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新马泰旅游的中国人,也许会在不远的将来,便可以坐火车在自己同胞建造的铁路上驰骋。
11月17日,泰国内阁正式批准《泰中铁路合作政府间框架协议》,中国公司将投资建设泰国境内全长867公里的3段铁路,协议将于12月正式签署。
中泰合作尘埃落定仅6天后,就任国务院总理后首次出访马来西亚的李克强,迎面接收到了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释放的友好信号:马中两国已经就南部铁路等一系列合作规划达成共识。马来西亚媒体称,中方相关联合体已获得马来西亚南部铁路项目意向书。
对被外界称为高铁“超级代言人”的李克强总理来说,这些还远远不够。
“我可以负责任地向总理先生表明,中国设计、建设高速铁路的效率都很高,性价比也很高,在全世界都有竞争力。希望我们共同加快推进铁路建设。”会谈中,李克强对纳吉布说。
今年5月4日会见马来西亚陆路公共交通委员会主席赛·哈密德时,李克强便指出,中国政府非常支持中方联合体积极参与马来西亚至新加坡高铁(简称“马新铁路”)项目合作。
6个多月后,他得到了马来西亚总理的答复:欢迎中国企业参与马新铁路投标。
攻关
11月23日,李克强总理在会谈时告诉纳吉布,“你可能也听说过,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有一个经验,‘时间就是金钱’。”
“我们都很熟悉‘中国速度’。”纳吉布笑着连连点头。
不过,“中国速度”在驶上中泰铁路合作的轨道上后,不得不减速,从波折不断到峰会路转,耗时两年。
2013年10月12日,李克强总理访问泰国期间,与泰国时任总理英拉一同出席中国高速铁路展。展览中,李克强主动向英拉推荐起中国高铁,“技术先进,安全可靠,成本具有競争优势”。
听说采用中国的高铁技术,从曼谷到清迈678公里的路程,耗时可以从当时的11个多小时缩短至3小时,英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赞许中国高铁建设取得的成就后,英拉“欢迎中国企业积极参与泰国高铁项目建设”。
面对一直有意愿建造高铁的泰国,李克强在泰国国会演讲时,告诉国会议员,中国拥有先进的高铁建设能力和丰富的管理经验,泰国推进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物流畅通、经济繁荣。两国加强铁路建设合作潜力巨大。
“中方对此持积极态度。”他努力说服泰国国会议员通过了中泰两国的高铁合作项目,并用英语呼吁“为中泰友谊投票!”
美联社当时报道,李克强是10年来首个在泰国议会演讲的外国领导人,众议院议长颂萨表示,李克强被授予“与泰国人民的代表直接对话的机会”,是因为他的访问是一份荣耀。
一份《中泰两国关于深化铁路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由此达成。其中称,中方有意参与廊开至帕栖高速铁路项目建设,并以泰国农产品大米抵偿部分项目费用,这一合作方式后来被称为“大米换高铁”。
但进展并不如想象的那么顺利,这个成绩斐然的大单在第二年3月,因为英拉的下台突然搁浅。
外界发出了“中国损失惨重”的声音。显然李克强并不接受这样一个现实。他数次与泰国新任总理巴育在外交场合碰面,这并非巧合。
2014年10月16日,在意大利米兰出席亚欧峰会期间,李克强专门会见同样参会的巴育。这是继泰国政局变动后,两国总理首次会面。
“中方愿同泰方保持高层交往,中国希望能落实好两国已经达成的共识和协议,统筹推进高铁等基础设施的务实合作。”李克强对巴育说。
知情人士透露,会谈中,李克强“晓之以理、动之以利”,指出中泰铁路合作是两国之间的政府行为,不该因为泰国政府更迭而被搁置。
这次会谈后发表的新闻稿这样表述:巴育表示,将落实好双方达成的合作共识,继续推进农产品、高铁等合作项目。
11月9日,巴育亲率代表团来北京参加APEC会议。其间,李克强和巴育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第二次会面。两人不约而同地系了一条蓝色调领带。在中方的努力下,双方锁定了合作共识。
在会后的新闻稿中,巴育的表态增加了“坚定”二字:泰方将坚定落实双方达成的合作协议和共识,推进铁路、农业、经贸等领域合作。
12月4日,泰国国家立法议会经投票批准《中泰铁路合作谅解备忘录草案》,中泰铁路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半个月后,前一天刚刚在贝尔格莱德出席完跨多瑙河大桥竣工仪式的李克强,经过10个小时、8000多公里的夜航,从中东欧的巴尔干半岛抵达泰国曼谷,出席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领导人第五次会议,一年中第三次会见巴育。为了确保高铁合作的顺利落实,专机上的李克强还在召集部分同行的部长,分析情况、商谈细节。
会谈中,李克强再次陈述了立场:双方铁路合作既有利于泰国商品出口,也利于中国装备“走出去”,在世界市场上接受检验;而农业合作更是双方优势互补,有利于中泰贸易平衡。他强调,“大米换高铁”对于中泰两国是件“双赢的好事”。
就是在这次会面中,双方正式签署《中泰铁路合作谅解备忘录》和《中泰农产品贸易合作谅解备忘录》,中断1年的“大米换高铁”合作重新开启。
不仅如此,合作还在原本的基础上升级:新拟建的中泰铁路,连接泰国北部的廊开和南部港口马普达普,总长度由去年商定的300公里增加到800多公里,而且将全使用中国的技术、标准和装备建设。
作为泰国第一条双线标准轨铁路,这个项目所带动的将不仅是中国装备和中国产能走出去,还有中国高铁标准的输出。这是一次向国际市场展示中国技术实力的机会。
合作文件签署后,日本经济新闻社在报道中形容,李克强是“在海外推销中国技术的关键角色”。
