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花儿流行于我国西北甘肃、青海和宁夏毗连的广大地区,是回族、汉族、东乡族、土族、撒拉族和保安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山歌形式。本文运用分析法等,从旋律、歌词等方面分析这首歌的艺术特点,从而对歌曲有进一步的理解。
【关键词】:花儿;音乐特点;演唱特点
一、歌词分析
1、歌曲中衬词的运用
(1)从歌词中,我们可以看出《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歌词比较有层次感,如“高山—平川”、“平川—牡丹”,表现了极为丰富的想象力,采用了由高及低、由大及小的艺术创作手法。
(2)歌词中还采取了以物拟人的艺术手法,把“牡丹”喻为“少女”,塑造了一个对心中恋人爱慕而又无法接近的矛盾心情,以及对美好生活无限向往的“少年”形象。
(3)歌词分上、下两句形式。上句“上去高山望平川”,下句“平川有一朵牡丹”采取了民间格律诗装饰、扩充的作用。乐段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为“头尾齐式”乐句悠扬宽长,起伏度大,共四句歌词,每句三至四顿前两句写景,第一句“上去高山望平川”。苍茫寥廓,气度恢弘非凡,使人眼前浮现了站在高山之上,遙望开阔的平原的情景;后两句点题抒情词意含蓄,让人有荡气回肠之感。而其中歌词有着非常多的衬词,衬词使用频繁,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它的艺术手法之一。装饰性的衬词、衬句镶嵌在正词的字里行间,使唱词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大部分衬词出现在曲调的弱拍位置,与正词的音调形成了强弱起伏的旋律线,相辅相成、谐和流畅。在这首曲令的中间部分,出现了插腰衬句,“哎咳呀望平(了)川呀”,这种歌词形式被称为“两担水”或“折断腰”,即在“头尾齐”式的每对上、下句之间,加上一个三至五字的半截句,衬词造成乐句的内部扩充,是扩展曲调和过渡、连接上下乐句的主要手段,起了交代、连贯、衔接的作用,使得故事情节更加清晰。
2、即兴性
这首《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典型的民间音乐,而这种歌曲在当时的传播方法就是口传心授,歌唱者即兴表演,看到什么就唱什么,所以身边的任何事物都可能会被用进到歌曲中作为一种比喻,所以即兴性是这首歌的重要特征之一。
3、乡土性
乡土性也就是地方性和地域性。在当时的民族。文化的共同性之下,各地区的地理气候、自然生产条件、社会变迁、文化传统、方言语言等等都有不同的特色,人们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性格气质以及审美情趣也各有差异。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歌词很有地方性,具有方言特点。
二、旋律分析
这首“花儿”除了重复、摸进、移位等常用旋律发展手法外,还有各种旋律发展手法的综合运用。
(一)四度特性音程
这首“花儿”音调中最突出最有性格的特点,是四度音程的跳进,特别是向上的四度
跳进尤为重要。
1、四度上行跳进。是以商徵、羽商、徵宫、角羽等的上行跳进展开旋律,第一句开始连续地上行跳进具有很强的上冲力,使曲调较快地进入高亢明亮的高音区。
2、四度下行跳进。第二句这是上行跳进的逆动,力度减弱,配合花儿下乐句的下行收束,与前面部分的上行旋律线造成对比之势,也使旋律前呼后应,起落有致。
3、四度混合跳进。即四度上、下行的跳进相继出现,在旋律的开头和中间扩充句的高音区,较单纯的上、下行跳进更为频繁。四度上、下行跳进的运用,加剧了曲调的紧张度和矛盾冲突,使旋律左右逢源,跳荡起伏。
(二)音列级进
除四度外,基本音列、音阶上、下行的级进,在这首花儿中也表现的很重要。
1、上行级进。用音列、音阶的逐级上行发展旋律。如开始部分,曲调上面形成的直线式音列、音阶运动的趋势。
