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王莲莲(1984- ),女,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地理教师,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2011级在职教育硕士。
一、教学理论
(一)探究式教学理论
探究教学法和讲述教学法是不同的教学法。传统的讲述教学法是老师讲,学生被动的接受。而探究学习则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拥有充分的发表意见、讨论问题、操作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研究的过程,获得经验,体会学习到科学知识,科学态度与科学技能。它的特征有:
1.学生对自然事物与现象主动地去过观察,经过探求自然的过程获得科学知识。2.为了研究自然培养探求能力。3.有效形成主动认识自然的需求。4.培养探究未知自然的积极态度。5.经由探究活动而学的知识是科学知识而不是文字知识。
学生经由探究活动的过程,在脑海中一步步建构自己的概念体系。当越多的活动被学生探究,学生的学习态度会更积极,学生的科学方法层次越高,则越有信心探讨更多的自然现象,通过探究,获得乐趣,从而乐于学习。
(二)合作教学及启发式教学理论
启发式教学是教学实践中一个古老又新颖的课题。从孔子提出启发式教学至今2000多年的历史中,启发式教学日益展现出自身强大的功能。
“启发”、“举一反三”,最早源于孔子的经典性论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实行启发式必须有明确的要求,才能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其意思就是说,教师所讲解的东西学生不能理解,不能从已知的一点,去进行推论,由此及彼,触类旁通,那么就不应当再重复去教他了。启发式教学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孔子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就是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他是在与学生的讨论过程中,调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加深对问题的理解,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获得知识。
二、教学流程
(一)新课读图,提出问题
地理概念是自然界自然存在的事实的概述,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与地理现象相结合,地理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他是自然现象和社会的汇集,所以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读图能力的提高是地理学习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各种地理图表的提供,让学生从图中“悟道”。
(二)学生探讨,研究答案
针对提供的图表资料和文字资料,提出的合适的问题,由浅入深,徐徐善诱,引导学生自主探讨,小组内合作学习,最终得出小组总结答案。这种自我意识思维的发展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是最深刻的体验和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能形成更明确的思考问题方法,而不是死板的知识点。
在学生合作探讨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经验的限制会使学生的思维往往比较集中,很难发散思维。小组内部的合作至关重要,而在课堂上设计的问题难度要适中,教师要能随时做到指导。适度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
(三)教师总结,新知识点总结
对于学生的答案,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得出的结论往往会比较的零散,比较的细琐,可能延伸度不够,甚至偏离自然科学,这就要教师适时引导,对于学生的结论进行总结,得出规律,构架知识体系。
三、教学设计
1.课题
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2.课程标准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对课程标准的理解: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是以地球为中心事物,周围的太空环境,指的是整个宇宙,但“重点是太阳系”。要初步了解宇宙是什么?宇宙中有什么?静止还是运动?掌握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对这些了解、掌握后还要有条理地“描述”出来。
“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行星,而“普通”是指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共性,“特殊”是指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比较而具有的个性,“说明”是要说出理由,要体现理解的思维过程。“运用资料”则是对认知过程要求从感性材料再到理性认识,中间自然要有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过程。
3.设计理念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学生对于我们所身处的这个地球宇宙环境有所理解,根据所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对地球的地理环境有直观的印象,并引起其兴趣,积极主动地探讨地球的相关宇宙环境,并对初高中地理的衔接进行相关过渡。
外在教学资源运用:
①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象、表格字据等材料。
②补充晴朗夜晚的彩色星空图片。
学生认知规律的运用
①先提供感性的事实材料,后分析、比较、归纳理性结论、观点,再用结论、观点去组织、驾驭、解释事实材料,解决实际问题,即遵循“由‘地’导‘理’,又由‘理’解‘地’”的教学原则。
②创设问题情境,使课堂教学在问题探究、问题研讨活动中进行。
理解了课标,明确了设计理念,那对于一节课的探究学习教学设计也就不是难题了。
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反思:旧教材中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是直接呈现结论,而新教材没有给结论,而是较详细地给出支持结论的图、表、数据等材料,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材料,引导学生从材料中分析、推导出结论。结论由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体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这是新课程区别于旧课程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新教材的优点之一。
