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筑工程混凝土的施工技术是现今建筑业工程施工技术进行管理科学化的一个重要基础,它主要针对的是相关技术与科学元素相结合的运用。
【关键词】浇筑技术;混凝土施工;施工技术
随着建筑业的迅速崛起,建筑施工技术在持续的快速发展着,混凝土的施工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混凝土的施工技术直接影响着混凝土自身的使用性能。
1.施工之前,混凝土相关材料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
混凝土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质量,如果不把材料选好,日后就算施工人员的技术再好,设计人员的设计再好,也于事无补,所以,混凝土的材料选择是整个过程最基本、最重要的。
1.1材料之一,水泥的选择
我们在选择水泥时应该考虑采用硅酸盐水泥,这种水泥的水化热比较低,可以降低由于温度过高使混凝土出现裂缝的机率。有些人会问,为什么不选择普通水泥,普通水泥虽然造价低,但是其水化热的程度比较高,如果运用到大量的混凝土制作中的时候,会导致混凝土的内部温度过高,高于混凝土表面很多,这就极易产生裂缝,降低了混凝土质量。在选定水泥后,也可在水泥中添加适量的其他东西,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性能,增强其的抗渗能力。
1.2材料之二,粉煤灰的选择
近年来,泵送是混凝土的主要的浇筑方式,在混凝土中掺加一些粉煤灰是为了方便混凝土的泵送。混凝土中粉煤灰的掺加主要使用的方法是外掺法,这就要求相关技术人员按照一定的比例计算好每立方混凝土应该添加的粉煤灰的量,如果添加的粉煤灰过多,则会造成混凝土性能的降低,使混凝土的抗渗裂能力减弱,所以其加入量必须控制在10以内,把其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降到最低。
1.3材料之三,骨料的选择
骨料可分为细骨料与粗骨料,细骨料主要采用的是中砂,百分之五十五的人工砂以及百分之四十五的山砂,砂的粒径不得小于零点五毫米,用中粗砂掺拌的混凝土比用细砂掺拌的混凝土节省十分之一的水的用量;粗骨料要采用粒径五至二十五毫米的碎石,粒径大的碎石配制出的混凝土的抗压力能力较强。骨料的含泥量都不应该过高,细骨料的标准是小于五,粗骨料的标准时小于一。按照标准正确选择细骨料与粗骨料,可以很好的提高混凝土的性能以及质量。
2.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原因以及对裂缝的防护
2.1裂缝成因
2.1.1设计不合理
参与设计的相关人员在进行设计时,如果对构件不了解,从而会造成对其压力承受能力的错误估算,使浇筑出的混凝土与构件不匹配,对构件造成压力损伤,使得构件出现裂缝之类的问题;如果设计的构件不合理比如钢筋过粗过细都会也会引起裂缝;设计中未考虑混凝土的实际收缩变形能力高低,出现误差,则也会引起裂缝,对混凝土的收缩不利。所以,设计人员要本着实践重于理论的真理,多观察,对学习知识以及积累相关设计经验。
2.1.2温度变化大
温度是影响混凝土性能的重要原因之一。热胀冷缩的现象普遍存在于混凝土中,混凝土内部温度的变换以及外部的环境温度的变化都会引起浇筑成的混凝土发生形变,如果混凝土的这种形变遭到约束,那么裂缝也就“应运而生”了。温度变化的原因有很多种,比如施工人员的错误操作以及气温突变、水化热等等。
2.1.3建筑地基产生变形
相关人员在为建筑物进行选址的时候,对地址的勘察不够精确,从而提供的资料不准确,这就造成了混凝土浇筑成品的相应差异,从而在应用到建筑中时与地质结构不匹配,造成裂缝;还有就是地质本身的原因,比如桥梁基础滑坡,地处断层,都会造成地质结构不匀称,从而引起地基的变形,造成裂缝。
2.1.4钢筋结构被锈蚀
沿海地区由于湿度大,空气潮湿度高,对钢筋的腐蚀很厉害,如果混凝土中的钢筋没有做好相应地防护措施,则会被腐蚀,钢筋结构的选择也影响着混凝土的性能,如果设计的结构不合理,也会引起腐蚀,钢筋腐蚀,会造成混凝土的形变,从而引起裂缝。
2.2.裂缝的相关防护
2.2.1混凝土的初期保养
