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梅战役对巴勒斯坦事业的影响

来源 :历史教学·高校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bydd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卡拉梅战役是第三次中东战争后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规模最大的一场冲突,对阿以冲突和巴勒斯坦事业产生了复杂的、多方面的深远的影响。卡拉梅战役导致“法塔赫”的崛起,阿拉法特成为巴勒斯坦人民的代言人,开创了巴勒斯坦事业的新局面;它提振了巴勒斯坦人的士气,增强了巴勒斯坦人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认同感;它宣传了巴勒斯坦人的事业,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它改变了阿拉伯国家对巴勒斯坦问题的态度,使国际社会重新认识巴勒斯坦问题;卡拉梅战役后“法塔赫”实力迅速增强,在对以色列暴力袭击迅速升级的同时也严重危害了约旦的国家安全和稳定,从而埋下了约巴战争的种子。
  关键词 卡拉梅战役,巴勒斯坦事业,阿拉法特,阿以冲突,黑九月事件
  中图分类号 K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16-0039-09
  1968年3月18日,一辆满载儿童和教师的以色列校车被巴勒斯坦游击队埋设的地雷炸毁,造成共28名学生和教师死伤。①为了报复这一恐怖袭击,3月21日,以色列出动1.5万军队,在飞机、坦克等现代化武器的配合下,对位于约旦的巴勒斯坦游击队卡拉梅(Karameh)营地发动代号“地狱行动”(Operation Inferno)的军事行动。战斗持续了15小时,以色列军队遭到数量几乎相等的约旦军队和据守营地的几百名“法塔赫”战士的顽强抵抗。虽然以色列占领并摧毁了营地,并在完成战役目标后撤离,但却付出了近200人伤亡的代价,举世哗然。
  卡拉梅战役(Battle of Karameh)是第三次中东战争后阿以间最严重的军事冲突,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虽然参战者只有以色列和约旦及“法塔赫”武装,但其结果却大大改变了巴勒斯坦游击队的生存环境,创造了“法塔赫”的政治神话。一战成名后的“法塔赫”及其领导人阿拉法特迅速成为巴勒斯坦的代言人,引起了中东格局的重大变化。对于这一重大事件,目前国内学界关注较少,即使个别著述有所涉及,基本属于介绍性质,没有专门的研究成果。究其原因,一是卡拉梅战役持续时间较短、涉及国家较少、规模相对较小且年代久远,容易被人忽略;二是我国学者大多关注诸如五次中东战争、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巴以和平进程等热点问题,卡拉梅战役属于“冷门”自然容易被人忽略。
  我们认为,卡拉梅战役作为阿以冲突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对阿以冲突、巴以冲突和巴勒斯坦事业造成了复杂的、多方面的深远的影响。
  一、促成了“法塔赫”的崛起,开创了巴勒斯坦事业的新局面
  卡拉梅战役是一场有限的军事冲突,但在政治领域却带来了深远影响,“法塔赫”成为巴勒斯坦的重要政治力量,登上了巴勒斯坦舞台的中央。②正如埃及中东问题专家穆赫辛·法里德(Mohsen Fareed)所言:“两个历史事件改变了‘法塔赫’,一个是第三次中东战争,另外一件是卡拉梅战役。”③阿拉法特利用卡拉梅战役带来的巨大声誉,成为巴勒斯坦问题的代言人,影响了整个阿以局势,开创了巴勒斯坦事业的新局面。
  (一)“法塔赫”实力大增,成为巴勒斯坦抵抗力量的代表
