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华社电 记者杨维汉 吴晶晶 中共中央国务院1月8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李克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张高丽主持大会。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获得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代表颁奖,并同他们热情握手表示祝贺。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讲话中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体获奖人员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和诚挚问候,向参与和支持中国科技事业的外国专家表示衷心感谢。
李克强指出,过去一年是我国发展克服多重困难和挑战取得重大成就的一年,也是科技界喜报频传的一年。我国多名科学家在国际科技大奖中折桂,因对青蒿素研究成果有重大贡献,曾获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国家发明奖、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等多个奖项的屠呦呦成为我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中国科学家为人类科学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潜能,中国科技创新成就令世界瞩目,全国人民倍感振奋和自豪。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经济结构性改革处在关键时期,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用创新的翅膀使中国经济飞向新高度。
李克强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培育发展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在战略必争领域前瞻部署,加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衔接融合。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打造一批“双创”示范基地。在传统产业广泛开展“互联网+”行动,让“老产业”焕发出“新活力”。要通过改革,完善科研管理、人才评价等机制,让科技人员把更多精力用在研究上,用活科技人才,释放创新潜能。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产学研用贯通,使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下转A2版)
山西6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
科学导报讯 记者耿倩 1月10日,记者从山西省科技厅获悉,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山西参与完成的6项科技成果获奖,所获奖项均为科技进步奖。其中,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京沪高速铁路工程”项目获特等奖,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参与完成的“高性能多尺度颗粒协同增强铝、镁基复合材料关键技术与应用”等5个项目获二等奖。
“京沪高速铁路工程”项目历时3年,依次跨越四大水系,以多个“最”标注了“中国创造”的新高度。据了解,京沪高铁项目涉及机械、土木、电子、电气、材料、信息、测量控制等多个学科领域,堪称中国一座“高铁技术博物馆”——在基础设施方面,创立了高速、深水、大跨、六线长江大桥等复杂结构桥梁建造技术,创新了超长高架桥上无砟轨道无缝线路建造技术,形成了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建造标准体系和成套技术;在高速动车组方面,突破了整车气动性能、转向架等关键技术,构建了整车设计—制造—验证—评估—优化成套技术,形成了高速列车技术标准,创造了试验速度每小时486.1公里的世界纪录;在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方面,攻克了列车高速运行情况下车地信息可靠传输、列车运行安全控制等关键技术,研发了列控系统核心装备,实现了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集成创新;在系统检测验证及系统集成方面,实现了全线持续时速350公里等级的系统检测验证,形成了高速铁路完备的动态验收技术标准及系统集成方法,首次开展了时速380公里等级的综合试验;在高铁标准体系和管理模式方面,建立了以技术、管理、作业三大标准为基本依据,以机械化、工厂化、专业化、信息化为支撑手段的标准化建设管理体系。京沪项目获得发明专利53项、实用新型专利116项、外观设计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8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5项分别为: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参与完成的“高性能多尺度颗粒协同增强铝、镁基复合材料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成套装备与工艺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太原科技大学参与完成的“12000吨航空铝合金厚板张力拉伸装备研制与应用”项目;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高速铁路大断面黄土隧道建设成套技术及应用”项目和山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参与完成的“国家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项目。
汇聚众智众力 强化创新驱动
在1月8日举行的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为我国在量子信息产业成为领跑者奠定坚实科学基础的潘建伟院士及其团队获得了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创造性地发展了新LED照明技术路线的南昌大学江风益教授团队获得了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我们向获奖科学家们表示祝贺,也为中国人的创新成果自豪!
创新已成为中国发展的关键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创新居首!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春风持久荡漾在神州大地。
创新已成为经济升级的强推力。“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面对当前复杂的改革环境、艰巨的发展任务,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驱动、创新发展。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必须依靠创新驱动。
创新已成为人才涌现的助推器。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2016年初,习近平总书记新年调研第一站来到重庆,他在调研中强调,年轻一代要有历史机遇感、责任感、使命感,努力在创新上脱颖而出。言犹在耳,我们欣喜地看到,本届奖励大会上,自然奖和发明奖项目完成人中,“70后”超过一半,青年人才已成为引领“双创”的主力军。 创新已成为企业壮大的催化剂。无数事实告诉我们,企业要发展壮大,技术不能只是跟着别人走,而必须自强奋斗、敢于突破。从本届大会的获奖项目看,各种“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成效显著:以京沪高铁为代表的中国高铁品牌,推动了世界高铁技术发展;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显著提升了我国芳烃生产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让我们携起手来,坚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微量元素包衣剂增产提质作用大
科学导报讯 记者闫剑利 1月5日,记者从山西省地勘局获悉,由该局地质调查院研制的“小麦锰锌硒肥拌种剂”和“小麦锰锌硒混合物包衣剂”被国家专利局受理国家发明专利,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这两项专利是该院获得“豆类钼肥包衣剂”“玉米锌锰肥包衣剂”和“玉米锰肥拌种方法”三项国家发明专利权之后取得的又一重大科研成果。这一研究成果将对提高山西粮食产量、改善农作物品质产生深远影响。