在这场因“客户”政治局势突变而意外发生的“经济”拉锯战中,一位国家总理连续三次为一项工程亲自出马,攻关克难,本身就展现出了真诚和友好的姿态,也传达出了志在必得的信号。 据现场媒体记录,为迎接李克强总理的到来,泰国总理府的准备工作进行了一个多月。会谈当天,总理巴育专门率领内阁成员,提前半小时来到现场,警卫的站位、桌签的摆位都一一询问。而在见证备忘录签署时,从来“不苟言笑”的巴育,10多次展露笑容。
今年10月9日,李克强总理在北京会见泰国外长敦·巴穆威奈时,谈论的中心话题并非两国外交关系,而是铁路合作。“中泰铁路合作是当前双方合作的重点和亮点,不仅有利于将‘一带一路’倡议同泰国发展战略相衔接,带动两国经济发展,也将为中国同泰国以及中南半岛各国深化经贸合作、密切人文往来创造有利条件。”他告诉外长,“希望双方抓紧落实有关共识,确保中泰铁路早日开工建设。”
外长则回应:“高度重视两国铁路合作,愿同中方共同努力,推动泰中铁路早日动工。”
最终,泰国交通部长阿空·丁披他耶拜实在11月20日宣布,泰中铁路合作项目定于12月19日举行奠基仪式。这象征中泰铁路合作项目正式启动。
中国驻泰国大使宁赋魁也在当天透露,双方签署框架协议的同时,将签署中国从泰国购买100万吨大米的备忘录。
经过中泰两国领导人的一遍遍重新商榷和敲定,用高精尖的高铁换大米而不是衬衫换飞机,即将成为现实。
构想
事实上,从2005年中国在土耳其竞得安卡拉至伊斯坦布尔高铁二期工程算起,中国高铁对外输出已经走过10年。
“高铁外交”这个说法早已出现,但从未和领导人的出访紧密相连过。此前媒体的措辞,也始终在“中国低调推进高铁外交”和“被指搞高铁外交”中摇摆不定。
面对世界经济形势的下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中国高铁走出去不仅能带动装备和劳务出口,更会在國际市场竞争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
“推介中国的产品,维护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正当权益,这是作为中国总理分内的事。”他说。
2013年9月11日,李克强在大连会见出席2013年夏季达沃斯年会的土耳其副总理巴巴詹时说,中方愿与土方密切高层交往,推动高铁、民航等大型基础设施合作。
在新闻报道里,这是李克强第一次向外国政要掏出“高铁”这张名片。
整整一个月后,他前往曼谷会见英拉,迈出了签下泰国高铁大单的第一步。而对志在将中国高铁推向世界的李克强来说,拿下泰国大单也只是第一步。此后,他开始甩开手脚,大步向前。
仅隔1月,在第二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上,李克强同匈牙利和塞尔维亚两国总理宣布合作改造升级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和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之间的铁路,并在修建罗马尼亚高铁方面与罗马尼亚总统达成进行合作的决定。
高级别的“代言”,让中国高铁概念股集体飙升,当时的中国南车、中国北车(两家已合并为中国中车)涨逾5%。
这位为经济操心的总理开始在不同场合,毫不惜力地为国家经济争取有利条件,推广自家产品。“高铁外交”的说法频频见诸报端,用铁路带动装备出口成为“和平外交的具体化”和“中国外交的又一翼”。推广高铁上升到了国家外交的战略层面。
两次与英国首相卡梅伦会晤,李克强都提到了中英要大力推进核电、高铁等领域合作,并讨论了中国参与英国连接伦敦与英格兰北部的2号高铁(HS2)项目投资的可能性。
2013年12月2日,李克强向卡梅伦提起高铁后,卡梅伦表示,愿向中方介绍英国拟建设的高铁项目。
美国财经媒体CNBC形容,“提议让唐宁街始料不及,英国政府表示,铁路必须由英国纳税人的钱修建,但允许中国企业参与铁道线路特许运营权的竞标,以及为HS2服务的车闸站台和配套项目的投资。”
卡梅伦访华几个星期后,中铁就提出有兴趣投资兴建路网枢纽伯明翰的车站。在中铁公司写给伯明翰市政委员会的信中,中铁提出修建从伯明翰东郊到机场以及通往考文垂和彼得伯勒的交叉轨道。
英国《独立报》当时报道,卡梅伦出发前告诉英国人,“我对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非常感兴趣。中国似乎发生了一场毋庸置疑的高速革命。”
当“中英已经达成共识共同推动在高铁领域的突破性合作”的消息公布后,《独立报》用了“出人意料”来形容,卡梅伦则补充道,“世界上不会有哪个国家比英国更欢迎中国的投资。”
2014年6月,李克强访英期间,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同意在彼此市场促进关于轨道交通(包括高铁)在内的实质性合作,签署了《铁路交通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
2014年全国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谈到中国企业进入欧洲市场时,李克强表现得胸有成竹。“我去年访问中东欧的时候,曾经跟他们的领导人说,如果你要建高铁、核电,在同等质量下,用中国的装备可能是建设最快、成本最低的,我有这个底气。”
话音刚落,“强”式“高铁外交”开始以更密集地和广泛的方式展开。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李克强5次出访14个国家,向包括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安哥拉、肯尼亚、英国、美国、津巴布韦、俄罗斯、缅甸、哈萨克斯坦、塞尔维亚、泰国在内的12个国家表达了合作建设高铁的意愿。
规划
据《新京报》报道,早在2009 年,中国已确定周边三条高铁的规划战略。
