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卡拉梅战役是第三次中东战争后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规模最大的一场冲突,对阿以冲突和巴勒斯坦事业产生了复杂的、多方面的深远的影响。卡拉梅战役导致“法塔赫”的崛起,阿拉法特成为巴勒斯坦人民的代言人,开创了巴勒斯坦事业的新局面;它提振了巴勒斯坦人的士气,增强了巴勒斯坦人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认同感;它宣传了巴勒斯坦人的事业,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它改变了阿拉伯国家对巴勒斯坦问题的态度,使国际社会重新认识巴勒斯坦问题;卡拉梅战役后“法塔赫”实力迅速增强,在对以色列暴力袭击迅速升级的同时也严重危害了约旦的国家安全和稳定,从而埋下了约巴战争的种子。
关键词 卡拉梅战役,巴勒斯坦事业,阿拉法特,阿以冲突,黑九月事件
中图分类号 K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16-0039-09
1968年3月18日,一辆满载儿童和教师的以色列校车被巴勒斯坦游击队埋设的地雷炸毁,造成共28名学生和教师死伤。①为了报复这一恐怖袭击,3月21日,以色列出动1.5万军队,在飞机、坦克等现代化武器的配合下,对位于约旦的巴勒斯坦游击队卡拉梅(Karameh)营地发动代号“地狱行动”(Operation Inferno)的军事行动。战斗持续了15小时,以色列军队遭到数量几乎相等的约旦军队和据守营地的几百名“法塔赫”战士的顽强抵抗。虽然以色列占领并摧毁了营地,并在完成战役目标后撤离,但却付出了近200人伤亡的代价,举世哗然。
卡拉梅战役(Battle of Karameh)是第三次中东战争后阿以间最严重的军事冲突,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虽然参战者只有以色列和约旦及“法塔赫”武装,但其结果却大大改变了巴勒斯坦游击队的生存环境,创造了“法塔赫”的政治神话。一战成名后的“法塔赫”及其领导人阿拉法特迅速成为巴勒斯坦的代言人,引起了中东格局的重大变化。对于这一重大事件,目前国内学界关注较少,即使个别著述有所涉及,基本属于介绍性质,没有专门的研究成果。究其原因,一是卡拉梅战役持续时间较短、涉及国家较少、规模相对较小且年代久远,容易被人忽略;二是我国学者大多关注诸如五次中东战争、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巴以和平进程等热点问题,卡拉梅战役属于“冷门”自然容易被人忽略。
我们认为,卡拉梅战役作为阿以冲突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对阿以冲突、巴以冲突和巴勒斯坦事业造成了复杂的、多方面的深远的影响。
一、促成了“法塔赫”的崛起,开创了巴勒斯坦事业的新局面
卡拉梅战役是一场有限的军事冲突,但在政治领域却带来了深远影响,“法塔赫”成为巴勒斯坦的重要政治力量,登上了巴勒斯坦舞台的中央。②正如埃及中东问题专家穆赫辛·法里德(Mohsen Fareed)所言:“两个历史事件改变了‘法塔赫’,一个是第三次中东战争,另外一件是卡拉梅战役。”③阿拉法特利用卡拉梅战役带来的巨大声誉,成为巴勒斯坦问题的代言人,影响了整个阿以局势,开创了巴勒斯坦事业的新局面。
(一)“法塔赫”实力大增,成为巴勒斯坦抵抗力量的代表
