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导向下的乡村振兴产业模式探析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c0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稻田+”是基于农业综合效益提升而提出的稻田经济创新模式,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稻田+”发展模式的先行者四川省开江县为例,详细解读了“稻田+”产业模式内涵及作用机理,介绍了“稻田+”田园综合体项目的打造思路,并提出强化农业品牌、培育农旅融合项目、创建新村建设模式、连锁餐厅营销等“稻田+”的运营模式,有效推进农业产业升级、乡村振兴。
  关键词开江县;“稻田+”;产业振兴;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9)18-0265-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18.07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xploration on the Industrial Model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Paddy Field+” — Taking Kaijiang County of Sichu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LIN Feng(Beijing Green Uygur Wenlu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Beijing 100007)
  Abstract“Paddy field +”is an innovative mode of paddy field economy based on the promotion of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benefit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Taking Kaijiang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e pioneer of the “paddy field +” development model, this study interpreted the connotation and mechanism of the “paddy field +” industrial model in detail, introduced the idea of building the “paddy field +” pastoral complex project, and put forward the operation mode of “paddy field +” such as strengthening agricultural brand, cultivating the integration project of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creating new village construction mode, chain restaurant marketing, etc.,so as to promote agricultural upgrading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Kaijiang County;“Paddy field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Development mode
  “稻田+”产业模式,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稻田经济的创新发展模式。这一模式通过土地规模流转,借助政府各项涉农项目资金的整合,按照有机循环农业原则,形成规模不等、相对独立的生态种养循环系统及产业效益单元,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公顷产值及产业效益。在种养循环模式成功的基础上,运营公司扩大“稻田+”效益单元作为农业双创基地,对双创产业给予扶持,对相关人才进行培训,并通过高于市场平均价格收购产品的方式解决双创企业的发展问题。同时,运营公司通过市场化运作,对农产品进行品牌营销,实现产品共享,有效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精准扶贫,获得较好投资回报。
  1“稻田+”概念的提出
  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地处川东平行岭谷与大巴山交汇地带,山地与浅丘、平坝、槽谷交错分布,自然生态条件较好,素有“川东小天府”之称。在浅丘平坝区域形成有近 15万hm2的優质稻田区,中部山区的宝石湖水库有 5 000万m3优质水源为稻田提供自流灌溉,农业自然生态条件优越,产业基础较好。但农民种水稻的纯收入较低,大部分稻田只种大春一季,从每年9月起至次年3月土地处于荒废状态,稻田的利用率不高,每公顷纯利润仅200元左右,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跌至低谷。该现象不仅出现在开江,更是全国农产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农产品加工业以手工作坊为主,尚未形成规模大、影响大、品牌强的加工产业。
