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规矩与惩罚
杨坤(小学四年级男生的父亲):我儿子是全校闻名的捣蛋鬼,天天在学校惹是生非,所以我经常被老师叫到学校训斥一顿。我都习惯了,要是哪个星期没接到老师的告状电话,我倒感觉缺了点什么。每次去学校,我都看到孩子被老师惩罚,不是在走廊里罚站,就是罚抄课文数十遍。唉!作为父亲,我当然心疼孩子,可我也理解老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啊,对顽劣孩子不动点硬的,恐怕镇不住——我在家也时常对孩子动硬的,他吃这一套。
黄雨博(小学六年级男生的父亲):都说体罚孩子不对,我同意,但现实生活中行不通,有的孩子就是无法无天,“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客观地讲,老师惩罚孩子还是比较文明的,不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伤害,所以我也不反对。对孩子来说,学校就是模拟的社会,老师的规矩就是模拟的法律,让孩子从小学会遵纪守法也是一种教育。不知我的看法对不对?
主持人:也对,也不对。作为孩子的行为指南,老师给孩子立规矩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事实上每个学校都有校规,但谁敢把罚站、罚跑、加倍罚作业写进校规?为什么不敢写呢?且不说违法,起码是不合理,老师心知肚明。退一步说,孩子犯了错,老师可以惩罚,但惩罚的方式和尺度是否也应该有个规矩?批评教育难道不行吗?那些触犯国家法律的规矩,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家长为什么要赞同呢?
汪昕(心理学博士、教授):未成年人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属于弱势群体,所以我国法律予以保护,严禁任何人对其施以任何形式的体罚。学校是教育机构,对犯错的学生可以批评、劝导,对严重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可以视情节给予处分,但不能体罚。这是原则,家长应该理直气壮地坚持,维护孩子的合法权益。
主持人:请教汪教授,为什么老师习惯于惩罚学生呢?
汪昕:客观地看,老师惩罚学生有些是因为缺乏教育经验和策略,手段简单粗暴,有些则不是以教育学生为目的,而是因为他们感到自己的尊严被学生冒犯,自己制订的规矩被公然挑衅,内在自我价值受损,于是迅速启动自我防御机制进行保护。这种保护就是老师反过来攻击学生的内在自我价值。当然,这是老师潜意识的本能反应,未必是故意的。由于老师和学生这种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特殊关系,老师可以很方便地找到“为学生好”、“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之类的借口,致使老师惩罚学生成为合乎情理的行为。另外,中小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期,“探索行为边界”是孩子最乐意做的事,他们用冒险的方式试探成人的态度,从而确认做什么是被许可的,做什么是不被许可的。也就是说,孩子是在用挑衅成人规矩的方式建立自己的规矩。有趣的是,学生不知道老师在自我保护,老师看不清孩子调皮的积极意义,双方都莫名其妙。
主持人:听了您的精彩分析,我举一反三地想,孩子在家也调皮捣蛋,是否也具有积极意义?有的家长时常对孩子“动硬的”,是否也属于潜意识地自我保护呢?
杨坤:肯定是的。我已经羞愧得脸发烫了!
惩罚与内疚
范清泉(初一女生的母亲):有时孩子犯错误并非调皮,而是无心之过,比如迟到,也要被老师惩罚,我认为特别不应该。上个学期,有一天我家闹钟的电池没电了,没有准时响,害得我女儿晚起,早饭都没吃,慌慌张张就跑向学校。我发现她忘带语文课本,急忙追赶。等我追到学校,远远就看到女儿站在教室门外哭泣。她说,老师规定,迟到罚站,忘带书不准进教室,两罪并罚,在教室外罚站。我向老师说明情况,老师不听,还让我配合她,严格要求孩子。汪教授,您说,孩子的无心之过,可以原谅吗?