“法塔赫”于1959年在科威特创立。经过6年的筹备,“法塔赫”从1965年元旦起正式对以色列发动武装袭击,但收效甚微。“法塔赫”对以色列军事行动的转折点出现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巴勒斯坦地区出现的政治真空,令“法塔赫”看到了政治崛起的曙光。以色列在第三次中东战争后将“法塔赫”看作是巴勒斯坦地区最大的恐怖威胁,希望通过袭击“法塔赫”营地来消灭其军事力量,从而彻底摧毁巴勒斯坦抵抗运动,击垮阿拉伯人民的反抗信心。①在以色列进攻卡拉梅营地期间,“法塔赫”与约旦军队联合对以色列造成沉重打击,极大地提高了巴勒斯坦民众的信心,增加了巴勒斯坦人民对“法塔赫”的认同。正因如此,卡拉梅战役被许多作家和记者看作是巴勒斯坦抵抗运动历史的转折点。②正如英国著名中东问题专家伊丽莎白·门罗(Elizabeth Monroe)所评论的:“被击毁的以色列坦克的照片通过媒体传遍了整个阿拉伯世界,‘法塔赫’成为整个中东关注的焦点,正式成为中东新的元素。”③“法塔赫”也及时抓住了扩大外交影响的机会,在战争结束后的一年之内,在大约80个国家建立了分支机构。④
卡拉梅战役后,大批青年人踊跃加入“法塔赫”。据“法塔赫”报告,在卡拉梅战役结束后的48小时内,就有5000名志愿者请求加入“法塔赫”,但是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只接受了其中900人。⑤其中还包括一个妇女训练营,⑥及一个“童子军”特殊分队(招收8岁以上的儿童,训练他们的游击战术)。⑦到3月底,在约旦有將近20000名游击队员。⑧渴望加入战斗的并不仅仅是巴勒斯坦人,在整个阿拉伯世界兴起了一股加入游击队的热潮。1968年5月20日,“法塔赫”称,埃及有20000名学生和退伍军人希望加入,而在“法塔赫”的巴格达办公室,每天都会接到1500份申请。⑨然而热情并不仅限于阿拉伯世界,一些国际左派的年轻人在欧洲建立了训练营,希望能够参与到巴勒斯坦革命中。⑩到6月份,游击队人数与战后相比上升了大约300%,其中2000多人属于“法塔赫”,而且在城镇和难民营中有12000名的支持者。在这股入伍狂热的氛围中,约旦国王侯赛因也在电视演讲中宣布:“我想我们可能会达成一个共识,即我们都是游击队员!”
同时,“法塔赫”与苏联的关系飞速发展,其武器装备也有了质的飞跃,拥有了大量苏式AK-47自动步枪、RPG-2和RPG-7火箭筒、60毫米和82毫米以及130毫米火炮,其数量在1968年可以满足2000人,在1969年可以满足7000人,到了1970年已经装备了14000名游击队员。
游击队人数的不断增加,导致其活动范围从北部的乌盖斯(Um Qays)一直延伸到死海南部的亚喀巴(Wadi Araba)。“法塔赫”加强了对游击队的管理,将其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各自的指挥官和副指挥官,以便于更好地吸收新兵和训练新兵。这三个部分包含了许多基地,这些基地又会分裂成更小的游击队伍,以便对以色列进行袭击。 再次,巴解游击战略对约旦安全构成的严重威胁。卡拉梅战役以及随后在政治上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巴解组织认识到军事斗争的价值。因此从1968年起,巴解组织采用游击战略,以约旦为基地频繁发动对以色列的袭击行动。巴解组织的袭击经常引起以色列猛烈的报复性空袭,不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物质财产损失,严重地破坏了约旦经济,而且影响了约旦的和平解决政策,并迫使约旦也卷入了与其强大邻居的战争对峙之中。⑤约旦的国家安全受到嚴重威胁,游击队的行动令侯赛因难以容忍。
因此,从1968年9月起,约旦与巴勒斯坦抵抗运动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冲突持续不断:9月,国王车队遭到游击队袭击,政府军同游击队在安曼展开激战;10月,原本属于约旦的贝都因部落在巴解组织的鼓动下与约旦军队发生激烈冲突;11月初,约旦与游击队之间进行持续3天的冲突,造成28名巴勒斯坦人和4名约旦军人死亡。⑥11月6日,双方达成了“七点协议”,但巴勒斯坦人并不严格遵守,这使其与约旦的冲突与日俱增。1968年底到1969年底之间,双方爆发的暴力冲突不下500次。1970年7月中旬,双方再次爆发大规模冲突,在安曼街头进行了持续3天的激烈战斗,导致300多人死亡,700人受伤。⑦8月底到9月初,游击队又对侯赛因进行了多次袭击,这令侯赛因十分恼怒,约巴之间的冲突已经不可避免。就在此时,“人阵”为阻止促成阿以和谈的“罗杰斯计划”而在约旦制造的史无前例的劫机事件,使积蓄已久的矛盾终于以全面战争的方式爆发。
