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效的阅读教学需要有效的问题设计。当前中学阅读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大量低效或无效的阅读问题设计,主要表现在问题浅、多、飘、散四个方面,影响并制约着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此,必须采用强化“问题”设计、运用增效策略,使“问点”更集中、更本质、更符合学生实际,以取得阅读教学更有质量的效果。
关键词: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问题设计;低效表现;增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6-0031-05
在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的效能性值得研究。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有效的阅读教学需要有效的问题设计。大量实践证明:阅读教学需围绕能形成问题情境的“问题”展开交流,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才能让学生搜集并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中学阅读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大量低效或无效的阅读问题设计,这主要表现在问题浅、多、飘、散四个方面,影响并制约着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低效的表现
表现一:“问题”太“浅”。
“浅”指缺乏深度,学生不必思考就能回答。
【案例】《乡愁》(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教学片段:
师:好,下面请一名同学来朗读这首诗,好吗?
生:(齐声)好!
师:在读之前你能否先告诉我们,这首诗应该用慷慨激昂的语调来朗读,还是用深沉低缓的语调来朗读?
生:要用深沉低缓的语调来朗读。
(生朗读全诗)
师:大家觉得她读得好还是不好?
生:(声音嘈杂,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
案例中教师一共抛出了三个问题。第一问是“请一名同学来朗读这首诗,好吗”。在课堂上,对这样的问题,学生不可能回答不好。第二问的内容本来是很有价值的,目的是指导学生用正确的语调朗读诗歌,可是,老师把问题用选择问句的方式提出来,学生根本不需要思考就能够回答,问题的价值一落千丈。第三问是引导学生对同学的朗读进行评价,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可是,问题设计太浅了。问题难度的设计应该让学生不仅作出判断,更要说出理由,那样学生就不会起哄乱说。
表现二:“问题”太“多”。
“多”指课堂上被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占据,一堂课从头到尾就是“提问——回答”。
【案例】《生命,生命》(课标版语文七年级下)教学设计片段:
指导学生朗读后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1.文章举了几个事例?
2.每个事例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3.分别是从哪个角度讲述生命的?
4.为什么前两个事例列举的都是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小生命?
5.三个事例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要这样排列?
6.小瓜苗仅仅活了几天,说得上“震天撼地的生命力”吗?
7.从三个事例引发了几点思考?三点思考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案例是常见的阅读教学设计形式,整个课堂看似由问题引领,实际上学生只能忙于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提问成了课堂的起点,寻找答案成了课堂的终点,表面虽然热闹,但学生真正有效思维的时间并不多,很少有质疑探究的时空,也不利于培养他们全面缜密的思维品质。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深度发展,应是阅读教学中围绕“问题”展开对话交流与“满堂问”之间的区别。
表现三:“问题”太“飘”。
“飘”指偏离语文学科特点,冲淡了语文味儿。
【案例】《生命,生命》教学片段:
师:其实,社会生活中有很多事物能引发我们思考“生命”这一话题。下面,就请大家从社会、生活、历史或文学作品中找一些能引起对“生命”这一永恒主题思考的例子,说说能引发哪些思考?先分小组交流,再在组内推荐一名讲得精彩的同学在全班交流。
(学生小组交流后又推荐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生1:在大自然中的竹子身上,我领悟到了生命的顽强。它在大风大雨中昂然挺立,无论何时何地,都显现出一种坚忍不拔。这里,还有一首赞美竹子的《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生2:了解电脑flash的人都知道一个名叫刘甜甜的女孩,她是一名flash高手。在几年前的一天,一伙强盗把她家洗劫一空,还残忍地把她妈妈杀死了,她自己也因被强盗刺中了中枢神经而全身瘫痪。虽然天意弄人,可刘甜甜还是坚强地活了下来,在和爸爸相依为命的日子里,她还用牙咬着筷子来制作flash 。刘甜甜的故事使我深深体会到生命的顽强。