2、下行级进。是音列、音阶由上向下的逐级下落,多出现在高音延长音和旋律收束、小结的地方。下行级进出现在结尾,流畅平稳,结束感很强,也使情绪多变的低沉。
(三)跳进
五度以上的多种大跳,在这首“花儿”中给四度特性音程呐喊助威,为音列的级进和多次交替创造条件,跳进音程上下和大小的不同,产生的效果也各异。跳进的两音相距五度,多是调式主音的属音,下属音,也有调式音,常见的是徵商(52)、商羽(26),如上行五度多出现在句子之间,下行五度常在乐句中间,下行频繁、娴熟。
(四)同音进行
用同音的进行展开旋律,保留着地方语言向歌唱音调转化的诸多痕迹,揭示着“花儿”古老的歌种属性。虽然缺少起伏,但与级进、跳进等配合出现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同音进行出现在五声音阶,一般以徵、商、羽为常见,每半句的停顿都是同音片段。同音的长短、多少、音区的不同,使旋律平而不俗,特别是曲尾调式,主音的同音终止,限定着“花儿”独特的结尾,显示着同音进行的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五)音域
由于歌曲流行于黄河上游地区,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山大沟深,山川交错,故形成了旋律腔幅悠长,起伏度大,音程跳进频繁,节奏宽广、自由,延长音较多,音域宽广的特点,一般都在八度以上。
(六)节拍节奏
从节拍节奏方面看,这首曲子属于不匀称的节奏点(即散板自由节奏)这正是山歌歌唱形式的特点,所以这只曲调又有“三起三落”之称。从曲谱上看,旋律确定经历了多次由低向高和由高向低的运动。旋律音列分为三个层次:即fl为低音区,大多用于起腔;bl—f1为中音区,是基本抒唱音区;d2—c3为高音区,大多用于音乐抒咏。全曲为徵调式,骨干音是徵、商、羽音。旋律用连续的四度大跳后延长以及延长后又大落的手法,全曲共有三次。因此,有人也称此歌为“三起三落令”。使音乐有群峦层叠、连绵起伏的表现效果。
三、歌曲结构
这首歌采用四声徵调式,曲令采用了“商”、“徵”调式,在曲调进行中无论上行还是下行均以大音程和“四度”音程为多,使歌声在高亢豪爽中含有缠绵抒情之意。歌曲采用了“鱼咬尾”的音乐创作手法,曲的分句是上句停在高八度的微音上,下句落在低八度的徵音上;乐句的长度基本上是上、下句平均,结构比较规整。而歌词是上句长,下句短;上句长的原因是重复了句尾“望平川”三个字,使句幅扩展,而此处正是旋律下句的开始,这种旋律与歌词错位的结构在民间歌曲或创作歌曲中都实为罕见。歌曲为上、下两个乐句组成的单乐段结构,两句间有一个重复腔,加强了两句间的连接和音乐抒咏的性质。全曲采用西北民歌中的曲调形式,不断出现“2—5—6—1—2—5”典型音列,并以“2—5”这一四度音调为契机,推动音乐的进行,从而使旋律在高亢、刚健之中又带有抒情缠绵的风格特色。
四、演唱特点
《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歌曲是原生态山歌,以男声独唱的形式进行演唱。而其演唱的方法则运用了“苍音”唱法和“尖音”唱法两种唱法相结合,也叫做真、假声结合的唱法,也称之为“心音和头音腔”唱法。“心”指的是胸腔,“头”则指的是头腔和口腔。在演唱这首歌曲时,无论是头腔、鼻腔共鸣还是胸腔、口腔共鸣,都要做到上下贯穿,真假声转换自如,用这种方法演唱这首歌曲,能使歌声高亢、嘹亮、清脆、辽阔清晰,具有浓郁的田野风味和高原气息。而这首曲子除了这些基本功外还要运用一些专门演唱“花儿”的特殊技巧,比如说此歌中运用了滑音唱法中的软滑音唱法,一般用在结尾或开头处,多用衬词来开头,比如歌曲的最后一句。而演唱者的声乐表演是对这首作品的再度创作,必须准确的把握好歌曲的情感基調,歌唱者通过对词曲的理解,对歌词和旋律逐字、逐句和逐段进行细腻的分析最确才能表达出这首歌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文献:
【1】音乐欣赏教程【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 .
