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学习事业的信心,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养成冷静务实高效的心理品质,这已经成为我们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更是我们道德与法治课承担的一个重要任务,而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我们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
关键词:初中 道德与法治课 心理健康 文明素养
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肩负着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培养和心理素质培养的双重任务,不少教材内容都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完善具有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和文明素养教育呢?下面本人就针对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工作谈谈几点体会:
一、了解学生心理,把握学生心理需求
生活需要有心人,教学工作中更需要“用心”,用心之处在于对学生必须要非常了解,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工作得心应手,才能满足学生的不同层面的需求。随着独生子女家庭问题的复杂化和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不少中学生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例如:自卑、胆小、忧郁、内向、孤僻、轻狂、依赖等;另外,初中生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身心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心理上存在着冲突和矛盾,更多的学生存在逆反心理。
因此,做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者,在课堂上必须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只有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状态,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才能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习效率,进而体现出道德与法治课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有的学生比较自卑,不敢表现,唯唯诺诺。对此类学生,本人认为,平时在授课时,应注重为他们设计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例如可以让他们担任小组合作学习的组长,让他们主动承担相应的学习任务,并汇报合作学习的成果,教师再给予充分鼓励、肯定,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再如有的学生学习成绩比较好,便渐长骄傲情绪,甚至自负过人。对此类学生,理应注重心理的疏导,以间接委婉的方式告诫学生“自负者”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如果经常处于“云端之上”的心理状态,只会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遭受更多挫折。本人认为,这种含沙射影式的教育方式,既不刻薄又有针对性,这些骄傲自负的学生们一定能感同身受,不断调整心态,实事求是,争做一个务实求进的人。
二、在活动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过去传统的授课方式,教师基本上是“满堂灌”,学生都是被动接受课本知识,长期下来,只会压抑学生的情绪,个性得不到发展,心理上只会不断倾向于呆板、教条,根本无创新可言,更会影响到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如果,我们能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精心设计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活动中来进行学习,那么学生定能放下思想包袱,积极快乐地参与到活动中,变被动为主动,学习的兴趣得到提高,参与意识得到增强,这种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非常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心理特征的形成。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心理健康方面内容丰富多彩,因此所设计的活动更应生动有趣。本人在教学中,比较喜欢设计“竞争式”的活动。班级共分为八个学习小组,小组也进行了编号。在合作讨论学习之后,展示学习成果这一环节,主要采用“竞争式”回答的方式,按组加分,有答有分。每一堂课,各个小组都会争先恐后地抢答,不甘落后,课堂氛围既浓烈又轻松,大大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激发了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更是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自信心。另外,“情景再现”,“图片欣赏”,“音乐片段”等不同的活动形式也非常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特征的形成,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在活动中学习,学生乐学,愿学,更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自我,肯定自己,也能使學生自己较为突出的智能表现出来,寻找到了成就感,心理素质也得到了培养。
三、回归生活实践,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也指出“人的道德与法治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因此,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所以,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者,一定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注重生活资源的利用,让学生的内心有所领悟,认识有所完善,进而不断健全人格。在教学中,能充分将教学内容目标与现实生活内容联系起来,多举我们身边熟悉的例子,让学生感同身受,以生活主体的身份积极参与到课堂情境中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例子中学习知识,体验生活,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掌握了学习的知识脉络,进一步提高了认知水平,更会在心理上有所感悟,有所内化,心理上也得到了成长。
四、有效利用美学,提升学生心理素养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充分利用“美学”的作用,让学生学会用心观察,发现生活的美,感受生活的乐趣,让“美学”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养。本人在平时教学中,比较注重对学生高雅情趣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积极过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比如引导学生,要学会拒绝生活中的不良诱惑,远离陋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学会自律,学会自我调控情绪,以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来面对生活;另外,向学生展示本学科的“美”,也是 一种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为学生创设美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愉悦的享受中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那么自身的心理素养自然而然就会得到了提升。
重视心理健康和文明素养教育,已经成为道德与法治课中的一个新的亮点。身为一名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工作者,更应承担起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责任,有针对地确定各阶段的培养目标,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相信,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推行,定会打开每一位学生的心灵,挖掘更多潜能,使之完善自我,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梅少敏.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5年10期.
[2]体育运动对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J].陈晓霞.甘肃教育 2015年15期.
[3]探讨高中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J].姜伟.中华少年 2015年25期.
