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之势方兴未艾。地处京津冀核心区的保定市是全國首批低碳试点城市和首个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市。在当前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发展背景下,特别是在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保定经济与社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环境问题突出,以工业化为基础的现代化需要进一步调整。新常态下保定如何走好以协同、创新与绿色化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意义重大,任重道远。这是保定深入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步。
关键词:新常态;保定市;新型工业化
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40-01
工业化是现代化发展的物质基础与重要内容,新型工业化则是信息时代不断工业化的唯一发展路径,是更高层次现代化的要求。保定新型工业化必须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创新发展战略以及绿色化战略思想,结合保定特有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发展问题个案情况,走符合保定情况与独具保定特色的工业现代化之路。保定新型工业化必须以创新驱动为引领,而创新驱动单单靠政府的大力提倡与推动还不够,必须塑造创新的社会环境,引领创新驱动大众化,培养公民的创新素养与能力。而这一切,与文化教育是分不开的。
保定工业发展史大致可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48年以前的工业缓慢发展期,这是保定工业发展的起步时期。伴随着铁路等近代化交通的兴起,保定工业化进入了初期工业化阶段,但发展十分缓慢,工业发展的特色不明显,独有资源禀赋并没有发挥作用。第二阶段,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工业快速发展期。“一五”计划期间,保定迎来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大规模建设时期。以保定“西郊八大厂”的陆续建立为标志,保定的工业现代化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开始由工业不多的传统消费城市转变为初具规模的新兴工业城市。而这些工厂的选址设立大多与保定的地理交通、优质地下水与文化教育等资源禀赋有直接关系。保定的工业发展模式也因此而定型。第三阶段,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工业发展调整期。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后,在全国工业发展调整的大背景下,保定的工业也进入了改革、分化时期。老工业企业,有些衰落了,有些则在继续发展壮大。而工业发展的另一支生力军,民营工业企业则在蓄势待发。第四阶段,本世纪以来的工业转型发展期。保定工业转型相对较早。其原因之一,与保定缺乏煤铁等重化工业发展所需的自然资源有关,可以说保定的工业转型是“逼”出来的。而更重要的是,文化教育因素在保定工业与经济发展中潜在的影响力。这一时期,原有的很多老工业企业在前一阶段深化调整的基础上,走上了转型之路,并且获得了初步成功。新兴的民营工业,在充分利用保定原有的工业文化积淀的基础之上,融入“保定精神”,蓬勃发展,一些先进企业正在探索与开拓新型工业发展模式的转型路径。
由保定工业化进程的历史与现状可以看出,保定工业化有自身的传统特色。首先,水资源型工业特点突出。这一点在工业化的第二阶段表现突出;其次,呈现多样化的发展格局。工业化的第二阶段奠定了这一基础,到目前为止保定的工业门类涵盖新能源、新材料、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输变电、智能电网、蓄能、航空仪表、化纤、纺织、特种造纸以及建筑业等行业,各门类工业企业齐头并进,多样化发展。第三,文化教育因素较大。这是在同类城市中,保定具有的独特的相对优势。文化教育的积极影响力从工业化的第二阶段开始显现,第三阶段逐步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对保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直接或间接贡献愈益增大。第四,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工业企业主体呈多元化发展态势。工业化第二阶段建立起来的国有工业企业依然在健康发展,民用企业更是不断壮大,后来居上。而其中后三点互相渗透,奠定了保定进一步工业化的传统,也构成了保定新型工业化路径的基础。
保定工业转型在河北各市中是比较早的,工业结构相对合理。因此保定新型工业化的历史包袱相对较轻。这就使保定可以利用既有工业体系,在新常态下,
以协同、创新与绿色化为突破点。在协同上,涵盖产城协同、城乡协同、发展与环境协同、经济与社会协同、京津冀地区协同、工业体系互补等各个方面;在创新上,锐意科技创新与机制创新;在绿色化上,继续坚持低碳发展,构建保定化的生态工业文明,走好符合城、乡不同发展要求的现代化之路。这三大突破点互为促进,紧密联系。能否在这三大突破点上发力,成功探索出一条新型工业化路径是解决保定目前面临问题的关键。保定自身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是新常态下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城市化问题、创新体系构建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保定必须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创造性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文化的因素不容忽视。保定有自己的独特与深厚的文化禀赋,有自己的工业文化传统。保定的优势之一就在于文化教育的潜在软实力。
保定古城历史上文化相对发达,现有城址近千年来一脉相承。其文化发展繁荣期主要在近现代的三百多年间,传统积淀深厚,文化教育事业繁荣。而且当前保定发展日新月异,文化复兴趋势加快,崇信、重义、尚和、争先的保定精神文化充满了魅力与活力。文化软实力在保定多样化与多元化的工业发展格局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保定新型工业化的出路之一,就是利用文化教育的比较优势,在三大突破点发力,大力、精准地推进文化教育机制的创新与实践步伐,实现工业的真正转型升级。在世界上,文艺复兴开启了文化复兴与创新,再此基础上,科学革命、工业革命才应运发生。发达工业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工业化的基础归根到底在于有“文化”的“人”,在于具有工业化意识的公民。因此,保定新型工业化必须通过文化引领、教育创新来培养“新人”。工业化是社会性变革,新型工业化则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创新精神的塑造。而这一切应从文化教育入手。保定具有这种禀赋。保定能够复兴与否,走好新型工业化之路是关键,而协同新常态下文化教育与工业化的关系,搞好文化教育信息化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举措。
