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彝族“阿依沙拉洛”

来源 :神州民俗·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gg19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依沙拉洛”是彝族女子一生中重大的礼仪,
  是女孩由童年到成年的标志,更是一种神秘的文化符号。
  三月的马边油菜花竞相绽放,空气格外清新,飘着甜甜的味道。带着对母体文化的崇拜,走了一个多小时山路,我们来到拟举办“阿依沙拉洛”仪式的阿句阿布家。他住在一所小学校旁,操场上几个戴着鹦鹉帽的孩子围在一起,屋外几个大人在抽着兰花烟。
  阿句阿布是个乐观开朗的彝族中年,他热情地迎接我们。我迫不急待地向他请教“阿依沙拉洛”的相关知识。阿布笑呵呵地说,“换童裙”(彝语叫“阿依沙拉洛”)是我们马边地区彝族少女成年时举行的一种成人仪式。“阿依”指小孩子,在这里指小女孩子。“沙拉”指姑娘童年穿的裙子,“洛”指换装,“阿依沙拉洛”其意是即将成年的彝族少女脱去童年的裙子,换上成年的裙子。鹦鹉帽是未成年女孩子的专用帽。彝族少女在“沙拉洛”之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的二节童裙,梳的是独辫,耳朵挂的是一种名叫“克子”的饰品。“克子”其实是贝壳做的耳饰,只要耳上戴着贝壳耳饰,就表明这个女子还没有舉行成人仪式。
  姑娘举行“换童裙”仪式后,就要穿上黑蓝色的三节拖地长裙,原先的独辫要改梳成双辫,并戴上绣花哈帕,挂上金质或银质耳坠,表示她已成人,可以自由地逛街,看赛马,谈恋爱。彝族人喜欢单数,一般在十三岁,十五岁,十七岁举行,如果超过十七岁,就只有等到出嫁时才能补上这个环节。彝族的岁数是按虚岁算的,如果实岁,要在虚岁下减一岁,那才是真正的实际年龄。在彝民看来双岁“换裙”则多灾多难,终生也不会吉利。至于“换裙”的具体日期,则要请老人好好地择算一下,才能最后定下吉日佳期。由于“换童裙”是女子由童年到成年的标志,作为父母对此非常重视。特别是母亲,她是女儿的贴心人,也最了解女儿的生理状况,要在临近“换童裙”前为女儿备好头上戴的花边哈帕、新裙以及颜色各异的珠子和领上的银牌等饰品。
  我问阿布,“阿依沙拉洛”起源于何时?阿布请来毕摩阿普,阿普介绍道:彝族神话史诗《勒俄特依》载:在石尔俄特时代,人们生活在生子不见父的时代,石尔俄特决心去寻找自己的父亲,他骑上独角马,牵上独角驴,由狐狸驮银两,兔子背金锭,去寻父亲,历尽千辛万苦,他还是没寻着父亲,却遇上美女兹里史色。兹里史色告诉石尔俄特,只有娶妻成家生子才能见到父亲。石尔俄特回家三年没人嫁给他,那时人类还没有婚嫁的习俗。他又去找到兹里史色,并要求她嫁给他,完成他生子能见父的愿望。兹里史色告诉他,我们不能没有规矩,不能没有礼仪。于是,兹里史色找来毕摩特木阿拉来,在毕摩见证下,他们举行了婚礼,并规定了彝族的婚俗和礼仪。从此,彝人进入了娶妻安家的成婚年代,并开创了彝人生子能见父的时代。把“阿依沙拉洛”仪式与彝族婚姻形成联系在一起来推断,那么,彝族“阿依沙拉洛”仪式就应该产生于彝人生子能见父的时代,即石尔俄特与兹里史色成婚的时代。按彝族谱系推算,距今至少有数万年的历史。
  谈笑间,长辈妇女们为阿句阿洛(阿布之女)举行“阿依沙拉洛”仪式。她们从阿洛耳上取下贝壳耳缀,将左边那枚贝壳耳缀顺着她左侧身体,放在她左脚下,把她刚穿上的童装脱下,一件一件地换上家里为她备的新装,然后再把她单辫解开,并叫来一个年轻男孩,用一块鸡油在阿洛发辫上向着左,右,后三个方向,轻轻地抹了一下,再接过梳子,又从阿洛的额头往后象征性地梳了三下,随后把梳子交还给一妇女,妇女用梳子将阿洛的头发分成两股。细细地为阿洛梳头发,并将头发编成两辫,梳好后又给阿洛戴上银质耳坠与哈帕,在哈帕上盖上红色新头巾,又在头巾上戴上结婚时才能戴的银斗笠。装扮好的阿洛走动起来,步履轻盈,婀娜多姿,充满了青春的美丽与生命的活力,这是她最好的时刻。