1970年9月,约旦动用其全部6万多装备精良的部队,在飞机和坦克等现代化武器的配合下对巴勒斯坦游击队发动进攻,数以千计游击队员被打死,数万无辜巴勒斯坦难民死亡,数十万人无家可归,巴解组织最终也被驱逐出约旦。⑧阿拉法特称约旦的行为是对巴勒斯坦人的“种族灭绝”,因此将其称为“黑九月”。这次冲突也被称为“黑九月事件”。使得巴勒斯坦游击队从鼎盛开始走向衰落,战斗人员损失惨重,从数万人锐减至几千人,最重要的是失去了进攻以色列的战略基地。“黑九月事件”是阿拉伯人的第一次大分裂,严重影响了巴勒斯坦事业。
“卡拉梅”一词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是“尊严”,卡拉梅战役不仅是巴勒斯坦人的尊严,同时也成为阿拉伯世界的骄傲。英国学者阿维亚·拉兹(Avi Raz)曾称赞:“卡拉梅战役是巴勒斯坦历史上的斯大林格勒。”①确实,对“法塔赫”来说,卡拉梅战役是巴勒斯坦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更是“法塔赫”历史的转折点。“法塔赫”在卡拉梅战役后崛起,并成功控制巴解组织,阿拉法特也登上了《时代》杂志,成为巴勒斯坦问题的代言人。阿拉伯人也将其视为英雄,认为巴勒斯坦抵抗运动不仅代表着巴勒斯坦的复兴,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第三次中东战争给阿拉伯人带来的羞辱感。在阿拉伯国家的支持下,巴勒斯坦抵抗力量得到增强,推动了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兴革命文化,国际社会关注度得到提高,巴勒斯坦问题也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卡拉梅战役通过阿拉伯媒体的传播,成为政治神话的典型案例。
卡拉梅战役虽是巴勒斯坦人民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来源,但也有人指出卡拉梅战役令巴勒斯坦人走错了方向。卡拉梅战役的结果导致巴勒斯坦抵抗运动内部力量发展不均衡,巴勒斯坦人内部矛盾丛生,这为巴勒斯坦解放事业蒙上一层阴影。特别是“黑九月事件”,令巴勒斯坦抵抗力量丧失了在约旦的基地,其军事力量也开始下降,并严重打击了卡拉梅战役政治神话的长久性。而一些巴勒斯坦团体在70年代中期对自己在约旦的行为进行了自我批评,指出卡拉梅战役之后巴勒斯坦抵抗运动犯下的政治错误,辜负了公众对他们的期待,从而影响了整个巴勒斯坦事业。巴勒斯坦抵抗运动的自我批评,提醒着后来的巴勒斯坦解放事业,不要重蹈其覆辙。
【作者简介】赵文亮,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际关系史和中东问题研究。
王坤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东国际关系史研究。
【责任编辑:杜敬红】
关键词 卡拉梅战役,巴勒斯坦事业,阿拉法特,阿以冲突,黑九月事件
中图分类号 K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16-0039-09
1968年3月18日,一辆满载儿童和教师的以色列校车被巴勒斯坦游击队埋设的地雷炸毁,造成共28名学生和教师死伤。①为了报复这一恐怖袭击,3月21日,以色列出动1.5万军队,在飞机、坦克等现代化武器的配合下,对位于约旦的巴勒斯坦游击队卡拉梅(Karameh)营地发动代号“地狱行动”(Operation Inferno)的军事行动。战斗持续了15小时,以色列军队遭到数量几乎相等的约旦军队和据守营地的几百名“法塔赫”战士的顽强抵抗。虽然以色列占领并摧毁了营地,并在完成战役目标后撤离,但却付出了近200人伤亡的代价,举世哗然。
