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我国对农村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校舍安全工程、“全面改薄”计划、解决大班额问题、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等依次实施;学前振兴、高中教育阶段普及攻坚等计划全面落实。大量教育资金投入农村义务教育,使得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要求与财务队伍薄弱之间的矛盾凸显。本文从农村中小学校财务管理当前存在的个人层面、机制层面、环境层面等三方面缺陷入手,分析其深层次原因,提出了加强农村中小学财务队伍建设,推进教育资源合理有效利用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财务人员;财务管理;队伍建设
农村中小学财务人员队伍建设关乎国家教育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影响农村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当前农村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自2002年,我国在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加大投入,并要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中小学财务工作,对农村中小学经费逐步实行“校财局管”。通过建立和完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规范资金使用,严肃财经纪律,严格按预算办理各项支出,确保经费使用的规范、安全和有效。但基层通过调研发现,由于农村中小学对财务队伍建设重视程度不够,长期存在财务人员能力素质、培训激励机制等方面不足,形成了个人层面、机制层面、环境层面三大缺陷,造成结算中心与学校对账与结账不及时,财务处理滞后,影响领导准确决策和教育经费管理及使用效益。
一、农村中小学财务队伍现状及原因分析
农村中小学作为纳入机构编制管理的法人事业单位,应当实行独立核算。虽然县局专门成立了会计集中核算中心,集中处理各单位账务,但是大量的具体工作还需要报账员依规操作、准确处理。因此,农村教育财务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做好农村教育经费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目前,平阴县共有18处农村中小学,39处农村公办幼儿园。现有学校财务人员(报账员)67人。其中,专职5人,兼职62人;财务人员的年龄结构:50岁以上20人,35-50岁28人,35岁以下19人;担任财务工作年限:1-5年20人,5-10年30人,10年以上17人;专业及学历情况:大学及以上35人,专科23人,中专及以下9人。
从调研情况看,我县农村教育财会队伍建设离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和推进农村教育经费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突出表现为3个层面的欠缺:
1.农村中小学财会人员个人能力层面欠缺
(1)资质欠缺。财务人员大多半路出家,非专业人员。农村中小学财务人员大都是学校领导从一线教师中选定,对学校经费进行管理。这些由教师转为会计的人员,虽然专业技术层次较高,但是会计专业业务能力欠缺,且年龄普遍偏大。平阴县中小学会计及相关专业为0人,50岁以上占30%。并且,按照《会计法》规定,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农村教育财务人员绝大多数没有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直接造成农村教育财务会计人员违法从业。平阴县中小学会计人员具备会计从业资格6人,会计系列职称资格0人。
(2)能力欠缺。财务人员制度意识较弱,工作吃力。财务人员的来源决定了专业素质,由于普遍缺少正规专业培训,因而会计基础薄弱,不熟悉财务制度,其财务管理知识及会计业务知识绝大多数来源于前任财务人员的言传或同行间的交流。对于学校票据真实性和合法性,甚至票据手续是否齐全,都不会审查。更有甚者不会操作电脑,无法独立处理财务业务,只能频繁往返学校与结算中心,既耽误报账时间影响工作效率,又因经费报销不及时影响使用效益。
(3)稳定性欠缺。财务人员待遇较差,变动频繁。当前学校绩效考核,以主要学科的教育、教学成绩作为个人成绩的量化指标。财务人员往往从事非主要学科的教学,成绩不好量化,兼任的财务工作更是“隐性”工作,经常加班也见不到明显成绩,绩效报酬较低。在评优、评先、职称晋升方面也得不到认可,导致年轻人不愿意做此项工作,即使干上也想方设法尽快调整,大多数年龄偏高的人员又不适于从事报账工作,造成报账员经常更换。
2.农村中小学财务队伍建设机制层面欠缺
(1)缺完善的监管机制。报账制学校普遍没建立完备的内控制度,学校领导忽视对财务監督管理,个别报账员不按规定财务程序办事,不敢坚持原则,不能对财务实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在落实财会制度方面存在着票据管理手续不齐全、经费使用程序不规范、会计档案资料不完整等问题。由于实行“校财县管”,造成县级相关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对农村学校的监管重视不够,缺乏实质性的指导检查。
(2)缺有效的培训机制。首先,对会计培训的重视度不够。部分农村学校领导认为报账工作是会计个人的事,账务处理是县里的事,与自己学校无关,更与个人发展无关。不愿意安排人员参加专门会计培训,甚至随便安排人员代替应付了事。大多数报账员认同财务工作是兼职临时性工作,对通过会计培训提高自身素质不积极,缺乏基本的会计法律意识和学习热情。有的参加培训,也是应付了事,致使会计培训的质量和效果不佳,整体素质难以提高。其次,会计培训的针对性不强。会计培训往往局限于财务人员而忽视单位领导,特别是对报账制单位来说,对单位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的基本财务法律知识培训要比单纯培训报账员要重要,加强他们的财经纪律意识和会计法制观念是做好农村学校财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目前的会计培训往往是全县统一进行,没有专门的针对报账制单位的培训教材,培训内容不实用,无法真正解决基层报账员的实际操作问题,致使培训效果不佳、流于形式。
