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鼓励和促进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近几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人数也确实在逐年增多,但在整个就业环境中所占比例仍然较低。文章分析了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比例偏低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措施教育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基层;就业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促进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例如对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国家代偿学费、住宿费及助学贷款,在同等条件下对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大学生优先录用为国家公务员、优先提干、优先录取为研究生等等,这些都是国家针对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采取的激励措施,近几年来,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人数也确实在逐年增多,但在整个就业环境中所占比例仍然较低,因此,需要对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进行分析,进一步对大学生加强教育和引导,促进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一、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比例偏低的原因
1.大学生没有形成服务基层的意识
传统的就业观念在大学生中仍起主导作用,“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农村一间房”的观念仍制约着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报纸、电视上经常出现某地方几百人、甚至上千人竞争一个公务员岗位的现象,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了相当优惠的政策,但是为大学生提供的基层就业岗位仍招不够人的情况。有些大学生宁愿选择在家闲着等着也不愿下到基层去,在大学生中没有形成服务基层的意识。
2.学校没有形成教育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系统工程
教育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大学生的日常政治思想教育出发,贯穿在大学生的整个教育、教学、实践过程当中,对大学生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家就业政策,认清就业形势,从而做出合适的就业定位。目前,尽管各高校也为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做了不少工作,但仍然存在着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起步晚,往往是到大学生临毕业前后才对学生进行到基层工作的宣传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滞后,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对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宣传不到位,学校有部分老师对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了解不全面、不深入、不透彻,因此在教育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工作政策宣传上缺乏全面性,对象引导上缺乏针对性,人才培养上缺乏系统性。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大学生平时没有形成服务基层的意识,在就业时又不能全面深入了解到基层就业的政策,认不清当前的就业形势,不能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从而使得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比例仍然偏低。
3.社会没有形成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风气
基层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相对比较艰苦,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工资待遇比较低,发展机会少,工作转换难,一些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及时等因素造成了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就业,有些去了基层的同学也把到基层就业看成是不得已的选择,部分大学生和家长的就业观念不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就业期望值高,社会上没有形成一种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风气。
二、采取针对性措施教育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1.学校要强化大学生服务基层的意识
学校应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各种活动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帮助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调整就业期望值,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使大学生认识到走向基层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不仅可以大有作为,而且可以大有收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就业中的几个关系,要把个人愿望与社会现实需要相结合,就业中不求一步到位,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与其在城里失业,不如到基层就业”的科学就业观;要立足基层不求舒适求发展,要让大学生认识到基层就业是新历史时期青年的最好选择之一,基层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服务人民、报效祖国、施展才干的广阔舞台,在基层可以磨练意志,增长才干,锻炼自我。事实证明许多干出成绩的所谓成功人士都有基层工作的经历,无数事实也表明,青年学生只有把个人追求同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学校要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使大学生了解基层、认识基层,形成服务基层的意识。
2.学校要全方位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一个人意识观念的形成不是短期形成的,需要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因此要使大学生形成服务基层的意识,必须从低年级做起,通过入学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等使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自觉形成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观念,为大学生毕业时走向基层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学校要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以市场为导向,树立科学发展观,培养基层发展需要的人才。学校应积极探索教学内容的改进,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力求以拓展学生知识面为目的,增强学生在应用、操作和技能等方面的实际能力,为大学生毕业时到基层工作奠定坚实基础,更好的为基层服务,创造和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学校应把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长期性、多样性、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从事教学实践、专业学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广泛的社会实践,让学生深入实际,深入社会,服务社会,锻炼大学生基层工作的实际能力。
学校应加强就业指导,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国家和地方政府为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作为学校老师要全面深入领会这些政策,通过主题班会、专题讲座、校园广播与网络等各种方式,引导和鼓励学生树立多元化的就业理念,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面向基层就业就是为学生建功立业提供了机会和条件,鼓励学生在基层工作岗位上积累经验,完善自己,逐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3.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良好氛围
大学生是社会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和接班人,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有利于青年人的健康成长和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的结构,有利于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因此,国家需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到基层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改善到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在职称评定、提干、考研等方面给予更多照顾,激励更多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基层单位和学生之间的桥梁,“走出去,请进来”,一方面引导大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基层,使同学们熟悉基层,进而培养同学们对基层的感情;另一方面邀请基层单位到学校作报告,介绍基层的现状、未来的发展前景,同时邀请在基层做出成绩的校友到学校给学生们讲他们的亲身经历与体会,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激励在校学生奋发努力,立志服务基层,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基层对人才的渴求和美好的发展前景,营造大學生愿下基层、乐下基层建功立业的氛围。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不仅需要社会、学校的支持,更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因此学校在转变学生就业观念的同时要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转变家长的就业观念,调整家长的就业期望值,支持学生到基层锻炼提高发展,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营造出大学生乐下基层就业的良好氛围。
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面向基层就业是当代青年学生应有的志向和抱负,当代青年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勇于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磨炼意志,增长才干,为社会和组织做出贡献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建庄,王爱群,李春英.大学生就业创业导论[M].河南出版集团,2007.