近年来,省地质勘查局地质调查院在黄土高原盆地经济带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项目研究中发现,土壤中元素含量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比施用传统肥料更大。地质调查院通过开展玉米和豆类包衣剂研究,结合农药、抗旱剂等确定了包衣配方并进行了大面积的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以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为基础,量化微量元素施肥用量,能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使用地质调查院研发的豆类钼肥包衣剂后的大豆增产可达13.04%~16.02%,使用玉米锌锰肥包衣剂和玉米锰肥拌种后的玉米增产达16.22%~16.88%,这三项技术全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逐步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
相关研究表明,锰锌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元素,硒是人体健康的重要元素,在缺硒土壤区使用锰锌硒包衣剂种植小麦,不仅可以提高小麦产量,同时可以增加小麦籽粒实硒含量,提高缺硒土壤区人群对硒的摄取量,改善人体健康水平。小麦锰锌硒拌种剂、包衣剂提高了小麦种子对锰锌硒的吸收和防虫抗旱能力。试验表明,与未使用包衣剂的小麦相比,使用锰锌硒包衣的小麦土壤硒元素低、中、高含量生产出的小麦籽粒硒的含量分别提高11.7%、15.8%、17.7%。
王贻芳:科学研究不能有丝毫懈怠
“粒子物理学是人类认知宇宙必不可少的学问之一。我认为,科学虽然不会立刻改变人们的生活,但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这个未知世界。”新晋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王贻芳日前表示,他所从事的粒子物理学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物质世界,了解物质世界最本质的规律。
如今,面对自己及团队在高能物理领域取得的诸多成绩,兼具科学家与管理者双重身份的王贻芳表示,自己还是很喜欢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他告诉笔者,在多重角色的转换中,即使时间再紧张,对自己的科研工作也没有丝毫懈怠。因为在他看来,科学研究只要一放下,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所以,自己累点、苦点都是值得的”。
对于如今我国在高能物理领域不断取得的新进展,王贻芳强调,他期待接下来国内高能物理领域产生更多世界级水准的重大科学发现。
王贻芳更远的科学理想是建造环形对撞机。“我们一方面可以在技术上提高一大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作出一些重大的科学发现。”王贻芳表示,在巨型对撞机建设上,“会借鉴一些国外的经验,但不会简单重复别人的方案与技术,会在别人的基础上继续向前走”。
作为新晋院士,王贻芳认为自己和普通科研人员并没有本质的不同,责任一样重大。“所有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都应尽可能推动整个科学领域向前发展,而院士并没有任何特殊之处,最多只是比别人有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获得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代表颁奖,并同他们热情握手表示祝贺。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讲话中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体获奖人员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和诚挚问候,向参与和支持中国科技事业的外国专家表示衷心感谢。
李克强指出,过去一年是我国发展克服多重困难和挑战取得重大成就的一年,也是科技界喜报频传的一年。我国多名科学家在国际科技大奖中折桂,因对青蒿素研究成果有重大贡献,曾获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国家发明奖、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等多个奖项的屠呦呦成为我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中国科学家为人类科学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潜能,中国科技创新成就令世界瞩目,全国人民倍感振奋和自豪。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经济结构性改革处在关键时期,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用创新的翅膀使中国经济飞向新高度。
李克强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培育发展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在战略必争领域前瞻部署,加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衔接融合。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打造一批“双创”示范基地。在传统产业广泛开展“互联网+”行动,让“老产业”焕发出“新活力”。要通过改革,完善科研管理、人才评价等机制,让科技人员把更多精力用在研究上,用活科技人才,释放创新潜能。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产学研用贯通,使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下转A2版)
山西6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
科学导报讯 记者耿倩 1月10日,记者从山西省科技厅获悉,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山西参与完成的6项科技成果获奖,所获奖项均为科技进步奖。其中,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京沪高速铁路工程”项目获特等奖,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参与完成的“高性能多尺度颗粒协同增强铝、镁基复合材料关键技术与应用”等5个项目获二等奖。
“京沪高速铁路工程”项目历时3年,依次跨越四大水系,以多个“最”标注了“中国创造”的新高度。据了解,京沪高铁项目涉及机械、土木、电子、电气、材料、信息、测量控制等多个学科领域,堪称中国一座“高铁技术博物馆”——在基础设施方面,创立了高速、深水、大跨、六线长江大桥等复杂结构桥梁建造技术,创新了超长高架桥上无砟轨道无缝线路建造技术,形成了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建造标准体系和成套技术;在高速动车组方面,突破了整车气动性能、转向架等关键技术,构建了整车设计—制造—验证—评估—优化成套技术,形成了高速列车技术标准,创造了试验速度每小时486.1公里的世界纪录;在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方面,攻克了列车高速运行情况下车地信息可靠传输、列车运行安全控制等关键技术,研发了列控系统核心装备,实现了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集成创新;在系统检测验证及系统集成方面,实现了全线持续时速350公里等级的系统检测验证,形成了高速铁路完备的动态验收技术标准及系统集成方法,首次开展了时速380公里等级的综合试验;在高铁标准体系和管理模式方面,建立了以技术、管理、作业三大标准为基本依据,以机械化、工厂化、专业化、信息化为支撑手段的标准化建设管理体系。京沪项目获得发明专利53项、实用新型专利116项、外观设计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8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5项分别为: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参与完成的“高性能多尺度颗粒协同增强铝、镁基复合材料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成套装备与工艺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太原科技大学参与完成的“12000吨航空铝合金厚板张力拉伸装备研制与应用”项目;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高速铁路大断面黄土隧道建设成套技术及应用”项目和山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参与完成的“国家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项目。
汇聚众智众力 强化创新驱动
在1月8日举行的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为我国在量子信息产业成为领跑者奠定坚实科学基础的潘建伟院士及其团队获得了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创造性地发展了新LED照明技术路线的南昌大学江风益教授团队获得了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我们向获奖科学家们表示祝贺,也为中国人的创新成果自豪!