(3)缺激励性的评价机制。因为学校的主业是教学,所以每个学校都有一整套评价和激励教学的机制。但对于会计工作,没有行之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通过调研发现,各学校每年只有对教师业务能力的评价,缺乏对会计人员专业能力的评价。
3.农村中小学财务队伍建设环境层面欠缺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财务人员;财务管理;队伍建设
农村中小学财务人员队伍建设关乎国家教育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影响农村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当前农村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自2002年,我国在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加大投入,并要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中小学财务工作,对农村中小学经费逐步实行“校财局管”。通过建立和完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规范资金使用,严肃财经纪律,严格按预算办理各项支出,确保经费使用的规范、安全和有效。但基层通过调研发现,由于农村中小学对财务队伍建设重视程度不够,长期存在财务人员能力素质、培训激励机制等方面不足,形成了个人层面、机制层面、环境层面三大缺陷,造成结算中心与学校对账与结账不及时,财务处理滞后,影响领导准确决策和教育经费管理及使用效益。
一、农村中小学财务队伍现状及原因分析
农村中小学作为纳入机构编制管理的法人事业单位,应当实行独立核算。虽然县局专门成立了会计集中核算中心,集中处理各单位账务,但是大量的具体工作还需要报账员依规操作、准确处理。因此,农村教育财务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做好农村教育经费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目前,平阴县共有18处农村中小学,39处农村公办幼儿园。现有学校财务人员(报账员)67人。其中,专职5人,兼职62人;财务人员的年龄结构:50岁以上20人,35-50岁28人,35岁以下19人;担任财务工作年限:1-5年20人,5-10年30人,10年以上17人;专业及学历情况:大学及以上35人,专科23人,中专及以下9人。
从调研情况看,我县农村教育财会队伍建设离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和推进农村教育经费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突出表现为3个层面的欠缺:
1.农村中小学财会人员个人能力层面欠缺
(1)资质欠缺。财务人员大多半路出家,非专业人员。农村中小学财务人员大都是学校领导从一线教师中选定,对学校经费进行管理。这些由教师转为会计的人员,虽然专业技术层次较高,但是会计专业业务能力欠缺,且年龄普遍偏大。平阴县中小学会计及相关专业为0人,50岁以上占30%。并且,按照《会计法》规定,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农村教育财务人员绝大多数没有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直接造成农村教育财务会计人员违法从业。平阴县中小学会计人员具备会计从业资格6人,会计系列职称资格0人。
(2)能力欠缺。财务人员制度意识较弱,工作吃力。财务人员的来源决定了专业素质,由于普遍缺少正规专业培训,因而会计基础薄弱,不熟悉财务制度,其财务管理知识及会计业务知识绝大多数来源于前任财务人员的言传或同行间的交流。对于学校票据真实性和合法性,甚至票据手续是否齐全,都不会审查。更有甚者不会操作电脑,无法独立处理财务业务,只能频繁往返学校与结算中心,既耽误报账时间影响工作效率,又因经费报销不及时影响使用效益。
(3)稳定性欠缺。财务人员待遇较差,变动频繁。当前学校绩效考核,以主要学科的教育、教学成绩作为个人成绩的量化指标。财务人员往往从事非主要学科的教学,成绩不好量化,兼任的财务工作更是“隐性”工作,经常加班也见不到明显成绩,绩效报酬较低。在评优、评先、职称晋升方面也得不到认可,导致年轻人不愿意做此项工作,即使干上也想方设法尽快调整,大多数年龄偏高的人员又不适于从事报账工作,造成报账员经常更换。
2.农村中小学财务队伍建设机制层面欠缺
(1)缺完善的监管机制。报账制学校普遍没建立完备的内控制度,学校领导忽视对财务監督管理,个别报账员不按规定财务程序办事,不敢坚持原则,不能对财务实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在落实财会制度方面存在着票据管理手续不齐全、经费使用程序不规范、会计档案资料不完整等问题。由于实行“校财县管”,造成县级相关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对农村学校的监管重视不够,缺乏实质性的指导检查。
(2)缺有效的培训机制。首先,对会计培训的重视度不够。部分农村学校领导认为报账工作是会计个人的事,账务处理是县里的事,与自己学校无关,更与个人发展无关。不愿意安排人员参加专门会计培训,甚至随便安排人员代替应付了事。大多数报账员认同财务工作是兼职临时性工作,对通过会计培训提高自身素质不积极,缺乏基本的会计法律意识和学习热情。有的参加培训,也是应付了事,致使会计培训的质量和效果不佳,整体素质难以提高。其次,会计培训的针对性不强。会计培训往往局限于财务人员而忽视单位领导,特别是对报账制单位来说,对单位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的基本财务法律知识培训要比单纯培训报账员要重要,加强他们的财经纪律意识和会计法制观念是做好农村学校财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目前的会计培训往往是全县统一进行,没有专门的针对报账制单位的培训教材,培训内容不实用,无法真正解决基层报账员的实际操作问题,致使培训效果不佳、流于形式。
(3)缺激励性的评价机制。因为学校的主业是教学,所以每个学校都有一整套评价和激励教学的机制。但对于会计工作,没有行之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通过调研发现,各学校每年只有对教师业务能力的评价,缺乏对会计人员专业能力的评价。
3.农村中小学财务队伍建设环境层面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