  “法塔赫”于1959年在科威特创立。经过6年的筹备,“法塔赫”从1965年元旦起正式对以色列发动武装袭击,但收效甚微。“法塔赫”对以色列军事行动的转折点出现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巴勒斯坦地区出现的政治真空,令“法塔赫”看到了政治崛起的曙光。以色列在第三次中东战争后将“法塔赫”看作是巴勒斯坦地区最大的恐怖威胁,希望通过袭击“法塔赫”营地来消灭其军事力量,从而彻底摧毁巴勒斯坦抵抗运动,击垮阿拉伯人民的反抗信心。①在以色列进攻卡拉梅营地期间,“法塔赫”与约旦军队联合对以色列造成沉重打击,极大地提高了巴勒斯坦民众的信心,增加了巴勒斯坦人民对“法塔赫”的认同。正因如此,卡拉梅战役被许多作家和记者看作是巴勒斯坦抵抗运动历史的转折点。②正如英国著名中东问题专家伊丽莎白·门罗(Elizabeth Monroe)所评论的:“被击毁的以色列坦克的照片通过媒体传遍了整个阿拉伯世界,‘法塔赫’成为整个中东关注的焦点,正式成为中东新的元素。”③“法塔赫”也及时抓住了扩大外交影响的机会,在战争结束后的一年之内,在大约80个国家建立了分支机构。④
  卡拉梅战役后,大批青年人踊跃加入“法塔赫”。据“法塔赫”报告,在卡拉梅战役结束后的48小时内,就有5000名志愿者请求加入“法塔赫”,但是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只接受了其中900人。⑤其中还包括一个妇女训练营,⑥及一个“童子军”特殊分队(招收8岁以上的儿童,训练他们的游击战术)。⑦到3月底,在约旦有將近20000名游击队员。⑧渴望加入战斗的并不仅仅是巴勒斯坦人,在整个阿拉伯世界兴起了一股加入游击队的热潮。1968年5月20日,“法塔赫”称,埃及有20000名学生和退伍军人希望加入,而在“法塔赫”的巴格达办公室,每天都会接到1500份申请。⑨然而热情并不仅限于阿拉伯世界,一些国际左派的年轻人在欧洲建立了训练营,希望能够参与到巴勒斯坦革命中。⑩到6月份,游击队人数与战后相比上升了大约300%,其中2000多人属于“法塔赫”,而且在城镇和难民营中有12000名的支持者。在这股入伍狂热的氛围中,约旦国王侯赛因也在电视演讲中宣布:“我想我们可能会达成一个共识,即我们都是游击队员!”
  同时,“法塔赫”与苏联的关系飞速发展,其武器装备也有了质的飞跃,拥有了大量苏式AK-47自动步枪、RPG-2和RPG-7火箭筒、60毫米和82毫米以及130毫米火炮,其数量在1968年可以满足2000人,在1969年可以满足7000人,到了1970年已经装备了14000名游击队员。
  游击队人数的不断增加,导致其活动范围从北部的乌盖斯(Um Qays)一直延伸到死海南部的亚喀巴(Wadi Araba)。“法塔赫”加强了对游击队的管理,将其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各自的指挥官和副指挥官,以便于更好地吸收新兵和训练新兵。这三个部分包含了许多基地,这些基地又会分裂成更小的游击队伍,以便对以色列进行袭击。   再次,巴解游击战略对约旦安全构成的严重威胁。卡拉梅战役以及随后在政治上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巴解组织认识到军事斗争的价值。因此从1968年起,巴解组织采用游击战略,以约旦为基地频繁发动对以色列的袭击行动。巴解组织的袭击经常引起以色列猛烈的报复性空袭,不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物质财产损失,严重地破坏了约旦经济,而且影响了约旦的和平解决政策,并迫使约旦也卷入了与其强大邻居的战争对峙之中。⑤约旦的国家安全受到嚴重威胁,游击队的行动令侯赛因难以容忍。
  因此,从1968年9月起,约旦与巴勒斯坦抵抗运动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冲突持续不断:9月,国王车队遭到游击队袭击,政府军同游击队在安曼展开激战;10月,原本属于约旦的贝都因部落在巴解组织的鼓动下与约旦军队发生激烈冲突;11月初,约旦与游击队之间进行持续3天的冲突,造成28名巴勒斯坦人和4名约旦军人死亡。⑥11月6日,双方达成了“七点协议”,但巴勒斯坦人并不严格遵守,这使其与约旦的冲突与日俱增。1968年底到1969年底之间,双方爆发的暴力冲突不下500次。1970年7月中旬,双方再次爆发大规模冲突,在安曼街头进行了持续3天的激烈战斗,导致300多人死亡,700人受伤。⑦8月底到9月初,游击队又对侯赛因进行了多次袭击,这令侯赛因十分恼怒,约巴之间的冲突已经不可避免。就在此时,“人阵”为阻止促成阿以和谈的“罗杰斯计划”而在约旦制造的史无前例的劫机事件,使积蓄已久的矛盾终于以全面战争的方式爆发。