  妇女们说,“新娘”已打扮完成,快来背“新娘”,阿洛的几个伙伴,便从人群中拉出为她梳辫子的男孩,由这个帅哥来背阿洛,帅哥带着几分腼腆站在阿洛面前,蹲下身欲背阿洛时,几个姑娘伸手把锅烟灰抹在帅哥脸上,帅哥的脸一下就变成了黑黑的花脸。抹过花脸,帅哥蹲下身子,几个女子将阿洛侧身扶上了帅哥的背。彝族背“新娘”时只能侧着身子由男子背,忌讳直接扑在男子背上,背起时,“新娘”的手肘还要撑在男子脖颈上。“新娘”若高兴,背她的男子不受气,若不高兴,“新娘”使劲用肘部顶住背她的男子脖颈,让这个男子吃吃“苦”头。帅哥背起阿洛,一群姑娘扶着阿洛,到了大厅的石磨旁。姑娘们又给帅哥一阵花脸和拳头,帅哥放下阿洛,立马躲闪着跑开了。阿洛坐好后,几个年轻姑娘围着阿洛坐,大厅里两个成年女子开始唱起了民歌。
  我问阿布,她们唱的是什么?阿布说这叫“格卓初”,是姑娘出嫁必唱的歌。今天阿洛是“嫁”给石磨了,所以也要唱这支歌。为什么要将阿洛“嫁”给石磨?阿布说,彝族习俗中十七岁的姑娘就是一个成年姑娘了,是可从谈婚论嫁的年龄,但阿洛现在没订亲,所以,要让她先“嫁”给石磨。姑娘怎么能“嫁”石磨呢?阿布说姑娘“嫁”石磨,即是告诉姑娘,今后你是要嫁出去的,生活必须是实实在在的,是需要勤劳的,所以要有心理准备。阿布又补充说,有些地方还会将锅庄、门槛等物件假设为女孩的丈夫,将从头到脚焕然一新的女孩背到石磨,锅庄,门槛等设定的假夫家举行意象性的“婚礼”。
  歌唱完了,姑娘们又拉着花脸帅哥把阿洛背回到“换童裙”的地方,竹盘里装着煮熟的乳猪舌头,一妇女用乳猪舌头在阿洛头上转了三圈后,扔给一老奶奶,老奶奶接住散着热气的乳猪舌头,离开了现场。
  我问阿布,为什么杀乳猪并取猪舌扔给老人?阿布笑着告诉我,彝族所有的仪式都用牲畜祭祀,即是告诉神灵,我家今天举办了一个隆重的“阿依沙拉洛”仪式。同时,用猪舌头主要是祈福阿洛的未来幸福健康吉祥。
  彝族家庭举行“阿依沙拉洛”仪式,让孩子们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有一个明显的转变标志,可以免去孩子对成年与未成年的漠然状态,让姑娘们知道自已什么时候生理年龄成熟了,什么时候该恋爱了,让她们能真正认识自已将步入成年人的行列,懂得成年人的责任和应承担的义务,这是孩子成长的一个关键环节。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华文化大乐园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艺术培训形式,它将文化艺术培训和文化艺术汇演结合起来,有中方派出艺术家到华人聚集国家主要面向华裔举行的一种中华文化学习交流的方式和平台,从人员的选拔到艺术团队最终的汇演结束,在任何一个方面都要求科学、合理的协调管理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举行。本文从扁平化管理理论出发,探讨了中华大乐园活动在管理上的一些显著特点及出现的相应问题,特别是结合乐园活动的具体实际,根据
期刊
每逢清明时节,在江苏泰州溱潼镇里下河地区,有一个古老的民俗活动——溱湖会船。  在溱湖会船节的那一天,四乡八镇数百上千条会船云集溱湖,上万船民来此聚会,  举办富有民俗特色的会船节,其恢宏壮观的场面、惊心动魄的争赛、多姿多彩的表演,  堪称民俗文化之大观、水乡风情之博览,  溱湖会船也被部分海内外人士盛赞为“世界上最大的水上庙会”。  同仇敌忾 爱国御侮  溱湖会船形成的历史悠久,有着浓厚的地方特
期刊
[摘 要]乡村历史记忆工程散落在云浮市的各个角落,这也使它成为一盏亮点,唤起了市民的记忆,悠久的乡村历史记忆文化与博物馆相结合,实现产业经济的发展,实现资源融合发展,让群众有更多的文化獲得感。  [关键词]博物馆 乡村历史记忆工程 相互融合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重要精神支持,是我们最浓厚的文
期刊
在群山叠翠千峰竞秀的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安徽省祁门县牯牛降主峰之下,有座始建于南唐距今千余年的古村历溪。历溪依山傍水远离尘嚣空气至纯,踏上密布岁月青苔的舜溪古桥,满目皆是葱翠茶山。桥下发源于牯牛降大历山巅的清澈舜溪河环村潺潺流过,成群的野生石斑鱼逆流嬉戏,四季流淌着一个个古老而神奇的美丽传说,让人仿佛踏进了古色古香的世外桃源。伫立在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古桥上遥想当年,这古代通往牯牛降的
