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中学生的特点及其教育策略

来源 :广西教育·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cker8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90后” 特点 策略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
  9889(B).2010.12.014
  
  中学校园里的“90后”,与他们的学长有什么不同?他们有什么样的特点?他们给老师、家长和社会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和困惑呢?
  一、 “90后”学生的特点
  (一) 迷失的价值观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社会明显呈现出文化多元、价值多元的发展趋势,而在极短的时间里发生的社会转型,必然会产生更大的发展压力和精神压力,而在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90后”明显受到影响。
   “60后”有信仰,“70后”有理想,他们身上都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而对于“90后”,传统的价值观没有在他们身上留下明显的烙印。“90后”身上有的是明显的“快乐取向”,他们只接受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追求快乐,逃避沉重,远离崇高,没有时代标杆式的精神偶像。
  “90后”的孩子从小看着各色的外国动画片长大,他们耳濡目染的是形形色色、光鲜靓丽的影星歌星,他们追星、渴望偶像,因此也会崇拜和模仿偶像。笔者曾经做过一个简单的问卷调查,其中有一项是“你崇拜谁?”班级里50个孩子中,有一半左右都填写了当红明星的名字,一部分填写的是自己的父母,有一些则表示没有崇拜的对象。而填写如雷锋等名字的学生几乎没有。那个人们心中充满领袖渴慕英雄的年代似乎已经离我们很远。“90后”孩子所面对的是一个充斥繁杂信息的世界。娱乐界的风起云涌,各色新闻乃至八卦消息的冲击,书店里各种成功学的大力渲染,网络小说里玄幻虚浮的引诱,这一切让孩子应接不暇,难以分辨。他们的心灵渴望充实,但他们却经常迷惘。
  (二) 家庭教育无力
  1.“90后”孩子的家长大多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他们与父辈一起走过艰难的岁月,经历了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追求“铁饭碗”到“下海捞金”。他们一路艰苦奋斗,体会到成功的不易,更渴望给自己的子女带来一份安逸。这些家长对孩子普遍具有补偿心理,他们虽然嘴上经常唠叨自己的陈年往事、奋斗历程,但在实际行动中往往急于给子女提供较多的物质满足,生怕孩子经历自己当年的酸楚。殊不知家长这种过度保护和给予却阻断了孩子成长必须体会艰难困苦的历程。
  (1) 物质馈赠大于精神给养,这必然造成孩子精神世界的空虚淡漠,而对物质的获得也表现为麻木。父母给予孩子物质,往往出于爱子心切,但当这种缺少智慧含量的给予任意泛滥时,留给孩子的必然是不能体会生活艰辛,不懂珍惜拥有,缺乏感恩的懈怠情怀。我们看到这样装备齐全的孩子,往往服装是名牌,坐骑是天价,身上挂有MP3、MP4、PSP、最新款的手机等五花八门的电子产品。家长对此往往从不以为然到无可奈何,为孩子付款似乎已经是一种惯性,而孩子也视此为理所当然。但当父母无法承受,一旦喊停,会怎样呢?
