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生物“二考”复习策略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浙江省新高考方案规定,选考科目及英语学科学生均有两次考试的机会,如何进行第二次选考的有效复习,是本轮新高考改革中学科教学遇到的新问题。通过学生自查建立诊断性的学习档案、教师的引导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偿学习两大方面的调整,建构符合浙江省新高考背景下第二次选考复习的范式。
  关键词:二考复习;学习档案;补偿学习
  一、问题的提出
  新高考改革突出“选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学习能力,在理、化、生、政、史、地和技术7门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高考科目及考试时间;选考科目及英语均有两次考试的机会,学生根据自己考试的发挥情况,选择考试的次数。选考科目两次考试时间为10月中旬、4月上旬,考后约20天成绩揭晓。
  对2014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90%的学生选择高三的10月第一次参加选考,成绩揭晓后其中有92%要求参加4月份的第二次的选考(以下简称“二考”)。参加“二考”的学生比例之高,有违初衷,学校必须组织“二考”复习。
  “二考”复习,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问题焦点:教师认为,一是第一次选考之前教学计划已经全部完成,“二考”复习时,教师已无内容可教;二是参差不齐的学情与整齐划一的班级授课之间存在着巨大矛盾。学生认为,一是成绩公布前约20天,不能确定是否参加“二考”,这段时间的学习效率差;二是老师从头开始复习,大部分的内容都已经掌握,缺少了学习的新鲜感,觉得枯燥无味没新意,不仅复习效率低下,还会挫伤学习积极性。
  二、诊断性的学习档案
  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学习内容是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二考”复习重在查漏补缺,准确提取“遗漏点”是精准“补缺”的前提。学生自主提取的“遗漏点”就是本阶段的学习内容。学生先完成教师编制的覆盖全部考点的练习卷,然后根据错题,从“知识内容”“解题过程”两个维度分析误答原因,定位自己的学科的“遗漏点”,建立学科学习档案(见图1),为后阶段复习确定明确的学习内容。本环节在分数公布前完成,具体的做法如下。
  (一)“题海”扫描 诊断知识内容的盲点
  选考试题是依据《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高考选考科目考试标准》 (简称《标准》)的要求命制的,试题考查的就是《标准》中的“知识内容”。学生通过完成教师分模块覆盖全部“知识内容”的练习卷后,根据自己错误的试题,确定自己“知识内容”的盲点,为后阶段精准“补缺”提供学习起点与重点。
  本环节,对部分成绩较差的学生,最大的难点是试题与“知识内容”的关联,故教师首先指导学生解构试题,将试题与考核“知识内容”相关联。解构试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定位“知识内容”的遺漏点,还可以深层次分析试题的命题立意,使学生解题思路更清晰,能快速、准确地锁定试题考查的相关知识内容,答题更规范。解构试题,选择题应该细致到选项,非选择题务必分析到每一个空甚至一个关键的表达叙述等。通过教师解构例题的示范(以例1为例)、学生的相互讨论等方法逐渐提高学生解构试题的能力。
  例1 (2016年4月浙江卷第27题)蒲公英为一年生植物,每个成熟植株能产生许多种子。自然状况下,其种子随风飘落到某草地上萌发生长,形成一个新的种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蒲公英的种群数量呈非周期波动
  B.蒲公英在第一个生长期呈集群分布
  C.该种群的存活曲线符合对角线形特征
  D.动物取食蒲公英不能将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压制在低水平
  本题考查的“知识内容”是关于种群的:概念和特征、分布型和存活曲线、增长方式、数量的波动及调节。
  学生通过完成“知识内容”全覆盖练习卷,逐一模块、逐一章节进行地毯式地自查,将错题与相关的“知识内容”关联,精准定位自己“知识内容”的盲点,分析记录,建立自己的学科档案,为后阶段精准复习做准备。
  (二)分析误答原因 厘清解题过程的结点
  学生的误答除了“知识内容”的盲点外,解题过程不当也是造成学生误答的另一重要原因。《标准》的“能力考核要求”有:获取与处理信息能力、理解与表达能力。解题过程可分为读题、想题、写题三个环节,将“能力考核要求”与解题过程关联,则“获取信息”即为读题、“处理与理解信息” 即为想题、“表达”即为写题,与之对应的误答归因为:读错、想错、写错。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告诉学生“三错”的区分依据,“读错”有:其一,阅读习惯不良,无法抓住关键词和提取关键的信息;其二,心理问题,部分学生在考试进行到最后阶段,由于缺乏耐心或心理恐慌导致阅读速度减慢,进而无法提取试题的有效信息。“想错”有:其一,基本概念的记忆或理解错误,如学生对“种群的数量波动”的概念理解错误,误以为种群数量在任何时候都会出现波动;其二,提取的信息无法与相关的知识内容关联,不能锁定思维方向。其三,运用知识分析错误。“写错”主要在实验题与遗传图解中出现的频度高,其一,表述缺乏条理,实验题的步骤没有分列出几点,遗传图解书写不规范;其二,语体表达不正确,没有将因变量转化为可检测指标,如在实验题中只说明“光合速率高低”,没有指出“单位时间氧气的产生量(或二氧化碳消耗量、有机物积累量)”;其三,生物学专业术语书写错误,如“生长素”误写成“生长激素”,语言表达中缺乏主语、别字、计算错误等。以例2为例,教师带领学生定位误答的归因(教师课前已与此答案的学生进行了深度的沟通)。