师:刚才大家说了这么多,一定受益匪浅。这里,老师也想说几个发人深省的例子。
第一个:1998年抗洪救灾的日子里,大家都从电视里看到了这样的一个镜头:解放军叔叔乘冲锋舟救出被围困在洪水中、死死抱住一棵大树的小女孩。她的名字叫江珊,据说,她紧紧抱着那棵救命树,整整有19个小时,而这,远远超出了人的体力的极限。生命的潜能之强大令人震撼。
……
老师补充的最后一个:某旅游胜地发生了一起重大事故,一缆车车厢突然脱落,从高空坠地。在车厢坠地的一刹那,一对年轻的父母把他们的孩子高高托起,他俩双双遇难,而孩子幸存。据说著名歌手韩红从报纸上看到这个感人的故事后,收养了那个幸存的孩子,并且创作了那首感人肺腑的歌——《天亮了》。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歌颂亲情和生命的歌。
(播放《天亮了》)
师:老师讲了这么多,并不是要从中挖掘什么深刻的意义,而是让大家明白关于生命的另外两点思考:第一点,生命是强大的,任何时候,要相信自己,我能行;第二点,生命并不仅仅属于你自己,任何时候,不可轻言放弃生命,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挫折、危险,都要珍惜生命。 此案例的问题集中,学生交流积极,教师讲述生动,但似乎过了一点儿。首先应想到这是语文课堂,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以本学科的培养目标为导向。如果以追求“联系生活”为由,让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自由流淌,“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止”,甚至长时间在学科培养目标之外畅快淋漓地奔驰,这便是偏离了语文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的教学。反思一下黄厚江先生的话吧:“事实上我们现在也经常听到这样的语文课:一是让人看不出是什么课(包括看不出是语文课),二是不知道教师教学行为之目的所在,三是不知道这样教学会有什么效果,教与不教有什么区别。”
表现四:“问题”太“散”。
“散”指问题一大堆,因没有梳理没有整合没有解答,只得不了了之。
【案例】《羚羊木雕》(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课前一定认真预习了课文,我先请你们提出一些问题,难一难同学或老师。
生1:爸爸已经把木雕送给了我,妈妈为什么一定要收回来呢?
生2:羚羊木雕不过是一只木雕,爸爸为什么说它贵重呢?
生3:“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战。”这句是什么意思?
生4:刚才李明同学说的这句到底是景物描写还是心理描写呢?
生5:“我”把东西送给万芳到底对不对?
生6:课文原题是《反悔》,课文为什么改成《羚羊木雕》呢?
生7:“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门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她为什么不开口说话帮“我”呢?
生8:到底该怎样评价父母的做法?
师:同学们问题提得很好,等会儿我们再去解决,下面先请同学们听一遍课文录音。
(伴随着音乐的跌宕起伏,朗诵者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诵,教室里安静极了!)
师:哪名同学能够用简短的语言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
鼓励学生质疑探究本值得大加赞赏,然而像本案例中这样安排了学生质疑的环节,接着对学生的问题不管不问,又完全按照自己的预设去教学的做法却不可取,既消耗了时间,长此以往又会损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他提出的问题你管都不管,他还提什么问题呢?
二、增效的策略
要想提高阅读教学“问题”的有效性,建议强化“问题”设计运用之“效”:
(一)效果
效果指由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所产生的好的结果,此特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强,避免“浅”与“飘”。阅读教学所设“问题”要针对教学目标以及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特点及“突破点”等,问题要对读懂文本、达成学习目标有用,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则更佳。
【案例】《生命,生命》教学片段:
师:我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大家思考:文章选用三个事例引发了对生命怎样的思考?选用这三个事例有什么妙处?
(师范读课文,生思考后交流讨论)
生1:第一件事是:我在灯下写稿,捉住一只飞蛾,飞蛾竭力挣扎……
师:语言要简洁,扣住“生命”,用“谁 怎么样”的句式。
生2:飞蛾在我手中竭力挣扎,求生欲望之强令人感动。
(师认可并板书:“飞蛾:求生之欲望”)
生3:……
师:这个事例侧重于哪个方面来谈的?