期刊
道家的人物,除老子、庄周外,我以为纯阳真人吕洞宾最具仙骨道风,因此也成了他的忠实“粉”。在我眼里,吕洞宾是率性而为的神仙,除暴安良,嫉恶如仇,有时也会使点小性子,将事情给搞砸了,可谓“亦道亦侠亦俗人”。不过,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如今的地位多少有些尴尬,而我也一直想有一个与道教近距离接触的机会,非常幸运的是,丙申腊冬,我受邀参加“武汉长春观丙申传戒法会”,得以见证历史,一窥道教全真派门下的传
期刊
[摘 要]文化馆建设是当今中国精神文明风貌的重要体现,也是新城市、新中国建设的有效支撑,尤其是在现代物质生活相对满足、社会资源相对丰富的时代,我们应当对社会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将社会资源投入到文化馆建设中来,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念,加强社会资源整合,促进文化馆建设。基于此,本文将对社会资源整合为基础的文化馆建设途径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文化馆 社会资源 资源整合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迅
期刊
何谓匠心?  拿起铁锤,认认真真把烧红的钢,锻造成锋利耐用的厨刀,  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下来,这就是匠心。  如同顺德徐城记刀具的掌门徐耀城,  祖上从民国开始创业,从爷爷的爷爷开始,六代都是刀匠。  而他也在顺德陈村做了30多年的厨具和厨刀,并建立了自己的刀具厂——徐城记。  徐城记厨刀的质量如何?  几年前,一位卖白斩鸡的鸡贩从深圳找上门,要求再买一把徐城记以前出品的厨刀。因为这名鸡贩一直使用同
期刊
我国海域辽阔,水产资源丰富,  千百年来,  渔民们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海洋文化和独具一格的海岛风俗,  海船装饰就是其中最为突出、最富特色的一部分。  装饰民俗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重要表现,它不单单表现在外表的装饰,  更有其内在的深层涵义和功能。  渔船装饰也不例外。  它基于海洋的土壤,更有深刻的意义和功用目的:  船眼睛  旧时,大凡渔船都有一对明亮清澈的大眼睛,嵌在船头两边。其形状似扁平半球形,
期刊
插柳  仲春万物发,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而其来源,有多个说法。其一,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传说是与避免疾疫有关。因为清明时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所以人们也有镇压疾病,让人身体健康的希冀。“漏泄春光有柳条”昔日人们见柳树随处可生,慕其生命力顽强,尤其希望从其柔韧中获得生命绵韧悠长的神奇力量。其二,杨柳依依,更轻轻触动着人们对
期刊
村里本来搞拆迁,亚合甫·热合曼的铺子就这样一片狼藉,好在这里民风淳朴,没人拿他的东西  中国经历了相当漫长的铁器时代,唐代丝绸之路令到东西方文明开始交流,铁器也是其中之一。在新疆巴楚县的唐代“谒者馆”(即丝绸之路沿线的客栈)遗址之中就可以看到。根据民间传说,以谒者馆为中心,当时的部落国王把百姓根据住地和职业分为九支,其中第九支的领地划分在汪尔艾根附近,专门从事小手工制造业和建筑,其中小手工制造业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