控制好混凝土内外的温度差,以及算好梯度,不要让混凝土的温度过低,使其在施工期的的最低温度不得低于使用期的稳定的温度,同时也要保持存放时间较长的混凝土的温度,减少新旧混凝土之间的约束,降低裂缝的产生率。
2.2.2材料的合理设计配比
前面已经具体讲述过要合理地选择材料,材料的选择应该都符合规范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尽量选择优良的材料,选择的材料要适合混凝土的强度;设计人员通过对实地的勘测,选择适合当前建筑的材料,以及对混凝土的成分进行合理配比,从而使得造出的混凝土适合环境需要,产生的裂缝率较低。
2.2.3温度的合理控制
通过对骨料、水泥以及粉煤灰的正确选择与配制,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使其内外温差保持在一个较小的状态下;也可在混凝土中埋入冷水管,通过物理变化降温;天气较热时,浇筑混凝土的时候应该相应减少其厚度,利用浇筑层面来进行降温,在天气较冷时,比如在寒冷的冬季,应该采取相应地的保温措施,因为环境温度过高或过过低都会引起混凝土裂缝。通过对温度合理的控制减少其裂缝率。
3.浇筑过程中混凝土的相关施工技术
3.1混凝土的浇筑技术
混凝土施工技术中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混凝土的浇筑。在浇筑的过程中,相关的施工人员严格按照技术要求,专业地进行浇筑。通过对混凝土结构大小的把握,以及控制好钢筋的疏密度,合理的调整管道的预埋以及地脚螺栓的留设,设计施工人员应该经过周详考虑然后进行浇筑。混凝土的浇筑方法主要分三类,分段分层浇筑、全面分层浇筑以及斜面分层浇筑。分段分层浇筑说的是先从底层起进行浇筑,浇筑一定距离后再浇筑第二层,以此类推,直到浇筑完毕;全面分层浇筑说的是在第一层浇筑完毕后趁其未初凝时进行第二层的浇筑,也是如此类推,直至整个过程的完成;斜面分层浇筑,从浇筑层下端开始,逐渐上移进行浇筑,坡度不大于30度,这种浇筑方法适用于结构长度很大程度上超过厚度的情况。
3.2施工操作程序的严格进行
混凝土施工人员要认真看设计图,领会其中要点,通过对设计人员设计意图的理解,制定相应地施工操作方案,并且严格按照要求和设计方案进行施工,
严谨地进行施工程序的操作,坚决杜绝相关人员的恶意怠工。同时相关监管人员要根据混凝土的具体配比要求,跟进混凝土质量与性能的检查,监理的工程师应具体测量混凝土的用料规格,和易性以及离析状况,并按要求定时、定量抽查混凝土的相关塌落度,协助施工人员做好浇筑工作,并加强对其的管理与监督,减少对原材料的流失,从操作方面完善混凝土的浇筑。
3.3偷工减料现象的坚决杜绝
施工人员在进行施工的时候要坚决杜绝偷工减料,施工人员首先要做好自我约束的工作。比如,不能进行拆模的就坚决不过早的拆模。同时,在进行楼板的浇捣的时候必须专门派人监护钢筋,避免有人踩弯钢筋面。未浇筑混凝土前,不能私自拆除支柱,这是为了避免梁板形成悬臂,然后为避免因不均匀沉降而产生的裂缝,通过在大梁的两侧面层内加置通长的钢筋网片,增加其承受力等等。
综上,建筑行业科学化管理的实现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目标,通过对混凝土施工浇筑技术的强化,来加快这个目标实现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唐红霞.浅谈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8)
[2]魏娜, 王锐.浅谈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4)
[3]詹文庆.浅谈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J].科技信息,2009(19)
[4]修海明,叶成杰,董梦臣,邢世海.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J].应用能源技术,2006(10)
[5]杨永刚.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探讨[J].山西建筑,2006(14)
[6]苏立新.浅谈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问题[J].四川建材,2008,34(4)