汪昕:当然应该原谅。借这个案例,我们来详细分析分析惩罚。其实,惩罚有两种:内在惩罚和外力惩罚。所谓内在惩罚,也称自然惩罚,即孩子犯错后的内疚。一般来说,孩子上学迟到,会产生一系列的内疚反应,包括起床晚之后的焦急、众目睽睽之下走进教室的不自在、打断老师和同学思路的歉意、担心老师对自己有看法的忐忑、错过老师授课内容的不安,以及课后面对同学询问的尴尬,等等。内疚是孩子自己对自己的惩罚,比任何外力惩罚都来得有力,来得准确,而且会顺利地转化为自我管理的动力。但是外力惩罚往往会削弱这种动力,即外力惩罚多一分,内在惩罚就少一分,外力惩罚越重,内在惩罚就越轻。如果外力惩罚和内在惩罚在强度上大体相当,孩子就不再内疚了。她会想:“我已为我的错误付出了代价,还能怎么样?”如果外力惩罚大于内在惩罚,孩子不但不会内疚,还会通过自我原谅来寻求心理平衡,并可能用不良手段挑战惩罚,顶撞老师。
范清泉:我女儿很老实,她只会忍受,不敢反抗。
汪昕:反抗的形式很多,比如装病请假、干脆不上学,躲避惩罚,或者表面认错,私下抱怨老师不讲理,等等。其实,孩子有反抗行为是好事,可以宣泄心中的负面情绪,就怕他们把委屈憋在心里,成为日后心理疾病的祸根。
主持人:我认为,现在老师之所以滥用惩罚,学生之所以出现那么多心理问题,根源在于应试教育给师生带来的压力太大,禁锢了孩子的天性,也使教育出现了方向性偏差。
汪昕:是的。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当然包括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老师如果滥用外力惩罚,学生的内在惩罚势必减弱,又怎么能形成自我管理能力呢?孩子学习缺乏主动性,生活依赖父母,说话、做事没心没肺,都是自我管理能力弱的外在表现,亦即惩罚的恶果。
主持人:我来总结一下:第一,老师惩罚学生是因为自我价值保护的需要和对学生内在惩罚的不信任,不利于学生成长,因而是教育的陋习,必须革除;第二,孩子的内在惩罚是自我纠错的强大力量,家长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并着力保护。
家长的立场
叶羿蓉(小学三年级女生的母亲):听了前面的讨论,我挺震惊的,原来惩罚孩子有这么多学问,以后我再也不敢乱给孩子动家法了。不过,我管得住自己,却管不住老师啊!如果我的女儿被老师惩罚,我该怎么办呢?
薛诗雨(初二女生的母亲):上周月考,我女儿发挥失常,成绩下滑,总成绩在班里只排到第17名,比上次考试退步了12名。成绩公布那天,孩子挺难过的,回家大哭了一场,连晚饭都没吃。我心里清楚,前一段我和丈夫怄气,扬言要离婚,家庭气氛很不好,女儿肯定是受了影响。现在我和丈夫已经和好了,女儿的情绪问题也会迎刃而解,下次考试一定能重回前10名,所以没怎么放在心上。没想到,接下来老师发动了强大攻势,班主任、任课老师轮番找我女儿谈话,狠狠地批评她,班主任还给我打电话,让我从各个方面寻找孩子成绩下滑的原因,有没有早恋呀?是不是成绩好骄傲了呀?是不是在家看电视连续剧耽误了学习呀?最可恨的是,班主任说:“初二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很多女生在这个时候掉队,很容易自暴自弃,到了高中再也没机会了。要警惕啊,一失足成千古恨呀!”我很奇怪,一次月考而已,老师至于这么紧张吗?还扯到“千古恨”上去了。我有心反驳两句,又怕她给孩子“穿小鞋”,忍住了。我想,老师们这样轮番地批评孩子,对孩子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所以也是在惩罚孩子。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是配合老师,批评女儿呢,还是站在女儿的立场上,保护她,安慰她?
汪昕:建议你只对女儿说一句话:“孩子,我知道你的难处,我同情你。”这句话是安慰,是共情,也是对紧张气氛的消解,别的什么都不用说。让孩子自己去收拾四面楚歌的不利局面,自己去重整旗鼓吧。要相信孩子,相信她内在惩罚和自我修复的强大力量。
如果你认可老师的话,站在老师的立场上指责女儿,她会出现两种极其糟糕的情绪:第一是愤怒,认为妈妈出卖了她。一次偶然的考试失利就让大人们联合起来大动干戈,可见妈妈也是要成绩不要女儿的。再者,明明是爸妈破坏了家庭气氛,间接影响了学习效果,现在倒让女儿来承担一切后果,多么不公平啊!第二是无助。在孩子的心目中,家长有可能是作为老师的对立面而存在的,代表了孩子的切身利益,所以,如果家长与老师联合起来,孩子会顿时失去心理意义上的安全感,产生莫名的焦虑,怀疑一切,敌视一切,逆反一切。这样的结果,当然不是我们家长要的。
【编辑:陈彤】
杨坤(小学四年级男生的父亲):我儿子是全校闻名的捣蛋鬼,天天在学校惹是生非,所以我经常被老师叫到学校训斥一顿。我都习惯了,要是哪个星期没接到老师的告状电话,我倒感觉缺了点什么。每次去学校,我都看到孩子被老师惩罚,不是在走廊里罚站,就是罚抄课文数十遍。唉!作为父亲,我当然心疼孩子,可我也理解老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啊,对顽劣孩子不动点硬的,恐怕镇不住——我在家也时常对孩子动硬的,他吃这一套。
黄雨博(小学六年级男生的父亲):都说体罚孩子不对,我同意,但现实生活中行不通,有的孩子就是无法无天,“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客观地讲,老师惩罚孩子还是比较文明的,不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伤害,所以我也不反对。对孩子来说,学校就是模拟的社会,老师的规矩就是模拟的法律,让孩子从小学会遵纪守法也是一种教育。不知我的看法对不对?
