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以社交网络、微博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方兴未艾,新媒体的出现带来了信息传播革命性的变化,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诸多影响。本文从剖析新媒体的特点入手,旨在阐明如何正确认识、使用新媒体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当今时代,社交网络、智能手机、微博、微信、飞信、qq等新媒体快速发展,以其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和传播信息的“海量化”等特点,对大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的影响日益加深,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大学生自身出现的个性化、需求多样化的特点也让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越来越复杂的形势。
为了应对这种挑战,化解当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种种难题,广大高校当中以辅导员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适应形势变化,主动占领网络宣传阵地,充分运用各种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了工作成效。但在工作实践中笔者也发现,新媒体环境下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利用各种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各种新媒体的属性和特点认识不清,造成使用不当,影响了工作成效。比如,微博属于公共媒体,信息海量,瞬时即可刷新多条信息,相对于飞信而言它更适合做一个公共信息分享的平台和话题讨论的平台,并不适合给学生发布一对一的、时效性比较强的工作通知等内容,因为并不能保证同一时刻所有同学都处于微博登陆状态;而飞信由于和手机终端挂钩,直接可以发送到学生的手机上,不仅可以将信息直接传达,而且可以及时、畅通的收到学生的信息反馈,更适合做工作通知的“利器”。
第二 ,辅导员在借助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角色定位不准。“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是2006年7月颁布实行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中对广大辅导员老师的明确要求。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不再单纯的靠面对面的方式,而往往借助qq、飞信、微博和社交网络等新媒体。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生内心,开展“深度辅导”,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必须改变原来的以“管理者”、“布道者”自居的角色定位,更多的以平等的心态,以话题的“参与者”、“倾听者”、“引导者”的角色来被学生接受,否则就会被学生排除在各种新媒体之外。我们常常看到,有辅导员老师要求自己所带的班级建立qq群,自己也加入进去,但是群里常常是冷冷清清,没人发言,也没有人响应老师的话题,这往往都和老师的角色定位不准有关。
第三,过度依赖新媒体,忽视了现实当中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尽管新媒体能给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更为迅捷便利的平台,让我们可以不限时间不限地点的和学生交流,但其并不能代替我们现实当中的工作。毕竟单纯的、冷冰冰的文字沟通很难取代我们的语言、表情和肢体动作,在实现和学生“共情”,影响和改变学生思想状态方面的确还存在一定的局限。
基于以上情况和对工作经验的一些总结,做好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人有以下几点对策:
一、及时进行理念创新。要适应新媒体环境下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角色调整的现实,要在坚持教师主导的前体下,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多服务学生、多尊重学生、多关心学生,以平等心态和学生能接受的网络化的语言和学生交流沟通;要明白新媒体时代,单纯的靠和学生“拼”信息量,“拼”知识面已经很难赢得学生的信服,更多的要以自身公平、公正的做事方式,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深厚渊博的专业知识来赢得学生的尊重和认同,通过“言谈”和“身教”的结合来达到育人“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加强学习、培训,提高自身应用新媒体的能力。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短短几年间从qq到飞信,从社交网络到微博、微信,网络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稍微懒惰一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就会被远远甩在后面。所以加强学习,培训,深刻认识各种新媒体的属性、特点,熟练使用各种新媒体的各项功能,已经成为新时期我们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只有达到了这种要求,我们才能在新媒体环境下占据主导地位,把握话题的主导权。
三、新媒体环境下要借助学生群体自身的力量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新媒体环境下尤为迫切。目前各种社交网络和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单纯靠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很难做到全覆盖。我们要重点开展好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教育引导,一方面让他们协助辅导员、班主任老师广泛参与各种媒体上学生群体的网络活动,及时筛查、清除各种不良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他们在微博或qq群等媒体环境下积极响应辅导员、班主任的话题,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当今时代,社交网络、智能手机、微博、微信、飞信、qq等新媒体快速发展,以其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和传播信息的“海量化”等特点,对大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的影响日益加深,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大学生自身出现的个性化、需求多样化的特点也让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越来越复杂的形势。
为了应对这种挑战,化解当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种种难题,广大高校当中以辅导员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适应形势变化,主动占领网络宣传阵地,充分运用各种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了工作成效。但在工作实践中笔者也发现,新媒体环境下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利用各种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各种新媒体的属性和特点认识不清,造成使用不当,影响了工作成效。比如,微博属于公共媒体,信息海量,瞬时即可刷新多条信息,相对于飞信而言它更适合做一个公共信息分享的平台和话题讨论的平台,并不适合给学生发布一对一的、时效性比较强的工作通知等内容,因为并不能保证同一时刻所有同学都处于微博登陆状态;而飞信由于和手机终端挂钩,直接可以发送到学生的手机上,不仅可以将信息直接传达,而且可以及时、畅通的收到学生的信息反馈,更适合做工作通知的“利器”。
第二 ,辅导员在借助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角色定位不准。“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是2006年7月颁布实行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中对广大辅导员老师的明确要求。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不再单纯的靠面对面的方式,而往往借助qq、飞信、微博和社交网络等新媒体。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生内心,开展“深度辅导”,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必须改变原来的以“管理者”、“布道者”自居的角色定位,更多的以平等的心态,以话题的“参与者”、“倾听者”、“引导者”的角色来被学生接受,否则就会被学生排除在各种新媒体之外。我们常常看到,有辅导员老师要求自己所带的班级建立qq群,自己也加入进去,但是群里常常是冷冷清清,没人发言,也没有人响应老师的话题,这往往都和老师的角色定位不准有关。
第三,过度依赖新媒体,忽视了现实当中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尽管新媒体能给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更为迅捷便利的平台,让我们可以不限时间不限地点的和学生交流,但其并不能代替我们现实当中的工作。毕竟单纯的、冷冰冰的文字沟通很难取代我们的语言、表情和肢体动作,在实现和学生“共情”,影响和改变学生思想状态方面的确还存在一定的局限。
基于以上情况和对工作经验的一些总结,做好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人有以下几点对策:
一、及时进行理念创新。要适应新媒体环境下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角色调整的现实,要在坚持教师主导的前体下,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多服务学生、多尊重学生、多关心学生,以平等心态和学生能接受的网络化的语言和学生交流沟通;要明白新媒体时代,单纯的靠和学生“拼”信息量,“拼”知识面已经很难赢得学生的信服,更多的要以自身公平、公正的做事方式,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深厚渊博的专业知识来赢得学生的尊重和认同,通过“言谈”和“身教”的结合来达到育人“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加强学习、培训,提高自身应用新媒体的能力。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短短几年间从qq到飞信,从社交网络到微博、微信,网络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稍微懒惰一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就会被远远甩在后面。所以加强学习,培训,深刻认识各种新媒体的属性、特点,熟练使用各种新媒体的各项功能,已经成为新时期我们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只有达到了这种要求,我们才能在新媒体环境下占据主导地位,把握话题的主导权。
三、新媒体环境下要借助学生群体自身的力量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新媒体环境下尤为迫切。目前各种社交网络和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单纯靠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很难做到全覆盖。我们要重点开展好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教育引导,一方面让他们协助辅导员、班主任老师广泛参与各种媒体上学生群体的网络活动,及时筛查、清除各种不良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他们在微博或qq群等媒体环境下积极响应辅导员、班主任的话题,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