【关键词】浇筑技术;混凝土施工;施工技术
随着建筑业的迅速崛起,建筑施工技术在持续的快速发展着,混凝土的施工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混凝土的施工技术直接影响着混凝土自身的使用性能。
1.施工之前,混凝土相关材料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
混凝土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质量,如果不把材料选好,日后就算施工人员的技术再好,设计人员的设计再好,也于事无补,所以,混凝土的材料选择是整个过程最基本、最重要的。
1.1材料之一,水泥的选择
我们在选择水泥时应该考虑采用硅酸盐水泥,这种水泥的水化热比较低,可以降低由于温度过高使混凝土出现裂缝的机率。有些人会问,为什么不选择普通水泥,普通水泥虽然造价低,但是其水化热的程度比较高,如果运用到大量的混凝土制作中的时候,会导致混凝土的内部温度过高,高于混凝土表面很多,这就极易产生裂缝,降低了混凝土质量。在选定水泥后,也可在水泥中添加适量的其他东西,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性能,增强其的抗渗能力。
1.2材料之二,粉煤灰的选择
近年来,泵送是混凝土的主要的浇筑方式,在混凝土中掺加一些粉煤灰是为了方便混凝土的泵送。混凝土中粉煤灰的掺加主要使用的方法是外掺法,这就要求相关技术人员按照一定的比例计算好每立方混凝土应该添加的粉煤灰的量,如果添加的粉煤灰过多,则会造成混凝土性能的降低,使混凝土的抗渗裂能力减弱,所以其加入量必须控制在10以内,把其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降到最低。
1.3材料之三,骨料的选择
骨料可分为细骨料与粗骨料,细骨料主要采用的是中砂,百分之五十五的人工砂以及百分之四十五的山砂,砂的粒径不得小于零点五毫米,用中粗砂掺拌的混凝土比用细砂掺拌的混凝土节省十分之一的水的用量;粗骨料要采用粒径五至二十五毫米的碎石,粒径大的碎石配制出的混凝土的抗压力能力较强。骨料的含泥量都不应该过高,细骨料的标准是小于五,粗骨料的标准时小于一。按照标准正确选择细骨料与粗骨料,可以很好的提高混凝土的性能以及质量。
2.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原因以及对裂缝的防护
2.1裂缝成因
2.1.1设计不合理
参与设计的相关人员在进行设计时,如果对构件不了解,从而会造成对其压力承受能力的错误估算,使浇筑出的混凝土与构件不匹配,对构件造成压力损伤,使得构件出现裂缝之类的问题;如果设计的构件不合理比如钢筋过粗过细都会也会引起裂缝;设计中未考虑混凝土的实际收缩变形能力高低,出现误差,则也会引起裂缝,对混凝土的收缩不利。所以,设计人员要本着实践重于理论的真理,多观察,对学习知识以及积累相关设计经验。
2.1.2温度变化大
温度是影响混凝土性能的重要原因之一。热胀冷缩的现象普遍存在于混凝土中,混凝土内部温度的变换以及外部的环境温度的变化都会引起浇筑成的混凝土发生形变,如果混凝土的这种形变遭到约束,那么裂缝也就“应运而生”了。温度变化的原因有很多种,比如施工人员的错误操作以及气温突变、水化热等等。
2.1.3建筑地基产生变形
相关人员在为建筑物进行选址的时候,对地址的勘察不够精确,从而提供的资料不准确,这就造成了混凝土浇筑成品的相应差异,从而在应用到建筑中时与地质结构不匹配,造成裂缝;还有就是地质本身的原因,比如桥梁基础滑坡,地处断层,都会造成地质结构不匀称,从而引起地基的变形,造成裂缝。
2.1.4钢筋结构被锈蚀
沿海地区由于湿度大,空气潮湿度高,对钢筋的腐蚀很厉害,如果混凝土中的钢筋没有做好相应地防护措施,则会被腐蚀,钢筋结构的选择也影响着混凝土的性能,如果设计的结构不合理,也会引起腐蚀,钢筋腐蚀,会造成混凝土的形变,从而引起裂缝。
2.2.裂缝的相关防护
2.2.1混凝土的初期保养
控制好混凝土内外的温度差,以及算好梯度,不要让混凝土的温度过低,使其在施工期的的最低温度不得低于使用期的稳定的温度,同时也要保持存放时间较长的混凝土的温度,减少新旧混凝土之间的约束,降低裂缝的产生率。
