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子诊断是精准医学的核心之一,是实现精准医疗计划的重要手段,也是个体化医疗及精准医疗的关键技术。对于医学界而言,分子诊断尚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因此老百姓无疑更加陌生,甚至很多人从来都没听过这个名词。那么这一新技術到底能给百姓健康、疾病诊疗带来哪些切实的帮助?
● 它是一种什么样的诊疗手段?
所谓“分子诊断”,其实就是应用多种先进的分子生物学相关技术,对遗传物质的结构或表达水平,通过检测特定基因的存在、转录及表达异常,进而对人体状态和疾病做出诊断的一种方法。
“分子诊断”的核心是基于基因扩增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杂交、测序等技术。尤其是PCR技术的出现,推动了临床实验进入分子诊断时代。近二三十年来,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不断进步,包括一代测序、高通量测序和组学、质谱、芯片等技术的发展以及临床应用探索,为疾病标志物的寻找、临床应用提供了强劲技术支持。
分子诊断在临床实验医学中的应用,使越来越多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得到阐明,为临床医生对疾病的预测、诊断、治疗、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都提供了更为直接准确的依据。尤其是在感染性疾病和遗传性疾病中的应用最为广泛,在肿瘤性疾病中的应用也已成为热点。但广义的分子诊断的研究对象不仅限于基因,还包括基因表达产物生物大分子,例如蛋白质及其异常翻译后修饰。
● 它给临床诊断带来了哪些革命性的变革?
分子诊断学技术应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已彻底打破了常规的诊疗方式。具体来说,以往是将相同的诊疗方案应用于患有同一类疾病的患者,然后根据每个病人治疗情况的反馈和医生的个人经验进行诊疗方案的调整,以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而分子诊断则可以分析检测患者的分子特征或者“差异”,临床依据患者存在的这些“差异”进行针对性治疗。
例如:对某种特异性疾病的易感性差异、患者可能发生疾病的生物学和(或)预后的差异、对某种特异性治疗的反应性差异等,临床上可以依据这些“差异”,制订特定的治疗方案,实现个体化诊疗。因此,通过基因芯片、高通量测序等多种分子诊断技术,找到个体的这种差异或者特征、标签,将改变目前的疾病诊疗模式。那就是就诊个体量体裁衣的诊断和充分了解个体特点后的个体化医疗。
分子诊断,乃至精准医疗最终想要达到的目的是降低患者的疾病诊疗成本,减轻社会公共卫生负担。比如,临床患者用什么药、用多少剂量,传统的经验式用药时采用以一个标准,具体落到某个病人来讲,可能会碰到:用A药不行,换用B药,A、B都不行,再用C药……其结果是既占用了有限的医疗资源,又可能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但是,有了分子诊断之后,用药治疗模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在明确诊断的前提下,进行个性化治疗,依据是敏感还是耐药指导选择药物种类、药物剂量(个体代谢是快代谢型,还是慢代谢型),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这种个体化用药方式目前在肿瘤的化疗、抗凝药物、降血脂类药物,代谢类药物、精神类药物等领域都已经进入临床应用。
其次,分子诊断更注意个体基因差异,不仅对患者所患疾病可以做出判断,对表型正常的携带者或特定疾病的易感人群也可以做出预测。大家熟知的美国好莱坞影星安吉丽娜·朱莉与中国歌手姚贝娜,同样是乳腺肿瘤的患者,但两个人的结局却完全不同。朱莉通过早期的分子诊断,检测到易感基因,从而尽早将乳腺和卵巢进行了预防性切除,避免了进一步患病的可能;而姚贝娜则由于肿瘤发现时已经太晚,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因此,分子诊断技术的有效应用不仅可以预测或者早发现疾病,更可以做到个性化、精准性的治疗,从而大大改善了公众的健康状况,提高了公众的健康水平。
● 它是如何具体实施的?
分子诊断技术通常是采用被检测者的组织细胞(穿刺或手术标本、外周循环肿瘤细胞)、抗凝血,甚至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的组织等。但由于分子诊断技术的门槛高,只有具备资质的医疗机构或者实验室才能胜任。
● 它在我国临床上的应用现状如何?
近年来,国内的分子诊断技术取得了快速发展,国家投入了大量的科研经费,国内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水平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小,我国在相关领域也发表了越来越多的高影响因子论文。但是,目前临床转化应用现状难以满足实际临床需求。
这其中,人员及实验室资质、项目收费、报告规范解读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亟待解决。以全国医疗发展水平较高的上海为例,目前在上海也只有5家三甲医院具备肿瘤高通量测序分子诊断资质(国家卫计委试点单位),110家实验室具有从事临床基因扩增的资质。为此,我们呼吁相关部门重视学科发展,也呼吁同行积极普及分子诊断的知识,并争取为“由治疗转向预防”的人类卫生与健康的革命性转变提供有利条件。
(本刊特约记者 赵非一)
【相关链接】
体外诊断,是指在人体之外,通过对人体样本(血液、体液、组织等)进行检测而获取临床诊断信息,进而判断疾病或机体功能的产品和服务。体外诊断被称为“医生的眼睛”,诊断包括检测、分析,判断等环节,而检测是最开始的环节;体外诊断按检验方法分为四类,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和床旁检测(POCT)。
体外诊断经历了从实验生物学到分子生物学的转变,在生化诊断领域,技术已非常成熟,免疫诊断领域化学发光引领发展,而在分子诊断领域,基因芯片,DDPCR(微滴式数字PCR),第三代测序等技术百花齐放,分子诊断技术的不断涌现引领着体外诊断整个行业的发展。
● 它是一种什么样的诊疗手段?