卡拉梅战役(Battle of Karameh)是第三次中东战争后阿以间最严重的军事冲突,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虽然参战者只有以色列和约旦及“法塔赫”武装,但其结果却大大改变了巴勒斯坦游击队的生存环境,创造了“法塔赫”的政治神话。一战成名后的“法塔赫”及其领导人阿拉法特迅速成为巴勒斯坦的代言人,引起了中东格局的重大变化。对于这一重大事件,目前国内学界关注较少,即使个别著述有所涉及,基本属于介绍性质,没有专门的研究成果。究其原因,一是卡拉梅战役持续时间较短、涉及国家较少、规模相对较小且年代久远,容易被人忽略;二是我国学者大多关注诸如五次中东战争、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巴以和平进程等热点问题,卡拉梅战役属于“冷门”自然容易被人忽略。
我们认为,卡拉梅战役作为阿以冲突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对阿以冲突、巴以冲突和巴勒斯坦事业造成了复杂的、多方面的深远的影响。
一、促成了“法塔赫”的崛起,开创了巴勒斯坦事业的新局面
卡拉梅战役是一场有限的军事冲突,但在政治领域却带来了深远影响,“法塔赫”成为巴勒斯坦的重要政治力量,登上了巴勒斯坦舞台的中央。②正如埃及中东问题专家穆赫辛·法里德(Mohsen Fareed)所言:“两个历史事件改变了‘法塔赫’,一个是第三次中东战争,另外一件是卡拉梅战役。”③阿拉法特利用卡拉梅战役带来的巨大声誉,成为巴勒斯坦问题的代言人,影响了整个阿以局势,开创了巴勒斯坦事业的新局面。
(一)“法塔赫”实力大增,成为巴勒斯坦抵抗力量的代表
“法塔赫”于1959年在科威特创立。经过6年的筹备,“法塔赫”从1965年元旦起正式对以色列发动武装袭击,但收效甚微。“法塔赫”对以色列军事行动的转折点出现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巴勒斯坦地区出现的政治真空,令“法塔赫”看到了政治崛起的曙光。以色列在第三次中东战争后将“法塔赫”看作是巴勒斯坦地区最大的恐怖威胁,希望通过袭击“法塔赫”营地来消灭其军事力量,从而彻底摧毁巴勒斯坦抵抗运动,击垮阿拉伯人民的反抗信心。①在以色列进攻卡拉梅营地期间,“法塔赫”与约旦军队联合对以色列造成沉重打击,极大地提高了巴勒斯坦民众的信心,增加了巴勒斯坦人民对“法塔赫”的认同。正因如此,卡拉梅战役被许多作家和记者看作是巴勒斯坦抵抗运动历史的转折点。②正如英国著名中东问题专家伊丽莎白·门罗(Elizabeth Monroe)所评论的:“被击毁的以色列坦克的照片通过媒体传遍了整个阿拉伯世界,‘法塔赫’成为整个中东关注的焦点,正式成为中东新的元素。”③“法塔赫”也及时抓住了扩大外交影响的机会,在战争结束后的一年之内,在大约80个国家建立了分支机构。④
卡拉梅战役后,大批青年人踊跃加入“法塔赫”。据“法塔赫”报告,在卡拉梅战役结束后的48小时内,就有5000名志愿者请求加入“法塔赫”,但是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只接受了其中900人。⑤其中还包括一个妇女训练营,⑥及一个“童子军”特殊分队(招收8岁以上的儿童,训练他们的游击战术)。⑦到3月底,在约旦有將近20000名游击队员。⑧渴望加入战斗的并不仅仅是巴勒斯坦人,在整个阿拉伯世界兴起了一股加入游击队的热潮。1968年5月20日,“法塔赫”称,埃及有20000名学生和退伍军人希望加入,而在“法塔赫”的巴格达办公室,每天都会接到1500份申请。⑨然而热情并不仅限于阿拉伯世界,一些国际左派的年轻人在欧洲建立了训练营,希望能够参与到巴勒斯坦革命中。⑩到6月份,游击队人数与战后相比上升了大约300%,其中2000多人属于“法塔赫”,而且在城镇和难民营中有12000名的支持者。在这股入伍狂热的氛围中,约旦国王侯赛因也在电视演讲中宣布:“我想我们可能会达成一个共识,即我们都是游击队员!”