中亚高铁与古老的“丝绸之路”重合,取道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经过伊朗,再到土耳其,最后抵达德国。欧亚高铁的起点是满洲里,经哈巴罗夫斯克、莫斯科、基辅、华沙、柏林、巴黎,最后抵达伦敦。
泛亚铁路是从昆明出发,途经越南、缅甸、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终点站是新加坡。
除此之外,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还透露中方正考虑修建一条经西伯利亚、白令海峡、阿拉斯加,穿过加拿大到美国的中俄加美高铁。
优势
低成本、高技术是国际公认的中国高铁的主要优势。 2014年7月,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发表的一份关于中国高铁建设成本的报告称,中国高铁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为:时速350 公里的项目为1.29 亿元人民币/ 公里;时速250 公里的项目为0.87 亿元人民币/ 公里。而国际上,高铁建设的成本较高,每公里造价多数在3 亿元人民币以上。
模式
规划中的跨国高铁都遵奉一个原则:由中方出资金、出技术、出设备去建设,建成后也会由途经国家来参与运营。在此过程中,中方将与相关国家洽谈,用修建高铁来置换当地资源,如中亚和欧洲的油、气资源,缅甸的钾矿,由此建立一个长效合作机制,以保障我国资源的使用。关于“用高铁技术置换资源”的合作方式,原铁道部相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为别国建高铁,有钱拿钱,没钱拿别的东西交换,这是一种公平的交易方式。”
“他不放过任何机会,向外界展示‘中国制造’的产品优势和中国投资的优越机会。”香港媒体刊文称。
积极而稳健的推销开始获得回报。总理化身“营销总监”,先后斩获肯尼亚东非蒙内铁路和尼日利亚沿海铁路、敲定中英在铁路方面合作、参与希腊通往欧洲腹地的铁路改造、签署中俄高铁合作备忘录和匈塞铁路谅解备忘录,并最终拿下了中泰铁路。中国高铁与多个国家的合作渐次展开。
以高铁为代表的高层营销战略,也给国内四家铁路公司业绩带来了明显提振。据商务部的数据,2014年中国企业参与的境外铁路建设项目348个,机车车辆出口37.4亿美元。中国北车全年出口签约额达29.94亿美元,同比增长73%,中国南车实现出口新签订单总额37.6亿美元,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在世界范围内,高铁都是政府行为。修建高铁必须要政府立项,而且金额巨大,动辄上亿,时间跨度也要几年,靠企业单枪匹马去闯,很难竞争得过发达国家。如果没有总理的推销,可能什么都做不出来。”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凤英曾说。
以总理的身份亲自为产业预热、给质量和服务打保票,让年轻的中国高铁企业开始获得海外市场的认可。中国南车当时表示,全球有50多个国家与该公司就高铁合作进行了接触,其中有20多个国家进行了深入沟通交流。
2014年1月,中国北车获得了出口美国波士顿地铁项目,这是中国轨道交通装备首次登陆美国。2月3日,农历大年初四,一列“Made in China”的CRH380A型高铁列车出现在“世界十字路口”—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纳斯达克大屏上。
这正是李克强希望看到的,让过剩的产能变现,是高铁“走出去”背后的基本思路,他多次提到这一点,“让铁路发展潜力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民生改善创造条件。”
卓有成效的“高铁外交”成为继“兵乓外交”和“熊猫外交”之后中国的新名片。
“中国外交的工具不再是赠送大熊猫或者承诺修建体育场,而是将大量的资金、人力和转移技术,投入到当地的基础建设中。600年前,商人骑着马和骆驼拉着货物,往返于欧洲和中国。如今,运载82个集装箱的货运火车,只需21天可以从义乌抵达马德里。而掌握着高速铁路领先科技的中国,希望在未来几年内,将这段旅程缩短到两三天。”2015年1月19日,加拿大CBC的报道这样写道,据他们当时的统计,“中国政府与超过28个国家洽谈了高速铁路”。
今年9月,中美组建合资公司,建设并经营美国西部快线高铁,这也是中国在美国建设的第一个高铁项目。这缘于1年多前李克强会见美国议员代表团时表达的意愿—中方愿积极参与美国交通设施升级换代。
2013年9月尝试提出“高铁合作”整整两年后,这位“超级代言人”的构想,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站台
李克强曾风趣地说,自己是在为中国高铁“站台”。
这确实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虽然促进了订单的达成,但这些大单并非总理亲自签署,而是由双方企业高层或者政府部门负责人签字。李克强通过到场见证的方式,表明中国政府的支持。
但他的站台又不止于此。这位经济学博士总理显然深谙营销之道。
推荐高铁,不光需要嘴上说说,李克强经常用摸一摸看一看的“体验式营销”打动对方。2013年,除了邀请泰国总理英拉共同参观在曼谷举行的中国高速铁路展,李克强访问罗马尼亚期间,还邀请中东欧16国领导人参观中国铁路等基础设施及装备制造展。
展览中,李克强客串起了“讲解员”,看到各国领导人被“和谐号”高速动车组模型吸引,他马上说:“中国高铁技术装备成熟、施工经验丰富、竞争优势明显,完全能够适应各国情况,满足市场的需求。”
他在不同场合对中国高铁优势进行不同的阐述,成为独树一帜的“高铁三论”:“技术论”—技术先进、安全可靠;“价格论”—价格低,性价比高;“运营论”—运营经验丰富。
