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江苏省吴江中等专业学校以专业群建设为重点,以探索“精专业、强实践、重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为抓手,从职业教育的实际出发,依据当前行业企业对于应用型蓝领人才的需求,与中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的需要,提高人才培养与市场要求的吻合度,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专业群建设;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5C-0049-04
江苏省吴江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吴江中专校)自开展专业群建设工作以来,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特色,吸收德国“双元制”、新加坡“教学工厂”等典型模式的精髓,充分体现职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探索“精专业、强实践、重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初步构建了以“精通本职专业”“强化课程实践”“重视技能应用”为核心要素的机电技术与智能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并开展了这一模式下机电专业人才的定向培养,为苏州地区乃至江苏省培养了一大批技术能力强、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级蓝领人才。
一、“精专业、强实践、重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产生的动因
“精专业、强实践、重应用”模式是在“现代学徒制”模式指导下,依据校企深度融合,发挥学校和合作企业的优势,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实际需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首先,专业群内的专业由于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课程内容上有相当一部分共同的理论、技术、技能基础,适合采用“平台 模块”式的模式构建。为满足专业学生对于职业能力的需求,兼顾学生终身学习,采用“精专业、强实践、重应用”模式,能够明确专业群人才培养的目标,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其次,教师专业方向差异性客观存在,在专业群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的专业方向,采用“精专业、强实践、重应用”模式,能够让老师明确自身的专业方向,促进形成师资队伍集群,形成机电类专业建设良好的师资队伍环境。
再次,学生学习目标的明确,有利于学生今后更好的发展。通过“精专业、强实践、重应用”模式,培养专业群内学生的专业发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沟通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二、“精专业、强实践、重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近年来,吴江中专校不断摸索创新,在机电技术与智能应用专业群内尝试“精专业、强实践、重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在三年制中职阶段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师生精通本专业,强化师生教学实践,重视师生综合应用能力。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表现在:
(一)校企深度融合,明确培养目标
学校将行业企业视为促进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资源,行业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其专家参与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培养计划,推进教学与课程改革,极大地促进了专业建设。学校通过深度调研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依据企业的需求与就业岗位任职要求,把学生的职业生活作为主线,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本位,将企业“需”与学校“教”有机融合,培养了一大批符合企业素质要求的、与工作岗位能力相符的、满足地区产业经济以及社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如图1所示。
(二)完整课程体系,系统有效实施
通过公共基础课程、专业群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群选修课程构成的课程体系,整合与优化群内各专业资源,强化优势专业,打造特色专业,紧贴地方经济产业,专业特色更加鲜明、实力更强,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群体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最终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
(三)分层递进培育,培养创新人才
通过分层递进教学模式的实施,加强师生的实践操作教学,通过不同的教学渠道,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社会就业能力。
三、“精专业、强实践、重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学校注重在互帮互助中实现共同进步,提高整体水平,实现“精专业、强实践、重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群大力推进专业建设速度,要求设置专业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制度。具体实践过程如图2所示。
(一)精专业,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
保证群内教师专业互通,打造复合型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整合专业群专兼职教师资源,通过校企“互聘、互兼”的双向交流,形成一支具有现代职教理念、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双师型”专业群教学团队,提升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满足重点专业群各专业教学需要和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
(二)强实践,强化实践教学过程
打造“强基础、炼技能、求创新”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吴江区智能制造业的地域优势,成立相应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适合吴江制造产业需求的课程体系。采用“专业认知、课程实训、学期综合实训、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多种方式强化实践教学过程。同时,学校大力建设集教学实训、职业技能鉴定及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省级现代制造实训基地。为满足本专业群共性需求与专门化需求,形成校内外相结合的“基础知识模块化”和“实训工位项目化”的实训体系,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性实训。
(三)重应用,拓宽人才培养的广度
坚持学生的学以致用,面向制造类企业,培养具有良好文化修养和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对应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能从事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和营销等工作,具备职业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
四、“精专业、强实践、重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成效
