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改造物爱恨交错

来源 :绿色中国·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s8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呈金黄色的“黄金米”,结合红萝卜素及维他命A基因,是世上第一个为拯救生命而研发的基因改造食物。对富裕国家而言,转基因作物和食品“不是好东西”,但在贫穷国家却是有望解决饥荒的“好东西”。
  对于基因工程的运用,世人极其矛盾,又爱又恨--当基因技术被运用在医学上,人们大表欢迎,说它是“好基因”,但是,用到农业种植及食品工业上,则视之为“坏基因”。反对派称基因农作物和基因食物为“基因改造物”,科学家极力澄清或辩护,是”转基因”,而非“改基因”,搬迁工程和建造工程,不能混为一谈。
  于是,一场“基因恩仇录”就此掀开序幕……
  基因工程被视之为“改善粮食
  危机的最佳方法”
  不同生物有单细胞,里面的基因有些相同,有些不同,所谓的“基因改造”,就是从一种生物细胞中剪出一段对人体有用的脱氧核糖核酸片段(即基因),转移或连接到另一种生物细胞核中。
  这个“剪人体DNA片段”,就是所谓的重组基因技术,或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包括首先选定目的的基因和剪切出来、接着选择合适的载体,把目的基因与载体相连接,也就是生成重组DNA分子。
  之后,把重组的DNA片段导入宿主细胞(受体细胞),有目的基因的宿主细胞。引入宿主细胞后,就要选出含有充足DNA的细胞扩建。
  在医学上,基因工程应用得最广泛、最大量,一般用于生产胰岛素(利用大肠杆菌)、生产干扰素(利用酵母素),用基因工程为人类服务。
  另一方面,当遗传育种和转基因植物领域也越来越倾向于应用基因工程,尽管有许多实验证明,转基因植物可以抗虫、抗病毒、抗除草剂基因、抗冻蛋白基因等等,但人们的态度却截然不同,视之为洪水猛兽,闻之色变。
  尽管基因工程掀起不休争议,部分国家一度暂停或低调处理此事,但随着粮食危机的警钟越敲越急时,大部分政府还是选择放开顾虑,积极投入转基因农业种植发展,并视之为“改善粮食危机的最佳方法”,甚至是“唯一的选择”。
  截至目前为止,基因工程的最主要用途,除了医学用途,就是用于改良农粮和畜牧生产的品质、品种及产量,制造出高产、高抗病性、高抗磁性、品质好的农作物新产品和禽畜新品种。
  基因工程对立格局
  事实上,人类更改动植物基因的历史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这种“转基因”的概念,源自昆虫异花授粉的功能。
  早期由农业主导的时代,当农夫发现一棵果树的果实特别多汁,另一品种特别耐寒或耐旱,便将两棵果树杂交,产生新果。这是最初简单而粗糙的基因移植工程,基因学也还未问世,当然也没有人觉得这样的“基因移植”,有什么问题。
  随着科学的演进,基因学崛起,现代转基因技术于1950年代开始运用农业种植,1970年代之后,基因移植,或是基因改造作物及食品开始深入及广泛。
  岂料美国生物科技行动人士雷夫金却在人们“崇拜”基因工程的当儿,强烈反对将现代基因技术用于农业和食品生产。
  因为他的坚持,利用各种管道和方式,基因工程开始成为社会议题,最近十年更形成明显的“支持派”与“反对派”的对立格局,并且各有各的有力理由。
  现代转基因作物及食品的起始,其实是出于美国植物学家派瑞克斯之手,其出发点是为了解决贫穷国家人民,特别是孩童长期饥饿及营养匮乏,因而研发出“黄金米”--结合胡萝卜素及维他命A的金黄色米,以便在供应粮食的同时,也能帮助及治疗因缺乏维他命A而导致失明的饥饿孩童。
  这个世界上第一个为拯救生命而研发成功的转基因食物,以“怜悯”与“爱心”的崇高精神为出发点,启动了现代转基因食品的科研之路,然而后来的发展及争议涌现,却是始料未及。
  基因工程的支持派和反对派
  粮食危机“威胁论”。当前,世界各国政府在一片争议声中,依然选择将基因工程用于农业种植和食品工业用途,最强力的理由就是转基因食物。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全球人口在2050年将突破90亿。多国政府选择转基因食品,目的就是提升种植物的抗虫力、环境适应力、增加产量、降低成本,从而达到喂饱世界的目标,同时兼顾减少开发土地的环保之效,特别是粮食匮乏的贫穷及发展中国家,基改食品是解决困境的最直接方式。
  根据支持派的说法,转基因作物抵抗力增加,农夫不需要再使用大量农药,也不需要开发更多土地却能增加产量,并且保障生产稳定。如此一来,就能减少农业碳足迹,也能保障农业的未来。
  其次就是环环相扣的环境与健康问题。支持者认为转基因农作物,不但能抵御虫害,满足不断骤增的粮食需求,也能消除长久以来“人类粮食被当成动物饲料而造成粮食短缺”的争议。据估计,目前全球有90%的动物饲料都含有转基因成分。
  澳纽食品标准局曾就此议题表达立场--北美洲的人民大量摄取转基因食物超过十年,并没出现不良影响,几乎所有美国的玉米、油菜及大豆产品,都是转基因作物。
  英国牛津大学植物学荣誉教授克里斯·李佛支持转基因食品,因为其检验程序比一般食品更严谨,过敏原进入食品链的几率接近零。