所谓“分子诊断”,其实就是应用多种先进的分子生物学相关技术,对遗传物质的结构或表达水平,通过检测特定基因的存在、转录及表达异常,进而对人体状态和疾病做出诊断的一种方法。
“分子诊断”的核心是基于基因扩增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杂交、测序等技术。尤其是PCR技术的出现,推动了临床实验进入分子诊断时代。近二三十年来,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不断进步,包括一代测序、高通量测序和组学、质谱、芯片等技术的发展以及临床应用探索,为疾病标志物的寻找、临床应用提供了强劲技术支持。
分子诊断在临床实验医学中的应用,使越来越多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得到阐明,为临床医生对疾病的预测、诊断、治疗、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都提供了更为直接准确的依据。尤其是在感染性疾病和遗传性疾病中的应用最为广泛,在肿瘤性疾病中的应用也已成为热点。但广义的分子诊断的研究对象不仅限于基因,还包括基因表达产物生物大分子,例如蛋白质及其异常翻译后修饰。
● 它给临床诊断带来了哪些革命性的变革?
分子诊断学技术应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已彻底打破了常规的诊疗方式。具体来说,以往是将相同的诊疗方案应用于患有同一类疾病的患者,然后根据每个病人治疗情况的反馈和医生的个人经验进行诊疗方案的调整,以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而分子诊断则可以分析检测患者的分子特征或者“差异”,临床依据患者存在的这些“差异”进行针对性治疗。
例如:对某种特异性疾病的易感性差异、患者可能发生疾病的生物学和(或)预后的差异、对某种特异性治疗的反应性差异等,临床上可以依据这些“差异”,制订特定的治疗方案,实现个体化诊疗。因此,通过基因芯片、高通量测序等多种分子诊断技术,找到个体的这种差异或者特征、标签,将改变目前的疾病诊疗模式。那就是就诊个体量体裁衣的诊断和充分了解个体特点后的个体化医疗。
分子诊断,乃至精准医疗最终想要达到的目的是降低患者的疾病诊疗成本,减轻社会公共卫生负担。比如,临床患者用什么药、用多少剂量,传统的经验式用药时采用以一个标准,具体落到某个病人来讲,可能会碰到:用A药不行,换用B药,A、B都不行,再用C药……其结果是既占用了有限的医疗资源,又可能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但是,有了分子诊断之后,用药治疗模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在明确诊断的前提下,进行个性化治疗,依据是敏感还是耐药指导选择药物种类、药物剂量(个体代谢是快代谢型,还是慢代谢型),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这种个体化用药方式目前在肿瘤的化疗、抗凝药物、降血脂类药物,代谢类药物、精神类药物等领域都已经进入临床应用。
其次,分子诊断更注意个体基因差异,不仅对患者所患疾病可以做出判断,对表型正常的携带者或特定疾病的易感人群也可以做出预测。大家熟知的美国好莱坞影星安吉丽娜·朱莉与中国歌手姚贝娜,同样是乳腺肿瘤的患者,但两个人的结局却完全不同。朱莉通过早期的分子诊断,检测到易感基因,从而尽早将乳腺和卵巢进行了预防性切除,避免了进一步患病的可能;而姚贝娜则由于肿瘤发现时已经太晚,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因此,分子诊断技术的有效应用不仅可以预测或者早发现疾病,更可以做到个性化、精准性的治疗,从而大大改善了公众的健康状况,提高了公众的健康水平。
● 它是如何具体实施的?
分子诊断技术通常是采用被检测者的组织细胞(穿刺或手术标本、外周循环肿瘤细胞)、抗凝血,甚至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的组织等。但由于分子诊断技术的门槛高,只有具备资质的医疗机构或者实验室才能胜任。
● 它在我国临床上的应用现状如何?
近年来,国内的分子诊断技术取得了快速发展,国家投入了大量的科研经费,国内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水平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小,我国在相关领域也发表了越来越多的高影响因子论文。但是,目前临床转化应用现状难以满足实际临床需求。
这其中,人员及实验室资质、项目收费、报告规范解读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亟待解决。以全国医疗发展水平较高的上海为例,目前在上海也只有5家三甲医院具备肿瘤高通量测序分子诊断资质(国家卫计委试点单位),110家实验室具有从事临床基因扩增的资质。为此,我们呼吁相关部门重视学科发展,也呼吁同行积极普及分子诊断的知识,并争取为“由治疗转向预防”的人类卫生与健康的革命性转变提供有利条件。
(本刊特约记者 赵非一)
【相关链接】
体外诊断,是指在人体之外,通过对人体样本(血液、体液、组织等)进行检测而获取临床诊断信息,进而判断疾病或机体功能的产品和服务。体外诊断被称为“医生的眼睛”,诊断包括检测、分析,判断等环节,而检测是最开始的环节;体外诊断按检验方法分为四类,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和床旁检测(POCT)。
体外诊断经历了从实验生物学到分子生物学的转变,在生化诊断领域,技术已非常成熟,免疫诊断领域化学发光引领发展,而在分子诊断领域,基因芯片,DDPCR(微滴式数字PCR),第三代测序等技术百花齐放,分子诊断技术的不断涌现引领着体外诊断整个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