项目课题:2015年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项目《新常态下保定市新型工业化路径分析》(批准号:201502038)课题研究成果。
关键词:新常态;保定市;新型工业化
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40-01
工业化是现代化发展的物质基础与重要内容,新型工业化则是信息时代不断工业化的唯一发展路径,是更高层次现代化的要求。保定新型工业化必须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创新发展战略以及绿色化战略思想,结合保定特有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发展问题个案情况,走符合保定情况与独具保定特色的工业现代化之路。保定新型工业化必须以创新驱动为引领,而创新驱动单单靠政府的大力提倡与推动还不够,必须塑造创新的社会环境,引领创新驱动大众化,培养公民的创新素养与能力。而这一切,与文化教育是分不开的。
保定工业发展史大致可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48年以前的工业缓慢发展期,这是保定工业发展的起步时期。伴随着铁路等近代化交通的兴起,保定工业化进入了初期工业化阶段,但发展十分缓慢,工业发展的特色不明显,独有资源禀赋并没有发挥作用。第二阶段,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工业快速发展期。“一五”计划期间,保定迎来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大规模建设时期。以保定“西郊八大厂”的陆续建立为标志,保定的工业现代化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开始由工业不多的传统消费城市转变为初具规模的新兴工业城市。而这些工厂的选址设立大多与保定的地理交通、优质地下水与文化教育等资源禀赋有直接关系。保定的工业发展模式也因此而定型。第三阶段,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工业发展调整期。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后,在全国工业发展调整的大背景下,保定的工业也进入了改革、分化时期。老工业企业,有些衰落了,有些则在继续发展壮大。而工业发展的另一支生力军,民营工业企业则在蓄势待发。第四阶段,本世纪以来的工业转型发展期。保定工业转型相对较早。其原因之一,与保定缺乏煤铁等重化工业发展所需的自然资源有关,可以说保定的工业转型是“逼”出来的。而更重要的是,文化教育因素在保定工业与经济发展中潜在的影响力。这一时期,原有的很多老工业企业在前一阶段深化调整的基础上,走上了转型之路,并且获得了初步成功。新兴的民营工业,在充分利用保定原有的工业文化积淀的基础之上,融入“保定精神”,蓬勃发展,一些先进企业正在探索与开拓新型工业发展模式的转型路径。
由保定工业化进程的历史与现状可以看出,保定工业化有自身的传统特色。首先,水资源型工业特点突出。这一点在工业化的第二阶段表现突出;其次,呈现多样化的发展格局。工业化的第二阶段奠定了这一基础,到目前为止保定的工业门类涵盖新能源、新材料、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输变电、智能电网、蓄能、航空仪表、化纤、纺织、特种造纸以及建筑业等行业,各门类工业企业齐头并进,多样化发展。第三,文化教育因素较大。这是在同类城市中,保定具有的独特的相对优势。文化教育的积极影响力从工业化的第二阶段开始显现,第三阶段逐步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对保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直接或间接贡献愈益增大。第四,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工业企业主体呈多元化发展态势。工业化第二阶段建立起来的国有工业企业依然在健康发展,民用企业更是不断壮大,后来居上。而其中后三点互相渗透,奠定了保定进一步工业化的传统,也构成了保定新型工业化路径的基础。
保定工业转型在河北各市中是比较早的,工业结构相对合理。因此保定新型工业化的历史包袱相对较轻。这就使保定可以利用既有工业体系,在新常态下,
以协同、创新与绿色化为突破点。在协同上,涵盖产城协同、城乡协同、发展与环境协同、经济与社会协同、京津冀地区协同、工业体系互补等各个方面;在创新上,锐意科技创新与机制创新;在绿色化上,继续坚持低碳发展,构建保定化的生态工业文明,走好符合城、乡不同发展要求的现代化之路。这三大突破点互为促进,紧密联系。能否在这三大突破点上发力,成功探索出一条新型工业化路径是解决保定目前面临问题的关键。保定自身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是新常态下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城市化问题、创新体系构建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保定必须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创造性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文化的因素不容忽视。保定有自己的独特与深厚的文化禀赋,有自己的工业文化传统。保定的优势之一就在于文化教育的潜在软实力。
保定古城历史上文化相对发达,现有城址近千年来一脉相承。其文化发展繁荣期主要在近现代的三百多年间,传统积淀深厚,文化教育事业繁荣。而且当前保定发展日新月异,文化复兴趋势加快,崇信、重义、尚和、争先的保定精神文化充满了魅力与活力。文化软实力在保定多样化与多元化的工业发展格局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保定新型工业化的出路之一,就是利用文化教育的比较优势,在三大突破点发力,大力、精准地推进文化教育机制的创新与实践步伐,实现工业的真正转型升级。在世界上,文艺复兴开启了文化复兴与创新,再此基础上,科学革命、工业革命才应运发生。发达工业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工业化的基础归根到底在于有“文化”的“人”,在于具有工业化意识的公民。因此,保定新型工业化必须通过文化引领、教育创新来培养“新人”。工业化是社会性变革,新型工业化则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创新精神的塑造。而这一切应从文化教育入手。保定具有这种禀赋。保定能够复兴与否,走好新型工业化之路是关键,而协同新常态下文化教育与工业化的关系,搞好文化教育信息化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举措。
项目课题:2015年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项目《新常态下保定市新型工业化路径分析》(批准号:201502038)课题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