针对不同国家不同国情的需要,总理的“超级推销”有的放矢。
面对发展中国家,援助被放在了利益的前面。2014年5月,李克强访问非洲时提到,中方愿意在非洲建立高铁研发中心,将积极参与非洲公路、铁路、电信、电力等项目建设。随后,在世界经济论坛非洲峰会上致辞时,李克强再次强调,中国愿无条件向非洲提供金融、人才和技术支持,帮助非洲建设高速铁路网络、高速公路网络、区域航空网络的基础设施“三大网络”。
这个提议得到非洲国家的欢迎。中交集团最终签下了蒙巴萨港至内罗毕铁路的项目协议。
他考察埃塞俄比亚的亚的斯亚贝巴轻轨项目时,看到中埃双方员工正在铺轨作业,特意同埃塞俄比亚总理海尔马里亞姆一起拿起扳手,拧紧螺丝。
半年后,中国铁建同尼日利亚签署了高达119.7亿美元的铁路建设合同,成为当时中国企业签署的最大金额的单笔合同。
从高铁研发中心,到项目建设参与进而提供资金、人才和技术支持,中国标准下的高铁技术实现了全面出口。 “高铁是一种集成式的成套设备,而不是单纯的设备和机器。总理推销高铁,是很高层次的推广。”外交部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委员陈明明说。
“双赢”,是李克强推广高铁时不断强调的目标。出色的营销从不是强买强卖,而是通过优势交换,共同获利。
本着双赢的原则,“高铁外交”甚至走进了技术壁垒高的高铁强国。2014年10月,访问德国前夕,李克强在德国《世界报》上发表署名文章,表示中方将积极考虑德国大众汽车提高在一汽大众合资企业中股份比例的请求,也希望德国允许资质好的中国企业竞标德国的高铁项目。
敢于向业界强手推销,来自李克强对自家产品的了解和自信。
2014年5月访问非洲期间,李克强与埃塞俄比亚总理海尔马里亚姆、非洲联盟委员会主席祖马共同参观在亚的斯亚贝巴非盟会议中心举办的中国铁路航空展。
海尔马里亚姆在铁路展区听到中国铁路可以在条件艰险地区运行的介绍,随即询问:“在山区是否也可以运行?”李克强马上为他解惑,“中国的南疆铁路、青藏铁路等,都穿越自然环境恶劣地区,运行正常。”
5个月后的10月14日,李克强将中国高铁“开进”了俄罗斯。在当天上午的主旨演讲中,李克强郑重推荐了CRH380A型号高速列车等中国的高铁技术。
中午应邀与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共同参观“开放式创新”莫斯科国际创新发展论坛展览时,两人在CRH380A的模型前驻足,工作人员告诉梅德韦杰夫,他2011年参加博鳌论坛时,乘坐的正是这款高速列车。梅德韦杰夫表示,“旅途非常舒适。”
这款高速列车是中国目前唯一对海外出口的车型,李克强这两年前往泰国、东欧和非洲访问时,都会带上CRH380A的模型。
在中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展台前,梅德韦杰夫问,“这种高铁是否能在高寒地区运行?”“中国高铁拥有在高寒地区运行的丰富经验,技术有保障。” 李克强告诉他。
事实上,这种时速300公里的高寒动车组,全世界只有中国北车能生产,已经成功运营在哈尔滨至大连线路上。
这显然正是对方想要的。双方很快敲定了高铁合作备忘录,推进构建北京至莫斯科的欧亚高速运输走廊,优先实施莫斯科至喀山的高铁项目。今年6月,中铁二院获得“莫斯科-喀山”高铁项目的勘察设计合同,中国高铁出海首单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随李克强出访的队伍中还包括了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的高管,这是中国高铁列车制造企业首次随总理出访推广高铁。国务院总理在用最务实的行动,促进本国企业的商务参与。
“走出去”的计划并不总是顺利,2014年11月3日,中国高铁公司中标墨西哥国内首条高铁,这是中国在海外设计、承建并完全采用中国标准和装备的首条时速300公里高铁,是中国高铁“走出去”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单”,却在3天后意外被墨西哥单方取消。
11月11日,李克强总理便开始了他的危机公关。在墨西哥总统培尼亚来华出席APEC会议期间,李克强特意会见了他,并说,“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墨合作的重点和优先领域。中国高铁技术先进,安全可靠,性价比高,运营经验丰富,两国就此开展合作是互利双赢的。不久前,中墨企业联合体按照墨方招标程序,凭借自身竞争力,成功中标墨西哥城至克雷塔罗市高铁项目,这一结果完全是公正合法的。我们对墨政府此后撤销招标结果感到遗憾。鉴于墨方所作积极表态,中国政府将继续鼓励中国企业参与墨高铁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希望墨政府能够公平对待中国企业,推动相关合作早日取得实质性成果,也为双方开展更高水平的合作创造有利条件”。
在总理所有的外事活动新闻稿里,这是他前所未有的一次有关“高铁”的最长发言。墨西哥总统也作出了积极回应:“墨方十分重视中国企业参与墨高铁项目建设,有关合作完全是透明的。墨方期待中国企业扩大对墨投资,欢迎中国企业继续参与墨高铁项目,将努力解决目前遇到的问题,保障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显然,这次意外并没有打乱中国高铁深耕国际市场的步伐。经过一年多的不断尝试,大国总理领队的“高铁外交”好像真的坐上了一列高铁,经过起步、加速,开始在轨道上飞驰。
今年5月20日,李克强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登上中国北车集团长春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地铁列车。这次,他担任起了检查和搜集反馈的工作。
