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伴慢性疼痛的临床特征及其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中国基层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weifeng111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伴慢性疼痛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100例PD伴慢性疼痛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组)。选择同期PD不伴慢性疼痛患者100例为疾病对照组。选择伴疼痛的健康者90例为对照组。分析PD伴疼痛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结果

100例PD伴慢性疼痛患者骨骼肌疼痛42例(42.0%),运动障碍性疼痛23例(23.0%),神经根性痛23例(23.0%),中枢性疼痛9例(9.0%),静坐不能3例(3.0%);对照组伴慢性疼痛患者疼痛部分主要位于头颈部和腰部,PD伴慢性疼痛患者疼痛部位主要位于四肢,两组头颈痛、腰部痛、四肢痛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χ2=10.017、4.990、21.770,均P<0.05);观察组日常生活、情绪、行走能力、正常工作、睡眠、生活乐趣方面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t=7.021、7.011、3.167、7.016、7.014、8.036,均P<0.05);PD伴疼痛组和PD不伴疼痛组在UPDRS评分、H-Y分期、HAMD评分、PDQL评分、LED方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5.791、5.821、5.271、5.809、5.267、5.902、5.961、2.721,均P<0.05),PD伴疼痛组发生嗅觉障碍、异动症的比例高于PD不伴疼痛组,有统计学意义(χ2=5.307、4.880,均P<0.05);PD伴疼痛组患者命名能力评分、延迟回忆低于PD不伴疼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89、-1.561,均P<0.05),PD伴疼痛组和PD不伴疼痛组患者在MoCA总分及其他项目评分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0.967、-0.272、-0.791、-0.837、-0.671、-0.658,均P>0.05)。

结论

PD伴慢性疼痛以骨骼肌疼痛为主,PD伴慢性疼痛的疼痛部位与正常人不同,PD伴慢性疼痛对患者日常生活、睡眠质量、抑郁等不良情绪的产生均有影响,PD伴慢性疼痛的发生与患者抑郁、认知功能障碍密切相关,认知、情感障碍可能共同参与了慢性疼痛的发病。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尿微量清蛋白与尿肌酐比值(UACR)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12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入院时的UACR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记录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入院28 d后的改良Rankin量表(mRS)预后评分情况;比较NIHSS≥5分及NIHSS<5分、不同UACR水平以及不同预后分组之间患者观察指标的差异。结
目的探讨结核病患者胸腔积液和血清白细胞介素(IL)-12、-18、-10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60例结核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胸腔积液和血清,观察患者胸腔积液和血清中IL-12、IL-18、IL-10的变化情况,比较初治患者和复治患者胸腔积液和血清中IL-12、IL-18、IL-10含量的差异。结果无论在初治组还是复治组患者中,胸腔积液IL-12和IL-10水平均明显高于血清,差异
目的了解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病率趋势,评价干预措施对VAP发病率的影响,从而为预防VAP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0年7月至2014年12月对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综合ICU中患者(3 710例)发生VAP的患者(149例)进行干预前、干预后对照研究,分为两个阶段:基线调查和干预期。VAP干预措施包括:培训宣教、氯己定口腔护理并保持适当的气管导管套囊压力、床头抬
目的探讨多种血清学指标水平在脂肪肝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108例脂肪肝患者作为观察组,5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对两组肝功能及血清学指标进行检测,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观察组AST、AL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336、20.703,
目的检测川崎病(KD)患儿治疗前后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CRP)、淋巴细胞亚群CD19+CD23+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7月住院的急性期KD患儿30例,根据心脏彩超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病变(CAL)组和非冠状动脉病变(NCAL)组,每组各15例,分别检测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前后血清PCT、CRP、CD19+CD23+水平,并以同期健康体检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数字表法将170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5例,对照组85例,两组均采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排除出血后治疗组加服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继续服用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两组均治疗28 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对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
目的探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急性脊髓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急性脊髓炎患者42例,采用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1例。观察组进行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对照组进行地塞米松治疗。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9%(χ2=2.41,P<0.05)。观察组肌力改善、排尿恢复、自行行走时间分别为(10.1±4.1)d、(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