  2016年9月绿维文旅农业生态学博士明星霖在开江县经过调研分析,提出以开江为模板,进行稻田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研究,构建以“稻田+”为产业核心的“稻田+大闸蟹”“稻田+鱼”“稻田+小龙虾”等循环农业方式,以找到稻田经济的发展出路,破解农业发展难题。此后,在优质生态环境和原有农业基础上,开江县着手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原始的单纯水稻种植向“稻田+”立体种养植结构发展[1]。2018年“稻田+”示范区广泛布局在开江县甘棠镇、靖安乡、任市镇、广福镇、长岭镇5个乡镇26个村,示范区建设面积2 300 hm2。目前,开江全县正在持续推进现代农业“221”工程和“稻田+”田园综合体,建设粮油高产高质示范基地和“稻田+”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   2“稻田+”产业模式解读
  2.1以产业运营商推动效益单元有效开发
  “稻田+”产业模式是农业发展方式的深刻革命[2]。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投资主体将生产、管理、运营融为一体。实践证明,这一运营机制不适合中国农民技术水平普遍较低的国情,中国农业需要产业运营商。“稻田+”模式即以产业效益单元为核心,产业运营商负责效益单元的开发。前期,产业运营商成立开发公司,通过与土地合作社、政府、社会金融资本的合作,实现土地、资金、创业团队等开发资源的整合。农民以土地入股,政府通过项目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社会资本提供金融资本,对效益单元进行初步投入后,通过托管、转让的形式,引入返乡青年、农民工、贫困户等创业团队,进行效益单元的正常生产与管理(图1)。
  在效益单元开发的同时,产业运营商联合相关技术方、运营公司、市场运营方、加工企业方等通过入股的形式组建服务平台公司,为创业团队、运营公司、加工企业等提供溯源体系服务、技术服务、加工服务、销售服务等(图2)。
  2.2鱼稻共生的效益单元种养模式[3]公司通过土地规模流转,借助政府涉农项目资金的整合,按照“挖泥成沟、堆泥成基、沟里养鱼、基上种果”的有机循环农业原则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若干3~7 hm2规模不等的产业效益单元[4](图3),再用钢网和细网将每一个效益单元围起来,在水稻种植的基础上配套养殖泥鳅、鱼、青蛙、鳝鱼、淡水虾、蟹、田螺、甲鱼,使其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种养循环系统[5],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发展,大幅提高稻田公顷产值和效益[6]。一般而言,草鱼、鲤鱼、鲢鱼、鲫鱼等鱼类投放约 1 500 kg/hm2,甲鱼投放30~45只/hm2。青蛙投放 30 000只/hm2,菜花蛇投放15~30条/hm2,泥鳅与鳝鱼则按5∶1的比例 投放。
  需要说明的是,效益单元种养模式的关键不是种养动植物的品种,而是有机循环的农业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不一定有主导产业,关键是做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在循环产业模式可支撑的背景下,适度放大产业。各个行政村镇应立足所在区域自然条件,选择合适的种养品种与生态循环模式。如在正冲田、平坝区等区域,可重点构建稻、蛙、蟹共生系统;在水源保障条件较差的地区,可构建稻、鸭共育模式等[7] (图4~5)。
  开江县打造的“稻田+”产业模式,2017年约66.67 hm2的试验区平均产值达到15万元/hm2,利润达6 000元,预计到2020年,在传统稻田种植的基础上提高产值近50倍,真正实现农业跨越式飞跃。
  2.3以“稻田+”效益单元为基础打造农业双创基地
  在种养循环模式成功的基础上,开江县将不到70 hm2的试验区扩大到近300 hm2,并着力打造以“稻田+”效益单元为基础的农业双创基地,引导返乡农民工、大学生、小业主参与承包经营管理,进行创业孵化。同时由服务平台公司为其提供种苗、技术、供应链金融服务,以高于市场20%的价格收购有机生态农产品,并对参与孵化创业的成员提供管理、营销、技术等培训,使其一年后能够达到独立创业的水平。
  双创基地的构建大幅度提高了公顷产值和单位效益[8],同时通过农产品的提价收购和品牌化营销,让参与农民获得较好收益,从整体上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及区域产业水平。该模式在设计时,为更好地引领农村脱贫攻坚,在每个效益单元中均分配了一定的就业名额给贫困人口,通过“金融+产业扶贫模式”,让项目区贫困农民得以脱贫奔小康。
  3开江县“稻田+”田园综合体打造
  在开江县乡村振兴规划战略规划中,“稻田+”田园综合体被作为重点规划项目进行布局。开江县“稻田+”田园综合体,以推动甘棠镇、靖安乡、任市镇等三地的稻田经济发展为出发点,以带动全县乃至全国稻田经济轉型为目标,以三产融合、农旅融合作为拉动,立足成为我国田园综合体建设树立典范。“稻田+”田园综合体不仅重构了稻田经济模式,更是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思路,为全国的稻田经济破题[9]。目前,在开江的“稻田+”田园综合体中,共享农庄发展模式、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产业效益单元发展模式等已初步成型,美食文化、养生文化等体验走廊,李家大院、稻田人家等民宿设施,田园餐厅、阳光厨房等餐饮设施已初步 建成。
  3.1“稻田+”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思路[10]“稻田+”田园综合体的形成机理是田园综合体产业结构的建构、人口聚集的形成和村庄(社区)设施服务体系的完善,并最终形成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
  “稻田+”产业带动泛产业集群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休闲产业带动泛文旅产业发展促进产业融合,建构三产融合发展的田园综合体产业结构。由泛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的泛产业就业人口、泛服务就业人口和泛休闲就业人口迁徙,与当地原住人口,形成以当地常住人口居住和旅游人口度假居住为核心的规模化人口聚集。完善乡村(社区)设施体系,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城镇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及相关政策完善,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社区)。通过农业产业提升、一二三产业融合、规模化人口聚集和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最终形成集农业产业园区、景区、消费产业聚集区、城镇化发展区和乡村旅游发展区于一体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