主持人:也对,也不对。作为孩子的行为指南,老师给孩子立规矩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事实上每个学校都有校规,但谁敢把罚站、罚跑、加倍罚作业写进校规?为什么不敢写呢?且不说违法,起码是不合理,老师心知肚明。退一步说,孩子犯了错,老师可以惩罚,但惩罚的方式和尺度是否也应该有个规矩?批评教育难道不行吗?那些触犯国家法律的规矩,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家长为什么要赞同呢?
汪昕(心理学博士、教授):未成年人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属于弱势群体,所以我国法律予以保护,严禁任何人对其施以任何形式的体罚。学校是教育机构,对犯错的学生可以批评、劝导,对严重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可以视情节给予处分,但不能体罚。这是原则,家长应该理直气壮地坚持,维护孩子的合法权益。
主持人:请教汪教授,为什么老师习惯于惩罚学生呢?
汪昕:客观地看,老师惩罚学生有些是因为缺乏教育经验和策略,手段简单粗暴,有些则不是以教育学生为目的,而是因为他们感到自己的尊严被学生冒犯,自己制订的规矩被公然挑衅,内在自我价值受损,于是迅速启动自我防御机制进行保护。这种保护就是老师反过来攻击学生的内在自我价值。当然,这是老师潜意识的本能反应,未必是故意的。由于老师和学生这种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特殊关系,老师可以很方便地找到“为学生好”、“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之类的借口,致使老师惩罚学生成为合乎情理的行为。另外,中小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期,“探索行为边界”是孩子最乐意做的事,他们用冒险的方式试探成人的态度,从而确认做什么是被许可的,做什么是不被许可的。也就是说,孩子是在用挑衅成人规矩的方式建立自己的规矩。有趣的是,学生不知道老师在自我保护,老师看不清孩子调皮的积极意义,双方都莫名其妙。
主持人:听了您的精彩分析,我举一反三地想,孩子在家也调皮捣蛋,是否也具有积极意义?有的家长时常对孩子“动硬的”,是否也属于潜意识地自我保护呢?
杨坤:肯定是的。我已经羞愧得脸发烫了!
惩罚与内疚
范清泉(初一女生的母亲):有时孩子犯错误并非调皮,而是无心之过,比如迟到,也要被老师惩罚,我认为特别不应该。上个学期,有一天我家闹钟的电池没电了,没有准时响,害得我女儿晚起,早饭都没吃,慌慌张张就跑向学校。我发现她忘带语文课本,急忙追赶。等我追到学校,远远就看到女儿站在教室门外哭泣。她说,老师规定,迟到罚站,忘带书不准进教室,两罪并罚,在教室外罚站。我向老师说明情况,老师不听,还让我配合她,严格要求孩子。汪教授,您说,孩子的无心之过,可以原谅吗?
