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三甲医院2015—2017年抗菌类西药临床应用不良反应探究

来源 :临床军医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w6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抗菌类西药在临床应用中产生的不良反应状况及特点,旨在为临床抗菌类西药用药提供可靠参考。方法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应用抗菌药物的62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其不良反应报告,分析抗菌类西药在临床应用中产生的不良反应状况及特点。结果 629例患者中,151例因使用抗菌药物出现不良反应,占24.0%。其中,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0岁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使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而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别的抗菌类西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给药产生的不良反应明显高于其他给药途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不良反应以消化道系统损害与皮肤反应为主要临床表现。结论应用抗菌药物时,要加强对老年患者的监测,减少静脉给药途径,做到合理用药、安全用药。
其他文献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tis obliterans TAO)简称脉管炎,是以中、小动脉为主的慢性动脉闭塞性炎症.病变主要累及四肢远端的中、小动脉及伴行静脉和浅静脉,血管壁全层呈
1临床资料例1,患者男性,67岁。因间断腹胀、乏力2年,加重伴尿少1周,乘坐飞机5 h就诊。既往多次CT、胃镜、化验等检查诊断: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食管静脉曲张。入院2 h
顽固性口疮为临床常见病症,以口腔粘膜(多在唇、舌、颊及齿龈部位)出现黄白色如豆大、表浅的小溃疡点,疼痛或饮食刺激时疼痛为特征.笔者根据其病机病证的不同,采取"同病异治"
1993年10月~2004年12月,笔者运用自拟止咳化痰汤治疗小儿支气管炎、气管炎患者96例,获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我院2008年至2010年收治尿毒症自发性肾破裂5例,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全部5例中,男2例,女3例;平均年龄(65.6&#177;13.9)岁;左肾破裂3例,右肾破裂2例;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
目的探讨ST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浆中趋化因子CCL2水平与1年内发生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10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冠心病监护病房收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表观遗传学逐渐成为肿瘤诊断及预后评估领域的热点。基因甲基化是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的表观遗传学因素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1]。DNA甲基化主要因为在DNA甲基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属中医痹证、瘘证、阙证等范畴.本病常见而多发,且无特效治疗方法,目前除手术治疗外,以手法、牵引、推拿、针灸等综合治疗为主,单纯用中药制剂治疗者
患者,男性,71岁,因维持性血液透析10年、间断左前臂肿胀半年加重2月余入院;左腕部内瘘使用10年,血液透析期间血流充足通畅.查体:BP160/90 mm Hg,心肺无异常,左腕部内瘘震颤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