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杜郎口中学是近年来的新课改中不能不提的一个名字,作为一个农村中学,杜郎口的改革成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本文在分析农村学校的生存状况的基础上,介绍了杜郎口中学的一些经验,为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学校的改革提供了一些思路。
关键词:杜郎口中学 新课改 农村学校
【中圖分类号】G 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新课改对于农村学校的意义
1.1新课改助农村学校弃诟病
在很多人眼中,农村学校是被动地被“卷入”新课改的,先天不足、后天薄弱的农村学校实施新课改像是天方夜谭一样的“神话”,然而人们忽视了一种力量——内驱力,对于像杜郎口中学这样的农村学校内在对改革是充满希望的,改革更多意义上是一种绝处逢生的自救式的改革:学校中存在的管理松散、资金短缺、设施简陋、师资薄弱、生源流失等等问题,多是旧有的学校模式的诟病,这样的情况使得学校只是在维持一种艰苦的“存在”状态,靠着政府财政维持生命,发展的可能几乎为零,一些学校想要改却苦于没有机会。学校的这种想改的内驱力,这种强烈的发展需求,是改革最有利的条件。而恰在此时新课改为有这样需要的学校提供了一个平台,给学校的改革带来了底气和启动力。这就决定了比起城市学校,农村学校在进行新课改时的范围更广,力度也更大。
1.2农村学校新课改的困境
资料表明,制约农村教育课程改革的最直接因素是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很多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仅能维持最基本的课堂教学,房屋简陋,设施短缺。这样的办学条件,为教学良好的展开带来了重重困难。另外,农村教师队伍起点偏低,大部分农村教师是“民转公”,教师的学历偏低,中师培养的素质相对较高的教师不到两成,另有少量代课教师。这种种困难的存在,就要求农村学校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做出努力,采用 “土”一点的方法把新课改实施起来。
2、农村学校新课改的思路——将新课改的理念本土化
杜郎口中学的改革始于1998年,比新课改要早。事实说明,这个自发性的改革中的许多理念和措施都与新课改不谋而合,这说明新课改的理念与农村教育是相契合的。过去有人对认为农村学校条件不足,不具备新课改的能力,这是对农村学校的误解、对新课改理念的误读,新课改从本质上说是从教育理念上的一场变革,无关教学条件的优劣。
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必须思考的问题是升学率问题。尽管目前“为升学服务”的取向在文字中鲜有提及,它却潜移默化地存在于人们的教育教学观念中,并大张旗鼓地表现为“应试”的教育教学实践,成为当前农村教育实际主导的课程价值取向。在农村,升学是农村孩子走出农村的唯一出路,农村经济的落后和生活的艰苦,使得几乎所有的学生家长都期盼着孩子能通过考学走出农村。
在这样的情况下,杜郎口中学把提高能力、兼顾成绩作为改革的目标之一,原因改革前学校面临的是升学率太低导致的生源流失,因此改革自始至终紧紧围绕的是学生学习能力和成绩的提高这一目标,杜郎口中学师生从不讳言对学习成绩和升学率的追求,但又不唯升学率的马首是瞻。在采取改革措施提高课堂教学成绩的同时,提倡把话语权还给学生,使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充分的发挥。这样,达到了两个满意:学生成绩的提高使家长满意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使社会满意了。
3、新课改的策略——以杜郎口中学的经验为例
3.1更改理念、锐意创新,形成一种自主学习的课堂模式
新课改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师生互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明确提出了 “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杜郎口中学的改革把这种理念做到了极致。学生在课堂中以小组为单位自学,教室内外的黑板是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学生自己讲、自己评、自己归纳。在“10+35”课堂里,老师只讲10分钟,学生有35分钟展示自己小组学习中的学习成果,教室三面墙上的黑板是学生的舞台,学生是“小先生、小主持人、小艺术家”,每个学生都讲,个个学生展示,课堂活而不乱,“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霸气谁能敌,快乐课堂我称帝”一条条标语最真实地展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3.2依靠教师、培养教师,建立一种发展教师的机制