同时,“法塔赫”与苏联的关系飞速发展,其武器装备也有了质的飞跃,拥有了大量苏式AK-47自动步枪、RPG-2和RPG-7火箭筒、60毫米和82毫米以及130毫米火炮,其数量在1968年可以满足2000人,在1969年可以满足7000人,到了1970年已经装备了14000名游击队员。
游击队人数的不断增加,导致其活动范围从北部的乌盖斯(Um Qays)一直延伸到死海南部的亚喀巴(Wadi Araba)。“法塔赫”加强了对游击队的管理,将其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各自的指挥官和副指挥官,以便于更好地吸收新兵和训练新兵。这三个部分包含了许多基地,这些基地又会分裂成更小的游击队伍,以便对以色列进行袭击。 再次,巴解游击战略对约旦安全构成的严重威胁。卡拉梅战役以及随后在政治上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巴解组织认识到军事斗争的价值。因此从1968年起,巴解组织采用游击战略,以约旦为基地频繁发动对以色列的袭击行动。巴解组织的袭击经常引起以色列猛烈的报复性空袭,不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物质财产损失,严重地破坏了约旦经济,而且影响了约旦的和平解决政策,并迫使约旦也卷入了与其强大邻居的战争对峙之中。⑤约旦的国家安全受到嚴重威胁,游击队的行动令侯赛因难以容忍。
因此,从1968年9月起,约旦与巴勒斯坦抵抗运动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冲突持续不断:9月,国王车队遭到游击队袭击,政府军同游击队在安曼展开激战;10月,原本属于约旦的贝都因部落在巴解组织的鼓动下与约旦军队发生激烈冲突;11月初,约旦与游击队之间进行持续3天的冲突,造成28名巴勒斯坦人和4名约旦军人死亡。⑥11月6日,双方达成了“七点协议”,但巴勒斯坦人并不严格遵守,这使其与约旦的冲突与日俱增。1968年底到1969年底之间,双方爆发的暴力冲突不下500次。1970年7月中旬,双方再次爆发大规模冲突,在安曼街头进行了持续3天的激烈战斗,导致300多人死亡,700人受伤。⑦8月底到9月初,游击队又对侯赛因进行了多次袭击,这令侯赛因十分恼怒,约巴之间的冲突已经不可避免。就在此时,“人阵”为阻止促成阿以和谈的“罗杰斯计划”而在约旦制造的史无前例的劫机事件,使积蓄已久的矛盾终于以全面战争的方式爆发。
1970年9月,约旦动用其全部6万多装备精良的部队,在飞机和坦克等现代化武器的配合下对巴勒斯坦游击队发动进攻,数以千计游击队员被打死,数万无辜巴勒斯坦难民死亡,数十万人无家可归,巴解组织最终也被驱逐出约旦。⑧阿拉法特称约旦的行为是对巴勒斯坦人的“种族灭绝”,因此将其称为“黑九月”。这次冲突也被称为“黑九月事件”。使得巴勒斯坦游击队从鼎盛开始走向衰落,战斗人员损失惨重,从数万人锐减至几千人,最重要的是失去了进攻以色列的战略基地。“黑九月事件”是阿拉伯人的第一次大分裂,严重影响了巴勒斯坦事业。
“卡拉梅”一词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是“尊严”,卡拉梅战役不仅是巴勒斯坦人的尊严,同时也成为阿拉伯世界的骄傲。英国学者阿维亚·拉兹(Avi Raz)曾称赞:“卡拉梅战役是巴勒斯坦历史上的斯大林格勒。”①确实,对“法塔赫”来说,卡拉梅战役是巴勒斯坦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更是“法塔赫”历史的转折点。“法塔赫”在卡拉梅战役后崛起,并成功控制巴解组织,阿拉法特也登上了《时代》杂志,成为巴勒斯坦问题的代言人。阿拉伯人也将其视为英雄,认为巴勒斯坦抵抗运动不仅代表着巴勒斯坦的复兴,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第三次中东战争给阿拉伯人带来的羞辱感。在阿拉伯国家的支持下,巴勒斯坦抵抗力量得到增强,推动了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兴革命文化,国际社会关注度得到提高,巴勒斯坦问题也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卡拉梅战役通过阿拉伯媒体的传播,成为政治神话的典型案例。
卡拉梅战役虽是巴勒斯坦人民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来源,但也有人指出卡拉梅战役令巴勒斯坦人走错了方向。卡拉梅战役的结果导致巴勒斯坦抵抗运动内部力量发展不均衡,巴勒斯坦人内部矛盾丛生,这为巴勒斯坦解放事业蒙上一层阴影。特别是“黑九月事件”,令巴勒斯坦抵抗力量丧失了在约旦的基地,其军事力量也开始下降,并严重打击了卡拉梅战役政治神话的长久性。而一些巴勒斯坦团体在70年代中期对自己在约旦的行为进行了自我批评,指出卡拉梅战役之后巴勒斯坦抵抗运动犯下的政治错误,辜负了公众对他们的期待,从而影响了整个巴勒斯坦事业。巴勒斯坦抵抗运动的自我批评,提醒着后来的巴勒斯坦解放事业,不要重蹈其覆辙。
【作者简介】赵文亮,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际关系史和中东问题研究。
王坤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东国际关系史研究。
【责任编辑:杜敬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