  1970年9月,约旦动用其全部6万多装备精良的部队,在飞机和坦克等现代化武器的配合下对巴勒斯坦游击队发动进攻,数以千计游击队员被打死,数万无辜巴勒斯坦难民死亡,数十万人无家可归,巴解组织最终也被驱逐出约旦。⑧阿拉法特称约旦的行为是对巴勒斯坦人的“种族灭绝”,因此将其称为“黑九月”。这次冲突也被称为“黑九月事件”。使得巴勒斯坦游击队从鼎盛开始走向衰落,战斗人员损失惨重,从数万人锐减至几千人,最重要的是失去了进攻以色列的战略基地。“黑九月事件”是阿拉伯人的第一次大分裂,严重影响了巴勒斯坦事业。
  “卡拉梅”一词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是“尊严”,卡拉梅战役不仅是巴勒斯坦人的尊严,同时也成为阿拉伯世界的骄傲。英国学者阿维亚·拉兹(Avi Raz)曾称赞:“卡拉梅战役是巴勒斯坦历史上的斯大林格勒。”①确实,对“法塔赫”来说,卡拉梅战役是巴勒斯坦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更是“法塔赫”历史的转折点。“法塔赫”在卡拉梅战役后崛起,并成功控制巴解组织,阿拉法特也登上了《时代》杂志,成为巴勒斯坦问题的代言人。阿拉伯人也将其视为英雄,认为巴勒斯坦抵抗运动不仅代表着巴勒斯坦的复兴,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第三次中东战争给阿拉伯人带来的羞辱感。在阿拉伯国家的支持下,巴勒斯坦抵抗力量得到增强,推动了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兴革命文化,国际社会关注度得到提高,巴勒斯坦问题也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卡拉梅战役通过阿拉伯媒体的传播,成为政治神话的典型案例。
  卡拉梅战役虽是巴勒斯坦人民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来源,但也有人指出卡拉梅战役令巴勒斯坦人走错了方向。卡拉梅战役的结果导致巴勒斯坦抵抗运动内部力量发展不均衡,巴勒斯坦人内部矛盾丛生,这为巴勒斯坦解放事业蒙上一层阴影。特别是“黑九月事件”,令巴勒斯坦抵抗力量丧失了在约旦的基地,其军事力量也开始下降,并严重打击了卡拉梅战役政治神话的长久性。而一些巴勒斯坦团体在70年代中期对自己在约旦的行为进行了自我批评,指出卡拉梅战役之后巴勒斯坦抵抗运动犯下的政治错误,辜负了公众对他们的期待,从而影响了整个巴勒斯坦事业。巴勒斯坦抵抗运动的自我批评,提醒着后来的巴勒斯坦解放事业,不要重蹈其覆辙。
  【作者简介】赵文亮,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际关系史和中东问题研究。
  王坤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东国际关系史研究。
  【责任编辑:杜敬红】
其他文献
网络安全,不只是“救火队员”,也可以是“指挥家”。  很多人都梦想川藏自驾游,曾经需要准备的一辆越野车、一部充满电的手机、一张地图和一个指南针,现在都可以由一辆拥有智能联网功能的汽车来代替,自适应巡航、蓝牙车载电话、车载导航,一切都很方便地带我们到任何地方去。但是,这时候却似乎有个“幽灵”盘绕在我们身边,这就是黑客。黑客有可能知道车辆的准确位置;车载娱乐系统会被勒索,黑客可以接听车载系统拨打电话的
摘 要 幼发拉底河是罗马三大界河之一,它是罗马与帕提亚不对等外交关系作用下的结果,因而具有失衡性;罗马一方屡次打破这条界线,向河东岸进军,使其同时具有脆弱性的特征。弗拉维王朝时期,罗马在幼发拉底河进行了边界设施建设,使界河具备了防御性功能,同时更具进攻性。此外,罗马构建世界性帝国的政治理想,以及幼发拉底河自身的开放性等多种因素也决定了这条界河具有强烈的象征性。  关键词 罗马,帕提亚,幼发拉底河,
[摘要]斯沃普计划是企业福利资本主义实践者杰勒德·斯沃普为了使大危机时期的美国企业摆脱困境而制定的一项工业稳定计划。其核心内容是建立政府支持下的工业自我管制以及由政府与企业共同实施的福利计划。该计划提出之际正处于美国由胡佛自愿联合主义向罗斯福国家干预政策的过渡时期,它不但是企业应对大危机的重要举措,而且由于罗斯福对该计划的认可而对新政时期的工业复兴及社会保障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美国大