  【案例】
  李迪,是一个在学校很有亲和力,对老师和同学都很友善的学生。可是在家里他却完全是另外一个人。他的妈妈对他的教育好像很宽松,孩子想要单车,就带着孩子去名牌单车的专卖店让孩子自主选择,孩子选了一款千元以上的单车,她就在后面默默付款。李迪是苹果品牌的收藏迷,拥有各式各样的苹果产品。当他拿出这些奢侈品炫耀和欣赏时,丝毫没有感觉妈妈付出的艰辛,平时和妈妈说话他还很不客气。他妈妈无奈地说:“李迪要是和我说话,就是管我要钱。”当有一次伸手要钱遭到妈妈拒绝时,他居然和妈妈动了手。妈妈真是伤心透了。
  为什么这孩子在学校和在家里会有两副面孔?笔者认为,不是李迪缺少情商,而是他妈妈不善于培养和浇灌。
   (2)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培养了养尊处优的心态,缺少刻苦耐劳的精神。作为家庭的中心,“90后”的孩子往往很少涉及家务,并在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下成长。这样的孩子一旦进入集体生活,就会出现极大的不适应,不会照顾自己,对别人漠然,对工作也拈轻怕重,缺乏责任感。
  【案例】
  王涵,是个颇有点鬼才的学生。可是他的住校生活真是一塌糊涂。嫌弃学校的饭菜不好吃,就索性不吃;衣服自己不会洗,妈妈就过来取走脏衣服。对于集体的劳动,他也就象征性地动一动。在一次外出劳动时,班级主张大家都要参加劳动,然后一同生火做饭。在同学们都兴致盎然地分劳动小组的时候,王涵却冷冷地站在一旁,说“我不参加任何一组,因为我不吃饭”。
  生活上的懒散和缺乏磨炼导致王涵对他人的漠不关心,更缺乏集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对集体生活的不适应势必导致与集体脱节,很容易造成偏激和抵触情绪,影响他的健康成长。
  2. 父母的教育意识。“90后”孩子的父母普遍认可学校教育的重要性。面临社会的发展和自身的经历,这些父母渴望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因此,“90后”的孩子虽然一路“减负”,可是作业没少写,课外班没少去,学习压力也没有减少。和父母的亲子活动也被更多的课业询问和补课转场所代替。作为独生子女,“90后”是父母与父母之间比较的砝码,他们成绩的高低也牵动着父母们脆弱的自尊心。可以说在这样围追堵截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心理压力比较大,同时,在和其他同龄人比较高下时,也容易产生嫉妒心理,并缺乏合作能力和宽容的心态。
  还有另外一种父母以自身工作的忙碌和对老师信任为借口,全然把学校当做“托儿所”,甚至连周末也不和孩子相聚。这样的不作为和失职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因此,孩子缺少必要的温暖,也往往缺少安全感,难以控制自己,情绪不稳定。
  3. 父母的言传身教。“90后”学生的价值观通常比他们的前辈现实,他们更了解和明白成人社会的规则。这和其父母的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经过80年代、90年代打拼的这部分家长,大部分都有着自己的奋斗史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他们也急于向子女“传道授业”,披露所谓“生活真相”,谈论所谓“人际交往”,父母的举措让“90后”的孩子们更加早熟、世故和功利。
  (三) 时代的烙印
  1. 开放的扁平的时代环境。“90后”学生不像“60后”、“70后”那样有一大群兄弟姐妹,也不像“80后”那样容易在邻居中找到同龄的伙伴。他们寻找同伴往往依赖发达的通信、网络技术:短信、QQ、贴吧、博客……他们甚至打破班级、年级、学校、地域乃至国别的界限进行交流。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学生们掌握着老师所不知的信息。这不但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也让以往的“老师就是知识的象征”的高大的形象受到挑战。“90后”的孩子更加自信,不盲目承认所谓权威,更坚信自己的主张,维权意识增强,在人群中要求平等民主的待遇。
  2. 白热化的学习竞争。“90后”的学生面临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父母对他们的期待也越来越高。对“60后”而言,只有极少数人能上大学;“70后”能上大学就很满意;“80后”期待上个好点的大学;而到了“90后”,上大学已不算什么,非得上一本院校、名牌大学、优势专业乃至境外名校不可。因此,升学压力只增不减。此外,社会上各种辅导班、才艺班、特长班蔚然成风,几乎所有“90后”学生都无可避免地“被才艺”。
  3. 对网络的依赖。当“90后”学生刚刚开始学习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时,网络在中国社会已经普及。网络其海量的资源、全球的广度、及时的信息、互动的形式、平等的姿态,对恰值好奇年龄的“90后”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而网络资源往往是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对于未成年人上网,目前还缺乏有效的监控、引导方式。网络的存在使“90后”学生拥有更多的交往机会,也面临更多地诱惑。