李克强先四处走动了几步,查看车内装饰的细节,然后在乘客座椅上坐了下来。 “乘客对列车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吗?比如车辆运行的稳定性、舒适度?”他问。
“里约市民对中国产的地铁列车非常满意。有的乘客为了乘坐中国产的车厢,甚至宁愿多等一趟车!”一旁的里约州交通厅厅长回答。
李克强听完很高兴,“这是中国装备的机遇,也是对中国装备制造的检验!”他专门询问巴西驾驶员,列车有什么需要调整和改进的地方,随后对现场的中国工人说,要把这个项目打造成中巴产能装备合作的“新典范”。
进一步,得知里约还有更多规划中的地铁线路,李克强立刻推荐了中国生产的盾构机。
一番商讨后,双方在这节来自中国的车厢里,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巴西人就这样感受到了“中国速度”。
对“中国速度”感受更真切和深刻的,可能还是澳大利亚《金融评论》上海分社记者葛睿格。这位常驻中国已经3年多的年轻记者在今年6月30日写了这样一段经历:“上周六,我在中国乘高铁旅行时,我妹妹也坐在澳大利亚的火车上。但我俩的经历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从上海到北京的旅程1200公里,只用了4小时55分,其间只在南京、济南短暂停车。虽然车外细雨绵绵,‘和谐号’始终以302公里的时速行驶。从布里斯班到悉尼只有920公里,我妹妹乘坐特快列车(XPT)全程用了16小时,平均时速63公里。中途还因为撞到两头牛而停运1个多小时。这让我分不清到底我俩谁生活在发展中国家。”
更让葛睿格惊讶的是,“世界银行估计,运用中国科技修建高速铁路的成本,只是德国或韩国报价的一半左右”。
这正如李克强总理经常在会见外国政要时所说,“中国高铁技术先进,安全可靠,性价比高,运营经验丰富,在国际市场享有良好声誉。”
而2013年10月,李克强与英拉敲定中泰铁路合作后,再次推销“高铁”的对象正是澳大利亚时任总督布赖斯。“澳大利亚正在积极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已就建造澳第一条高铁进行可行性研究。中国高铁技术先进,安全可靠,具有成本优势。希望双方就此探讨开展合作。”在北京会见时,李克强总理说。
遗憾的是,当时承诺“愿与中方扩大和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的布赖斯女士已于2014年3月去职,澳大利亚人葛睿格则至今无法在自己的祖国感受“中国速度”。
而进入2015年的“高铁外交”,在始发站东南亚地区再次屡有斩获。今年3月,李克强在会见印尼总统佐科时表示,中国政府鼓励中国企业赴印尼参与高铁等项目建设。10月,中国相关企业联合体与印尼国企联合体正式签署协议,双方将合作建设印尼首都雅加达至万隆的高铁。
今年5月印度总理莫迪访华,与李克强总理在天坛自拍之余,两人共同见证了中印在铁路等领域合作文件的签署。4个月后,印度高铁公司正式授权中印两国公司组成的联合体承擔新德里至孟买1200公里高铁的可行性研究。
这两条铁路都是中国构建以本国为起点的高速铁路网的一部分。把东盟等邻国作为推销高速铁路的对象,建立首尾相连的“泛亚铁路”,已成为李克强“高铁外交”的另一个课题,这毫无疑问将需要这位大国总理和“超级代言人”的又一次“攻关”和“公关”。
(本文选自:博客天下 2015年26期)
11月17日,泰国内阁正式批准《泰中铁路合作政府间框架协议》,中国公司将投资建设泰国境内全长867公里的3段铁路,协议将于12月正式签署。
中泰合作尘埃落定仅6天后,就任国务院总理后首次出访马来西亚的李克强,迎面接收到了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释放的友好信号:马中两国已经就南部铁路等一系列合作规划达成共识。马来西亚媒体称,中方相关联合体已获得马来西亚南部铁路项目意向书。
对被外界称为高铁“超级代言人”的李克强总理来说,这些还远远不够。
“我可以负责任地向总理先生表明,中国设计、建设高速铁路的效率都很高,性价比也很高,在全世界都有竞争力。希望我们共同加快推进铁路建设。”会谈中,李克强对纳吉布说。
今年5月4日会见马来西亚陆路公共交通委员会主席赛·哈密德时,李克强便指出,中国政府非常支持中方联合体积极参与马来西亚至新加坡高铁(简称“马新铁路”)项目合作。
6个多月后,他得到了马来西亚总理的答复:欢迎中国企业参与马新铁路投标。
攻关
11月23日,李克强总理在会谈时告诉纳吉布,“你可能也听说过,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有一个经验,‘时间就是金钱’。”
“我们都很熟悉‘中国速度’。”纳吉布笑着连连点头。
不过,“中国速度”在驶上中泰铁路合作的轨道上后,不得不减速,从波折不断到峰会路转,耗时两年。
2013年10月12日,李克强总理访问泰国期间,与泰国时任总理英拉一同出席中国高速铁路展。展览中,李克强主动向英拉推荐起中国高铁,“技术先进,安全可靠,成本具有競争优势”。
听说采用中国的高铁技术,从曼谷到清迈678公里的路程,耗时可以从当时的11个多小时缩短至3小时,英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赞许中国高铁建设取得的成就后,英拉“欢迎中国企业积极参与泰国高铁项目建设”。
面对一直有意愿建造高铁的泰国,李克强在泰国国会演讲时,告诉国会议员,中国拥有先进的高铁建设能力和丰富的管理经验,泰国推进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物流畅通、经济繁荣。两国加强铁路建设合作潜力巨大。
“中方对此持积极态度。”他努力说服泰国国会议员通过了中泰两国的高铁合作项目,并用英语呼吁“为中泰友谊投票!”