杜郎口中学的校长介绍说,在一个教师群体中,总有一些在业务和理论上都比较优秀的教师个体,学校可以重点培养这些教师,使他们在教学、科研上成为模范,然后通过开展业务论坛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使更多的教师获得提高。学校每学期都要评选校级名师、教学能手、十佳教师,对于教学能力高的教室大张旗鼓的进行表扬,以起到典范的作用。
另外,学校每个月都组织领班子的观摩课、骨干教师的公开课、普通教室的达标课、薄弱老师的过关课、很差老师的追踪课,对于不达标的老师,提出了“一谈二警三停”的管理机制,不合格的教师要接受培训,到优秀教师的课堂里学习、锻炼,直至改善。五年的管理下来,还是原来的教师,从教学能力上讲个个都成了教学能手。
最后,要有一套及时、有效的教师管理机制。每节课,都有负责在全校范围内流动听课的人员,每听一位老师的课,都会对老师打分,进行简评、反馈。这样的反馈会在每天早上、下午两次反馈会上及时指出,老师们对分数倒不在意,只是急切的想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在哪里,以便及时改正。
3.3关注生命、尊重学生,树立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氛围
新课程改把学生的充分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理念从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
杜郎口中学的教师中流行这么一句话:“多说多进步,少说少进步,不怕孩子说什么,就怕孩子什么也不说”。教室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景:两个孩子为了争取一个展示的机会争得面红耳赤、老师在学生将出一个数学题的好算法以后,把他请上前再讲一遍、学生们为一个不常发言的同学得精彩演讲鼓掌喝彩……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爱动脑了、肯发言了、成绩提高了,把课堂当成了自己快乐的天堂,有个学生告诉笔者,她甚至愿意周末不回家也想呆在教室上课,因为在教室里同学们都能开心快乐地学到知识。
参考文献:
[1] 余秀兰.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一种文化再生产现象的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李炳亭著.杜郎口旋风.[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关键词:杜郎口中学 新课改 农村学校
【中圖分类号】G 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新课改对于农村学校的意义
1.1新课改助农村学校弃诟病
在很多人眼中,农村学校是被动地被“卷入”新课改的,先天不足、后天薄弱的农村学校实施新课改像是天方夜谭一样的“神话”,然而人们忽视了一种力量——内驱力,对于像杜郎口中学这样的农村学校内在对改革是充满希望的,改革更多意义上是一种绝处逢生的自救式的改革:学校中存在的管理松散、资金短缺、设施简陋、师资薄弱、生源流失等等问题,多是旧有的学校模式的诟病,这样的情况使得学校只是在维持一种艰苦的“存在”状态,靠着政府财政维持生命,发展的可能几乎为零,一些学校想要改却苦于没有机会。学校的这种想改的内驱力,这种强烈的发展需求,是改革最有利的条件。而恰在此时新课改为有这样需要的学校提供了一个平台,给学校的改革带来了底气和启动力。这就决定了比起城市学校,农村学校在进行新课改时的范围更广,力度也更大。
1.2农村学校新课改的困境
资料表明,制约农村教育课程改革的最直接因素是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很多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仅能维持最基本的课堂教学,房屋简陋,设施短缺。这样的办学条件,为教学良好的展开带来了重重困难。另外,农村教师队伍起点偏低,大部分农村教师是“民转公”,教师的学历偏低,中师培养的素质相对较高的教师不到两成,另有少量代课教师。这种种困难的存在,就要求农村学校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做出努力,采用 “土”一点的方法把新课改实施起来。
2、农村学校新课改的思路——将新课改的理念本土化
杜郎口中学的改革始于1998年,比新课改要早。事实说明,这个自发性的改革中的许多理念和措施都与新课改不谋而合,这说明新课改的理念与农村教育是相契合的。过去有人对认为农村学校条件不足,不具备新课改的能力,这是对农村学校的误解、对新课改理念的误读,新课改从本质上说是从教育理念上的一场变革,无关教学条件的优劣。
