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广泛收集和充分利用民族古文献,是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必由之路。进一步深入开展民族古文献与文化传承关系的研究,能为民族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寻找到新的平台;对民族古文献组织多学科的合作研究,能推动民族古文献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组织全国性的民间民族古文献调查和征集,建成数据化的综合资料库和文献检索系统,能为学术研究和交流提供资料基础。
关键词:民族古文献;文化传承;创新;继承
民族古文献是整个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历史变迁、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民族古文献有自己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民族古文献的内容中涵盖了包括文字、绘画、音乐、建筑、碑刻、雕塑、宗教等内容,充实和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例如敦煌文献的研究中关于文字、壁画、建筑等的内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意义,也才有了像季羡林、张大千那样著名的语言和绘画大师。
一、以文化传承为纽带,找准民族古文献研究的对象
文化传承就是对于传统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文化传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文化,而是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因此从这一理论出发,对民族古文献的认识与研究也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国少数民族古籍的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80年代走上正轨。历来民族古籍的研究主要以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为基准,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开辟了新道路。
1.古文字文献。在世界各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字的解读与研究对人类社会历史的深入探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民族古籍的研究对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认识以及对了解人类历史上业已消失的古代社会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以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少数民族古籍为例,敦煌发现的民族古籍文献中有于闻文、粟特文、契丹文、突厥文、藏文、西夏文、八思巴文、吐火罗文、波斯文、叙利亚文等大批的民族古文字。其中,诸多文字的发展演变对于研究民族文化发展以及历史变迁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然民族古文献中许多落后迷信的资料我们只能作为研究的资料客观的予以认识,不能拿着古文献去蛊惑人心,而要传承其文化要义中积极的优秀的部分,并将其继续继承和发扬。
另外,民族古文献对于国家疆域、领土主权等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从历史上讲,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或大或小的一定的活动区域,隋唐时期,西突厥人就游牧于天山以北,金山西南地帶。到了元、清两朝,蒙古族、满族入主中原,元太祖建立了横跨欧亚的蒙古大汗国、忽必烈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辽宋、西夏、吐蕃大理等国长期并立和相互争夺的局面,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版图,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到了康乾盛期,不仅有明确的疆域范围,而且有完整、稳定的地方行政制度,对巩固和确立中国的领土主权,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2.宗教类文献。民族古籍文献还包括宗教信仰和自然崇拜等少数民族宗教的起源、演变、各种宗教和教派等,如回鹘人佛教、摩尼教等的传入时间和途径、近代基督教、天主教在边疆少数民族的的传播等。这些都属于宗教文化的范畴。
3.社会经济类文献。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中包括种植业、养殖业、矿产业、加工业(工艺美术品、瓜果、花鸟鱼虫、旅游资源等)……这些经济类古籍文献都在当今社会生活文化中有所体现,这对如今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仍具有重要的价值。
4.自然科学类文献。少数民族对自然科学各学科中都有辉煌的建树,譬如像医药学、天文学、建筑学、冶炼学等,这些仍影响着现代人们的生活。
二、从不同学科的研究领域突破文献研究的瓶颈,寻找研究创新点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五万多件古代文献,可以说是上世纪我国最重要的文化发现。这批古文献保存了大量社会历史文献,对研究我国中古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民族、历史、社会、民俗、语言、文学、音乐、舞蹈及中西交通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十四史等传世历史典籍都是经过古代史家加工和剪裁的资料,由于政治等原因,很多在我们今天看来非常重要的信息都被过滤掉了。但敦煌文献则多为当时人的手稿和档案资料,可以向我们鲜活地展示古人的生产生活情景,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然而随着“敦煌学热”的发展,传统民族文献的研究只局限于对于文字句读的解读或是对于绘画艺术的研究,抑或是建筑风格的分析,而没有将这些学科进行整合,从文字、绘画和建筑所蕴含的内在精神去演绎或是构拟古代民族文化状貌的现象,同样民族文献中民族古文字句读的认识与探究也应该结合汉语语音句读的分析方法去破解或探索,有时常常会有新的突破和成果。
