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构造区页岩气水平井高钻遇率井轨迹优化技术——以永川南区开发实践为例

来源 :非常规油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psund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提高优质储层钻遇率,特别是针对断缝发育、地震预测误差大、靶窗范围小的复杂构造区,形成了以三维地质模型建立为基础,结合入靶方式选择和特殊构造井轨迹优化方案,采用随钻伽马与元素录井的综合导向技术,确保了优质储层钻遇率显著提高.结果表明:1)在构造复杂区应选择上靶窗入靶模式;2)钻遇局部隆起、凹陷、断层等特殊构造,为确保工程施工,在追求高钻遇率的同时应适当放弃部分优质储层钻遇率;3)纵向上借助GR曲线及元素Ca,Si,Mg和Fe的变化明显性、横向展布稳定性及工程可调控性,分级确定标志层;平面上根据地层的倾角变化、钻遇特殊构造确定重点关注点;4)采用随钻伽马与元素录井的综合导向来准确判断钻头在地层中的位置,及时做出调整,确保水平轨迹钻遇率.以上成果认识,对后续复杂构造区的井眼轨迹控制具有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自然灾害对输电杆塔的损害将会造成严重的电网安全问题及巨大的经济损失,对异常输电杆塔的抢修维护方法及设备的研究已成为当前热点.传统方式通常由人为登塔作业或使用搭载升降平台的专用车送人登塔,工作效率低下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基于电液动力驱动方式设计出一种能够快速组合塔段形成稳固临时塔座的垂直升降组件式电力救援抢修塔系统.通过在SolidWorks软件中对抢修塔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在AMEsim软件中对电动液压系统进行仿真分析表明,该系统能够有效快速地进行垂直升降搭建出安全稳定的抢修塔,实现对损坏输电杆塔维护抢
对于新能源电站的有效巡检维护已经逐渐成为新能源发电企业面临的一大技术难题,基于混合现实的光伏电站可穿戴智能巡检系统为工作人员提供一种新型工作模式,使用可穿戴装备连接后台巡检管理系统,读取巡检任务信息,然后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的识别能力,自动匹配设备模型,若设备出现异常,可以直接录入异常信息上报,保证了信息化管理设备,也保证了巡检工作的规范系统标准科学化、效率及安全性.
为了加快准噶尔盆地南缘(准南)西山窑组煤层气勘探开发进程,针对该地区侏罗系八道湾组和西山窑组煤层气成藏条件差异,开展了准南西山窑组与八道湾组煤层气成藏富集条件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受成煤期古气候和沉积环境的影响,八道湾组煤层具有较高的镜质组含量,而西山窑组则具有较高的惰质组含量;受控于煤级的影响,准南八道湾组煤的微孔含量和比表面积高于西山窑组;八道湾组和西山窑组煤储层构造裂隙数量明显高于内生裂隙,且裂隙发育密度与煤层所处的构造位置关系密切;基于煤岩、煤厚、盖层、水文地质条件分析,整体上八道湾组煤层含气量高于
渤海A油田浅层大位移井最大水垂比为2.98,突破了渤海湾水垂比的现有极限.其浅部地层疏松,井眼轨迹控制难度大,泥岩易水化膨胀,频繁出现倒划眼困难和下套管遇阻等复杂情况.针对以上问题,在定向井轨迹设计、大位移井安全钻井周期、井身结构优化、大位移井摩阻扭矩及钻井液性能等方面进行了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大位移井均布设在外排井槽,保持井斜角为73°~76°、浅部地层使用大弯角马达,深部地层使用旋转导向进行钻进,大位移井安全钻井周期约为32 h,建议钻进过程中提高机械钻速;井深在4000~4 500 m的大位移井
该研究立足油气资源中剩余资源丰富且具发展潜力的非常规油气,综合分析、评价了其CO2开发技术优势、技术现状和发展前景.当前,非常规油气开发中利用CO2最多的3大技术为CO2钻井、CO2压裂和CO2驱油,其宗旨都是用基于CO2的工作液替换水基工作液.这样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开发效率,节约水资源,还可以实现部分CO2永久埋存,实现负碳生产,促进了 CO2的资源化利用.目前,CO2钻井技术可以根据需要,控制超临界CO2钻井液的密度,进而实现对钻头井底压力的控制,同时也可以控制岩屑的返出,这项技术目前已经基本完成理论
地震成像是地震勘探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而速度场的精度是地震成像的关键.为了探讨双复杂条件下近地表速度场对地震偏移成像的影响,依据弹性波动方程正演模拟的数据,在给定不同误差的近地表速度模型条件下,对比叠前深度偏移后近地表速度模型精度对线性噪声压制、浅层成像质量和精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风化层厚度误差大于+20%或风化层速度误差小于-30%时,叠前深度偏移剖面浅层反射特征趋于复杂化,层位埋深误差较大;风化层厚度为负误差或风化层速度为正误差的情况下,相对而言对偏移结果影响较小;相同比例的误差,风化层厚度的正误
为了扩大哈山南缘风城油砂山外围的油砂勘探成果,针对白垩系清水河组油砂,以地表地质调查成果为基础,通过对油砂岩露头与岩芯的粒度、岩石薄片、测井、铸体、重量含油率等资料的分析,开展沉积相与储层特征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清水河组油砂以长石岩屑砂岩、岩屑砂岩为主,砂岩稳定性较差,距离物源较近;清水河组识别出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辫状河3种沉积相,细分为9种微相;油砂主要发育于辫状河河道滞留、心滩、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及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中,油砂岩重量含油率高达35.12%,孔隙度为25.3%~39.1%,渗透率为
为了探明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延长组储层储集性能,针对研究区储层非均质强,纵向上岩性、含油性变化快,自然产能低等问题,基于铸体薄片、孔渗、压汞等实验分析,开展岩石学、物性、孔隙类型及结构、成岩作用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延长组岩石类型以长石岩屑砂岩和长石砂岩为主,长石含量占30%以上,平均孔隙度为7.03%,平均渗透率为0.285×10-3 μm2,属低孔、低渗储层;储集空间类型以粒间孔为主,占比59%,其次为长石溶孔.沉积环境与成岩作用是决定储集性能的2个重要因素,分别在宏观与微观上多重因素影响储层
为了提高特低渗透油藏水平井的开发效果,针对志丹油田长6油藏的地质特征和水平井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开展了水平井开发技术和开发参数等研究工作,利用数值模拟优化研究得到如下认识:1)水平段长度与初产、现产、累产有比较明显的正相关性,但当水平段长度大于1 000 m时累产油增幅明显减小,综合考虑钻井和压裂成本,最优水平段长度为1 000 m.2)推荐采用五点法井网同步注水,易于调整,可以有效控制含水上升,能达到较好的采油效果.最优井距为500~600 m,最优排距为100~150m.建议初期配注15~20 m3
为了促进延长油田化学渗吸驱油提高采收率的目的,以延长HZP区块长6油藏为研究对象,针对水驱波及范围小,水驱动用程度低的问题,运用室内实验测试及分析的方法,分析不同润湿性和界面张力渗吸体系的渗吸驱油效率和规律.结果表明,润湿性不同的岩心渗吸驱油速度和效率由强到弱依次为亲水性、中性、亲油性,注入水体系中,原油在亲水岩心中的粘附功最小,仅有2.464 5×10-3 J/m2,在亲油岩心中的粘附功达到16.743 7×10-3 J/m2,是亲水岩心的6.8倍,不同表面活性剂均可以使粘附功不同程度的降低.十六烷基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