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必须思考的问题是升学率问题。尽管目前“为升学服务”的取向在文字中鲜有提及,它却潜移默化地存在于人们的教育教学观念中,并大张旗鼓地表现为“应试”的教育教学实践,成为当前农村教育实际主导的课程价值取向。在农村,升学是农村孩子走出农村的唯一出路,农村经济的落后和生活的艰苦,使得几乎所有的学生家长都期盼着孩子能通过考学走出农村。
在这样的情况下,杜郎口中学把提高能力、兼顾成绩作为改革的目标之一,原因改革前学校面临的是升学率太低导致的生源流失,因此改革自始至终紧紧围绕的是学生学习能力和成绩的提高这一目标,杜郎口中学师生从不讳言对学习成绩和升学率的追求,但又不唯升学率的马首是瞻。在采取改革措施提高课堂教学成绩的同时,提倡把话语权还给学生,使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充分的发挥。这样,达到了两个满意:学生成绩的提高使家长满意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使社会满意了。
3、新课改的策略——以杜郎口中学的经验为例
3.1更改理念、锐意创新,形成一种自主学习的课堂模式
新课改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师生互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明确提出了 “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杜郎口中学的改革把这种理念做到了极致。学生在课堂中以小组为单位自学,教室内外的黑板是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学生自己讲、自己评、自己归纳。在“10+35”课堂里,老师只讲10分钟,学生有35分钟展示自己小组学习中的学习成果,教室三面墙上的黑板是学生的舞台,学生是“小先生、小主持人、小艺术家”,每个学生都讲,个个学生展示,课堂活而不乱,“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霸气谁能敌,快乐课堂我称帝”一条条标语最真实地展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3.2依靠教师、培养教师,建立一种发展教师的机制
杜郎口中学的校长介绍说,在一个教师群体中,总有一些在业务和理论上都比较优秀的教师个体,学校可以重点培养这些教师,使他们在教学、科研上成为模范,然后通过开展业务论坛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使更多的教师获得提高。学校每学期都要评选校级名师、教学能手、十佳教师,对于教学能力高的教室大张旗鼓的进行表扬,以起到典范的作用。
另外,学校每个月都组织领班子的观摩课、骨干教师的公开课、普通教室的达标课、薄弱老师的过关课、很差老师的追踪课,对于不达标的老师,提出了“一谈二警三停”的管理机制,不合格的教师要接受培训,到优秀教师的课堂里学习、锻炼,直至改善。五年的管理下来,还是原来的教师,从教学能力上讲个个都成了教学能手。
最后,要有一套及时、有效的教师管理机制。每节课,都有负责在全校范围内流动听课的人员,每听一位老师的课,都会对老师打分,进行简评、反馈。这样的反馈会在每天早上、下午两次反馈会上及时指出,老师们对分数倒不在意,只是急切的想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在哪里,以便及时改正。
3.3关注生命、尊重学生,树立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氛围
新课程改把学生的充分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理念从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
杜郎口中学的教师中流行这么一句话:“多说多进步,少说少进步,不怕孩子说什么,就怕孩子什么也不说”。教室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景:两个孩子为了争取一个展示的机会争得面红耳赤、老师在学生将出一个数学题的好算法以后,把他请上前再讲一遍、学生们为一个不常发言的同学得精彩演讲鼓掌喝彩……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爱动脑了、肯发言了、成绩提高了,把课堂当成了自己快乐的天堂,有个学生告诉笔者,她甚至愿意周末不回家也想呆在教室上课,因为在教室里同学们都能开心快乐地学到知识。
参考文献:
[1] 余秀兰.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一种文化再生产现象的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李炳亭著.杜郎口旋风.[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