  3.2开江县“稻田+”田园综合体打造思路开江县“稻田+”田园综合体,立足要以建立“稻田+”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为核心产业主题,以乡村文化休闲和田园康养旅居为旅游产业支撑,以乡村休闲、研发交流和田园康养为发展主题,集中打造乡村田园旅游发展新集核——稻田之窗、农业产业开放交流新窗口——稻田之光、城乡融合建设发展新标杆——稻田之庄等三大城市发展名片,形成以甘棠为代表的旅游新村形态、以靖安为代表的产业新村形态和以任市为代表的城镇化新村形态三类新村建设形态。围绕3大城市名片打造和3大新村形态建设,以1大产业主题、2大产业支撑和3大发展主题为主导,开江县分阶段布局豆笋文化主题园、现代粮油产业园、深加工产业园区、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农业双创孵化园、稻田+总部基地、水果采摘园及水产科技博览园、养生养老康养基地、山水康养基地、农事体验园等10大产业核心产品。   4开江县“稻田+”的运营模式
  4.1注册农业品牌,推进整合营销
  在“稻田+”模式下,产出的农副产品包括大米、鱼虾、鸡鸭、大闸蟹等。作为运营公司,可将区域所有农副产品纳入运营范围,统一注册公共农业品牌,进行整合营销。“稻田+”农副产品的整合营销在市场消费升级背景下,以消费者安全健康饮食的需求为基础,围绕有机生态理念,为市场提供有机食物谱系,以实现消费者与公司的双赢。
  4.2培育农旅融合项目,推进体验式营销
  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等农旅融合项目发展迅速,“稻田+”的产业模式具有良好的生态优势,以种养殖为基础,运营公司可开发种养体验、有机生活方式体验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消费者在体验中形成对有机、生态的直观感受,不断自我强化“稻田+”的生态品牌,并不断传递品牌与产品的优势,从而形成农旅融合项目带动下的体验式链条营销模式。
  4.3创建新村建设模式,推进附加值营销
  “稻田+”的产业模式可与乡村社会、生态、文化环境等建设互为表里。“稻田+”可借助土地整理,与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等打造的产品捆绑销售,推进附加值营销。如“稻田+”的种养殖体验、有机农产品配送等服务可以与乡村中的民宿、时权客栈等居住产品捆绑,按照产品订购等级,免费赠送居住产品。这样,既增加了“稻田+”产品的吸引力,也与其他产品形成了营销的网络化模式。
  4.4建设连锁餐厅,推进实体体验营销
  以“稻田+”有机产品为基础,运营商可打造全国连锁、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稻田+”有机养生餐厅。餐厅可划分为餐饮体验区与产品销售区,其中餐饮体验区除提供一般的餐饮服务外,还可直接接入生产基地的视频数据,对“稻田+”的品牌与产品进行全方位的展示与介绍;产品销售区则提供有机产品的展示、销售、冷藏、配送服务。“稻田+”有机养生餐厅以体验为核心,2 km范围内发展会员,并为会员提供免费营养健康咨询,以培养忠实粉丝,形成口口相传的营销效果。
  综上所述,“稻田+”的创新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结构、农业的产出营销模式、农民的收入结构。它以农业为核心,发展农产品加工、旅游休闲等产业,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双创基地的打造吸引更多年轻人、技术人才返乡,形成的产业、人口互相支撑的发展结构在我国大部分稻田产区都有借鉴推广价值,在诸多方面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范皑.生态高效立体型稻田产业结构模式[J].四川农业科技,2004(7):14-15.
  [2]王昂,王武,馬旭洲.稻蟹共作模式的发展历程和前景展望[J].吉林农业科学,2013,38(3):89-92.
  [3]李嘉尧,常东,李柏年,等.不同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成本效益分析[J].水产学报,2014,38(9):1431-1438.
  [4]黄保信,刘扬涛,李世华.青田田鱼稻田养殖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10(3):31-32.
  [5]陈光辉,汪威力,余想女,等.多维生态农业模式的探索[J].科技视界,2017(13):16-19.
  [6]陈兴红,王华山.稻田养鱼效益佳[J].渔业致富指南,2002(5):17.
  [7]徐敏,马旭洲,王武.稻蟹共生系统水稻栽培模式对水稻和河蟹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4,47(9):1828-1835.
  [8]刘某承,张丹,李文华.稻田养鱼与常规稻田耕作模式的综合效益比较研究: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18(1):164-169.
  [9]绥化市农业综合开发研究会.以打造“稻田公园”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创建“田园综合体”新路径[J].奋斗,2017(22):54-56.
  [10]林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与实施[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242-273.