  教师呈现学生的答案(见图2),与学生共同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误答的原因。
  例2 叶片的蒸腾速率可反映气孔的开放程度。为验证脱落酸能使气孔关闭的作用,某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
  材料:小麦。试剂:脱落酸溶液(100mg/L)、蒸馏水。
  用具:电子天平、烧杯、移液管、剪刀、镊子、光源等。
  步骤:①选取苗龄约10天的小麦,取第1叶为材料,剪取长10cm切段60段;   ②取相同的烧杯2个,均加入脱落酸溶液10mL,插入叶片切段15段;
  ③用电子天平称出每个烧杯的总质量,并记录;
  ④将烧杯置于光强度3000lx的光源下;
  ⑤2小时后,称量并记录。
  (1)请完善用于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表格(表1),并补充对照组的实验处理。
  【参考答案】
  (1)①差值(m1- m2)/g [差值或(m1- m2)1分,单位1分]
  ②平均值/g(平均值1分,单位1分) ③蒸馏水10mL,插入叶片切段15段(1分)④蒸馏水10mL(1分)
  (2)有无脱落酸(1分)
  (3)抗旱(1分)
  误答归因定位:
  (1)①缺单位“/g”,没有注意表格中第1、2次称量时含 “/g”——“看错”。②表格中首列、首行为因变量与自变量,应该为名词;也应与①一致含“/g”——“看错”。③学生误以为是定量实验,所以设置了一组介于脱落酸与蒸馏水之间浓度的脱落酸溶液5mL 蒸馏水5mL——“想错”;忘记了题干中叶片切断只有60段,没有综合考虑——“想错”,③、④两空的书写不规范,让阅卷者看不懂——“写错”。
  (2)不知道自变量的表述为“有无××”或“××浓度梯度”——“写错”。
  (3)无法将气孔关闭与植物抗旱能力相关联——“想错”。
  误答归因定位时,有些表面相同的错误答案其归因不尽相同,需要教师与学生的深度沟通,才能了解学生错误背后的思维轨迹,才能明确误答归因。
  三、针对性的补偿学习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说:“科学是格物致知的一种路径,其基本特点是以实证为判别尺度,以逻辑做辩论的武器,以怀疑作审视的出发点。”在 “二考”复习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得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理性思维习惯,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根据学习档案的“缺漏点”,通过“独立思考→互问答疑→老师解答疑点”的流程来进行查漏补缺。在课堂上对关键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中务必放慢节奏,容得学生体验思辨和审视。以例1解析的教学过程为例详述如下。
  (一)自主阅读教材 独立思考
  近年我省高考题在教材中都能找到依据,合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中隐性知识,是“二考”复习的重要一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首先挖掘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架构核心概念的知识体系;其次要挖掘教材插图,分析隐性知识。当遇到错题时再回归教材,学生会发现原本熟悉的教材有更多的内容可挖掘,学生的思考也必将推动他们对相关知识体系更为娴熟的驾驭,变得比任何时候都熟悉教材。“二考”复习,学生根据自己的“遺漏点”有针对性地解读教材。学生阅读教材,首先厘清种群的概念和特征、分布型和存活曲线、增长方式、数量的波动及调节;其次建构种群的概念及特征、种群各特征、种群的增长方式与数量波动等的内在联系。对例1的B、C选项学生可以独立解决。从学习档案中统计自己解题过程的短板,综合分析找出如何弥补的有效对策。
  (二)小组合作交流 质疑讨论
  “二考”复习阶段,学生个体间的“缺漏点”差异大,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下,这种差异是消极因素,但在小组合作中,是小组得以存在、维持和发展的前提、根基和动因。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空间和情感“就近”的原则分组,小组中,消除学生的心理顾虑,形成合作文化,是提高学习效能的“第一要务”。
  本环节,要放慢节奏,容得下学生的质疑思辨。学生质疑的问题:①教材P80中有“捕食也能把种群密度压制在一个低水平上”与答案D相悖。②不选A项学生只是以为题干的信息中无法获知“蒲公英的种群数量呈非周期波动”。质疑讨论的结论:“也能”是可能,不是必然,通过大量种子繁殖的植物,捕食无法压制其超强的繁殖力,无法控制至低水平;种群数量只有达到K值后才会出现数量波动,“蒲公英种子飘落到草地上萌发生长,形成一个新的种群”这段时间未达到K值,所以不可能出现“数量波动”。
