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成为了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教育的使命和目标,教师们正在就这一问题展开火热探讨。从目前实践的情况来看,已经摸索出了一些成熟的方法,但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如何在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的同时,突破过去教学的难题,提高教学效益,仍然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本文将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引言
数学六大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这六项综合囊括了数学教学的价值,是学生应该在数学课堂上得到的最重要的收获。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态度和思想,更新施教的方法,以下是我的几点建议。
1.把握初中数学内容整体性
教材中的数学知识点分布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前后知识相互联系,难度逐渐递增,只有打好了基础才能进行下一步。帮助学生将知识综合起来学习,构建知识体系,这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前提。因此,我们不能将各部分知识内容独立起来,分开讲解。
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及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知道可以通过消元把多元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从数学的内部发展看,二元、三元一次方程可以看成是对一元一次方程在“元”上的推广,学生很自然的会想到,如果在“次数”上进行推广首先就是一元二次方程。类比二元、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学生会想到怎么把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次方程,最终化为x=a。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次方程所需的平方根、配方、因式分解等知识基础学生已具备,只是不知怎么运用这些知识解方程,因此教学的关键是要通过适当的问题提示,把这些知识提取出来,联系起来,让它们在研究解法时起作用。因而在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展开教学时,教师需要对初中阶段学生所需掌握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和梳理,要注意整体性,让学生经历研究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完整过程,避免不同解法之间的割裂。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应加强类比、从特殊到一般等思想方法引导,也可以借助于典型例题的方式,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点,以此提高教学效率。
2.任务驱动,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
学生是具有潜在能力的群体,在核心素养培养的背景下,教师怎样激发他们的潜能,怎样让数学课堂在有效的基础上高效起来,从而使其发挥最大的价值。笔者认为“任务驱动”教学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其主要过程是教师为学生布置某一具体任务,然后让他们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在有限的时间内先自主探究,再共同探讨和解决任务,并在教师逐步指引的方式下有条不紊地培养其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能力[2]。例如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时,可先提出问题: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以外的五个元素之间有哪些关系?引导学生有条理的梳理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明确各自的作用,便于下面问题的解决。然后出示问题串(1)只知一个条件,能不能求其它元素?(2)那么知道两个元素,这两个元素可以是什么呢?(3)那是不是知道两个元素的每种情况都能求剩下未知元素呢?(4)知道五个元素中的几个,就可以求其它元素了?学生在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很快学生会得出只知一个条件是不能求出剩余元素的,各组再对第(2)个问题进行分类,讨论交流会得到这两个元素可以是两条边、两个角或一边一角,再针对这三种情况进行判断和验证,最后得到结论:利用边、角间的相互关系,知道三边和两个锐角中的两个元素(其中至少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其余的元素。这样既可以导入分类思想的知识,同时又能锻炼他们思维的严谨性,可谓一举两得。
3.巧设问题,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学习数学,需要学生拥有灵活的思维,能够运用特定的思维模式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也是数学核心素养的要点之一,教师应该在这一点上集中精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伴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既不能过度干预,也不能完全放手,要把握好干扰学生学习活动的强度,发挥引导作用。
教师所设置的问师情境,首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进行设置,要难易适中,大多数学生通过思考都能答出来。其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提问的时机,通常是课堂的开始、中间和结束时的频率高一些,在这种关键时刻,教师给学生的创设的问题情境会更有效。再次,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自主地对问题展开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以及学习,并利用归纳、演绎等数学教学方法,让学生结合教师所设定的问题对数学知识进行推理[3]。
4.快乐实践,亲历探究过程
初中生的好奇必很强,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把学生引到课堂情境中去自主探索,使课堂“活”起来它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研究的过程,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提高数学成绩。我在教学《圆周角定理》一课时,由于圆心与圆周角具有三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圆心在圆周角的一边上,圆心在圆周角的内部,圆心在圆周角的外部。所以圆周角定理需要分情况证明。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但对一个几何命题要分情况证明的经验较少,因此,在学生明确圆周角的定义后,我让学生先动手画圆周角,一方面让学生深入了解圆周角,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圆心与圆周角具有三种不同的位置关系,为后面的分类讨论作好铺垫。然后通过学生合作,通过度量事选画的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度数,探究并猜想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得到猜想,最后从特殊位置(圆心在圆周角的一条边上)入手进行证明猜想,再将其他兩种情形转化为特殊位置来进一步证明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设计,学生经历了“圆周角定理”的探究过程,实现了直观感知、操作实验和逻辑推理的有机结合,使推理论证成为学生观察、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后的自然延续。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方法,积累这种思维,对他们日后自主开展学习活动以及终身学习都是有益的,这不正是我们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吗?
5.结语
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要不断加快脚步,争取快速见效,带动教学效益提升。我们追求核心素养教育的过程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过程,这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并不矛盾。
参考文献
[1]李荣胜.生长数学倡议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初中数学学生自主讲题教学的尝试与思考[J].中学数学,2019(02):85-86.