生4:这个事例侧重于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珍惜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这三个方面。
生5:第二件事是:香瓜子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墙角顽强地长出一截瓜苗。
(师认可并板书:“香瓜子:生命之顽强”)
生6: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来说明生命力之强大,侧重于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生7:第三件事是:我静听自己的心跳,为自己的生命所震撼。
(师板书:“心跳:生命之可贵”)
生8:“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侧重于将目标、信念付诸行动。
生9:……
生10:我发现这三个事例的选材角度好,好在从动物、植物、人这三个角度选材。
师:你的发现很有价值。作文选材的时候,最好要多角度选取,如果两三个事例全是一个角度,那就太单一了。
案例中教师开始提出的“问题”就是一个紧扣文章重点的有价值的问题,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二)效用
效用指效力和作用,此特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与运用的梳理与整合,避免“问题”的“多”或“散”。课堂上,学生质疑探究所提的问题肯定会很多,老师应该运用教学智慧,根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与任务迅速梳理与整合;同时,教师预设的问题一般来说肯定不止一个。师生“问题”的设计与整合运用都要考虑文路、编路、教路、学路的“四路”统一,层层推进,引导学生有序学习,让“问题”真正起到引导学生阅读的作用。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执教《故乡》(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时,先让学生书面提出许多问题,其中有两个同学就提了二十多个问题,用钱老师的话说是问题提得“又多又好”。对学生提的“又多又好”的问题,钱老师将其分成了七类,并一一进行讨论解决:一是一般疑问,诸如“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乡村,为什么用一‘横’字”等;二是讨论回乡途中的“我”,如“为什么说‘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等;三是讨论闰土,如“闰土和‘我’小时候那么好,现在为什么要叫‘我’‘老爷’,而且还叫水生磕头呢?”等;四是讨论杨二嫂,如“杨二嫂说话为什么这样刻薄?”之类;五是讨论宏儿和水生,如“为什么要写宏儿和水生呢”等问题;六是讨论写景,如“文章末了,为什么要重复前面的一段写景?”等问题。
钱老师这样的分类紧紧抓住了小说教学的重点即人物形象分析,整个教学也是围绕这个重心环环相扣、张弛有度的铺陈开来。(课堂实录见《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页) (三)效能
效能指事物所蕴藏的功用,此特指要将阅读教学中已有问题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就一堂阅读课而言,有了能形成问题情境的“问题”,还要用足“问题”,把“问题”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问题”的解决要始终扣住文本,在语言的揣摩品味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既有预设又有生成,既有教师的引导,又有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用足“问题”内涵资源,让学生达到应有的认识高度或感动层次。
【案例】《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人教版七年级下)教学片段:
(教师板书课题,在原有的“闻一多”三个字的后面稍微隔开一段的空白处,板书“的说和做”。)
师:老师漏掉了什么?
生1:“先生”二字。
(教师补充板书)
师:我们把有“先生”二字的标题和漏了的标题都读一遍,大家体会一下有和没有“先生”二字有什么区别?
(学生朗读)
生2:(七嘴八舌)没有“先生”就少了崇敬的意味。
师3:为什么要加“先生”?
生2:藏克家先生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是他的学生。
师:那么老师来写,是不是就不用加“先生”了,我可不可以写“同志”(在“先生”下面板书“同志”)?或者我换一个人,能不能这样说,敬爱的冰心先生已经溘然长逝了。
(学生七嘴八舌地小声议论,有人说冰心是女的;有人说可以的,因为冰心很有名。)
生4:我觉得著名的人可以说“先生”。
师:谬!赵薇先生?周迅先生?我可以这么说吗?有人说,我们不是喊鲁迅先生吗?但是我们要明确,先生除了老师之外,还可对那些有学问和品德高尚的人称呼,表示尊敬,所以说冰心先生是正确的。我们今天就要看看文章写了闻一多先生的哪些高贵品质。
案例中教师的提问就十分巧妙,既有预设的问题“有和没有有什么区别?”,又有后面的生成问题,创设了一种良好的问题情境。同时,一般教者进行到该问题时,也许到“生2:藏克家先生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是他的学生”这里就结束了,案例中的教者却进一步发挥了该问题的潜能价值,不仅创设了一种很好的问题情境,而且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课文内容的探究上。
(四)效度
效度即有效性,本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此特指阅读教学的“问题”要有思维的梯度或坡度,起到让学生“跳一跳,摘苹果”的作用,避免“问题”的“浅”、“散”、“多”。“问题”的设计和提出除了要考虑课文和目标以外,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的积累和阅读经验,符合学生年龄段的认知特点。“问题”太难了学生会望而生畏,太容易了学生又会失去学习兴趣。问题要有坡度,形成思维阶梯,既要让学生必须经过思考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又要让学生经过积极思考能解决这个问题。
【案例】《散步》教学设计片段:
教师围绕“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又是怎样解决的?‘我’为什么这样选择”这个问题与学生展开对话交流,创设一种思维环境。学生在筛选信息、概括、思考、对话中生发出“在‘分歧’的解决过程中是什么在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选择,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如何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等一系列问题,在试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碰撞出新的问题,这些问题说难也不难,说简单又不简单,从而使对话不断深入。
(五)效益
效益指效果和利益,此特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与运用的创新境界,不仅能有效创设问题情景,引爆学生思维场,获得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而且在提问设计的研究上极具示范研究价值。
【案例】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在执教《鹤群翔空》(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时,用三句话自读法进行教学设计,对阅读教学的“问题”有效使用具有相当高的借鉴性。它的三句话是:第一句话,速读课文,扩写一个句子;第二句话,寻读课文,续写一个句子;第三句话,细读课文,创造一个句子。
在“扩写一个句子”这个环节,余老师用“这是一篇写鹤的文章”这个句子让学生从层次、从作者、从构思与手法、从语言与细节、从内容与主题等多角度进行扩写,巧妙地让学生用扩充句子来概括课文的整体内容,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教会学生多角度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在第二个环节中,余老师让学生在课文里面去寻找所需要的知识,用“我学到了什么,我掌握了什么样的描写句式,我从文中积累了好多的四字词语或描写的美句,我从文中整理出了什么”等形式进行续写。这实际上就是让学生从课文里面找自己喜欢的语言材料,老师采用寻读课文、续写句子的方式,既让学生深入地体会课文,又重点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在第三环节中,余老师让学生细读课文,以“天空未留痕迹,鹤群已经飞过。可在你心中,又留下一些什么呢”为载体,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发现,从对课文的美词、佳句、精段、画面、情感、手法、技巧、含义、主题等各个方面的体味中任选一种或一个,去创造一个句子,去用一个句子表达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体会、表现自己的欣赏水平。这个环节,余老师用创造一个句子的方式,既让学生理解课文的语言优美的特点,又让学生学会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课堂实录见《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6~54页)
通过这个个案,我们不妨这样思考:对阅读提问的研究,还可以像余老师一样,最神秘最有趣的是研究“不提问”,尽可能“实”地运用教材,尽可能“活”地运用教材,尽可能“巧”地运用教材。
参考文献:
[1]周成平.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21;46~54
[2]赵国忠,林安凡.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54~62
[3]程先国.提高阅读教学中问题的效能性[J].教学案例,2011,(8).
[4]程先国.文本解读的泛与实[J].中学语文,2010,(7~8).
关键词: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问题设计;低效表现;增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6-0031-05
在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的效能性值得研究。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有效的阅读教学需要有效的问题设计。大量实践证明:阅读教学需围绕能形成问题情境的“问题”展开交流,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才能让学生搜集并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中学阅读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大量低效或无效的阅读问题设计,这主要表现在问题浅、多、飘、散四个方面,影响并制约着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低效的表现
表现一:“问题”太“浅”。
“浅”指缺乏深度,学生不必思考就能回答。
【案例】《乡愁》(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教学片段:
师:好,下面请一名同学来朗读这首诗,好吗?
生:(齐声)好!
师:在读之前你能否先告诉我们,这首诗应该用慷慨激昂的语调来朗读,还是用深沉低缓的语调来朗读?
生:要用深沉低缓的语调来朗读。
(生朗读全诗)
师:大家觉得她读得好还是不好?
生:(声音嘈杂,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
案例中教师一共抛出了三个问题。第一问是“请一名同学来朗读这首诗,好吗”。在课堂上,对这样的问题,学生不可能回答不好。第二问的内容本来是很有价值的,目的是指导学生用正确的语调朗读诗歌,可是,老师把问题用选择问句的方式提出来,学生根本不需要思考就能够回答,问题的价值一落千丈。第三问是引导学生对同学的朗读进行评价,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可是,问题设计太浅了。问题难度的设计应该让学生不仅作出判断,更要说出理由,那样学生就不会起哄乱说。
表现二:“问题”太“多”。
“多”指课堂上被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占据,一堂课从头到尾就是“提问——回答”。
【案例】《生命,生命》(课标版语文七年级下)教学设计片段:
指导学生朗读后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1.文章举了几个事例?
2.每个事例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3.分别是从哪个角度讲述生命的?
4.为什么前两个事例列举的都是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小生命?
5.三个事例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要这样排列?
6.小瓜苗仅仅活了几天,说得上“震天撼地的生命力”吗?