【2】音乐鉴赏【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3】中国民族音乐概论【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
【关键词】:花儿;音乐特点;演唱特点
一、歌词分析
1、歌曲中衬词的运用
(1)从歌词中,我们可以看出《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歌词比较有层次感,如“高山—平川”、“平川—牡丹”,表现了极为丰富的想象力,采用了由高及低、由大及小的艺术创作手法。
(2)歌词中还采取了以物拟人的艺术手法,把“牡丹”喻为“少女”,塑造了一个对心中恋人爱慕而又无法接近的矛盾心情,以及对美好生活无限向往的“少年”形象。
(3)歌词分上、下两句形式。上句“上去高山望平川”,下句“平川有一朵牡丹”采取了民间格律诗装饰、扩充的作用。乐段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为“头尾齐式”乐句悠扬宽长,起伏度大,共四句歌词,每句三至四顿前两句写景,第一句“上去高山望平川”。苍茫寥廓,气度恢弘非凡,使人眼前浮现了站在高山之上,遙望开阔的平原的情景;后两句点题抒情词意含蓄,让人有荡气回肠之感。而其中歌词有着非常多的衬词,衬词使用频繁,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它的艺术手法之一。装饰性的衬词、衬句镶嵌在正词的字里行间,使唱词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大部分衬词出现在曲调的弱拍位置,与正词的音调形成了强弱起伏的旋律线,相辅相成、谐和流畅。在这首曲令的中间部分,出现了插腰衬句,“哎咳呀望平(了)川呀”,这种歌词形式被称为“两担水”或“折断腰”,即在“头尾齐”式的每对上、下句之间,加上一个三至五字的半截句,衬词造成乐句的内部扩充,是扩展曲调和过渡、连接上下乐句的主要手段,起了交代、连贯、衔接的作用,使得故事情节更加清晰。
2、即兴性
这首《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典型的民间音乐,而这种歌曲在当时的传播方法就是口传心授,歌唱者即兴表演,看到什么就唱什么,所以身边的任何事物都可能会被用进到歌曲中作为一种比喻,所以即兴性是这首歌的重要特征之一。
3、乡土性
乡土性也就是地方性和地域性。在当时的民族。文化的共同性之下,各地区的地理气候、自然生产条件、社会变迁、文化传统、方言语言等等都有不同的特色,人们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性格气质以及审美情趣也各有差异。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歌词很有地方性,具有方言特点。
二、旋律分析
这首“花儿”除了重复、摸进、移位等常用旋律发展手法外,还有各种旋律发展手法的综合运用。
(一)四度特性音程
这首“花儿”音调中最突出最有性格的特点,是四度音程的跳进,特别是向上的四度
跳进尤为重要。
1、四度上行跳进。是以商徵、羽商、徵宫、角羽等的上行跳进展开旋律,第一句开始连续地上行跳进具有很强的上冲力,使曲调较快地进入高亢明亮的高音区。
2、四度下行跳进。第二句这是上行跳进的逆动,力度减弱,配合花儿下乐句的下行收束,与前面部分的上行旋律线造成对比之势,也使旋律前呼后应,起落有致。
3、四度混合跳进。即四度上、下行的跳进相继出现,在旋律的开头和中间扩充句的高音区,较单纯的上、下行跳进更为频繁。四度上、下行跳进的运用,加剧了曲调的紧张度和矛盾冲突,使旋律左右逢源,跳荡起伏。
(二)音列级进
除四度外,基本音列、音阶上、下行的级进,在这首花儿中也表现的很重要。
1、上行级进。用音列、音阶的逐级上行发展旋律。如开始部分,曲调上面形成的直线式音列、音阶运动的趋势。
2、下行级进。是音列、音阶由上向下的逐级下落,多出现在高音延长音和旋律收束、小结的地方。下行级进出现在结尾,流畅平稳,结束感很强,也使情绪多变的低沉。
(三)跳进