(一)教学团队水平得到提升
学校实行“精专业、强实践、重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长效机制,建成了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专任教师14人,其中本科学历100%,硕士学位28.6%,高级职称42.9%,高级技师28.6%,技师以上92.8%。聘请行业资深兼职教师4人。有5名教师到加拿大、新加坡、德国、澳大利亚进修。成功创建2个苏州市名师工作室,逐步引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二)教学资源建设得以优化
校企共同研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实现教材、教辅、教具学具、课件和网站等多种介质的立体化融合。进一步深化“群平台 专业模块”课程改革,建立由《自动化控制实训》《电梯维修与保养实训》《线缆车间生产性实训》这三大类实训教学模块为主干的专业群实训体系,制定并实施《机电技术与智能应用专业群实践教学“模块化”改革方案》《机电技术与智能应用专业群实践教学“项目化”改革细则》。
(三)实训基地建设卓有成效
学校建立了省级“现代制造”实训基地,设备总值达1439.42万元。各专业分别成功拓展5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实训基地采用校企双带头人机制,各个实训室均有企业参与建设。比如,与通鼎光电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生产的蝶形光缆通过质检局检验合格,合作企业回购累计产品价值23万元。
(四)技能竞赛成绩显著
近年来,师生在全国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中荣获多项殊荣。其中国家级赛项中11人次获奖,省级赛项18人次获奖,取得实用新型专利18个,连续3年获国赛银牌,全国发明展1金3银,江苏省创新大赛1金2银4铜。同时,每年承接吴江经济开发区、滨湖新城、吴江总工会、吴江人社局各项职工技能大赛。
(五)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
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下,学校根据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在立足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利用选修课、课外活动等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创新活动。近几年来,毕业生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中级考试获证率达97.8%。学校为吴江当地及周边地区培养了大量相关专业的一线技术型人才。
机电技术与智能应用专业群的成功培养,坚定了学校坚持走“精专业、强实践、重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
五、总结
在实践中前行,在前行中总结。推行“精专业、强实践、重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以来,学校的人才培养、教育实践、学生管理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还仅进行了一种探索性的研究。因此,在一些方面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
1.课程体系构建要体现“实践性”。“2.5 0.5”学制改革背景下课程体系构建需要强化实践性教学,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发实训设备、实训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开发“实习产品”,推动教、学、做的统一。
2.实训基地建设要体现“情景性”。基于岗位职业能力以产品生产过程为载体的课程体系实施,需要强化校内实训场地设施布局与企业生产工作流程相对接,形成专业技术发展历史、行业企业精神、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设备功能介绍、典型产品介绍等专业环境布置,推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
3.教学实施要体现“生产性”。学校要围绕专业群职业岗位核心技能,在保证学生基础及核心技能培养的前提下,结合市场需求,优化“实习产品”,对接企业生产过程、工艺要求、管理规范,推动“实习产品”逐步走向市场,实现消耗性实习向生产性实习转变。
(责任编辑:章跃一)
关键词:专业群建设;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5C-0049-04
江苏省吴江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吴江中专校)自开展专业群建设工作以来,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特色,吸收德国“双元制”、新加坡“教学工厂”等典型模式的精髓,充分体现职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探索“精专业、强实践、重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初步构建了以“精通本职专业”“强化课程实践”“重视技能应用”为核心要素的机电技术与智能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并开展了这一模式下机电专业人才的定向培养,为苏州地区乃至江苏省培养了一大批技术能力强、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级蓝领人才。
一、“精专业、强实践、重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产生的动因
“精专业、强实践、重应用”模式是在“现代学徒制”模式指导下,依据校企深度融合,发挥学校和合作企业的优势,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实际需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首先,专业群内的专业由于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课程内容上有相当一部分共同的理论、技术、技能基础,适合采用“平台 模块”式的模式构建。为满足专业学生对于职业能力的需求,兼顾学生终身学习,采用“精专业、强实践、重应用”模式,能够明确专业群人才培养的目标,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其次,教师专业方向差异性客观存在,在专业群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的专业方向,采用“精专业、强实践、重应用”模式,能够让老师明确自身的专业方向,促进形成师资队伍集群,形成机电类专业建设良好的师资队伍环境。
再次,学生学习目标的明确,有利于学生今后更好的发展。通过“精专业、强实践、重应用”模式,培养专业群内学生的专业发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沟通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二、“精专业、强实践、重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近年来,吴江中专校不断摸索创新,在机电技术与智能应用专业群内尝试“精专业、强实践、重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在三年制中职阶段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师生精通本专业,强化师生教学实践,重视师生综合应用能力。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表现在:
(一)校企深度融合,明确培养目标
学校将行业企业视为促进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资源,行业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其专家参与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培养计划,推进教学与课程改革,极大地促进了专业建设。学校通过深度调研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依据企业的需求与就业岗位任职要求,把学生的职业生活作为主线,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本位,将企业“需”与学校“教”有机融合,培养了一大批符合企业素质要求的、与工作岗位能力相符的、满足地区产业经济以及社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如图1所示。
