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实现全面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个性和人格。但与此教育理念相悖的却出现了边缘学生,边缘学生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巨大障碍,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如何解决边缘学生的转化问题,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就成为我国教育面临的难题。本文从边缘学生的概念、成因及其转化策略进行分析,为边缘学生的转化提供一些新的思考。
【关键词】:边缘学生;边缘学生成因;边缘学生转化策略
一、边缘学生的概念界定
边缘,相对于中心而言,处于主流以外的非主流发展区域。化,是一种方向,趋势。所谓“边缘化”是指,偏离主流发展方向的非主流、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在教育系统中学生也会出现边缘化的现象,学生也存在“中心群体和边缘群体”,部分学生边缘化也成为当前我国素质教育中面临的主要矛盾之一。
当前教育界对边缘学生认识存在诸多的说法,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定义。1、美国学者威廉认为边缘学生从五个标准进行界定:智商低;学习成绩差;父母的职业不是专门的职业;父亲没有中学毕业;母亲也没有中学毕业。[1]2、我国范国睿指出:边缘学生一般指的是那些缺乏促进学业成功的能力和背景的学生,也指那些在学校生活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2]陈广正认为:边缘学生是指那些性格孤僻、价值观偏激、远离群体、喜欢冷漠独处的由边缘心态导致的集体或者学习边缘个体。[3]
尽管说法不一,但本质是一致的。通过分析不难发现,此类学生大都学习成绩差、性格孤僻冷漠、远离主流群体、被学校和教师及同学孤立和忽视、游离于班集体之外的学生等。
二、边缘学生的形成原因
边缘学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同时边缘学生的形成原因也是诸多因素导致的,其形成主要可以从社会、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几个方便来分析。
(一) 学生自身因素
根据内外因辩证法来分析,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够起作用。那么,学生自身因素就在边缘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有些学生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可能先天大脑或者身体发育存在缺陷导致无法正常的生活、学习,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慢慢步入差生或问题学生的行列,久而久之被边缘化。另一方面,大部分的边缘学生是由于后天不良的学习习惯因素形成的,这些学生同样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与主流学习趋势背道而驰,渐渐被学校、老师、同学甚至家长所忽视,在其内心产生巨大的冲击,越挫越败,自暴自弃,最终沦为边缘学生。
(二)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也是边缘学生形成的催化剂,许多孩子受到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了边缘学生。比如有家庭教育方式和培养方式的不同而导致形成性格迥异的孩子,有的孩子沉默寡言、孤僻冷漠、自卑内向;有的孩子活泼外向、自信坚强、热爱群体活动;也有的父母双亲由于生活压力过大,终日忙于生计,导致孩子在关键时期因缺乏父母的管教、照顾和关爱而游离于亲情之外,内心孤独、情感无法及时宣泄从而产生身体和心理的问题,在身心无法全新投入的情况下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都是其沦为边缘学生的外在因素,这些因素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家庭。
(三)社会因素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市场经济思潮下急功近利的思想也渐渐渗透到教育当中,学校也渐渐失去其原来的功效。“读书无用论”,同样也充斥着教育,认为读书不一定会有高的产出,费时费力的思想导致有些家长和孩子轻视读书对人的一生带来的影响,这也是边缘学生形成的重要因素。社会道德水准也呈现出下滑趋势,学校不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象牙塔,在社会思潮的冲击下,学校德育工作在单打独斗的形势下也是力不从心,在边缘学生身上也呈现出了明显的时代特征。
(四)学校因素
不可否认,教师扮演者教书育人的健康形象,但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有利就有弊,学校也不例外。实际上,学校在边缘學生的形成中也扮演着重要的加工作用。现代教育思潮下,教师考核一个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是“分数加纪律”,如果一个孩子成绩好,同时又遵守纪律在老师眼中就是“好孩子、好学生”。相反,会被学校和老师以及同学视为班级里的害群之马,而学校的评价和考核机制更是加剧了这种唯成绩和纪律则优的铁律。因此造成学校和老师对成绩落后、经常违反纪律的学生恨铁不成钢,甚至体罚、心罚等现象时有发生,在经过几番“挽救”没有成功的情况下便是为无可救药,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严重影响这部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无形中进一步促进了这一部分学生沦为边缘学生。
三、边缘学生转化的应对策略
解决边缘学生的转化问题又是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这就需要多管齐下,综合各方面的力量系统性的解决。
(一)内因决定外因,从学生自身抓起