在少数民族文献整理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应该寻找更多的角度,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去突破前人未能解决的问题,探索并发现新的问题。例如西北沙漠地区出土的墓穴中的“干尸”以及附带的文字、绘画、日用品,与人类学、民族学、生态学等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些都需要研究者以更广阔的眼界去关注和认识,才能真正的挖掘出民族古文献中所蕴藏的丰富的内涵。
三、建设信息时代数据化的综合资料库及研究平台
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古籍文献虽有零星整理出版,但更多传世古籍已成绝版孤本。目前,我国古籍数字化工作的重心在汉文古籍方面,对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虽有涉及,但针对所有民族古籍文献数字化和数据库建设方面系统的研究成果较少。因此,在此背景下,深度开发整理民族古文献,需利用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建立民族古籍文献数据库。这不仅对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有着重要的文献保障作用,而且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进步,更有利于民族古籍文献资料的现代化管理及文献资料的保护利用。
在已有的学术成果基础上,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将民族古文献进行整理、扫描、文字识别与转换或录入,再以相应的软件,建立数据库,提供多种检索查询手段,以便在网上传输、共享。采用问答、问卷、观察、体验、统计、抽样调查等多种手段与方法,挖掘散佚化、民间化和隐秘性的民族古文献。例如随着研究的深入,历史文献只言片语的研究应该从综合的、宏观的角度做到更高的整合,使得文献的研究在整体上做到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这对民族古文献的保护和流传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四、结语
民族古籍多为写本,文本中存在大量俗体字、异体字,还有不少使用方音,因此,释读这些手写文字一方面需要查阅大量的工具书,另一方面更需要长期工作经验的积累。又由于民族文献大多残缺不全,整理者还要对很多没有名称、年代等的文书进行考证。可以说少数民族文献整理、释录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民族古文献的整理和研究进程虽然漫长又艰巨,但为了散播民族文化传播发展的种子,必须从多角度、更全面的层面,用更有效的途径使其生根发芽,枝繁叶茂,这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也是良好的契机。
参考文献:
[1]张公谨主编.《民族古籍研究》(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张公谨主编.《民族古文献概览》.民族出版社。
[3]杨锐明.《民族文献与图书馆学论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4]郝春文.《敦煌文献整理工程亲历记——兼谈全面整理研究敦煌社会历史文献的重要意义》.北京日报2004年5月31日。
作者简介:闫进芳(1990-)女,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2017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突厥、回鹘文献研究.
关键词:民族古文献;文化传承;创新;继承
民族古文献是整个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历史变迁、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民族古文献有自己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民族古文献的内容中涵盖了包括文字、绘画、音乐、建筑、碑刻、雕塑、宗教等内容,充实和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例如敦煌文献的研究中关于文字、壁画、建筑等的内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意义,也才有了像季羡林、张大千那样著名的语言和绘画大师。
一、以文化传承为纽带,找准民族古文献研究的对象
文化传承就是对于传统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文化传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文化,而是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因此从这一理论出发,对民族古文献的认识与研究也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国少数民族古籍的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80年代走上正轨。历来民族古籍的研究主要以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为基准,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开辟了新道路。
1.古文字文献。在世界各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字的解读与研究对人类社会历史的深入探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民族古籍的研究对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认识以及对了解人类历史上业已消失的古代社会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以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少数民族古籍为例,敦煌发现的民族古籍文献中有于闻文、粟特文、契丹文、突厥文、藏文、西夏文、八思巴文、吐火罗文、波斯文、叙利亚文等大批的民族古文字。其中,诸多文字的发展演变对于研究民族文化发展以及历史变迁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然民族古文献中许多落后迷信的资料我们只能作为研究的资料客观的予以认识,不能拿着古文献去蛊惑人心,而要传承其文化要义中积极的优秀的部分,并将其继续继承和发扬。
