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光自作铭文墨盒
这是一只长篇小字墨盒。墨盒白铜质,尺寸约为长9.3厘米,宽6.3厘米,高3.1厘米,是标准的民国形制,无底铭。盒面上刻有一篇约200字的完整的文章,有上下款和时间款,民国三年(1914)所制。和常见的长篇小字墨盒不同,盒面文章的内容不是前人的成文(如《古文观止》中的名篇),而是自作的文章。刻铜墨盒由于年代晚近,铭文内容又多是名言警句或前代范文,多不被好高古者看重。以自作诗文铭于盒面,使晚近之物多了些碑版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寻常的文房用品在观赏把玩的趣味之外,凭添了历史感和文献价值。
盒面的文字内容如下(句读为笔者所加):
耀东仁兄清玩
余以嶺表布衣,因清夷窃踞,年事弱冠,蓄念匡复。始而秘密结社,既而兴教育,既而绾军符,阅历十年,备尝艰苦。幸而逆虏丧亡,华夏重光,初愿获偿,首倡归焉。乘优游之岁月,作漫汗之征途。踪迹所经,外而扶桑箕封,内而苏皖赣鄂鲁晋燕豫等省。与夫白山黑水塞北各部,举人物政俗风教山川气候,触身接目,内外殊观,朔南异趣。窃谓人世之乐莫乐于是,何图久安暇逸,招时会妒。既以外交内务扰我形神,复以海天荒服劳我抚绥。今者舟舆已驾,便道乡帮。我念故人,故人念我。铸金持赠,留为纪念。籍固金石之交,聊增翰墨之色。
中华民国三年三月
南华居士方光铸于宛平
我们仔细诵读这篇文章,知作者非等闲书生,既是“有故事的人”,又是文章高手。其少年时曾秘密结社反清,办过教育,带过队伍,行迹不仅遍及大江南北,还到过日本(扶桑)和朝鲜(箕封)。说其“有故事”,当不是虚言。其行文流畅沉着,用词典雅古奥,化用典故不落痕迹,表达情感张弛有度,此等文章气度,也不是一般冬烘先生所为。佳文不厌百回读。民国三年距今已有百年,这篇200字的文章颇可当作作者行状来读,碑文写作也不过如此。铭之吉金,金石寿永,作者写此文时,或许真想到了是在为自己撰写碑文了呢。
作者方光是岭南名士。有网络资料称:方光,广东惠阳人,字天父,斋名“方山山馆”。惠阳方姓一族最出名的是秋长西湖方氏,根据《惠阳六桂堂方氏家谱》记载,方氏先祖早在明朝初年就落籍秋长西湖 (今惠阳区秋长街道西湖村)。民国时期方氏家族名声最大的人便是这位叫方光的学者,其精通四书五经,著名历史学家、客家学的奠基人罗香林曾称赞他“学问道德为时贤所佩服”。
方光的学术成就主要在于经学研究。有《庄子天下篇释》(民国16年方山山馆印本)和《荀子非十二子篇释》《淮南子要略篇释》《史公论六家要指篇释》(民国17年方山山馆印本)行世。有专门研究“庄子学”的文章提到方光时将他和梁启超相提并论,称: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拓展,学术新范式确立,这时对于《天下篇》的研究出现了很多哲学性的论著,研究方法也较民国初期有了新的变化。梁启超的《庄子天下篇释义》和方光的《庄子天下篇释》是其中的高峰之作。
方光在佛学方面也有涉猎(墨盒上其自署南华居士或缘与此)。如《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1931年第30期)即刊有方光的两篇文章,分别是《与小林雨峰大僧正论学密书》和《与挚友李亦梅君论学密书》。
方光也是被时光湮没的民国学者之一。相信这只《方光自作铭文墨盒》的发现,能为方光研究提供重要的实物参考。需要说明的是,这只墨盒落款“南华居士方光铸于宛平”,其中的“铸”字就是“置”的意思,他行文中有“铸金持赠”的字句,写“铸”不写“置”,即为呼应,又显个性。同理,“宛平”很大程度上是指“北平”,并不一定是“宛平县”。