学生是边缘学生形成的原材料,对待边缘学生挽救比惩罚更重要,学生应该纠正自己的认识误区,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以长补短,勇敢的面对现实,积极面对生活、以良好健康的心态来投入到工作和学习当中,通过自身的努力来逐渐改善自己边缘学生的处境。
(二)教师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改变观念,转化边缘学生
爱,是教师最美的语言。教师要用自己足够的爱心、耐心对待自己的所有学生,不歧视、不漠视,拥有其自身的受教育权利;同时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和评价机制,使得教师拥有关爱边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学校还要转变其对学生和教师的考核和评价机制,改变其“分数加几率的”考核方式,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合法权利的前提下,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边缘学生实施帮扶措施。
(三)促进学校与家长之间有效沟通,携手共促边缘学生回归
学校和家庭本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连体婴儿,离开家庭教育、离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只谈学校教育就使得学校教育显得势单力薄。与每天面对数以百计学生的教师相比,对孩子的了解的程度远不及家长,因此,教师只有与家长积极配合,了解学生的性格以及在家的表现才能综合的加以分析,有效的寻找症结所在;从而,促进边缘学生的回归。
(四)强化学校与社区的沟通与协作,借助社会资源转化边缘学生
社会在边缘学生的形成过程中扮演者加工厂的角色,在教育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学校必须走出“象牙塔”,强化与社区的沟通与协作,尤其是一些仅仅依靠学校力量已难以轉化,出现违法乱纪甚至犯罪苗头行为的未成年人,更需要借助于社会资源和力量,齐抓共管,避免出现更加严重的后果。
边缘学生并不是从来就有,他们的形成也并不一定一蹴而就的。所以,教师要做的是给予这些学生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并用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作为今后的内在需要和价值行为的准则。也许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全面的和谐的发展的人,个性自由解放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参考文献: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陈广正.浅谈高校学生和谐人格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9(2).
[3]邱德峰.边缘学生的形成及转化策略[J].黔南民族师范学报,2013(1).
[4]李伟峰,刘成伟.边缘化学生概念之内涵及其解读[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1(3).
[5]陈爱忠.浅谈边缘学生占星心理辅导策略[J].西北医学教育,2007(12).
[6]欧清华.社会排斥与边缘学生群体的道德致弱[J].嘉应学院学报,2009(4).
[7]陈肖飞.“边缘学生”成因剖析及应对策略[J].教育研究,2014(10).
【关键词】:边缘学生;边缘学生成因;边缘学生转化策略
一、边缘学生的概念界定
边缘,相对于中心而言,处于主流以外的非主流发展区域。化,是一种方向,趋势。所谓“边缘化”是指,偏离主流发展方向的非主流、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在教育系统中学生也会出现边缘化的现象,学生也存在“中心群体和边缘群体”,部分学生边缘化也成为当前我国素质教育中面临的主要矛盾之一。
当前教育界对边缘学生认识存在诸多的说法,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定义。1、美国学者威廉认为边缘学生从五个标准进行界定:智商低;学习成绩差;父母的职业不是专门的职业;父亲没有中学毕业;母亲也没有中学毕业。[1]2、我国范国睿指出:边缘学生一般指的是那些缺乏促进学业成功的能力和背景的学生,也指那些在学校生活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2]陈广正认为:边缘学生是指那些性格孤僻、价值观偏激、远离群体、喜欢冷漠独处的由边缘心态导致的集体或者学习边缘个体。[3]
尽管说法不一,但本质是一致的。通过分析不难发现,此类学生大都学习成绩差、性格孤僻冷漠、远离主流群体、被学校和教师及同学孤立和忽视、游离于班集体之外的学生等。
二、边缘学生的形成原因
边缘学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同时边缘学生的形成原因也是诸多因素导致的,其形成主要可以从社会、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几个方便来分析。
(一) 学生自身因素
根据内外因辩证法来分析,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够起作用。那么,学生自身因素就在边缘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有些学生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可能先天大脑或者身体发育存在缺陷导致无法正常的生活、学习,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慢慢步入差生或问题学生的行列,久而久之被边缘化。另一方面,大部分的边缘学生是由于后天不良的学习习惯因素形成的,这些学生同样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与主流学习趋势背道而驰,渐渐被学校、老师、同学甚至家长所忽视,在其内心产生巨大的冲击,越挫越败,自暴自弃,最终沦为边缘学生。