7.从三个事例引发了几点思考?三点思考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案例是常见的阅读教学设计形式,整个课堂看似由问题引领,实际上学生只能忙于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提问成了课堂的起点,寻找答案成了课堂的终点,表面虽然热闹,但学生真正有效思维的时间并不多,很少有质疑探究的时空,也不利于培养他们全面缜密的思维品质。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深度发展,应是阅读教学中围绕“问题”展开对话交流与“满堂问”之间的区别。
表现三:“问题”太“飘”。
“飘”指偏离语文学科特点,冲淡了语文味儿。
【案例】《生命,生命》教学片段:
师:其实,社会生活中有很多事物能引发我们思考“生命”这一话题。下面,就请大家从社会、生活、历史或文学作品中找一些能引起对“生命”这一永恒主题思考的例子,说说能引发哪些思考?先分小组交流,再在组内推荐一名讲得精彩的同学在全班交流。
(学生小组交流后又推荐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生1:在大自然中的竹子身上,我领悟到了生命的顽强。它在大风大雨中昂然挺立,无论何时何地,都显现出一种坚忍不拔。这里,还有一首赞美竹子的《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生2:了解电脑flash的人都知道一个名叫刘甜甜的女孩,她是一名flash高手。在几年前的一天,一伙强盗把她家洗劫一空,还残忍地把她妈妈杀死了,她自己也因被强盗刺中了中枢神经而全身瘫痪。虽然天意弄人,可刘甜甜还是坚强地活了下来,在和爸爸相依为命的日子里,她还用牙咬着筷子来制作flash 。刘甜甜的故事使我深深体会到生命的顽强。
师:刚才大家说了这么多,一定受益匪浅。这里,老师也想说几个发人深省的例子。
第一个:1998年抗洪救灾的日子里,大家都从电视里看到了这样的一个镜头:解放军叔叔乘冲锋舟救出被围困在洪水中、死死抱住一棵大树的小女孩。她的名字叫江珊,据说,她紧紧抱着那棵救命树,整整有19个小时,而这,远远超出了人的体力的极限。生命的潜能之强大令人震撼。
……
老师补充的最后一个:某旅游胜地发生了一起重大事故,一缆车车厢突然脱落,从高空坠地。在车厢坠地的一刹那,一对年轻的父母把他们的孩子高高托起,他俩双双遇难,而孩子幸存。据说著名歌手韩红从报纸上看到这个感人的故事后,收养了那个幸存的孩子,并且创作了那首感人肺腑的歌——《天亮了》。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歌颂亲情和生命的歌。
(播放《天亮了》)
师:老师讲了这么多,并不是要从中挖掘什么深刻的意义,而是让大家明白关于生命的另外两点思考:第一点,生命是强大的,任何时候,要相信自己,我能行;第二点,生命并不仅仅属于你自己,任何时候,不可轻言放弃生命,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挫折、危险,都要珍惜生命。 此案例的问题集中,学生交流积极,教师讲述生动,但似乎过了一点儿。首先应想到这是语文课堂,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以本学科的培养目标为导向。如果以追求“联系生活”为由,让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自由流淌,“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止”,甚至长时间在学科培养目标之外畅快淋漓地奔驰,这便是偏离了语文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的教学。反思一下黄厚江先生的话吧:“事实上我们现在也经常听到这样的语文课:一是让人看不出是什么课(包括看不出是语文课),二是不知道教师教学行为之目的所在,三是不知道这样教学会有什么效果,教与不教有什么区别。”
表现四:“问题”太“散”。
“散”指问题一大堆,因没有梳理没有整合没有解答,只得不了了之。
【案例】《羚羊木雕》(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课前一定认真预习了课文,我先请你们提出一些问题,难一难同学或老师。
生1:爸爸已经把木雕送给了我,妈妈为什么一定要收回来呢?
生2:羚羊木雕不过是一只木雕,爸爸为什么说它贵重呢?
生3:“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战。”这句是什么意思?
生4:刚才李明同学说的这句到底是景物描写还是心理描写呢?
生5:“我”把东西送给万芳到底对不对?
生6:课文原题是《反悔》,课文为什么改成《羚羊木雕》呢?
生7:“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门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她为什么不开口说话帮“我”呢?
生8:到底该怎样评价父母的做法?
师:同学们问题提得很好,等会儿我们再去解决,下面先请同学们听一遍课文录音。
(伴随着音乐的跌宕起伏,朗诵者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诵,教室里安静极了!)