这是一只长篇小字墨盒。墨盒白铜质,尺寸约为长9.3厘米,宽6.3厘米,高3.1厘米,是标准的民国形制,无底铭。盒面上刻有一篇约200字的完整的文章,有上下款和时间款,民国三年(1914)所制。和常见的长篇小字墨盒不同,盒面文章的内容不是前人的成文(如《古文观止》中的名篇),而是自作的文章。刻铜墨盒由于年代晚近,铭文内容又多是名言警句或前代范文,多不被好高古者看重。以自作诗文铭于盒面,使晚近之物多了些碑版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寻常的文房用品在观赏把玩的趣味之外,凭添了历史感和文献价值。
盒面的文字内容如下(句读为笔者所加):
耀东仁兄清玩
余以嶺表布衣,因清夷窃踞,年事弱冠,蓄念匡复。始而秘密结社,既而兴教育,既而绾军符,阅历十年,备尝艰苦。幸而逆虏丧亡,华夏重光,初愿获偿,首倡归焉。乘优游之岁月,作漫汗之征途。踪迹所经,外而扶桑箕封,内而苏皖赣鄂鲁晋燕豫等省。与夫白山黑水塞北各部,举人物政俗风教山川气候,触身接目,内外殊观,朔南异趣。窃谓人世之乐莫乐于是,何图久安暇逸,招时会妒。既以外交内务扰我形神,复以海天荒服劳我抚绥。今者舟舆已驾,便道乡帮。我念故人,故人念我。铸金持赠,留为纪念。籍固金石之交,聊增翰墨之色。
中华民国三年三月
南华居士方光铸于宛平
我们仔细诵读这篇文章,知作者非等闲书生,既是“有故事的人”,又是文章高手。其少年时曾秘密结社反清,办过教育,带过队伍,行迹不仅遍及大江南北,还到过日本(扶桑)和朝鲜(箕封)。说其“有故事”,当不是虚言。其行文流畅沉着,用词典雅古奥,化用典故不落痕迹,表达情感张弛有度,此等文章气度,也不是一般冬烘先生所为。佳文不厌百回读。民国三年距今已有百年,这篇200字的文章颇可当作作者行状来读,碑文写作也不过如此。铭之吉金,金石寿永,作者写此文时,或许真想到了是在为自己撰写碑文了呢。
作者方光是岭南名士。有网络资料称:方光,广东惠阳人,字天父,斋名“方山山馆”。惠阳方姓一族最出名的是秋长西湖方氏,根据《惠阳六桂堂方氏家谱》记载,方氏先祖早在明朝初年就落籍秋长西湖 (今惠阳区秋长街道西湖村)。民国时期方氏家族名声最大的人便是这位叫方光的学者,其精通四书五经,著名历史学家、客家学的奠基人罗香林曾称赞他“学问道德为时贤所佩服”。
方光的学术成就主要在于经学研究。有《庄子天下篇释》(民国16年方山山馆印本)和《荀子非十二子篇释》《淮南子要略篇释》《史公论六家要指篇释》(民国17年方山山馆印本)行世。有专门研究“庄子学”的文章提到方光时将他和梁启超相提并论,称: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拓展,学术新范式确立,这时对于《天下篇》的研究出现了很多哲学性的论著,研究方法也较民国初期有了新的变化。梁启超的《庄子天下篇释义》和方光的《庄子天下篇释》是其中的高峰之作。
方光在佛学方面也有涉猎(墨盒上其自署南华居士或缘与此)。如《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1931年第30期)即刊有方光的两篇文章,分别是《与小林雨峰大僧正论学密书》和《与挚友李亦梅君论学密书》。
方光也是被时光湮没的民国学者之一。相信这只《方光自作铭文墨盒》的发现,能为方光研究提供重要的实物参考。需要说明的是,这只墨盒落款“南华居士方光铸于宛平”,其中的“铸”字就是“置”的意思,他行文中有“铸金持赠”的字句,写“铸”不写“置”,即为呼应,又显个性。同理,“宛平”很大程度上是指“北平”,并不一定是“宛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