美联社当时报道,李克强是10年来首个在泰国议会演讲的外国领导人,众议院议长颂萨表示,李克强被授予“与泰国人民的代表直接对话的机会”,是因为他的访问是一份荣耀。
一份《中泰两国关于深化铁路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由此达成。其中称,中方有意参与廊开至帕栖高速铁路项目建设,并以泰国农产品大米抵偿部分项目费用,这一合作方式后来被称为“大米换高铁”。
但进展并不如想象的那么顺利,这个成绩斐然的大单在第二年3月,因为英拉的下台突然搁浅。
外界发出了“中国损失惨重”的声音。显然李克强并不接受这样一个现实。他数次与泰国新任总理巴育在外交场合碰面,这并非巧合。
2014年10月16日,在意大利米兰出席亚欧峰会期间,李克强专门会见同样参会的巴育。这是继泰国政局变动后,两国总理首次会面。
“中方愿同泰方保持高层交往,中国希望能落实好两国已经达成的共识和协议,统筹推进高铁等基础设施的务实合作。”李克强对巴育说。
知情人士透露,会谈中,李克强“晓之以理、动之以利”,指出中泰铁路合作是两国之间的政府行为,不该因为泰国政府更迭而被搁置。
这次会谈后发表的新闻稿这样表述:巴育表示,将落实好双方达成的合作共识,继续推进农产品、高铁等合作项目。
11月9日,巴育亲率代表团来北京参加APEC会议。其间,李克强和巴育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第二次会面。两人不约而同地系了一条蓝色调领带。在中方的努力下,双方锁定了合作共识。
在会后的新闻稿中,巴育的表态增加了“坚定”二字:泰方将坚定落实双方达成的合作协议和共识,推进铁路、农业、经贸等领域合作。
12月4日,泰国国家立法议会经投票批准《中泰铁路合作谅解备忘录草案》,中泰铁路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半个月后,前一天刚刚在贝尔格莱德出席完跨多瑙河大桥竣工仪式的李克强,经过10个小时、8000多公里的夜航,从中东欧的巴尔干半岛抵达泰国曼谷,出席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领导人第五次会议,一年中第三次会见巴育。为了确保高铁合作的顺利落实,专机上的李克强还在召集部分同行的部长,分析情况、商谈细节。
会谈中,李克强再次陈述了立场:双方铁路合作既有利于泰国商品出口,也利于中国装备“走出去”,在世界市场上接受检验;而农业合作更是双方优势互补,有利于中泰贸易平衡。他强调,“大米换高铁”对于中泰两国是件“双赢的好事”。
就是在这次会面中,双方正式签署《中泰铁路合作谅解备忘录》和《中泰农产品贸易合作谅解备忘录》,中断1年的“大米换高铁”合作重新开启。
不仅如此,合作还在原本的基础上升级:新拟建的中泰铁路,连接泰国北部的廊开和南部港口马普达普,总长度由去年商定的300公里增加到800多公里,而且将全使用中国的技术、标准和装备建设。
作为泰国第一条双线标准轨铁路,这个项目所带动的将不仅是中国装备和中国产能走出去,还有中国高铁标准的输出。这是一次向国际市场展示中国技术实力的机会。
合作文件签署后,日本经济新闻社在报道中形容,李克强是“在海外推销中国技术的关键角色”。
在这场因“客户”政治局势突变而意外发生的“经济”拉锯战中,一位国家总理连续三次为一项工程亲自出马,攻关克难,本身就展现出了真诚和友好的姿态,也传达出了志在必得的信号。 据现场媒体记录,为迎接李克强总理的到来,泰国总理府的准备工作进行了一个多月。会谈当天,总理巴育专门率领内阁成员,提前半小时来到现场,警卫的站位、桌签的摆位都一一询问。而在见证备忘录签署时,从来“不苟言笑”的巴育,10多次展露笑容。
今年10月9日,李克强总理在北京会见泰国外长敦·巴穆威奈时,谈论的中心话题并非两国外交关系,而是铁路合作。“中泰铁路合作是当前双方合作的重点和亮点,不仅有利于将‘一带一路’倡议同泰国发展战略相衔接,带动两国经济发展,也将为中国同泰国以及中南半岛各国深化经贸合作、密切人文往来创造有利条件。”他告诉外长,“希望双方抓紧落实有关共识,确保中泰铁路早日开工建设。”
外长则回应:“高度重视两国铁路合作,愿同中方共同努力,推动泰中铁路早日动工。”
最终,泰国交通部长阿空·丁披他耶拜实在11月20日宣布,泰中铁路合作项目定于12月19日举行奠基仪式。这象征中泰铁路合作项目正式启动。
中国驻泰国大使宁赋魁也在当天透露,双方签署框架协议的同时,将签署中国从泰国购买100万吨大米的备忘录。
经过中泰两国领导人的一遍遍重新商榷和敲定,用高精尖的高铁换大米而不是衬衫换飞机,即将成为现实。
构想
事实上,从2005年中国在土耳其竞得安卡拉至伊斯坦布尔高铁二期工程算起,中国高铁对外输出已经走过10年。
“高铁外交”这个说法早已出现,但从未和领导人的出访紧密相连过。此前媒体的措辞,也始终在“中国低调推进高铁外交”和“被指搞高铁外交”中摇摆不定。
面对世界经济形势的下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中国高铁走出去不仅能带动装备和劳务出口,更会在國际市场竞争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
“推介中国的产品,维护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正当权益,这是作为中国总理分内的事。”他说。
2013年9月11日,李克强在大连会见出席2013年夏季达沃斯年会的土耳其副总理巴巴詹时说,中方愿与土方密切高层交往,推动高铁、民航等大型基础设施合作。
在新闻报道里,这是李克强第一次向外国政要掏出“高铁”这张名片。
整整一个月后,他前往曼谷会见英拉,迈出了签下泰国高铁大单的第一步。而对志在将中国高铁推向世界的李克强来说,拿下泰国大单也只是第一步。此后,他开始甩开手脚,大步向前。