2.2.2材料的合理设计配比
前面已经具体讲述过要合理地选择材料,材料的选择应该都符合规范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尽量选择优良的材料,选择的材料要适合混凝土的强度;设计人员通过对实地的勘测,选择适合当前建筑的材料,以及对混凝土的成分进行合理配比,从而使得造出的混凝土适合环境需要,产生的裂缝率较低。
2.2.3温度的合理控制
通过对骨料、水泥以及粉煤灰的正确选择与配制,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使其内外温差保持在一个较小的状态下;也可在混凝土中埋入冷水管,通过物理变化降温;天气较热时,浇筑混凝土的时候应该相应减少其厚度,利用浇筑层面来进行降温,在天气较冷时,比如在寒冷的冬季,应该采取相应地的保温措施,因为环境温度过高或过过低都会引起混凝土裂缝。通过对温度合理的控制减少其裂缝率。
3.浇筑过程中混凝土的相关施工技术
3.1混凝土的浇筑技术
混凝土施工技术中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混凝土的浇筑。在浇筑的过程中,相关的施工人员严格按照技术要求,专业地进行浇筑。通过对混凝土结构大小的把握,以及控制好钢筋的疏密度,合理的调整管道的预埋以及地脚螺栓的留设,设计施工人员应该经过周详考虑然后进行浇筑。混凝土的浇筑方法主要分三类,分段分层浇筑、全面分层浇筑以及斜面分层浇筑。分段分层浇筑说的是先从底层起进行浇筑,浇筑一定距离后再浇筑第二层,以此类推,直到浇筑完毕;全面分层浇筑说的是在第一层浇筑完毕后趁其未初凝时进行第二层的浇筑,也是如此类推,直至整个过程的完成;斜面分层浇筑,从浇筑层下端开始,逐渐上移进行浇筑,坡度不大于30度,这种浇筑方法适用于结构长度很大程度上超过厚度的情况。
3.2施工操作程序的严格进行
混凝土施工人员要认真看设计图,领会其中要点,通过对设计人员设计意图的理解,制定相应地施工操作方案,并且严格按照要求和设计方案进行施工,
严谨地进行施工程序的操作,坚决杜绝相关人员的恶意怠工。同时相关监管人员要根据混凝土的具体配比要求,跟进混凝土质量与性能的检查,监理的工程师应具体测量混凝土的用料规格,和易性以及离析状况,并按要求定时、定量抽查混凝土的相关塌落度,协助施工人员做好浇筑工作,并加强对其的管理与监督,减少对原材料的流失,从操作方面完善混凝土的浇筑。
3.3偷工减料现象的坚决杜绝
施工人员在进行施工的时候要坚决杜绝偷工减料,施工人员首先要做好自我约束的工作。比如,不能进行拆模的就坚决不过早的拆模。同时,在进行楼板的浇捣的时候必须专门派人监护钢筋,避免有人踩弯钢筋面。未浇筑混凝土前,不能私自拆除支柱,这是为了避免梁板形成悬臂,然后为避免因不均匀沉降而产生的裂缝,通过在大梁的两侧面层内加置通长的钢筋网片,增加其承受力等等。
综上,建筑行业科学化管理的实现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目标,通过对混凝土施工浇筑技术的强化,来加快这个目标实现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唐红霞.浅谈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8)
[2]魏娜, 王锐.浅谈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4)
[3]詹文庆.浅谈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J].科技信息,2009(19)
[4]修海明,叶成杰,董梦臣,邢世海.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J].应用能源技术,2006(10)
[5]杨永刚.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探讨[J].山西建筑,2006(14)
[6]苏立新.浅谈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问题[J].四川建材,2008,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