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贯穿于企业经营全过程,如何加强财务风险管理,防范财务风险带来的现金流出,使企业资金良性循环,是提升企业的整体经营质量,实现持续、稳健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施工企业;财务风险;分析;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2-0115-02
一、施工企业财务风险及形成原因
(一)合同风险
合同是施工企业一切风险的源头。当前由于建筑市场的不规范和投标的激烈竞争,使企业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工程质量问题、工程款拖欠问题、材料价格问题等,都与合同履行不良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是许多业主利用建筑市场竞争激烈、施工企业急于揽到工程任务的迫切心理,在签订合同时附加某些不平等条款,如要求施工企业垫付大量资金,收取工程保证金,有的项目甚至出现承接到手就意味着会发生亏损,致使施工企业在承接工程初期就处于不利状况,陷入合同陷阱,直接增大了财务风险系数。二是由于建设单位在设计阶段未作充分的考虑,施工过程中往往临时提出设计图纸变更要求时,施工企业如果未及时对变更内容进行合同续订,往往导致合同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不明确,最终在结算价款和合同履行上引起纠纷,形成施工企业在财务管理上的风险。
(二)融资风险
企业经营活动所需的资金来源不外乎两种:一是所有者权益,二是借入资金。由于权益资金融资本较高,只能从银行借贷资金或向合作方融资,这就形成了企业的负债,并取得财务杠杆利益,而同时随着国家一连串的加息政策出台,货款的资金成本压力更大,如果借入资金不能产生预期的经济效益,也给企业带来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和收益不确定性的风险,可能无法达到资本保值、增值目标;同时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地域分散,资金的使用效应也基本上仅限于本项目部,没有统一集中管理,资金使用缺乏计划性,有的项目从小团体利益出发,追求局部利益和短期效益,破坏了企业整体的资金平衡。
(三)工程款结算风险
建设方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有效履行合同,拖欠工程款,导致企业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应对日益增长的债权,这种巨额的债权,隐藏着严重的财务风险,直接影响企业资金链。特别是项目竣工后,由于工程设计变更没有及时批复,不能及时办理竣工验收、编制工程竣工决算,直接造成财务结算滞后,不能及时收回工程款,增加项目的资金负担。同时延长了工程保修费用,从而使项目成本增大。而这对施工企业必须履行的到期债务产生了超常的资金压力及影响,对材料供应商、分包商、商业银行等债务产生财务支付风险。
(四)成本控制风险
由于项目建设周期长,影响因素多,成本控制很难。如施工期间材料价格上涨,未预见的恶劣施工条件等。施工方案的不完善,则可能造成施工工期延长,投入的人、材、机相应增加,造成项目成本超预算。内控制度缺乏和管理粗放是项目亏损的重要原因,如材料采购未执行询价、招标、集体决策等管理程序,采购单价偏高;材料库存管理混乱,对生产班组和劳务队伍领料未执行限额领用,材料浪费、超耗得不到控制,甚至出现材料被盗、倒卖的现象;项目管理人员和生产工人超编,造成项目管理费用和人工费超支。
(五)税务风险
施工企业一般具有下设分支机构多,项目多,异地施工,工程分包等复杂的特点。这使得工程项目管理难度大,特别是异地工程完工进度情况难以掌握,收入确认不准确,有可能被有关税务机关查出后需补缴税金和罚款。项目实行经济责任承包后,由于利益驱动,加上材料市场极不规范,购买材料时没有发票,或者假发票泛滥,而项目部在工程结束后已经解散,企业很难对项目负责人进行追偿,企业面临很大的税务风险。
(六)市场风险
由于国家对建筑房产市场宏观调控已经成为常态,促使建筑行业不断向更加理性、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行业资源将重新整合,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将逐步完善,随着建筑市场的竞争将进一步激烈,建筑行业已进入优胜劣汰的行业洗牌阶段,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一大批缺乏质量优势、技术优势、成本优势和管理优势的建筑企业,要么消亡,要么被收购。施工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之一,其财务风险管理置身于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并极大地受到施工单位竞相压价,价格背离其价值的影响,一旦施工企业没有健全的财务管理系统,缺乏抵御风险的财务能力,势必导致企业的理财失败。
二、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及对策
施工企业应充分认识所面临的上述财务风险,树立风险意识,正确识别不同风险,对财务风险加以预警、分析,采用必要的防范措施,确保企业生产经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合同评审,科学决策,把好合同关