仅隔1月,在第二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上,李克强同匈牙利和塞尔维亚两国总理宣布合作改造升级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和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之间的铁路,并在修建罗马尼亚高铁方面与罗马尼亚总统达成进行合作的决定。
高级别的“代言”,让中国高铁概念股集体飙升,当时的中国南车、中国北车(两家已合并为中国中车)涨逾5%。
这位为经济操心的总理开始在不同场合,毫不惜力地为国家经济争取有利条件,推广自家产品。“高铁外交”的说法频频见诸报端,用铁路带动装备出口成为“和平外交的具体化”和“中国外交的又一翼”。推广高铁上升到了国家外交的战略层面。
两次与英国首相卡梅伦会晤,李克强都提到了中英要大力推进核电、高铁等领域合作,并讨论了中国参与英国连接伦敦与英格兰北部的2号高铁(HS2)项目投资的可能性。
2013年12月2日,李克强向卡梅伦提起高铁后,卡梅伦表示,愿向中方介绍英国拟建设的高铁项目。
美国财经媒体CNBC形容,“提议让唐宁街始料不及,英国政府表示,铁路必须由英国纳税人的钱修建,但允许中国企业参与铁道线路特许运营权的竞标,以及为HS2服务的车闸站台和配套项目的投资。”
卡梅伦访华几个星期后,中铁就提出有兴趣投资兴建路网枢纽伯明翰的车站。在中铁公司写给伯明翰市政委员会的信中,中铁提出修建从伯明翰东郊到机场以及通往考文垂和彼得伯勒的交叉轨道。
英国《独立报》当时报道,卡梅伦出发前告诉英国人,“我对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非常感兴趣。中国似乎发生了一场毋庸置疑的高速革命。”
当“中英已经达成共识共同推动在高铁领域的突破性合作”的消息公布后,《独立报》用了“出人意料”来形容,卡梅伦则补充道,“世界上不会有哪个国家比英国更欢迎中国的投资。”
2014年6月,李克强访英期间,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同意在彼此市场促进关于轨道交通(包括高铁)在内的实质性合作,签署了《铁路交通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
2014年全国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谈到中国企业进入欧洲市场时,李克强表现得胸有成竹。“我去年访问中东欧的时候,曾经跟他们的领导人说,如果你要建高铁、核电,在同等质量下,用中国的装备可能是建设最快、成本最低的,我有这个底气。”
话音刚落,“强”式“高铁外交”开始以更密集地和广泛的方式展开。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李克强5次出访14个国家,向包括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安哥拉、肯尼亚、英国、美国、津巴布韦、俄罗斯、缅甸、哈萨克斯坦、塞尔维亚、泰国在内的12个国家表达了合作建设高铁的意愿。
规划
据《新京报》报道,早在2009 年,中国已确定周边三条高铁的规划战略。
中亚高铁与古老的“丝绸之路”重合,取道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经过伊朗,再到土耳其,最后抵达德国。欧亚高铁的起点是满洲里,经哈巴罗夫斯克、莫斯科、基辅、华沙、柏林、巴黎,最后抵达伦敦。
泛亚铁路是从昆明出发,途经越南、缅甸、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终点站是新加坡。
除此之外,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还透露中方正考虑修建一条经西伯利亚、白令海峡、阿拉斯加,穿过加拿大到美国的中俄加美高铁。
优势
低成本、高技术是国际公认的中国高铁的主要优势。 2014年7月,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发表的一份关于中国高铁建设成本的报告称,中国高铁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为:时速350 公里的项目为1.29 亿元人民币/ 公里;时速250 公里的项目为0.87 亿元人民币/ 公里。而国际上,高铁建设的成本较高,每公里造价多数在3 亿元人民币以上。
模式
规划中的跨国高铁都遵奉一个原则:由中方出资金、出技术、出设备去建设,建成后也会由途经国家来参与运营。在此过程中,中方将与相关国家洽谈,用修建高铁来置换当地资源,如中亚和欧洲的油、气资源,缅甸的钾矿,由此建立一个长效合作机制,以保障我国资源的使用。关于“用高铁技术置换资源”的合作方式,原铁道部相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为别国建高铁,有钱拿钱,没钱拿别的东西交换,这是一种公平的交易方式。”
“他不放过任何机会,向外界展示‘中国制造’的产品优势和中国投资的优越机会。”香港媒体刊文称。
积极而稳健的推销开始获得回报。总理化身“营销总监”,先后斩获肯尼亚东非蒙内铁路和尼日利亚沿海铁路、敲定中英在铁路方面合作、参与希腊通往欧洲腹地的铁路改造、签署中俄高铁合作备忘录和匈塞铁路谅解备忘录,并最终拿下了中泰铁路。中国高铁与多个国家的合作渐次展开。