师:哪名同学能够用简短的语言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
鼓励学生质疑探究本值得大加赞赏,然而像本案例中这样安排了学生质疑的环节,接着对学生的问题不管不问,又完全按照自己的预设去教学的做法却不可取,既消耗了时间,长此以往又会损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他提出的问题你管都不管,他还提什么问题呢?
二、增效的策略
要想提高阅读教学“问题”的有效性,建议强化“问题”设计运用之“效”:
(一)效果
效果指由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所产生的好的结果,此特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强,避免“浅”与“飘”。阅读教学所设“问题”要针对教学目标以及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特点及“突破点”等,问题要对读懂文本、达成学习目标有用,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则更佳。
【案例】《生命,生命》教学片段:
师:我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大家思考:文章选用三个事例引发了对生命怎样的思考?选用这三个事例有什么妙处?
(师范读课文,生思考后交流讨论)
生1:第一件事是:我在灯下写稿,捉住一只飞蛾,飞蛾竭力挣扎……
师:语言要简洁,扣住“生命”,用“谁 怎么样”的句式。
生2:飞蛾在我手中竭力挣扎,求生欲望之强令人感动。
(师认可并板书:“飞蛾:求生之欲望”)
生3:……
师:这个事例侧重于哪个方面来谈的?
生4:这个事例侧重于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珍惜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这三个方面。
生5:第二件事是:香瓜子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墙角顽强地长出一截瓜苗。
(师认可并板书:“香瓜子:生命之顽强”)
生6: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来说明生命力之强大,侧重于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生7:第三件事是:我静听自己的心跳,为自己的生命所震撼。
(师板书:“心跳:生命之可贵”)
生8:“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侧重于将目标、信念付诸行动。
生9:……
生10:我发现这三个事例的选材角度好,好在从动物、植物、人这三个角度选材。
师:你的发现很有价值。作文选材的时候,最好要多角度选取,如果两三个事例全是一个角度,那就太单一了。
案例中教师开始提出的“问题”就是一个紧扣文章重点的有价值的问题,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二)效用
效用指效力和作用,此特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与运用的梳理与整合,避免“问题”的“多”或“散”。课堂上,学生质疑探究所提的问题肯定会很多,老师应该运用教学智慧,根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与任务迅速梳理与整合;同时,教师预设的问题一般来说肯定不止一个。师生“问题”的设计与整合运用都要考虑文路、编路、教路、学路的“四路”统一,层层推进,引导学生有序学习,让“问题”真正起到引导学生阅读的作用。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执教《故乡》(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时,先让学生书面提出许多问题,其中有两个同学就提了二十多个问题,用钱老师的话说是问题提得“又多又好”。对学生提的“又多又好”的问题,钱老师将其分成了七类,并一一进行讨论解决:一是一般疑问,诸如“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乡村,为什么用一‘横’字”等;二是讨论回乡途中的“我”,如“为什么说‘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等;三是讨论闰土,如“闰土和‘我’小时候那么好,现在为什么要叫‘我’‘老爷’,而且还叫水生磕头呢?”等;四是讨论杨二嫂,如“杨二嫂说话为什么这样刻薄?”之类;五是讨论宏儿和水生,如“为什么要写宏儿和水生呢”等问题;六是讨论写景,如“文章末了,为什么要重复前面的一段写景?”等问题。
钱老师这样的分类紧紧抓住了小说教学的重点即人物形象分析,整个教学也是围绕这个重心环环相扣、张弛有度的铺陈开来。(课堂实录见《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页) (三)效能
效能指事物所蕴藏的功用,此特指要将阅读教学中已有问题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就一堂阅读课而言,有了能形成问题情境的“问题”,还要用足“问题”,把“问题”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问题”的解决要始终扣住文本,在语言的揣摩品味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既有预设又有生成,既有教师的引导,又有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用足“问题”内涵资源,让学生达到应有的认识高度或感动层次。
【案例】《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人教版七年级下)教学片段:
(教师板书课题,在原有的“闻一多”三个字的后面稍微隔开一段的空白处,板书“的说和做”。)
师:老师漏掉了什么?
生1:“先生”二字。
(教师补充板书)
师:我们把有“先生”二字的标题和漏了的标题都读一遍,大家体会一下有和没有“先生”二字有什么区别?
