从而使心脏得到充分地休息,有效地防止心脏过度疲劳,形成一种自然防御机制。
运动项目是多种多样的,教练员还必须根据项目的特点和运动负荷的性质,训练目的,运动个体的训练年限,生理因素等来选择心率阈值范围,以监控运动训练。
参考文献
[1]叶卫兵等.运动训练对最大心率的影响[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3):41-43.
[关键词]运动 训练 心率
心率(HR)是指单位时间内心脏搏动的次数。经常从事有氧运动,能使心脏总体积指数明显大于没有参加的锻炼者,心脏出现增大的趋势,不仅在心脏容量和心室壁厚度上有所增加,而且心室腔也显著扩大。心室扩大有助于增加心室充盈量,提高心脏的功能储备,使训练者的心率降低。在长期进行定期锻炼的过程中,机体会产生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心率变化的适应性表现出安静心率随锻炼水平提高而逐渐降低,完成同等负荷时心率水平降低,而且最大心率随年龄的增大速率变慢。
一、运动训练对心率的影响
在人体有氧运动训练中,有研究者对中年女性采用60%-70%本人最大心率(运动时心率=180)进行有氧健身操锻炼或秧歌舞锻炼。实验结果表明,运动组的主动脉瓣活动及性能优于对照组,心脏收缩功能有良好改善,对主动脉瓣的老年性病变、钙化和粘连而致的狭窄或异常有推迟作用,说明有氧运动有助于增强中老年女性的心脏功能,调节自己的心率。
优秀长跑项目运动员的心率变异性显著高于普通系学生提示,经过运动训练可明显提高安静时心率变异性,提高心迷走神经张力,减低心脏性猝死的可能性。优秀长跑项目运动员心率变异性的高频段频峰的位置,显著高于体育系及普通系学生,说明优秀长跑项目运动员具有更高的心率变异性,具有更高的迷走神经张力和更低的交感神经张力,拥有较高的自主神经调节能力储备。这一特点可能是优秀长跑项目运动员训练水平高和机能状态好的重要表现之一,从而揭示心率变异性指标,可用作长跑项目运动员选材,训练效果评定及机能水平评价的有效指标之一。
运动训练使心率降低还与其他因素有密切关系。心率及其节律是受植物神经系统(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控制的,副交感神经对心率的作用是导致心率减慢,传导减慢等抑制性效应,交感神经对心率的影响是心率增快。有研究显示,规律运动可以使副交感神经活性增强,肾上腺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受体下调,安静时心率减慢。
北京体育大学刘玉萍等对练习杨式24式太极拳一遍至三遍的老年人的心血管机能做了测试。说明经过连续2—3套练习后,可使外周阻力降低,外周循环改善,对老年性外周循环障碍能起到良好的保健作用,尤其舒张压下降对冠脉血流和心肌供血有利。舒张压从练习后即刻到3’仍低于安静时,说明改善外周机能,特别对高血压患者有好处。连续练习两套和三套简化太极拳后,收缩压中等升高,很快恢复至运动前水平并随恢复期向后推移递减至正常人收缩压高度,舒张压在练后降低,与静态比较有显著意义。有关研究表明:有氧代谢体育锻炼的最佳效果应该是身体处于最大耗氧量和最大心输出量之时,这2项指标都与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和HR有关,心搏量的阈值,即运动负荷的有效值范围应该是120—140次/min。因此,欲达到较好的锻炼效果,要尽可能加大动作幅度,每个动作要充分到位,规范完整,特别是在做“左右蹬脚”和“下势独立”的动作时。
二、心率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心率指标的测定,是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评定学生机能状况和运动负荷的重要而且简便的手段,运动强度和心率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
1982年Conconi发现,在田径跑道上,逐渐增加跑速时,受试者的心率与跑速呈线性相关,当跑速增加到一定的速度后,随着速度的增加,心率的增加率却下降,呈现平台趋势,他将跑速与心率开始呈非线性相关的点称为心率阈值,从而开始利用心率阈值测定运动强度,并指导运动训练。要使运动训练效果最优化,取决于对训练3个要素即训练强度、训练持续时间与训练频度的有效安排与监控。这三者之中,训练持续的时间与训练频度比较容易控制,最难控制的是训练强度。这些外部负荷作用于运动员,能够引起其机体发生变化,这些变化能通过心率表现出来。因此,教练员可通过心率的变化对运动强度随时进行调整,以获得理想的训练效果。
据报道,中长跑马拉松运动员心动过缓的发生率几乎为100%。心脏具有一定的储备能力,平时心输出量大约只有最大输出量的1/4,有氧运动可增大这种心输出量。长年坚持有氧运动能使心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原因之一就是控制心脏活动能力的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原因之二是心脏容积增大,心脏收缩力加强,使每搏输出量增多的结果。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运动员心脏负担比较小,因为它每分钟要比正常人少跳10-15次,这说明心脏工作的效率高且节约能量,心脏每次收缩后有一个较长时间的舒张期,从而使心脏得到充分地休息,有效地防止心脏过度疲劳,形成一种自然防御机制。
运动项目是多种多样的,教练员还必须根据项目的特点和运动负荷的性质,训练目的,运动个体的训练年限,生理因素等来选择心率阈值范围,以监控运动训练。
参考文献
[1]叶卫兵等.运动训练对最大心率的影响[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3):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