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来实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数学课堂必须成为数学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场所。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数学课程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提法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上是多么的重要。而事实上,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在花样繁多、热闹非凡的课堂教学中,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因此,如何使我们的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我们广大高中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今天,讨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它不仅可以降低师生不必要精力物力的付出,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初浅看法。
一、重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倡一种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它要求学生由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探究式学习”总是围绕具体的问题展开的,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是帮助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例如,在选修1-1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中进行有关概念如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的定义的教学时,我都能借助几何画板进行教学。如在学习椭圆定义时,根据课本提供的探究情境:取一条定长的细绳,根据细绳两端点的位置,分三组由同学在黑板上演示,引导学生观察笔尖(动点)画出的轨迹是什么曲线?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得到的轨迹有圆、椭圆、线段。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笔尖(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象这样把课堂还给学生,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借助几何画板演示,又可以满足学生的直观感知,帮助和加深学生对有关定义的理解,克服了学生学习数学畏难情绪,使课堂教学变得轻松、愉快,学生乐学,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重视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
例如在讲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时,在一堂课上,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三、巧用多媒体的有效性
数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自然科学,有它自身的特点、规律和体系。教师在课堂上恰当使用多媒体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数学也是一门知识广度和深度以及抽象性都较强的学科,高中数学更是集数形关系于一身的学科,而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可控制性、大容量性、快速灵活性等特点恰恰符合了高中数学教学的要求。
例如,在设计和制作高二立体几何《圆锥的概念和性质》的课件时,就可以用几何画板制作分别以矩形的一边、直角三角形一直角边、直角梯形垂直底边的腰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各边旋转而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的动态过程,让学生从观察动态显示过程中积极思维,然后从中抽象出圆锥的本质属性,形成概念,并用发生式定义法给圆锥下定义。这种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的良好迁移情境创设,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识图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四、合作探究的有效性
合作精神是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真实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项任务,都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合作才能得以完成,得以实现。而学生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合作需要”的基点上方可有效。即个体在问题解决中,处于“愤”“悱”迷惑之时,陷于苦求不得之处,再开始小组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有成效。否则,小组合作要么是组内优生一言堂,其他学生唯命是从,要么一哄而起,讨论流于形式。
我们的课堂也是如此,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大家讨论讨论,分小组验证验证……”可实际上呢?讨论的问题经常是没有思考性,启发性和探索性。教师的问题一提出,大部分学生已经把手高高举起,可老师还在说:“你们商量商量。”小组合作明显的成为一种累赘的形式。还有些合作,学生刚刚要进入交流状态,
老师却宣布合作结束,因为下课的时间要到了。更有些讨论,学生分工不明,研究的问题不清,盲目的一哄而起,为的是有一片"热闹"的局面,其结果,只能是用个别优等生的回答代替小组讨论的结果......
这种形式化的课堂上,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受到质疑。教学的有效性,就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确实进步或发展。课堂教学毕竟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教学就是要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要追问和考虑的。
总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体现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教学要讲求效率,教学方法要讲求效果。面对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教师要尽最大可能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价值!
【参考文献】
[1] 薛慧军.《浅谈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学周刊》.2013年26期
[2]刘强.《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新课程(教师)》.2010年07期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春华侨中学)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数学课程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提法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上是多么的重要。而事实上,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在花样繁多、热闹非凡的课堂教学中,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因此,如何使我们的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我们广大高中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今天,讨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它不仅可以降低师生不必要精力物力的付出,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初浅看法。
一、重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倡一种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它要求学生由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探究式学习”总是围绕具体的问题展开的,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是帮助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例如,在选修1-1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中进行有关概念如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的定义的教学时,我都能借助几何画板进行教学。如在学习椭圆定义时,根据课本提供的探究情境:取一条定长的细绳,根据细绳两端点的位置,分三组由同学在黑板上演示,引导学生观察笔尖(动点)画出的轨迹是什么曲线?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得到的轨迹有圆、椭圆、线段。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笔尖(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象这样把课堂还给学生,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借助几何画板演示,又可以满足学生的直观感知,帮助和加深学生对有关定义的理解,克服了学生学习数学畏难情绪,使课堂教学变得轻松、愉快,学生乐学,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重视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
例如在讲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时,在一堂课上,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三、巧用多媒体的有效性
数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自然科学,有它自身的特点、规律和体系。教师在课堂上恰当使用多媒体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数学也是一门知识广度和深度以及抽象性都较强的学科,高中数学更是集数形关系于一身的学科,而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可控制性、大容量性、快速灵活性等特点恰恰符合了高中数学教学的要求。
例如,在设计和制作高二立体几何《圆锥的概念和性质》的课件时,就可以用几何画板制作分别以矩形的一边、直角三角形一直角边、直角梯形垂直底边的腰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各边旋转而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的动态过程,让学生从观察动态显示过程中积极思维,然后从中抽象出圆锥的本质属性,形成概念,并用发生式定义法给圆锥下定义。这种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的良好迁移情境创设,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识图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四、合作探究的有效性
合作精神是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真实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项任务,都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合作才能得以完成,得以实现。而学生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合作需要”的基点上方可有效。即个体在问题解决中,处于“愤”“悱”迷惑之时,陷于苦求不得之处,再开始小组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有成效。否则,小组合作要么是组内优生一言堂,其他学生唯命是从,要么一哄而起,讨论流于形式。
我们的课堂也是如此,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大家讨论讨论,分小组验证验证……”可实际上呢?讨论的问题经常是没有思考性,启发性和探索性。教师的问题一提出,大部分学生已经把手高高举起,可老师还在说:“你们商量商量。”小组合作明显的成为一种累赘的形式。还有些合作,学生刚刚要进入交流状态,
老师却宣布合作结束,因为下课的时间要到了。更有些讨论,学生分工不明,研究的问题不清,盲目的一哄而起,为的是有一片"热闹"的局面,其结果,只能是用个别优等生的回答代替小组讨论的结果......
这种形式化的课堂上,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受到质疑。教学的有效性,就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确实进步或发展。课堂教学毕竟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教学就是要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要追问和考虑的。
总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体现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教学要讲求效率,教学方法要讲求效果。面对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教师要尽最大可能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价值!
【参考文献】
[1] 薛慧军.《浅谈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学周刊》.2013年26期
[2]刘强.《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新课程(教师)》.2010年07期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春华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