创新已成为中国发展的关键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创新居首!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春风持久荡漾在神州大地。
创新已成为经济升级的强推力。“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面对当前复杂的改革环境、艰巨的发展任务,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驱动、创新发展。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必须依靠创新驱动。
创新已成为人才涌现的助推器。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2016年初,习近平总书记新年调研第一站来到重庆,他在调研中强调,年轻一代要有历史机遇感、责任感、使命感,努力在创新上脱颖而出。言犹在耳,我们欣喜地看到,本届奖励大会上,自然奖和发明奖项目完成人中,“70后”超过一半,青年人才已成为引领“双创”的主力军。 创新已成为企业壮大的催化剂。无数事实告诉我们,企业要发展壮大,技术不能只是跟着别人走,而必须自强奋斗、敢于突破。从本届大会的获奖项目看,各种“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成效显著:以京沪高铁为代表的中国高铁品牌,推动了世界高铁技术发展;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显著提升了我国芳烃生产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让我们携起手来,坚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微量元素包衣剂增产提质作用大
科学导报讯 记者闫剑利 1月5日,记者从山西省地勘局获悉,由该局地质调查院研制的“小麦锰锌硒肥拌种剂”和“小麦锰锌硒混合物包衣剂”被国家专利局受理国家发明专利,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这两项专利是该院获得“豆类钼肥包衣剂”“玉米锌锰肥包衣剂”和“玉米锰肥拌种方法”三项国家发明专利权之后取得的又一重大科研成果。这一研究成果将对提高山西粮食产量、改善农作物品质产生深远影响。
近年来,省地质勘查局地质调查院在黄土高原盆地经济带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项目研究中发现,土壤中元素含量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比施用传统肥料更大。地质调查院通过开展玉米和豆类包衣剂研究,结合农药、抗旱剂等确定了包衣配方并进行了大面积的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以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为基础,量化微量元素施肥用量,能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使用地质调查院研发的豆类钼肥包衣剂后的大豆增产可达13.04%~16.02%,使用玉米锌锰肥包衣剂和玉米锰肥拌种后的玉米增产达16.22%~16.88%,这三项技术全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逐步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
相关研究表明,锰锌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元素,硒是人体健康的重要元素,在缺硒土壤区使用锰锌硒包衣剂种植小麦,不仅可以提高小麦产量,同时可以增加小麦籽粒实硒含量,提高缺硒土壤区人群对硒的摄取量,改善人体健康水平。小麦锰锌硒拌种剂、包衣剂提高了小麦种子对锰锌硒的吸收和防虫抗旱能力。试验表明,与未使用包衣剂的小麦相比,使用锰锌硒包衣的小麦土壤硒元素低、中、高含量生产出的小麦籽粒硒的含量分别提高11.7%、15.8%、17.7%。
王贻芳:科学研究不能有丝毫懈怠
“粒子物理学是人类认知宇宙必不可少的学问之一。我认为,科学虽然不会立刻改变人们的生活,但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这个未知世界。”新晋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王贻芳日前表示,他所从事的粒子物理学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物质世界,了解物质世界最本质的规律。
如今,面对自己及团队在高能物理领域取得的诸多成绩,兼具科学家与管理者双重身份的王贻芳表示,自己还是很喜欢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他告诉笔者,在多重角色的转换中,即使时间再紧张,对自己的科研工作也没有丝毫懈怠。因为在他看来,科学研究只要一放下,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所以,自己累点、苦点都是值得的”。
对于如今我国在高能物理领域不断取得的新进展,王贻芳强调,他期待接下来国内高能物理领域产生更多世界级水准的重大科学发现。
王贻芳更远的科学理想是建造环形对撞机。“我们一方面可以在技术上提高一大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作出一些重大的科学发现。”王贻芳表示,在巨型对撞机建设上,“会借鉴一些国外的经验,但不会简单重复别人的方案与技术,会在别人的基础上继续向前走”。
作为新晋院士,王贻芳认为自己和普通科研人员并没有本质的不同,责任一样重大。“所有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都应尽可能推动整个科学领域向前发展,而院士并没有任何特殊之处,最多只是比别人有更多的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