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綎《诗余图谱》研究

来源 :文学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ltg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綎《诗余图谱》在明代已知至少有六种刊本,台北"国家图书馆"所藏明嘉靖十五年丙申(1536)刊本为初刻本。此本对认知《诗余图谱》原貌有不可替代之作用。其中既有过去少见提及的张綎自序,且卷首"凡例"及正文中附识之语后来各本亦多有删改。据此本可知张綎原计划与《诗余图谱》三卷相配的还有简谱式《后集》四卷。张綎对词体格律的探索远比后人囫囵想象的要深入具体。《诗余图谱》所选二百二十三首例词中有一百一十二首被二百余年后的《康熙词谱》选作例词;凡一调多词者每首词皆代表一种不同的体式。清初以来的词学批评家因为很少看到"嘉靖本",往往把王象晋"重刻本"等所犯错误算在张綎头上。
其他文献
《校笺》曰:“《新书》卷五八《艺文志》二著录窦群《史记名臣疏》三十四卷。《旧传》云.‘学春秋于啖助之门人卢庇者,著书三十四卷,号《史记名臣疏》。’当即此书。群诗《中牟县经鲁公庙》注云:‘尝修名臣略,系司徒公。’则此书亦收唐人事迹。”(第235页)细参储先生之意,当谓群诗中“鲁公”为唐人,当揖“坝鲁公”,即指颜真卿。然事实并非如此。
立法、行政与司法三权分立理论目前仍是现代代议制民主的基础。它由孟德斯鸠创立,取代了早先的混合宪制理论。后者可以追溯至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波利比乌斯,其核心主张是,世界上存在三种宪制:君主制、寡头制和民主制,而当来自三种宪制的各种制度混合在一起时。制度之闽就会相互作用,影响国家的立法、执法与司法等全部职能。文章认为,今天,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说存在太多例外,已经漏洞百出,成为理解现代民主结构的障碍而非助力。因此,有必要恢复混合宪制,从而纠正“西方国家就是纯粹的民主制”和“民主就是由人民统治”这两个流行的观念。
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曾把西方民主体系归结成三种类型。文章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拓展,讨论了协扣式民主概念,并从亚文化中的精英关系、亚文化中的大众关系、亚文化中的精英与大众关系三个方面探讨了促进协和式民主的若干因素。通过区分离心民主与向心民主,文章进一步明确了协和式民主政治的特征。
文章考察了当前背景下政府对地方民众公共品需求偏好的响应能力,利用1998~2008年期间的公共支出样本值测算了中国地方公共支出偏差指数,并引入不同选区人大代表指标作为民主参与的工具变量,以此体现政府响应能力。实证结果发现,财政分权、民主参与和公共品供需偏差三个变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内生关联;分权体制导致了政府公共品供给扭曲,而民主参与则部分抵消了公共品供需偏差。
《朝鲜王朝实录》记载了“己巳”年奇大升的进言,其中提到了《三国志演义》。这证明隆庆三年之前,《三国志演义》已在朝鲜境内流传。现存朝鲜翻刻本《三国志演义》的底本是周曰校刊本甲本,“丁卵”年刊刻于济州岛。“丁卵”即隆庆元年。这证明周曰校刊本甲本刊刻于嘉靖年间。嘉靖壬午本张尚德引言署年“壬午”,而朝鲜翻刻本(周曰校刊本甲本)张尚德引言署年却是“壬子”。这可能不是讹误,而是出于有意的改动,以表明刊刻的年份。若然,则周曰校刊本甲本可能刊刻于嘉靖三十一年。
李世熊《画网巾先生传》,顺治九年写就部分文字,顺治十四年完成全部初稿,康熙九年到十四年刊行传世,而戴名世文字康熙四十年才“写作”,康熙四十一年才刊行传世。清初以降,该传以旷世奇文一直辗转流传,皆源出李氏而非戴氏,凡提到作者亦皆指为李氏而非戴氏。以上史实与文字本身的美学和历史内涵对照表明,戴氏文字实为对李氏同题同事传记相当拙劣的篡窃改写。
农户行为具有多重目标。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追求收入最大化成为农户经营的主要目标。对贫困地区农户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由于不能够从小规模的农业生产中获取足够多的收入来改善自身的生活条件,贫困地区农户从事非农生产活动的现象非常普遍,非农活动进而影响了农户在农业生产领域中的资源配置。随着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多和非农收入比例的提高,样本农户专业化生产没有得到发展,农业生产投入的积极性并没有随之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因此,在目前资源和制度条件下,非农化过程很难有效提升贫困地区农业部门的效率。
在中小企业面临“三荒两高”和企业家逃债潮背景下,民营经济需通过创新发展以实现稳健发展。为了充分研讨中国民营经济如何破除发展困境、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融合发展,
《文学遗产》网络版自2009年4月创刊,设有“新作首刊”、“论文选萃”、“前沿探索”、“名家学境”、“学术随笔”、“域外汉学”、“文献辑录”、“学术信息”等栏目,目前采取双月刊形式,每单月月底出刊,2009年度共出版四期,引起了学界较为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国际决策者往往把绿色增长、能效提高、清洁能源技术和可持续发展视作互补的目标。文章认为,全球生态系统退化和损失,意味着这个世界在继续面临着生态稀缺性问题的日益严重——即当这些系统被用于人类目的和行为时,其重大的收益或“服务”所遭受的损失——绿色增长就将无力确保可持续经济发展。克服这个问题,需要面临进一步的可持续性和融资的挑战。可持续性的挑战是指解决一系列市场、政策和制度失灵的问题,这些失灵妨碍人们认清这种稀缺性的经济意义。融资的挑战是指弥合这二者的差距,其一为人类从生态系统中得到的全球收益,其二为我们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