另外,民族古文献对于国家疆域、领土主权等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从历史上讲,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或大或小的一定的活动区域,隋唐时期,西突厥人就游牧于天山以北,金山西南地帶。到了元、清两朝,蒙古族、满族入主中原,元太祖建立了横跨欧亚的蒙古大汗国、忽必烈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辽宋、西夏、吐蕃大理等国长期并立和相互争夺的局面,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版图,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到了康乾盛期,不仅有明确的疆域范围,而且有完整、稳定的地方行政制度,对巩固和确立中国的领土主权,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2.宗教类文献。民族古籍文献还包括宗教信仰和自然崇拜等少数民族宗教的起源、演变、各种宗教和教派等,如回鹘人佛教、摩尼教等的传入时间和途径、近代基督教、天主教在边疆少数民族的的传播等。这些都属于宗教文化的范畴。
3.社会经济类文献。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中包括种植业、养殖业、矿产业、加工业(工艺美术品、瓜果、花鸟鱼虫、旅游资源等)……这些经济类古籍文献都在当今社会生活文化中有所体现,这对如今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仍具有重要的价值。
4.自然科学类文献。少数民族对自然科学各学科中都有辉煌的建树,譬如像医药学、天文学、建筑学、冶炼学等,这些仍影响着现代人们的生活。
二、从不同学科的研究领域突破文献研究的瓶颈,寻找研究创新点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五万多件古代文献,可以说是上世纪我国最重要的文化发现。这批古文献保存了大量社会历史文献,对研究我国中古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民族、历史、社会、民俗、语言、文学、音乐、舞蹈及中西交通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十四史等传世历史典籍都是经过古代史家加工和剪裁的资料,由于政治等原因,很多在我们今天看来非常重要的信息都被过滤掉了。但敦煌文献则多为当时人的手稿和档案资料,可以向我们鲜活地展示古人的生产生活情景,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然而随着“敦煌学热”的发展,传统民族文献的研究只局限于对于文字句读的解读或是对于绘画艺术的研究,抑或是建筑风格的分析,而没有将这些学科进行整合,从文字、绘画和建筑所蕴含的内在精神去演绎或是构拟古代民族文化状貌的现象,同样民族文献中民族古文字句读的认识与探究也应该结合汉语语音句读的分析方法去破解或探索,有时常常会有新的突破和成果。
在少数民族文献整理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应该寻找更多的角度,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去突破前人未能解决的问题,探索并发现新的问题。例如西北沙漠地区出土的墓穴中的“干尸”以及附带的文字、绘画、日用品,与人类学、民族学、生态学等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些都需要研究者以更广阔的眼界去关注和认识,才能真正的挖掘出民族古文献中所蕴藏的丰富的内涵。
三、建设信息时代数据化的综合资料库及研究平台
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古籍文献虽有零星整理出版,但更多传世古籍已成绝版孤本。目前,我国古籍数字化工作的重心在汉文古籍方面,对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虽有涉及,但针对所有民族古籍文献数字化和数据库建设方面系统的研究成果较少。因此,在此背景下,深度开发整理民族古文献,需利用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建立民族古籍文献数据库。这不仅对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有着重要的文献保障作用,而且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进步,更有利于民族古籍文献资料的现代化管理及文献资料的保护利用。
在已有的学术成果基础上,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将民族古文献进行整理、扫描、文字识别与转换或录入,再以相应的软件,建立数据库,提供多种检索查询手段,以便在网上传输、共享。采用问答、问卷、观察、体验、统计、抽样调查等多种手段与方法,挖掘散佚化、民间化和隐秘性的民族古文献。例如随着研究的深入,历史文献只言片语的研究应该从综合的、宏观的角度做到更高的整合,使得文献的研究在整体上做到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这对民族古文献的保护和流传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四、结语
民族古籍多为写本,文本中存在大量俗体字、异体字,还有不少使用方音,因此,释读这些手写文字一方面需要查阅大量的工具书,另一方面更需要长期工作经验的积累。又由于民族文献大多残缺不全,整理者还要对很多没有名称、年代等的文书进行考证。可以说少数民族文献整理、释录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民族古文献的整理和研究进程虽然漫长又艰巨,但为了散播民族文化传播发展的种子,必须从多角度、更全面的层面,用更有效的途径使其生根发芽,枝繁叶茂,这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也是良好的契机。
参考文献:
[1]张公谨主编.《民族古籍研究》(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张公谨主编.《民族古文献概览》.民族出版社。
[3]杨锐明.《民族文献与图书馆学论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4]郝春文.《敦煌文献整理工程亲历记——兼谈全面整理研究敦煌社会历史文献的重要意义》.北京日报2004年5月31日。
作者简介:闫进芳(1990-)女,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2017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突厥、回鹘文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