(学生朗读)
生2:(七嘴八舌)没有“先生”就少了崇敬的意味。
师3:为什么要加“先生”?
生2:藏克家先生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是他的学生。
师:那么老师来写,是不是就不用加“先生”了,我可不可以写“同志”(在“先生”下面板书“同志”)?或者我换一个人,能不能这样说,敬爱的冰心先生已经溘然长逝了。
(学生七嘴八舌地小声议论,有人说冰心是女的;有人说可以的,因为冰心很有名。)
生4:我觉得著名的人可以说“先生”。
师:谬!赵薇先生?周迅先生?我可以这么说吗?有人说,我们不是喊鲁迅先生吗?但是我们要明确,先生除了老师之外,还可对那些有学问和品德高尚的人称呼,表示尊敬,所以说冰心先生是正确的。我们今天就要看看文章写了闻一多先生的哪些高贵品质。
案例中教师的提问就十分巧妙,既有预设的问题“有和没有有什么区别?”,又有后面的生成问题,创设了一种良好的问题情境。同时,一般教者进行到该问题时,也许到“生2:藏克家先生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是他的学生”这里就结束了,案例中的教者却进一步发挥了该问题的潜能价值,不仅创设了一种很好的问题情境,而且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课文内容的探究上。
(四)效度
效度即有效性,本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此特指阅读教学的“问题”要有思维的梯度或坡度,起到让学生“跳一跳,摘苹果”的作用,避免“问题”的“浅”、“散”、“多”。“问题”的设计和提出除了要考虑课文和目标以外,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的积累和阅读经验,符合学生年龄段的认知特点。“问题”太难了学生会望而生畏,太容易了学生又会失去学习兴趣。问题要有坡度,形成思维阶梯,既要让学生必须经过思考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又要让学生经过积极思考能解决这个问题。
【案例】《散步》教学设计片段:
教师围绕“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又是怎样解决的?‘我’为什么这样选择”这个问题与学生展开对话交流,创设一种思维环境。学生在筛选信息、概括、思考、对话中生发出“在‘分歧’的解决过程中是什么在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选择,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如何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等一系列问题,在试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碰撞出新的问题,这些问题说难也不难,说简单又不简单,从而使对话不断深入。
(五)效益
效益指效果和利益,此特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与运用的创新境界,不仅能有效创设问题情景,引爆学生思维场,获得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而且在提问设计的研究上极具示范研究价值。
【案例】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在执教《鹤群翔空》(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时,用三句话自读法进行教学设计,对阅读教学的“问题”有效使用具有相当高的借鉴性。它的三句话是:第一句话,速读课文,扩写一个句子;第二句话,寻读课文,续写一个句子;第三句话,细读课文,创造一个句子。
在“扩写一个句子”这个环节,余老师用“这是一篇写鹤的文章”这个句子让学生从层次、从作者、从构思与手法、从语言与细节、从内容与主题等多角度进行扩写,巧妙地让学生用扩充句子来概括课文的整体内容,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教会学生多角度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在第二个环节中,余老师让学生在课文里面去寻找所需要的知识,用“我学到了什么,我掌握了什么样的描写句式,我从文中积累了好多的四字词语或描写的美句,我从文中整理出了什么”等形式进行续写。这实际上就是让学生从课文里面找自己喜欢的语言材料,老师采用寻读课文、续写句子的方式,既让学生深入地体会课文,又重点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在第三环节中,余老师让学生细读课文,以“天空未留痕迹,鹤群已经飞过。可在你心中,又留下一些什么呢”为载体,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发现,从对课文的美词、佳句、精段、画面、情感、手法、技巧、含义、主题等各个方面的体味中任选一种或一个,去创造一个句子,去用一个句子表达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体会、表现自己的欣赏水平。这个环节,余老师用创造一个句子的方式,既让学生理解课文的语言优美的特点,又让学生学会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课堂实录见《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6~54页)
通过这个个案,我们不妨这样思考:对阅读提问的研究,还可以像余老师一样,最神秘最有趣的是研究“不提问”,尽可能“实”地运用教材,尽可能“活”地运用教材,尽可能“巧”地运用教材。
参考文献:
[1]周成平.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21;46~54
[2]赵国忠,林安凡.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54~62
[3]程先国.提高阅读教学中问题的效能性[J].教学案例,2011,(8).
[4]程先国.文本解读的泛与实[J].中学语文,201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