合同风险虽然是合同双方确认了的,但施工企业往往为承接业务在签订合同时对隐含的财务风险没有产生足够的警惕,原属于业主的风险转嫁给施工企业。为有效防范财务风险,把好合同签订关,合同签订前,企业各相关部门应对合同的风险性进行评估,按规定流程审批,防止“拍脑袋决策”,做到讲科学论证,讲规范程序,讲集体智慧,讲决策监督。对企业资金垫付能力指标、投资报酬等指标充分分析,防止合同中不利条款的出现,把合同的隐患消灭在评审阶段,做到:工程项目资金不到位的、环保设计不达标的、不合投标程序的、未经审查的、低于成本价的、显失公平的合同不签。对于施工合同,应密切关注施工合同中的“专用条款”。特别是对于工程款的拨付、工程预付款及相关签证的支付时点、税金缴纳及抵扣、业主方指定分包的付款方式、工程进度的计量及质保金等应有明确规定。
(二)加强资金集中管理,拓宽融资渠道
1、建立科学的资金管理体制,设立以商业银行模式运作的资金结算中心,集中开户,统一管理。严格规范各职能部门资金管理上的职责,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同时在结算中心内部推行收取资金占用费方式有偿使用,通过对资金实施有效的集中管理和科学化的运作,产生资金规模效应,能够使企业资金实力不断增强,进而减少对外融资、控制资金成本、优化资本结构。
2、统筹编制资金预算。施工企业在编制年度资金预算的基础上,可分期间编制资金收支预算报表,并按规定流程进行审批后报资金结算中心。资金预算应按工程进度编制,结合合同收付款节点进行分析,应尽量准确反映资金预计收支的具体时间和额度,以及资金支出的类别或具体项目,做到有效使用,保证需求。应严格按资金预算对外付款,做到专款专用。对于上报的资金计划进行严格审批,分析汇总,统一调剂,平衡余缺。在保障项目施工正常进行的前提下,要追求闲置资金的增值,努力减少资金的占用,加快资金周转,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加大资金回收风险控制,及时办理竣工结算,降低外欠款风险
1、企业要做好对每个业主和客户的资信记录与评估工作。根据应收账款(票据)账龄分析表,将应收账款按账龄分为合同期内、进入预 警期内、到期、逾期、最后通牒期、专业追账期、付诸法律期和坏账期八级,制订相应的催收措施。同时明确催收责任主体和要款指标制定工程款回收奖惩办法。每隔一个季度或者半年进行评估,动态调整其信用等级,建立风险偿债基金。平时根据客户信用和账龄预提建立坏账准备金,以便损失发生后及时弥补和消化。对规模较小的损失可直接摊入成本,对那些可能引起较大风险而无法直接摊入成本的风险损失。已经提取风险基金的,可用风险基金加以抵冲。
2、当施工企业所承包的工程按照施工合同要求全部完工并交付使用后,应该及时向业主办理工程价款结算。第一,及时办理竣工验收,编制工程竣工决算。按照施工合同规定的时间办理决算送审,对于设计变更部分或因业主原因导致费用增加的部分,要及时进行现场签证,追加合同价款和办理工程结算。第二,由于自然、政治经济因素引起的工程事故或工期影响,施工方应以合同、现场签证和相关政策法令为依据,合情、合理、合法地做好索赔工作,尽量减少施工企业前期投入的资源损失。第三,在工程保修期内,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维修费用并制定保修计划,以此作为保修费用的控制依据,尽量节约开支。
3、合理利用第三方融资,是降低外欠款风险的有效途径。建设方拖欠施工企业的工程款,主要是分包商及材料供应商的款项。通过合理地利用企业的信用,合理地改变支付手段利用第三方进行有效地融资,对盘活企业的资金,提高资金周转率和企业效益起着重要作用。如支付材料供应商的材料款变以前以转账支票或电汇支付为银行承兑汇票形式支付。企业就以支付少量的费用而获得该款项近70%的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同时也可将建设方拖欠的工程款适度转嫁给分包商及材料供应商,并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建设方对施工企业的融资风险。
(四)加强成本管理,健全内控机制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首先,要根据设计图纸和技术资料,考虑合同工期、施工现场条件、目标责任成本等因素,制订出科学先进、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以达到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同时要拟定经济可行的技术组织实施计划,列入施工组织设计。其次,要根据所选定的施工方案,大力推行责任成本制度,即成本管理做到事前制造,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层层分解到项目、班组、个人,真正体现责权利的统一,不仅能增收节支,而且也可以逐步逐级降低财务风险。通过定期进行经济活动分析,把总成本控制在责任成本范围内。再次,施工过程中要尽可能采用新设备、新技术,以节省材料,节约时间,降低工程成本,缩短工期,打造出高质量、高技术的建筑精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此外,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一套完善的内控制度并加之有效的贯彻执行,是防范项目管理风险的根本,建立一套完善的内控制度需要管理层有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思路,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则考验管理层的执行力和管理水平。对影响项目利润的主要因素,如项目前期策划、确定施组设计安排、二次经营运作、分包管理、材料物资管理、机械设备管理、项目人员管理等各个方面建立健全一套具体可行的内控制度,以防范项目出现亏损风险。同时落实经济责任制,对失职行为实行责任追究制,规范经营行为。
(五)加强涉税管理