[2]杨振斌,冯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史永江.影响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原因和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6).
【关键词】大学生;基层;就业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促进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例如对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国家代偿学费、住宿费及助学贷款,在同等条件下对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大学生优先录用为国家公务员、优先提干、优先录取为研究生等等,这些都是国家针对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采取的激励措施,近几年来,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人数也确实在逐年增多,但在整个就业环境中所占比例仍然较低,因此,需要对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进行分析,进一步对大学生加强教育和引导,促进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一、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比例偏低的原因
1.大学生没有形成服务基层的意识
传统的就业观念在大学生中仍起主导作用,“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农村一间房”的观念仍制约着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报纸、电视上经常出现某地方几百人、甚至上千人竞争一个公务员岗位的现象,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了相当优惠的政策,但是为大学生提供的基层就业岗位仍招不够人的情况。有些大学生宁愿选择在家闲着等着也不愿下到基层去,在大学生中没有形成服务基层的意识。
2.学校没有形成教育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系统工程
教育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大学生的日常政治思想教育出发,贯穿在大学生的整个教育、教学、实践过程当中,对大学生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家就业政策,认清就业形势,从而做出合适的就业定位。目前,尽管各高校也为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做了不少工作,但仍然存在着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起步晚,往往是到大学生临毕业前后才对学生进行到基层工作的宣传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滞后,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对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宣传不到位,学校有部分老师对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了解不全面、不深入、不透彻,因此在教育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工作政策宣传上缺乏全面性,对象引导上缺乏针对性,人才培养上缺乏系统性。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大学生平时没有形成服务基层的意识,在就业时又不能全面深入了解到基层就业的政策,认不清当前的就业形势,不能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从而使得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比例仍然偏低。
3.社会没有形成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风气
基层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相对比较艰苦,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工资待遇比较低,发展机会少,工作转换难,一些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及时等因素造成了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就业,有些去了基层的同学也把到基层就业看成是不得已的选择,部分大学生和家长的就业观念不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就业期望值高,社会上没有形成一种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风气。
二、采取针对性措施教育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1.学校要强化大学生服务基层的意识
学校应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各种活动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帮助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调整就业期望值,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使大学生认识到走向基层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不仅可以大有作为,而且可以大有收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就业中的几个关系,要把个人愿望与社会现实需要相结合,就业中不求一步到位,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与其在城里失业,不如到基层就业”的科学就业观;要立足基层不求舒适求发展,要让大学生认识到基层就业是新历史时期青年的最好选择之一,基层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服务人民、报效祖国、施展才干的广阔舞台,在基层可以磨练意志,增长才干,锻炼自我。事实证明许多干出成绩的所谓成功人士都有基层工作的经历,无数事实也表明,青年学生只有把个人追求同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学校要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使大学生了解基层、认识基层,形成服务基层的意识。
2.学校要全方位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一个人意识观念的形成不是短期形成的,需要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因此要使大学生形成服务基层的意识,必须从低年级做起,通过入学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等使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自觉形成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观念,为大学生毕业时走向基层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学校要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以市场为导向,树立科学发展观,培养基层发展需要的人才。学校应积极探索教学内容的改进,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力求以拓展学生知识面为目的,增强学生在应用、操作和技能等方面的实际能力,为大学生毕业时到基层工作奠定坚实基础,更好的为基层服务,创造和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学校应把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长期性、多样性、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从事教学实践、专业学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广泛的社会实践,让学生深入实际,深入社会,服务社会,锻炼大学生基层工作的实际能力。
学校应加强就业指导,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国家和地方政府为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作为学校老师要全面深入领会这些政策,通过主题班会、专题讲座、校园广播与网络等各种方式,引导和鼓励学生树立多元化的就业理念,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面向基层就业就是为学生建功立业提供了机会和条件,鼓励学生在基层工作岗位上积累经验,完善自己,逐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3.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良好氛围
大学生是社会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和接班人,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有利于青年人的健康成长和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的结构,有利于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因此,国家需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到基层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改善到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在职称评定、提干、考研等方面给予更多照顾,激励更多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基层单位和学生之间的桥梁,“走出去,请进来”,一方面引导大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基层,使同学们熟悉基层,进而培养同学们对基层的感情;另一方面邀请基层单位到学校作报告,介绍基层的现状、未来的发展前景,同时邀请在基层做出成绩的校友到学校给学生们讲他们的亲身经历与体会,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激励在校学生奋发努力,立志服务基层,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基层对人才的渴求和美好的发展前景,营造大學生愿下基层、乐下基层建功立业的氛围。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不仅需要社会、学校的支持,更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因此学校在转变学生就业观念的同时要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转变家长的就业观念,调整家长的就业期望值,支持学生到基层锻炼提高发展,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营造出大学生乐下基层就业的良好氛围。
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面向基层就业是当代青年学生应有的志向和抱负,当代青年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勇于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磨炼意志,增长才干,为社会和组织做出贡献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建庄,王爱群,李春英.大学生就业创业导论[M].河南出版集团,2007.
[2]杨振斌,冯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史永江.影响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原因和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