五度以上的多种大跳,在这首“花儿”中给四度特性音程呐喊助威,为音列的级进和多次交替创造条件,跳进音程上下和大小的不同,产生的效果也各异。跳进的两音相距五度,多是调式主音的属音,下属音,也有调式音,常见的是徵商(52)、商羽(26),如上行五度多出现在句子之间,下行五度常在乐句中间,下行频繁、娴熟。
(四)同音进行
用同音的进行展开旋律,保留着地方语言向歌唱音调转化的诸多痕迹,揭示着“花儿”古老的歌种属性。虽然缺少起伏,但与级进、跳进等配合出现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同音进行出现在五声音阶,一般以徵、商、羽为常见,每半句的停顿都是同音片段。同音的长短、多少、音区的不同,使旋律平而不俗,特别是曲尾调式,主音的同音终止,限定着“花儿”独特的结尾,显示着同音进行的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五)音域
由于歌曲流行于黄河上游地区,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山大沟深,山川交错,故形成了旋律腔幅悠长,起伏度大,音程跳进频繁,节奏宽广、自由,延长音较多,音域宽广的特点,一般都在八度以上。
(六)节拍节奏
从节拍节奏方面看,这首曲子属于不匀称的节奏点(即散板自由节奏)这正是山歌歌唱形式的特点,所以这只曲调又有“三起三落”之称。从曲谱上看,旋律确定经历了多次由低向高和由高向低的运动。旋律音列分为三个层次:即fl为低音区,大多用于起腔;bl—f1为中音区,是基本抒唱音区;d2—c3为高音区,大多用于音乐抒咏。全曲为徵调式,骨干音是徵、商、羽音。旋律用连续的四度大跳后延长以及延长后又大落的手法,全曲共有三次。因此,有人也称此歌为“三起三落令”。使音乐有群峦层叠、连绵起伏的表现效果。
三、歌曲结构
这首歌采用四声徵调式,曲令采用了“商”、“徵”调式,在曲调进行中无论上行还是下行均以大音程和“四度”音程为多,使歌声在高亢豪爽中含有缠绵抒情之意。歌曲采用了“鱼咬尾”的音乐创作手法,曲的分句是上句停在高八度的微音上,下句落在低八度的徵音上;乐句的长度基本上是上、下句平均,结构比较规整。而歌词是上句长,下句短;上句长的原因是重复了句尾“望平川”三个字,使句幅扩展,而此处正是旋律下句的开始,这种旋律与歌词错位的结构在民间歌曲或创作歌曲中都实为罕见。歌曲为上、下两个乐句组成的单乐段结构,两句间有一个重复腔,加强了两句间的连接和音乐抒咏的性质。全曲采用西北民歌中的曲调形式,不断出现“2—5—6—1—2—5”典型音列,并以“2—5”这一四度音调为契机,推动音乐的进行,从而使旋律在高亢、刚健之中又带有抒情缠绵的风格特色。
四、演唱特点
《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歌曲是原生态山歌,以男声独唱的形式进行演唱。而其演唱的方法则运用了“苍音”唱法和“尖音”唱法两种唱法相结合,也叫做真、假声结合的唱法,也称之为“心音和头音腔”唱法。“心”指的是胸腔,“头”则指的是头腔和口腔。在演唱这首歌曲时,无论是头腔、鼻腔共鸣还是胸腔、口腔共鸣,都要做到上下贯穿,真假声转换自如,用这种方法演唱这首歌曲,能使歌声高亢、嘹亮、清脆、辽阔清晰,具有浓郁的田野风味和高原气息。而这首曲子除了这些基本功外还要运用一些专门演唱“花儿”的特殊技巧,比如说此歌中运用了滑音唱法中的软滑音唱法,一般用在结尾或开头处,多用衬词来开头,比如歌曲的最后一句。而演唱者的声乐表演是对这首作品的再度创作,必须准确的把握好歌曲的情感基調,歌唱者通过对词曲的理解,对歌词和旋律逐字、逐句和逐段进行细腻的分析最确才能表达出这首歌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文献:
【1】音乐欣赏教程【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 .
【2】音乐鉴赏【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3】中国民族音乐概论【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