施工企业一般具有下设分支机构多、异地施工、工程分包复杂的特点。这使得工程项目监管理难度大因此,必须加强涉税管理。从主观上重视涉税工作。减少因涉税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具体措施有:加强财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核算行为;设专人报税,做好税收筹划工作,规避由于申报不及时和应纳税额确认失误带来的财务风险;完善发票管理,强化以票控税力度,规范成本核算;对于异地施工和联营分包的项目,必须派驻财务人员监管;对其成本核算、原始票据的合法性、应纳税额的确定和纳税申报的时限进行监督和审核;特别是对于分包工程要依法足额地代扣代缴。
(六)加强对建筑市场分析,提升市场驾驭能力
建筑市场受国家观政策影响较大,目前建筑产业经营模式向公共建筑与房地产项目打包的商业模式,合作开发建设、投资带动施工,在可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变垫资为投资,由产品经营向资本经营的全面转型。同时国家密集性的批复10个战略性区域发展规划引爆全国建筑市场,将大大加速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给建筑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法制体系、政府执政能力的不断完善和规范,市场对企业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企业之间的竞争,拼的是总体的运筹实力,拼的是风险的驾驭能力,特别是施工企业面对常态化的房产调控政策环境,要充分分析国家的信贷政策,完善风险管控体系,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
施工企业通过上述控制方法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实时发现施工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并及时进行防范和控制,有效地把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同时通过财务指标来评价其财务风险,如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控制机制,提高企业竞争力,致力于消除隐患、防范风险、规范经营、提高效率为使命,对财务风险达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及事后处理的财务风险管理最高水平。
参考文献:
[1]高慧蔷.试论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J].河北企业,2010(5).
[2]粟凌.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分析与探讨[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4).
[3]周德峰.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探讨[J].中国总会计师,2008(08).
关键词:施工企业;财务风险;分析;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2-0115-02
一、施工企业财务风险及形成原因
(一)合同风险
合同是施工企业一切风险的源头。当前由于建筑市场的不规范和投标的激烈竞争,使企业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工程质量问题、工程款拖欠问题、材料价格问题等,都与合同履行不良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是许多业主利用建筑市场竞争激烈、施工企业急于揽到工程任务的迫切心理,在签订合同时附加某些不平等条款,如要求施工企业垫付大量资金,收取工程保证金,有的项目甚至出现承接到手就意味着会发生亏损,致使施工企业在承接工程初期就处于不利状况,陷入合同陷阱,直接增大了财务风险系数。二是由于建设单位在设计阶段未作充分的考虑,施工过程中往往临时提出设计图纸变更要求时,施工企业如果未及时对变更内容进行合同续订,往往导致合同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不明确,最终在结算价款和合同履行上引起纠纷,形成施工企业在财务管理上的风险。
(二)融资风险
企业经营活动所需的资金来源不外乎两种:一是所有者权益,二是借入资金。由于权益资金融资本较高,只能从银行借贷资金或向合作方融资,这就形成了企业的负债,并取得财务杠杆利益,而同时随着国家一连串的加息政策出台,货款的资金成本压力更大,如果借入资金不能产生预期的经济效益,也给企业带来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和收益不确定性的风险,可能无法达到资本保值、增值目标;同时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地域分散,资金的使用效应也基本上仅限于本项目部,没有统一集中管理,资金使用缺乏计划性,有的项目从小团体利益出发,追求局部利益和短期效益,破坏了企业整体的资金平衡。
(三)工程款结算风险
建设方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有效履行合同,拖欠工程款,导致企业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应对日益增长的债权,这种巨额的债权,隐藏着严重的财务风险,直接影响企业资金链。特别是项目竣工后,由于工程设计变更没有及时批复,不能及时办理竣工验收、编制工程竣工决算,直接造成财务结算滞后,不能及时收回工程款,增加项目的资金负担。同时延长了工程保修费用,从而使项目成本增大。而这对施工企业必须履行的到期债务产生了超常的资金压力及影响,对材料供应商、分包商、商业银行等债务产生财务支付风险。
(四)成本控制风险
