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蓝光成像放大结肠镜的JNET分型对结直肠肿瘤性病变诊断价值的研究

来源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_w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蓝光成像放大内镜(blue-laser imaging magnifying endoscope,BLI-ME)下JNET(Japan NBI Expert Team)分型对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诊断效力。

方法

选取2016年9月—2018年12月间入院接受蓝光成像放大精查患者的内镜图片,4位高年资内镜医师对上述病变图片进行JNET分型并预测其病理类型。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估读片的诊断效力。

结果

入选34例患者的40个病变,包括非肿瘤性病变3个、腺瘤20个、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黏膜下浅层癌10个、黏膜下深层癌7个。4位医师诊断准确率为75.00%~87.50%,JNET各型准确率为65.38%~95.89%。分别计算JNET各型的诊断效力,灵敏度为60.71%~91.67%,特异度为84.17%~97.73%,阳性预测值为63.46%~95.89%,阴性预测值为88.51%~99.31%;对于表面结构判断的信心为73.08%~100.00%,表面微血管形态信心80.77%~100.00%,总体分型信心67.31%~100.00%。任意两位医师间契合度Kappa值为0.630~0.887,4位医师总体相关系数为0.880。

结论

基于蓝光成像放大观察对结直肠肿瘤性病变进行JNET分型具有较好的诊断能力。

其他文献
胆总管结石是临床常见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联合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是临床首选的治疗方法。然而其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仍然很高,目前较公认的机制是EST术中破坏了Oddi括约肌结构,引发功能障碍,导致肠胆反流,进而出现术后远期并发症。本文就Oddi括约肌功能与EST术后远期并发症的关系及研究现状做如下综述。
随着内镜和术后病理技术的发展,早期胃癌的检出率逐年上升,相应的同时性多发早期胃癌(synchronous multiple early gastric cancer,SMEGC)的发现数量也随之增加。但SMEGC仍因容易漏诊,对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严重损失。因此,本文就SMEGC的相关危险因素,结合文献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检查术(EUS)对十二指肠副乳头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内镜中心2006年2月28日至2018年2月28日期间通过EUS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副乳头的122例病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22例十二指肠副乳头病例年龄(52.1±12.9)岁,男性多于女性。副乳头以十二指肠降部乳头上方最多见(88/122,72.13%),其次位于球降交界(29/122,23.77%),少部分位于球部(5/122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十二指肠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9年5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消化内科行ESD治疗的45例十二指肠病变患者(共46个病变)的临床资料,对病变特点、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手术并发症、术后病理和复发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5例患者中男20例、女25例,年龄(52.0±11.8)岁。46个病变中位于十二指肠球部31个(67.4%)
本文报道了1例老年男性患者,因消化道出血就诊,既往曾行经皮冠状动脉支架介入手术,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胶囊内镜检查提示小肠多发隔膜样狭窄伴溃疡糜烂,符合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小肠黏膜损伤表现。但追问病史,患者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前曾有过小肠不全梗阻病史,因此小肠黏膜的病变是先天存在还是药物相关尚值得思考。
目的探讨随访方式对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NSBBs)二级预防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非住院患者服药依从性及预后的影响。方法2018年7月至2019年4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门静脉高压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EGV)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纳入传统门诊随访组(A组)、远程平台随访组(B组)和联合随访组(C组)。记录患者服药依从性、心率应答、病情变化及治疗情况,对不同方式随访患者N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微量射频消融治疗过程中,射频导管球囊注气与注水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12月因GERD而接受微量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80例,根据治疗操作方法不同分为射频导管球囊注气组45例和射频导管球囊注水组35例。对比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脱点率、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治疗近期效果及远期效果。结果注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初步评估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用于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操作性能、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平行对照、非劣效研究,选取10头健康巴拿猪作为研究对象,1名内镜医师使用日本Olympus内镜系统(型号GIF-Q260),另一名内镜医师使用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对10头健康巴拿猪按照先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后Olympus内镜系统的顺序进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采用量化评分指标,对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进行器械
胶囊内镜(capsule endoscopy,CE)因具备无痛无创、安全有效、无严重并发症等特点,现已成为临床上消化道疾病重要的检查手段,弥补了传统消化内镜的不足。随着CE技术的不断发展,患者对于CE检查需求度的不断提升,按专业化标准培训CE专业人员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就CE培训现状、CE学习曲线以及CE和磁控胶囊胃镜培训模式等四个方面进行综述,为探索CE培训教育体系和模式提供参考。
倒置性增生性息肉在内镜下和组织病理学上都比较容易导致临床误诊,本文报道了1例胃窦腺癌合并胃窦部倒置性增生性息肉病例,结合相关文献重点,从内镜下和临床病理学特征等方面对该病变进行阐述,以期提高内镜医师和病理科医师对胃倒置性增生性息肉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