  二、 教育策略
  “90后”学生手机可以上网,上课时也要检查有没有短信,自习课会带耳塞,看日韩动漫听欧美歌曲,假期在电脑前一坐一整天,QQ号码等级在一个太阳以上,懂得火星文,爱用网络语言,刘海很长,喜欢中性的女生和漂亮的男生……“90后”往往让家长、老师觉得思想怪诞、行为出格。这是因为“90后”是在网络文化、快餐文化的环境下成长的,而大部分家长、老师受的是传统文化、精英文化的教育,所以大到世界观、人生观,小到看什么电视、穿什么衣服,“90后”与家长、老师之间都容易产生分歧。成长于网络时代的“90后”受互联网平等性、互动性等特点的影响,有强烈的平等意识和民主观念,对家长、学校的说教和规定敢于质疑。如果教育者仍沿用“父父子子”、“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势必与“90后”发生碰撞和冲突,并造成两代人之间的难以沟通。基于此,笔者总结自己多年班主任工作的经验,就“90后”中学生教育问题提几点建议:
  1. 了解、肯定“90后”,与他们平等对话。伏尔泰说:“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教育者可以不同意“90后”说的话,但应该给他们与自己平等对话的权利。教育者在对“90后”的喜好嗤之以鼻之前,至少应该先对这些时尚喜好有所了解:如果教育者本人没玩过wow、没看过动漫、不懂得“一哥一弟”,他就很难了解“90后”的思想,无法和“90后”沟通,对“90后”的教育也难以取得良好效果。
  2. 建立新型教育阵地。QQ群、QQ空间、贴吧、社团等新的团体组织形式,因为具备很强的平等性、互动性与自由度,能满足年轻人的年龄特征与成长需要,在“90后”中大受欢迎,甚至成为许多“90后”的归属选择和情感寄托。教育者需要积极了解、介入这些在“90后”中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团体组织,并参与到其中进行引导,以提升教育成效。
  3. 采用实践型德育模式。“90后”学生价值观务实、关注自我,对“90后”采用传统的说教往往是行不通的。教育者必须联系实际,采取贴近生活、符合“90后”接受特点的表达方式,并通过设计生动、活泼、现实的教育场景,让他们在实践中探索、思考,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走向独立、走向包容、走向责任、走向国家的主流意识。
  4. 全面更新教育评价体系。教育因生命而存在,促进生命的良性发展是教育的根本,建立多元评价机制,肯定所有生命的价值,鼓励和激发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引领学生心灵的健康发展和知识结构的合理建构,使他们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和创新能力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这样的教育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教育。
  5. 释放学校教育的张力。根据学生的原认知和时代的特点给予有效地引领的教育最有生命力,但安全问题压倒一切的教育环境,使得学校畏尾畏首,目前学校基本采用课堂式教育模式,这有悖于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事物的规律,显得苍白和无力,为了实现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有必要通过立法,保护学校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而开展的教育活动,鼓励教师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大胆地探索教育的新途径,使“90后”的中学生得到真正的优质教育。
  (责编马超勤)
其他文献
首先从计算客户全生命周期价值(CLV)的通用模型展开研究,对模型中的盈利计算方法进行细化,分解出间接收益的计算部分.然后从推荐新客户的角度建立间接收益模型,并对模型进行
进入21世纪,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格局,面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与实施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一项事关
20世纪初,在洗衣粉中添加过硼酸钠或过碳酸钠,可以提高漂白去污能力,随着节能潮流的到来,欧美各国纷纷研究开发了多种低温去污垢的漂白活化剂.其中早期开发的TAED、NOBS与近
关注人、发展人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育中人的因素,把发展人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语文教育应准确把握学科的性质和功能,
要促进中职班级凝聚力养成,班主任可用知识的魅力去吸引学生,用品格的魅力感化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