由于项目建设周期长,影响因素多,成本控制很难。如施工期间材料价格上涨,未预见的恶劣施工条件等。施工方案的不完善,则可能造成施工工期延长,投入的人、材、机相应增加,造成项目成本超预算。内控制度缺乏和管理粗放是项目亏损的重要原因,如材料采购未执行询价、招标、集体决策等管理程序,采购单价偏高;材料库存管理混乱,对生产班组和劳务队伍领料未执行限额领用,材料浪费、超耗得不到控制,甚至出现材料被盗、倒卖的现象;项目管理人员和生产工人超编,造成项目管理费用和人工费超支。
(五)税务风险
施工企业一般具有下设分支机构多,项目多,异地施工,工程分包等复杂的特点。这使得工程项目管理难度大,特别是异地工程完工进度情况难以掌握,收入确认不准确,有可能被有关税务机关查出后需补缴税金和罚款。项目实行经济责任承包后,由于利益驱动,加上材料市场极不规范,购买材料时没有发票,或者假发票泛滥,而项目部在工程结束后已经解散,企业很难对项目负责人进行追偿,企业面临很大的税务风险。
(六)市场风险
由于国家对建筑房产市场宏观调控已经成为常态,促使建筑行业不断向更加理性、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行业资源将重新整合,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将逐步完善,随着建筑市场的竞争将进一步激烈,建筑行业已进入优胜劣汰的行业洗牌阶段,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一大批缺乏质量优势、技术优势、成本优势和管理优势的建筑企业,要么消亡,要么被收购。施工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之一,其财务风险管理置身于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并极大地受到施工单位竞相压价,价格背离其价值的影响,一旦施工企业没有健全的财务管理系统,缺乏抵御风险的财务能力,势必导致企业的理财失败。
二、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及对策
施工企业应充分认识所面临的上述财务风险,树立风险意识,正确识别不同风险,对财务风险加以预警、分析,采用必要的防范措施,确保企业生产经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合同评审,科学决策,把好合同关
合同风险虽然是合同双方确认了的,但施工企业往往为承接业务在签订合同时对隐含的财务风险没有产生足够的警惕,原属于业主的风险转嫁给施工企业。为有效防范财务风险,把好合同签订关,合同签订前,企业各相关部门应对合同的风险性进行评估,按规定流程审批,防止“拍脑袋决策”,做到讲科学论证,讲规范程序,讲集体智慧,讲决策监督。对企业资金垫付能力指标、投资报酬等指标充分分析,防止合同中不利条款的出现,把合同的隐患消灭在评审阶段,做到:工程项目资金不到位的、环保设计不达标的、不合投标程序的、未经审查的、低于成本价的、显失公平的合同不签。对于施工合同,应密切关注施工合同中的“专用条款”。特别是对于工程款的拨付、工程预付款及相关签证的支付时点、税金缴纳及抵扣、业主方指定分包的付款方式、工程进度的计量及质保金等应有明确规定。
(二)加强资金集中管理,拓宽融资渠道
1、建立科学的资金管理体制,设立以商业银行模式运作的资金结算中心,集中开户,统一管理。严格规范各职能部门资金管理上的职责,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同时在结算中心内部推行收取资金占用费方式有偿使用,通过对资金实施有效的集中管理和科学化的运作,产生资金规模效应,能够使企业资金实力不断增强,进而减少对外融资、控制资金成本、优化资本结构。
2、统筹编制资金预算。施工企业在编制年度资金预算的基础上,可分期间编制资金收支预算报表,并按规定流程进行审批后报资金结算中心。资金预算应按工程进度编制,结合合同收付款节点进行分析,应尽量准确反映资金预计收支的具体时间和额度,以及资金支出的类别或具体项目,做到有效使用,保证需求。应严格按资金预算对外付款,做到专款专用。对于上报的资金计划进行严格审批,分析汇总,统一调剂,平衡余缺。在保障项目施工正常进行的前提下,要追求闲置资金的增值,努力减少资金的占用,加快资金周转,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加大资金回收风险控制,及时办理竣工结算,降低外欠款风险
1、企业要做好对每个业主和客户的资信记录与评估工作。根据应收账款(票据)账龄分析表,将应收账款按账龄分为合同期内、进入预 警期内、到期、逾期、最后通牒期、专业追账期、付诸法律期和坏账期八级,制订相应的催收措施。同时明确催收责任主体和要款指标制定工程款回收奖惩办法。每隔一个季度或者半年进行评估,动态调整其信用等级,建立风险偿债基金。平时根据客户信用和账龄预提建立坏账准备金,以便损失发生后及时弥补和消化。对规模较小的损失可直接摊入成本,对那些可能引起较大风险而无法直接摊入成本的风险损失。已经提取风险基金的,可用风险基金加以抵冲。
2、当施工企业所承包的工程按照施工合同要求全部完工并交付使用后,应该及时向业主办理工程价款结算。第一,及时办理竣工验收,编制工程竣工决算。按照施工合同规定的时间办理决算送审,对于设计变更部分或因业主原因导致费用增加的部分,要及时进行现场签证,追加合同价款和办理工程结算。第二,由于自然、政治经济因素引起的工程事故或工期影响,施工方应以合同、现场签证和相关政策法令为依据,合情、合理、合法地做好索赔工作,尽量减少施工企业前期投入的资源损失。第三,在工程保修期内,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维修费用并制定保修计划,以此作为保修费用的控制依据,尽量节约开支。