摘 要:藉由“历史书写”的研究方法,对明清安庆方志中“孝”人物传记的书写模式进行解读,可知明清安庆方志中出现的大量有关“割肉疗亲”的记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明清时期安庆地区“割肉疗亲”之风炽盛的记录,更反映了明清方志书写者对于“割肉疗亲”的认可和推崇。书写者根据当时的现实需要,对“割肉疗亲”的情节增加各种要素以优化升级,进行建构,不断丰富“割肉疗亲”者的传主形象,增强教化效果。同时,明清安庆方志
[关键词]教师教育,师范教育,课程设置,历史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G6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8)10-0084-05    2008年4月12-13日,全国教师教育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论坛的主题是“教师教育的探索与创新”,来自全国教育研究界的700余名专家、学者,共同分享和交流学科教师教育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创新实践经验,旨在推进我国学科教师教育的理论研究和
摘 要:二战前后,美国的保守主义权势集团在塑造中国形象方面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被他们塑造成为一个需要美国指导和帮助的蛮荒之地,蒋介石政府则被描绘为西方文明影响中国的最好媒介。在这种舆论影响下,美国保守主义权势集团成功地挫败了杜鲁门政府中希望尽早摆脱蒋介石政府并与新中国建立联系的自由主义主张,极大地限制了美国在对华政策上的选择余地,从而导致美国未能及时调整政策以适应新中国成立在东亚大陆造成的局势
[关键词]美国历史与社会科,能力考查,试题特色,考试内容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3-0061-06    美国的大学入学实行综合性测评,其大学入学考试包括:SAT(Scholastie Assessment Test)和ACT(American College Test),它们在综合性测评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见下图)。其中,SAT
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的体系结构能够满足对灵活性和敏捷性的需求,但是实现起来很难,需要协调一系列复杂的功能,包括容器、安全性、配置、扩展和迁移到混合云等。  数据中心网络是企业IT创建私有云和混合云架构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软件必须为数据中心网络提供更强的自动化、敏捷性、安全性和分析功能。它应该支持企业自有应用程序与公有云服务的无缝集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前沿软件将能够迁移到基于意图的数据中心网络,实现完
宋教仁遇刺是民初影响深远的重大历史事件,在以往的著述中,袁世凯阴谋策划刺朱的说法几成定论。但此说存在不少疑点,从宏观政治形势上看,袁世凯未必愿意刺杀宋教仁;根据具体证据,刺宋是会党头目应夔丞主动提出并策划的,受到洪述祖的推动,袁世凯、赵秉钧是否知情只能存疑。参与推翻清朝的各派势力在民初成为分享政权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彼此虽有矛盾,但并不会轻率冒险决裂,唯独会党由于自身素质的局限,被排斥于权力格局之外
在缺乏官府主导的融资渠道和社会保障的传统社会,借贷、融资、合会、典当等形式多样的民间金融活动的兴盛,与社会资金存量以及经济活动对资本的需求量密切相关,明清徽州民间资产生息现象的普遍发生具有深厚的社会背景。  明代中期以后,商品货币经济空前发展,金钱已成为各种社会活动的必要资本。特别是赋役的纳银化,更加大了人们对白银的刚性需求。明中叶以后,随着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和白银不断入超,也为国内的货币流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