作者简介:徐从斌,男,1983年生,四川犍为人,本科,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罗城初级中学二级教师。
关键词:初中 道德与法治课 心理健康 文明素养
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肩负着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培养和心理素质培养的双重任务,不少教材内容都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完善具有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和文明素养教育呢?下面本人就针对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工作谈谈几点体会:
一、了解学生心理,把握学生心理需求
生活需要有心人,教学工作中更需要“用心”,用心之处在于对学生必须要非常了解,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工作得心应手,才能满足学生的不同层面的需求。随着独生子女家庭问题的复杂化和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不少中学生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例如:自卑、胆小、忧郁、内向、孤僻、轻狂、依赖等;另外,初中生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身心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心理上存在着冲突和矛盾,更多的学生存在逆反心理。
因此,做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者,在课堂上必须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只有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状态,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才能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习效率,进而体现出道德与法治课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有的学生比较自卑,不敢表现,唯唯诺诺。对此类学生,本人认为,平时在授课时,应注重为他们设计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例如可以让他们担任小组合作学习的组长,让他们主动承担相应的学习任务,并汇报合作学习的成果,教师再给予充分鼓励、肯定,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再如有的学生学习成绩比较好,便渐长骄傲情绪,甚至自负过人。对此类学生,理应注重心理的疏导,以间接委婉的方式告诫学生“自负者”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如果经常处于“云端之上”的心理状态,只会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遭受更多挫折。本人认为,这种含沙射影式的教育方式,既不刻薄又有针对性,这些骄傲自负的学生们一定能感同身受,不断调整心态,实事求是,争做一个务实求进的人。
二、在活动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过去传统的授课方式,教师基本上是“满堂灌”,学生都是被动接受课本知识,长期下来,只会压抑学生的情绪,个性得不到发展,心理上只会不断倾向于呆板、教条,根本无创新可言,更会影响到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如果,我们能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精心设计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活动中来进行学习,那么学生定能放下思想包袱,积极快乐地参与到活动中,变被动为主动,学习的兴趣得到提高,参与意识得到增强,这种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非常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心理特征的形成。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心理健康方面内容丰富多彩,因此所设计的活动更应生动有趣。本人在教学中,比较喜欢设计“竞争式”的活动。班级共分为八个学习小组,小组也进行了编号。在合作讨论学习之后,展示学习成果这一环节,主要采用“竞争式”回答的方式,按组加分,有答有分。每一堂课,各个小组都会争先恐后地抢答,不甘落后,课堂氛围既浓烈又轻松,大大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激发了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更是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自信心。另外,“情景再现”,“图片欣赏”,“音乐片段”等不同的活动形式也非常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特征的形成,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在活动中学习,学生乐学,愿学,更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自我,肯定自己,也能使學生自己较为突出的智能表现出来,寻找到了成就感,心理素质也得到了培养。
三、回归生活实践,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也指出“人的道德与法治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因此,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所以,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者,一定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注重生活资源的利用,让学生的内心有所领悟,认识有所完善,进而不断健全人格。在教学中,能充分将教学内容目标与现实生活内容联系起来,多举我们身边熟悉的例子,让学生感同身受,以生活主体的身份积极参与到课堂情境中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例子中学习知识,体验生活,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掌握了学习的知识脉络,进一步提高了认知水平,更会在心理上有所感悟,有所内化,心理上也得到了成长。
四、有效利用美学,提升学生心理素养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充分利用“美学”的作用,让学生学会用心观察,发现生活的美,感受生活的乐趣,让“美学”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养。本人在平时教学中,比较注重对学生高雅情趣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积极过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比如引导学生,要学会拒绝生活中的不良诱惑,远离陋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学会自律,学会自我调控情绪,以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来面对生活;另外,向学生展示本学科的“美”,也是 一种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为学生创设美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愉悦的享受中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那么自身的心理素养自然而然就会得到了提升。
重视心理健康和文明素养教育,已经成为道德与法治课中的一个新的亮点。身为一名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工作者,更应承担起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责任,有针对地确定各阶段的培养目标,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相信,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推行,定会打开每一位学生的心灵,挖掘更多潜能,使之完善自我,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梅少敏.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5年10期.
[2]体育运动对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J].陈晓霞.甘肃教育 2015年15期.
[3]探讨高中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J].姜伟.中华少年 2015年25期.
作者简介:徐从斌,男,1983年生,四川犍为人,本科,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罗城初级中学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