(二)完整课程体系,系统有效实施
通过公共基础课程、专业群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群选修课程构成的课程体系,整合与优化群内各专业资源,强化优势专业,打造特色专业,紧贴地方经济产业,专业特色更加鲜明、实力更强,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群体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最终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
(三)分层递进培育,培养创新人才
通过分层递进教学模式的实施,加强师生的实践操作教学,通过不同的教学渠道,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社会就业能力。
三、“精专业、强实践、重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学校注重在互帮互助中实现共同进步,提高整体水平,实现“精专业、强实践、重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群大力推进专业建设速度,要求设置专业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制度。具体实践过程如图2所示。
(一)精专业,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
保证群内教师专业互通,打造复合型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整合专业群专兼职教师资源,通过校企“互聘、互兼”的双向交流,形成一支具有现代职教理念、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双师型”专业群教学团队,提升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满足重点专业群各专业教学需要和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
(二)强实践,强化实践教学过程
打造“强基础、炼技能、求创新”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吴江区智能制造业的地域优势,成立相应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适合吴江制造产业需求的课程体系。采用“专业认知、课程实训、学期综合实训、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多种方式强化实践教学过程。同时,学校大力建设集教学实训、职业技能鉴定及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省级现代制造实训基地。为满足本专业群共性需求与专门化需求,形成校内外相结合的“基础知识模块化”和“实训工位项目化”的实训体系,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性实训。
(三)重应用,拓宽人才培养的广度
坚持学生的学以致用,面向制造类企业,培养具有良好文化修养和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对应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能从事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和营销等工作,具备职业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
四、“精专业、强实践、重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成效
(一)教学团队水平得到提升
学校实行“精专业、强实践、重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长效机制,建成了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专任教师14人,其中本科学历100%,硕士学位28.6%,高级职称42.9%,高级技师28.6%,技师以上92.8%。聘请行业资深兼职教师4人。有5名教师到加拿大、新加坡、德国、澳大利亚进修。成功创建2个苏州市名师工作室,逐步引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二)教学资源建设得以优化
校企共同研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实现教材、教辅、教具学具、课件和网站等多种介质的立体化融合。进一步深化“群平台 专业模块”课程改革,建立由《自动化控制实训》《电梯维修与保养实训》《线缆车间生产性实训》这三大类实训教学模块为主干的专业群实训体系,制定并实施《机电技术与智能应用专业群实践教学“模块化”改革方案》《机电技术与智能应用专业群实践教学“项目化”改革细则》。
(三)实训基地建设卓有成效
学校建立了省级“现代制造”实训基地,设备总值达1439.42万元。各专业分别成功拓展5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实训基地采用校企双带头人机制,各个实训室均有企业参与建设。比如,与通鼎光电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生产的蝶形光缆通过质检局检验合格,合作企业回购累计产品价值23万元。
(四)技能竞赛成绩显著
近年来,师生在全国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中荣获多项殊荣。其中国家级赛项中11人次获奖,省级赛项18人次获奖,取得实用新型专利18个,连续3年获国赛银牌,全国发明展1金3银,江苏省创新大赛1金2银4铜。同时,每年承接吴江经济开发区、滨湖新城、吴江总工会、吴江人社局各项职工技能大赛。
(五)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
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下,学校根据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在立足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利用选修课、课外活动等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创新活动。近几年来,毕业生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中级考试获证率达97.8%。学校为吴江当地及周边地区培养了大量相关专业的一线技术型人才。
机电技术与智能应用专业群的成功培养,坚定了学校坚持走“精专业、强实践、重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
五、总结
在实践中前行,在前行中总结。推行“精专业、强实践、重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以来,学校的人才培养、教育实践、学生管理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还仅进行了一种探索性的研究。因此,在一些方面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
1.课程体系构建要体现“实践性”。“2.5 0.5”学制改革背景下课程体系构建需要强化实践性教学,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发实训设备、实训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开发“实习产品”,推动教、学、做的统一。
2.实训基地建设要体现“情景性”。基于岗位职业能力以产品生产过程为载体的课程体系实施,需要强化校内实训场地设施布局与企业生产工作流程相对接,形成专业技术发展历史、行业企业精神、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设备功能介绍、典型产品介绍等专业环境布置,推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
3.教学实施要体现“生产性”。学校要围绕专业群职业岗位核心技能,在保证学生基础及核心技能培养的前提下,结合市场需求,优化“实习产品”,对接企业生产过程、工艺要求、管理规范,推动“实习产品”逐步走向市场,实现消耗性实习向生产性实习转变。
(责任编辑:章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