一、教学理论
(一)探究式教学理论
探究教学法和讲述教学法是不同的教学法。传统的讲述教学法是老师讲,学生被动的接受。而探究学习则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拥有充分的发表意见、讨论问题、操作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研究的过程,获得经验,体会学习到科学知识,科学态度与科学技能。它的特征有:
1.学生对自然事物与现象主动地去过观察,经过探求自然的过程获得科学知识。2.为了研究自然培养探求能力。3.有效形成主动认识自然的需求。4.培养探究未知自然的积极态度。5.经由探究活动而学的知识是科学知识而不是文字知识。
学生经由探究活动的过程,在脑海中一步步建构自己的概念体系。当越多的活动被学生探究,学生的学习态度会更积极,学生的科学方法层次越高,则越有信心探讨更多的自然现象,通过探究,获得乐趣,从而乐于学习。
(二)合作教学及启发式教学理论
启发式教学是教学实践中一个古老又新颖的课题。从孔子提出启发式教学至今2000多年的历史中,启发式教学日益展现出自身强大的功能。
“启发”、“举一反三”,最早源于孔子的经典性论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实行启发式必须有明确的要求,才能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其意思就是说,教师所讲解的东西学生不能理解,不能从已知的一点,去进行推论,由此及彼,触类旁通,那么就不应当再重复去教他了。启发式教学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孔子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就是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他是在与学生的讨论过程中,调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加深对问题的理解,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获得知识。
二、教学流程
(一)新课读图,提出问题
地理概念是自然界自然存在的事实的概述,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与地理现象相结合,地理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他是自然现象和社会的汇集,所以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读图能力的提高是地理学习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各种地理图表的提供,让学生从图中“悟道”。
(二)学生探讨,研究答案
针对提供的图表资料和文字资料,提出的合适的问题,由浅入深,徐徐善诱,引导学生自主探讨,小组内合作学习,最终得出小组总结答案。这种自我意识思维的发展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是最深刻的体验和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能形成更明确的思考问题方法,而不是死板的知识点。
在学生合作探讨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经验的限制会使学生的思维往往比较集中,很难发散思维。小组内部的合作至关重要,而在课堂上设计的问题难度要适中,教师要能随时做到指导。适度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
(三)教师总结,新知识点总结
对于学生的答案,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得出的结论往往会比较的零散,比较的细琐,可能延伸度不够,甚至偏离自然科学,这就要教师适时引导,对于学生的结论进行总结,得出规律,构架知识体系。
三、教学设计
1.课题
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2.课程标准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对课程标准的理解: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是以地球为中心事物,周围的太空环境,指的是整个宇宙,但“重点是太阳系”。要初步了解宇宙是什么?宇宙中有什么?静止还是运动?掌握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对这些了解、掌握后还要有条理地“描述”出来。
“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行星,而“普通”是指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共性,“特殊”是指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比较而具有的个性,“说明”是要说出理由,要体现理解的思维过程。“运用资料”则是对认知过程要求从感性材料再到理性认识,中间自然要有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过程。
3.设计理念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学生对于我们所身处的这个地球宇宙环境有所理解,根据所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对地球的地理环境有直观的印象,并引起其兴趣,积极主动地探讨地球的相关宇宙环境,并对初高中地理的衔接进行相关过渡。
外在教学资源运用:
①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象、表格字据等材料。
②补充晴朗夜晚的彩色星空图片。
学生认知规律的运用
①先提供感性的事实材料,后分析、比较、归纳理性结论、观点,再用结论、观点去组织、驾驭、解释事实材料,解决实际问题,即遵循“由‘地’导‘理’,又由‘理’解‘地’”的教学原则。
②创设问题情境,使课堂教学在问题探究、问题研讨活动中进行。
理解了课标,明确了设计理念,那对于一节课的探究学习教学设计也就不是难题了。
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反思:旧教材中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是直接呈现结论,而新教材没有给结论,而是较详细地给出支持结论的图、表、数据等材料,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材料,引导学生从材料中分析、推导出结论。结论由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体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这是新课程区别于旧课程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新教材的优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