  安徽农业科学,J.Anhui Agric.Sci. 2019,47(18):273-274,277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基于2016年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分析宣城市粮食生产能力及其面积结构调整。[方法]在分析2016年宣城市耕地利用和粮食生产情况基础上,确定能发挥气候资源生产潜力的种植制度,以水稻高产创建项目、小麦玉米区域试验的产量为基础,计算宣城市粮食生产能力。结合主要粮食作物面积构成对比分析,提出粮食面积结构调整建议。[结果]全市粮食平均单产能力为8 457.10 kg/hm2,比2013—20
期刊
摘要以山东省潍坊市农业科学院为例,分析了其科研平台建设取得的成效,探讨了地市级科研平台建设的定位、原则、特点及内容,并提出了有关地市级农科院所平台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对策措施,以期为今后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科研平台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科研创新;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20)01-0267-03  doi:10.3969/j.
期刊
摘要三权分置所构造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离的农地权利体系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又一农村土地改革制度创新。厘清经营权在权利体系中的定位是构造三权分置制度的关键。土地经营权用益物权论与“权能分离原则”和“一物一权”原则相悖。相互龃龉的过多的权利设置只会导致農地权利体系混乱。将土地经营权定性为债权,符合权利的生成逻辑,具有节约制度变革的优势,既能契合农地经营权的设立语境,又能避免多层用益物权权利结
期刊
摘要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应用型专业,要培养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开放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下,分析开放式实验室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从而达到在“互联网+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食品工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创新性人才。  关键词“互联网+”;食品专业;开放式实验室;建设;改革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以黄淮海农产品主产区阜阳市为例,构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子系统有序度和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阜阳市2008—2017年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协同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阜阳市农产品主产区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复合系统协同度整体呈现上升态势,振荡区间为[-0.15,0.15],良性协同发展机制没有完全形成;生态环境子系统有序度变化呈U型,阜阳市生态环境由逐渐恶化向好转变;由于全社会固定资
期刊
摘要介绍了河北省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在培训青年农场主的实践过程中,通过遴选学员,正确选择实训基地,创新培训方式,科学设置培训课程等方面来提升青年农场主农业专业技能。提供创业孵化及跟踪服务来丰富他们的经营管理经验。  关键词青年农场主;培育;专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20)01-0248-02  doi:10.3969/j.issn.0517-6
期刊
摘要 通过大田试验,以云烟85品种为材料,研究了烟株定型后株高对烤烟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烟株定型后株高对烟叶产量和品质有明显影响,综合经济性状、烤后烟结构比例、外观质量、内在质量和评吸质量等指标显示,株定型后株高120~139 cm的烟株烤后烟产质量较好,更接近“中棵烟”质量标准。  关键词 烟株定型;株高;产量;质量  Abstract Using Yunyan 85 as the expe
期刊
摘要 采用常规2次采收、一次性采收和一次性带茎砍收3种上部叶采收方式,研究其对上部叶烤后烟叶的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常规采烤相比,上部烟叶一次性采烤和带茎砍烤采收的烤后烟叶经济性状、外观质量均有显著提高,内在化学成分显著优化,但单叶重略有下降。带茎砍烤的整体烘烤时间比常规烘烤延长24 h,用工成本、耗煤成本及耗电成本均高于常规和一次性采烤方式。综合考虑烟叶质量和效益,上部一次性采收和带
期刊
摘要随着贵阳市息烽县农产品市场供需结构性失调、生产环境负效应日益凸显等系列问题不断出现,单一的农业资源急需向多元化农业发展模式转型,加快农业产业园的农旅融合发展迫在眉睫。该研究尝试从贵阳市息烽县农业产业园目前的发展现状和资源优势进行分析总结,把握农业旅游的融合原则,进行从共性到個性的探究。结合实例探索出适宜在息烽县小南海地区进行的农旅融合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案,以期为息烽县其他区域的农旅融合方案设计提
期刊
摘要 以贵妃玫瑰葡萄为试材,研究不同消毒时间、取材部位、外植体大小以及不同浓度植物激素对增殖和生根培养的影响,优化组培快繁技术,以期为优良鲜食葡萄品种的快速繁殖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最适宜的外植体消毒条件是用0.5%的次氯酸钠溶液消毒15 min;外植体的最佳取材部位为中部茎段;选用外植体长度和粗度分别为2~<3 cm和0.5~0.8 cm时,组培快繁的效果最佳;增殖培养过程中,最理想的6-BA浓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