汪昕:当然应该原谅。借这个案例,我们来详细分析分析惩罚。其实,惩罚有两种:内在惩罚和外力惩罚。所谓内在惩罚,也称自然惩罚,即孩子犯错后的内疚。一般来说,孩子上学迟到,会产生一系列的内疚反应,包括起床晚之后的焦急、众目睽睽之下走进教室的不自在、打断老师和同学思路的歉意、担心老师对自己有看法的忐忑、错过老师授课内容的不安,以及课后面对同学询问的尴尬,等等。内疚是孩子自己对自己的惩罚,比任何外力惩罚都来得有力,来得准确,而且会顺利地转化为自我管理的动力。但是外力惩罚往往会削弱这种动力,即外力惩罚多一分,内在惩罚就少一分,外力惩罚越重,内在惩罚就越轻。如果外力惩罚和内在惩罚在强度上大体相当,孩子就不再内疚了。她会想:“我已为我的错误付出了代价,还能怎么样?”如果外力惩罚大于内在惩罚,孩子不但不会内疚,还会通过自我原谅来寻求心理平衡,并可能用不良手段挑战惩罚,顶撞老师。
范清泉:我女儿很老实,她只会忍受,不敢反抗。
汪昕:反抗的形式很多,比如装病请假、干脆不上学,躲避惩罚,或者表面认错,私下抱怨老师不讲理,等等。其实,孩子有反抗行为是好事,可以宣泄心中的负面情绪,就怕他们把委屈憋在心里,成为日后心理疾病的祸根。
主持人:我认为,现在老师之所以滥用惩罚,学生之所以出现那么多心理问题,根源在于应试教育给师生带来的压力太大,禁锢了孩子的天性,也使教育出现了方向性偏差。
汪昕:是的。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当然包括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老师如果滥用外力惩罚,学生的内在惩罚势必减弱,又怎么能形成自我管理能力呢?孩子学习缺乏主动性,生活依赖父母,说话、做事没心没肺,都是自我管理能力弱的外在表现,亦即惩罚的恶果。
主持人:我来总结一下:第一,老师惩罚学生是因为自我价值保护的需要和对学生内在惩罚的不信任,不利于学生成长,因而是教育的陋习,必须革除;第二,孩子的内在惩罚是自我纠错的强大力量,家长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并着力保护。
家长的立场
叶羿蓉(小学三年级女生的母亲):听了前面的讨论,我挺震惊的,原来惩罚孩子有这么多学问,以后我再也不敢乱给孩子动家法了。不过,我管得住自己,却管不住老师啊!如果我的女儿被老师惩罚,我该怎么办呢?
薛诗雨(初二女生的母亲):上周月考,我女儿发挥失常,成绩下滑,总成绩在班里只排到第17名,比上次考试退步了12名。成绩公布那天,孩子挺难过的,回家大哭了一场,连晚饭都没吃。我心里清楚,前一段我和丈夫怄气,扬言要离婚,家庭气氛很不好,女儿肯定是受了影响。现在我和丈夫已经和好了,女儿的情绪问题也会迎刃而解,下次考试一定能重回前10名,所以没怎么放在心上。没想到,接下来老师发动了强大攻势,班主任、任课老师轮番找我女儿谈话,狠狠地批评她,班主任还给我打电话,让我从各个方面寻找孩子成绩下滑的原因,有没有早恋呀?是不是成绩好骄傲了呀?是不是在家看电视连续剧耽误了学习呀?最可恨的是,班主任说:“初二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很多女生在这个时候掉队,很容易自暴自弃,到了高中再也没机会了。要警惕啊,一失足成千古恨呀!”我很奇怪,一次月考而已,老师至于这么紧张吗?还扯到“千古恨”上去了。我有心反驳两句,又怕她给孩子“穿小鞋”,忍住了。我想,老师们这样轮番地批评孩子,对孩子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所以也是在惩罚孩子。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是配合老师,批评女儿呢,还是站在女儿的立场上,保护她,安慰她?
汪昕:建议你只对女儿说一句话:“孩子,我知道你的难处,我同情你。”这句话是安慰,是共情,也是对紧张气氛的消解,别的什么都不用说。让孩子自己去收拾四面楚歌的不利局面,自己去重整旗鼓吧。要相信孩子,相信她内在惩罚和自我修复的强大力量。
如果你认可老师的话,站在老师的立场上指责女儿,她会出现两种极其糟糕的情绪:第一是愤怒,认为妈妈出卖了她。一次偶然的考试失利就让大人们联合起来大动干戈,可见妈妈也是要成绩不要女儿的。再者,明明是爸妈破坏了家庭气氛,间接影响了学习效果,现在倒让女儿来承担一切后果,多么不公平啊!第二是无助。在孩子的心目中,家长有可能是作为老师的对立面而存在的,代表了孩子的切身利益,所以,如果家长与老师联合起来,孩子会顿时失去心理意义上的安全感,产生莫名的焦虑,怀疑一切,敌视一切,逆反一切。这样的结果,当然不是我们家长要的。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