3、合理利用第三方融资,是降低外欠款风险的有效途径。建设方拖欠施工企业的工程款,主要是分包商及材料供应商的款项。通过合理地利用企业的信用,合理地改变支付手段利用第三方进行有效地融资,对盘活企业的资金,提高资金周转率和企业效益起着重要作用。如支付材料供应商的材料款变以前以转账支票或电汇支付为银行承兑汇票形式支付。企业就以支付少量的费用而获得该款项近70%的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同时也可将建设方拖欠的工程款适度转嫁给分包商及材料供应商,并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建设方对施工企业的融资风险。
(四)加强成本管理,健全内控机制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首先,要根据设计图纸和技术资料,考虑合同工期、施工现场条件、目标责任成本等因素,制订出科学先进、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以达到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同时要拟定经济可行的技术组织实施计划,列入施工组织设计。其次,要根据所选定的施工方案,大力推行责任成本制度,即成本管理做到事前制造,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层层分解到项目、班组、个人,真正体现责权利的统一,不仅能增收节支,而且也可以逐步逐级降低财务风险。通过定期进行经济活动分析,把总成本控制在责任成本范围内。再次,施工过程中要尽可能采用新设备、新技术,以节省材料,节约时间,降低工程成本,缩短工期,打造出高质量、高技术的建筑精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此外,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一套完善的内控制度并加之有效的贯彻执行,是防范项目管理风险的根本,建立一套完善的内控制度需要管理层有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思路,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则考验管理层的执行力和管理水平。对影响项目利润的主要因素,如项目前期策划、确定施组设计安排、二次经营运作、分包管理、材料物资管理、机械设备管理、项目人员管理等各个方面建立健全一套具体可行的内控制度,以防范项目出现亏损风险。同时落实经济责任制,对失职行为实行责任追究制,规范经营行为。
(五)加强涉税管理
施工企业一般具有下设分支机构多、异地施工、工程分包复杂的特点。这使得工程项目监管理难度大因此,必须加强涉税管理。从主观上重视涉税工作。减少因涉税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具体措施有:加强财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核算行为;设专人报税,做好税收筹划工作,规避由于申报不及时和应纳税额确认失误带来的财务风险;完善发票管理,强化以票控税力度,规范成本核算;对于异地施工和联营分包的项目,必须派驻财务人员监管;对其成本核算、原始票据的合法性、应纳税额的确定和纳税申报的时限进行监督和审核;特别是对于分包工程要依法足额地代扣代缴。
(六)加强对建筑市场分析,提升市场驾驭能力
建筑市场受国家观政策影响较大,目前建筑产业经营模式向公共建筑与房地产项目打包的商业模式,合作开发建设、投资带动施工,在可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变垫资为投资,由产品经营向资本经营的全面转型。同时国家密集性的批复10个战略性区域发展规划引爆全国建筑市场,将大大加速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给建筑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法制体系、政府执政能力的不断完善和规范,市场对企业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企业之间的竞争,拼的是总体的运筹实力,拼的是风险的驾驭能力,特别是施工企业面对常态化的房产调控政策环境,要充分分析国家的信贷政策,完善风险管控体系,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
施工企业通过上述控制方法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实时发现施工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并及时进行防范和控制,有效地把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同时通过财务指标来评价其财务风险,如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控制机制,提高企业竞争力,致力于消除隐患、防范风险、规范经营、提高效率为使命,对财务风险达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及事后处理的财务风险管理最高水平。
参考文献:
[1]高慧蔷.试论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J].河北企业,2010(5).
[2]粟凌.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分析与探讨[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4).
[3]周德峰.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探讨[J].中国总会计师,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