  而反对派则认为“基因改造食物”的问题不仅在于影响人体的健康,还有对环境的影响。
  批判者主张,要喂饱世界所有人,关键在于政治意愿和经济能力,不是觊觎农业,因目前世界粮食供应并不短缺,而是分配不均,加上贫富悬殊,富国粮食过剩,挥霍浪费,贫穷国家买不起粮食。
  此外,目前也还无法确定基改食品是否真的能取代其他农耕方法(比如永续耕种),增加产量,喂饱更多人。另一个鲜为人知的重要问题是,实验室里生产的种子有专利权,使用者必须获得授权才能使用,而且还要受到钳制。这样一来反而加剧贫穷国家及农人的困境,更加跟不上发展的脚步。
  基因改造严格监控防滥用
  更进一步的担忧是--目前大部分饲料都含有基改元素,可能导致家畜产生不可知的问题,而这些饲养动物一旦吃进人的肚子里,是否也会连带影响人体健康?在所有疑问都没有答案之前,岂能仓促地将基改植入农业及食品领域?
  基因改造造成污染,是另一个强力的反对理由。加拿大于2003年的一项研究发现,非基改油菜被临近基改油菜的一种抗除草药基因污染。若然如此,传统农地的安全将受威胁。
  反对派也驳斥“转基因作物提升抗虫害性,减少农药使用”的说法。有机中心、关心时事科学家联盟及视频安全中心于2009年发表的一项报告指出,美国因使用对除草剂具耐受性的基改作物,结果导致具抗药性的超强杂草蔓生,农药使用不减反增。
  经济方面,2011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市场规模估计达83亿美元,反对派担忧攸关基本生存的食物供应,会落入垄断企业手中。
  美国是全球种植基因工程作物的龙头,阿根廷、巴西及印度是其“追随者”,欧洲及亚洲迄今仍抱观望态度,最多只在实验室里埋首研究,未敢落实相关政策。澳洲虽认同要解决全球粮食短缺、气候变迁及贫穷问题,转基因食品可提供部分答案,但并没有明确表态或积极投入发展转基因农业及食品。
  据了解,目前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所提供给贫穷国家的粮食援助,其中包括转基因食品,显示该组织并没有反对转基因食品。
  该组织科研人员也曾指出,综合粮食、农业、世界食物计划以及风险评估之后,至今未发现转基因食品会危及人体健康。
  2001年公布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报告,其结论是--转基因技术对于协助发展中国家应对粮食需求,具有很大助益。
  观察家认为,在农业及食品业的基因工程争议上,研发单位固然需要自律,政府更要严格监控,以防滥用行为导致诸多问题及严重后果,但人们也需要改变改变,为转基因生物找到全新的方向,将重点放在“对的生物科技”上,亦即“致力降低农业冲击,增加地区财富,让各地有调整与创新的机会”。
  (责编:高雨薇)
其他文献
摘 要:很长时间以来,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知识的传授之外,重视对课文内容的讲解。大家普遍认为教师把课文分析得越深越细,才是讲得越好。未曾细想,这样的做法,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到底有多少帮助,而且,这样做,直接导致语文课越来越缺少语文味。转变思想,切实落实语文课的工具性,这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迫切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文;学科特点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黑龙江省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开展河湖问题大督查,签发省总河湖长令部署“清四乱”专项行动,打响“清四乱”攻坚战.rn一、坚持高位推动,压紧压实责任链条,形成攻坚合力rn省委、
期刊
北京城市定位、生态文明建设和绿化发展目标,赋予了首都园林事业重要使命,为此北京园林花卉行业急需与之发展相适应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与人才培养相适应,职业教育迫切需要构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目的了解铁路伙食团就餐场所卫生设施及微小气候的基本情况,为铁路伙食团卫生安全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对不同地区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 ,按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近年,在水利部的关心指导下,福建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按照“补短板、强监管”要求,结合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实际,深化落实河湖长制,强力推进河湖系统治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