(二)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也是边缘学生形成的催化剂,许多孩子受到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了边缘学生。比如有家庭教育方式和培养方式的不同而导致形成性格迥异的孩子,有的孩子沉默寡言、孤僻冷漠、自卑内向;有的孩子活泼外向、自信坚强、热爱群体活动;也有的父母双亲由于生活压力过大,终日忙于生计,导致孩子在关键时期因缺乏父母的管教、照顾和关爱而游离于亲情之外,内心孤独、情感无法及时宣泄从而产生身体和心理的问题,在身心无法全新投入的情况下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都是其沦为边缘学生的外在因素,这些因素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家庭。
(三)社会因素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市场经济思潮下急功近利的思想也渐渐渗透到教育当中,学校也渐渐失去其原来的功效。“读书无用论”,同样也充斥着教育,认为读书不一定会有高的产出,费时费力的思想导致有些家长和孩子轻视读书对人的一生带来的影响,这也是边缘学生形成的重要因素。社会道德水准也呈现出下滑趋势,学校不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象牙塔,在社会思潮的冲击下,学校德育工作在单打独斗的形势下也是力不从心,在边缘学生身上也呈现出了明显的时代特征。
(四)学校因素
不可否认,教师扮演者教书育人的健康形象,但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有利就有弊,学校也不例外。实际上,学校在边缘學生的形成中也扮演着重要的加工作用。现代教育思潮下,教师考核一个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是“分数加纪律”,如果一个孩子成绩好,同时又遵守纪律在老师眼中就是“好孩子、好学生”。相反,会被学校和老师以及同学视为班级里的害群之马,而学校的评价和考核机制更是加剧了这种唯成绩和纪律则优的铁律。因此造成学校和老师对成绩落后、经常违反纪律的学生恨铁不成钢,甚至体罚、心罚等现象时有发生,在经过几番“挽救”没有成功的情况下便是为无可救药,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严重影响这部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无形中进一步促进了这一部分学生沦为边缘学生。
三、边缘学生转化的应对策略
解决边缘学生的转化问题又是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这就需要多管齐下,综合各方面的力量系统性的解决。
(一)内因决定外因,从学生自身抓起
学生是边缘学生形成的原材料,对待边缘学生挽救比惩罚更重要,学生应该纠正自己的认识误区,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以长补短,勇敢的面对现实,积极面对生活、以良好健康的心态来投入到工作和学习当中,通过自身的努力来逐渐改善自己边缘学生的处境。
(二)教师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改变观念,转化边缘学生
爱,是教师最美的语言。教师要用自己足够的爱心、耐心对待自己的所有学生,不歧视、不漠视,拥有其自身的受教育权利;同时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和评价机制,使得教师拥有关爱边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学校还要转变其对学生和教师的考核和评价机制,改变其“分数加几率的”考核方式,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合法权利的前提下,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边缘学生实施帮扶措施。
(三)促进学校与家长之间有效沟通,携手共促边缘学生回归
学校和家庭本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连体婴儿,离开家庭教育、离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只谈学校教育就使得学校教育显得势单力薄。与每天面对数以百计学生的教师相比,对孩子的了解的程度远不及家长,因此,教师只有与家长积极配合,了解学生的性格以及在家的表现才能综合的加以分析,有效的寻找症结所在;从而,促进边缘学生的回归。
(四)强化学校与社区的沟通与协作,借助社会资源转化边缘学生
社会在边缘学生的形成过程中扮演者加工厂的角色,在教育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学校必须走出“象牙塔”,强化与社区的沟通与协作,尤其是一些仅仅依靠学校力量已难以轉化,出现违法乱纪甚至犯罪苗头行为的未成年人,更需要借助于社会资源和力量,齐抓共管,避免出现更加严重的后果。
边缘学生并不是从来就有,他们的形成也并不一定一蹴而就的。所以,教师要做的是给予这些学生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并用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作为今后的内在需要和价值行为的准则。也许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全面的和谐的发展的人,个性自由解放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参考文献: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陈广正.浅谈高校学生和谐人格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9(2).
[3]邱德峰.边缘学生的形成及转化策略[J].黔南民族师范学报,2013(1).
[4]李伟峰,刘成伟.边缘化学生概念之内涵及其解读[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1(3).
[5]陈爱忠.浅谈边缘学生占星心理辅导策略[J].西北医学教育,2007(12).
[6]欧清华.社会排斥与边缘学生群体的道德致弱[J].嘉应学院学报,2009(4).
[7]陈肖飞.“边缘学生”成因剖析及应对策略[J].教育研究,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