[2]罗增儒.以素养教学为导向的课堂研修——在“第五届全国初中数学名师创新型课堂研修会”上的发言[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8(35):17-24.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引言
数学六大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这六项综合囊括了数学教学的价值,是学生应该在数学课堂上得到的最重要的收获。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态度和思想,更新施教的方法,以下是我的几点建议。
1.把握初中数学内容整体性
教材中的数学知识点分布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前后知识相互联系,难度逐渐递增,只有打好了基础才能进行下一步。帮助学生将知识综合起来学习,构建知识体系,这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前提。因此,我们不能将各部分知识内容独立起来,分开讲解。
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及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知道可以通过消元把多元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从数学的内部发展看,二元、三元一次方程可以看成是对一元一次方程在“元”上的推广,学生很自然的会想到,如果在“次数”上进行推广首先就是一元二次方程。类比二元、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学生会想到怎么把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次方程,最终化为x=a。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次方程所需的平方根、配方、因式分解等知识基础学生已具备,只是不知怎么运用这些知识解方程,因此教学的关键是要通过适当的问题提示,把这些知识提取出来,联系起来,让它们在研究解法时起作用。因而在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展开教学时,教师需要对初中阶段学生所需掌握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和梳理,要注意整体性,让学生经历研究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完整过程,避免不同解法之间的割裂。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应加强类比、从特殊到一般等思想方法引导,也可以借助于典型例题的方式,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点,以此提高教学效率。
2.任务驱动,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
学生是具有潜在能力的群体,在核心素养培养的背景下,教师怎样激发他们的潜能,怎样让数学课堂在有效的基础上高效起来,从而使其发挥最大的价值。笔者认为“任务驱动”教学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其主要过程是教师为学生布置某一具体任务,然后让他们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在有限的时间内先自主探究,再共同探讨和解决任务,并在教师逐步指引的方式下有条不紊地培养其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能力[2]。例如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时,可先提出问题: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以外的五个元素之间有哪些关系?引导学生有条理的梳理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明确各自的作用,便于下面问题的解决。然后出示问题串(1)只知一个条件,能不能求其它元素?(2)那么知道两个元素,这两个元素可以是什么呢?(3)那是不是知道两个元素的每种情况都能求剩下未知元素呢?(4)知道五个元素中的几个,就可以求其它元素了?学生在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很快学生会得出只知一个条件是不能求出剩余元素的,各组再对第(2)个问题进行分类,讨论交流会得到这两个元素可以是两条边、两个角或一边一角,再针对这三种情况进行判断和验证,最后得到结论:利用边、角间的相互关系,知道三边和两个锐角中的两个元素(其中至少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其余的元素。这样既可以导入分类思想的知识,同时又能锻炼他们思维的严谨性,可谓一举两得。
3.巧设问题,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学习数学,需要学生拥有灵活的思维,能够运用特定的思维模式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也是数学核心素养的要点之一,教师应该在这一点上集中精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伴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既不能过度干预,也不能完全放手,要把握好干扰学生学习活动的强度,发挥引导作用。
教师所设置的问师情境,首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进行设置,要难易适中,大多数学生通过思考都能答出来。其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提问的时机,通常是课堂的开始、中间和结束时的频率高一些,在这种关键时刻,教师给学生的创设的问题情境会更有效。再次,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自主地对问题展开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以及学习,并利用归纳、演绎等数学教学方法,让学生结合教师所设定的问题对数学知识进行推理[3]。
4.快乐实践,亲历探究过程
初中生的好奇必很强,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把学生引到课堂情境中去自主探索,使课堂“活”起来它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研究的过程,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提高数学成绩。我在教学《圆周角定理》一课时,由于圆心与圆周角具有三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圆心在圆周角的一边上,圆心在圆周角的内部,圆心在圆周角的外部。所以圆周角定理需要分情况证明。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但对一个几何命题要分情况证明的经验较少,因此,在学生明确圆周角的定义后,我让学生先动手画圆周角,一方面让学生深入了解圆周角,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圆心与圆周角具有三种不同的位置关系,为后面的分类讨论作好铺垫。然后通过学生合作,通过度量事选画的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度数,探究并猜想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得到猜想,最后从特殊位置(圆心在圆周角的一条边上)入手进行证明猜想,再将其他兩种情形转化为特殊位置来进一步证明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设计,学生经历了“圆周角定理”的探究过程,实现了直观感知、操作实验和逻辑推理的有机结合,使推理论证成为学生观察、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后的自然延续。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方法,积累这种思维,对他们日后自主开展学习活动以及终身学习都是有益的,这不正是我们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吗?
5.结语
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要不断加快脚步,争取快速见效,带动教学效益提升。我们追求核心素养教育的过程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过程,这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并不矛盾。
参考文献
[1]李荣胜.生长数学倡议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初中数学学生自主讲题教学的尝试与思考[J].中学数学,2019(02):85-86.
[2]罗增儒.以素养教学为导向的课堂研修——在“第五届全国初中数学名师创新型课堂研修会”上的发言[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8(35):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