  (三)教师择要精讲 拓展思维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大部分的问题迎刃而解,留下少量问题要靠教师帮忙。学生没有提问的地方,也不一定理解到位,仍需教师的点拨与拓展。因此在“二考”复习中教师的精讲与拓展就尤为重要,此时学生急于想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的讲解内容。“稳态与环境”模块的结构体系是根据系统的思想构建的,在分析种群的问题时,也应该用系统的思想加以分析,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决几个问题:①在群落演替至顶级群落过程中,种群的特征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在顶级群落中,种群的特征是不是一成不变的?②对教材中酵母菌的增长曲线做深度探讨:早期培养前几天为J型,后来若定期更换培养液可以是S型,不更换就是“几”字型;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为什么为S型,不会变为“几”字型?③如何将种群增长曲线与群落演替联系起来考虑?拓展:一年生和二年生的植物种群,以及蛾蝶类昆虫等一些种群的增长曲线是离散曲线,而教材中的J型、S型增长曲线是连续曲线;教材中的J型、S型增长曲线、三种存活曲线都是一个理想的模型,现实不是这样的。
  四、实践反思
  新高考背景下,“二考”复习是学科教学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二考”复习的教学策略,要根据学生认知能力做到扶放有度。学习小组的建立、“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教师择要精讲”的层层推进,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形成,要通过多种途径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使课内与课外的学习有机结合,才能使“二考”复习真正做到查漏补缺,并对已有知识的拓展以及对自主分析能力的强化与提升。由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异,学习内容的不同,“二考”复习的教学组织与学时也将是多样的,应作更广泛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尚玉昌.普通生态学[M].3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93-272.
  [2]葛为民.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高考选考科目考试标准 (2014 版)·生物[J].浙江考试,2015(z2):109-121.
其他文献
房屋建筑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在进行检测工作中,必须要重视检测工作,将检测工作与房屋的使用联系在一起。为了加深对房屋结构安全性检测鉴定与加固工作的了解,本
本文分析了当前现代医院在基建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对现代医院基建项目建设管理的要点进行了深入探讨,以供参考。
建筑节能设计作为持续性、规模性工程项目,应以建筑领域节能意识为基准,以企业、人员间积极参与的方式,为建筑节能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并同时利用政府监督强化的手段,对建筑
物理核心素养是所学的物理知识遗忘之后剩下的, 对学生今后从事各种工作、 处理各类事务继续发挥作用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积极自主、 深度参与的探究活动有利于发展物理核
古诗文中的"南山"大多指陕西省西安市西南的终南山,首见于《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大意是:犹如上弦的月,好比初升的日,恰似
期刊
Prosthechea is a neotropical genus, belonging to the family Orchidaceae. The Brazil recorded 32 species of the genus of which nine occur in the state of Bahia,
从80年代开始,我国书价一直呈上涨之势,而近几年来,我国书市已从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书的价格成了各出版社和书商竞争的一张“王牌”。书价打折成了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然而许
0、引言对可持续发展开展深入研究,必须走定量化的道路.定量化研究的途径之一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进行综合评价.不过,综合评价往往只能给出一个综合评价分值,不能直接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