以高铁为代表的高层营销战略,也给国内四家铁路公司业绩带来了明显提振。据商务部的数据,2014年中国企业参与的境外铁路建设项目348个,机车车辆出口37.4亿美元。中国北车全年出口签约额达29.94亿美元,同比增长73%,中国南车实现出口新签订单总额37.6亿美元,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在世界范围内,高铁都是政府行为。修建高铁必须要政府立项,而且金额巨大,动辄上亿,时间跨度也要几年,靠企业单枪匹马去闯,很难竞争得过发达国家。如果没有总理的推销,可能什么都做不出来。”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凤英曾说。
以总理的身份亲自为产业预热、给质量和服务打保票,让年轻的中国高铁企业开始获得海外市场的认可。中国南车当时表示,全球有50多个国家与该公司就高铁合作进行了接触,其中有20多个国家进行了深入沟通交流。
2014年1月,中国北车获得了出口美国波士顿地铁项目,这是中国轨道交通装备首次登陆美国。2月3日,农历大年初四,一列“Made in China”的CRH380A型高铁列车出现在“世界十字路口”—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纳斯达克大屏上。
这正是李克强希望看到的,让过剩的产能变现,是高铁“走出去”背后的基本思路,他多次提到这一点,“让铁路发展潜力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民生改善创造条件。”
卓有成效的“高铁外交”成为继“兵乓外交”和“熊猫外交”之后中国的新名片。
“中国外交的工具不再是赠送大熊猫或者承诺修建体育场,而是将大量的资金、人力和转移技术,投入到当地的基础建设中。600年前,商人骑着马和骆驼拉着货物,往返于欧洲和中国。如今,运载82个集装箱的货运火车,只需21天可以从义乌抵达马德里。而掌握着高速铁路领先科技的中国,希望在未来几年内,将这段旅程缩短到两三天。”2015年1月19日,加拿大CBC的报道这样写道,据他们当时的统计,“中国政府与超过28个国家洽谈了高速铁路”。
今年9月,中美组建合资公司,建设并经营美国西部快线高铁,这也是中国在美国建设的第一个高铁项目。这缘于1年多前李克强会见美国议员代表团时表达的意愿—中方愿积极参与美国交通设施升级换代。
2013年9月尝试提出“高铁合作”整整两年后,这位“超级代言人”的构想,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站台
李克强曾风趣地说,自己是在为中国高铁“站台”。
这确实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虽然促进了订单的达成,但这些大单并非总理亲自签署,而是由双方企业高层或者政府部门负责人签字。李克强通过到场见证的方式,表明中国政府的支持。
但他的站台又不止于此。这位经济学博士总理显然深谙营销之道。
推荐高铁,不光需要嘴上说说,李克强经常用摸一摸看一看的“体验式营销”打动对方。2013年,除了邀请泰国总理英拉共同参观在曼谷举行的中国高速铁路展,李克强访问罗马尼亚期间,还邀请中东欧16国领导人参观中国铁路等基础设施及装备制造展。
展览中,李克强客串起了“讲解员”,看到各国领导人被“和谐号”高速动车组模型吸引,他马上说:“中国高铁技术装备成熟、施工经验丰富、竞争优势明显,完全能够适应各国情况,满足市场的需求。”
他在不同场合对中国高铁优势进行不同的阐述,成为独树一帜的“高铁三论”:“技术论”—技术先进、安全可靠;“价格论”—价格低,性价比高;“运营论”—运营经验丰富。
针对不同国家不同国情的需要,总理的“超级推销”有的放矢。
面对发展中国家,援助被放在了利益的前面。2014年5月,李克强访问非洲时提到,中方愿意在非洲建立高铁研发中心,将积极参与非洲公路、铁路、电信、电力等项目建设。随后,在世界经济论坛非洲峰会上致辞时,李克强再次强调,中国愿无条件向非洲提供金融、人才和技术支持,帮助非洲建设高速铁路网络、高速公路网络、区域航空网络的基础设施“三大网络”。
这个提议得到非洲国家的欢迎。中交集团最终签下了蒙巴萨港至内罗毕铁路的项目协议。
他考察埃塞俄比亚的亚的斯亚贝巴轻轨项目时,看到中埃双方员工正在铺轨作业,特意同埃塞俄比亚总理海尔马里亞姆一起拿起扳手,拧紧螺丝。
半年后,中国铁建同尼日利亚签署了高达119.7亿美元的铁路建设合同,成为当时中国企业签署的最大金额的单笔合同。
从高铁研发中心,到项目建设参与进而提供资金、人才和技术支持,中国标准下的高铁技术实现了全面出口。 “高铁是一种集成式的成套设备,而不是单纯的设备和机器。总理推销高铁,是很高层次的推广。”外交部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委员陈明明说。
“双赢”,是李克强推广高铁时不断强调的目标。出色的营销从不是强买强卖,而是通过优势交换,共同获利。
本着双赢的原则,“高铁外交”甚至走进了技术壁垒高的高铁强国。2014年10月,访问德国前夕,李克强在德国《世界报》上发表署名文章,表示中方将积极考虑德国大众汽车提高在一汽大众合资企业中股份比例的请求,也希望德国允许资质好的中国企业竞标德国的高铁项目。
敢于向业界强手推销,来自李克强对自家产品的了解和自信。
2014年5月访问非洲期间,李克强与埃塞俄比亚总理海尔马里亚姆、非洲联盟委员会主席祖马共同参观在亚的斯亚贝巴非盟会议中心举办的中国铁路航空展。
海尔马里亚姆在铁路展区听到中国铁路可以在条件艰险地区运行的介绍,随即询问:“在山区是否也可以运行?”李克强马上为他解惑,“中国的南疆铁路、青藏铁路等,都穿越自然环境恶劣地区,运行正常。”
5个月后的10月14日,李克强将中国高铁“开进”了俄罗斯。在当天上午的主旨演讲中,李克强郑重推荐了CRH380A型号高速列车等中国的高铁技术。
中午应邀与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共同参观“开放式创新”莫斯科国际创新发展论坛展览时,两人在CRH380A的模型前驻足,工作人员告诉梅德韦杰夫,他2011年参加博鳌论坛时,乘坐的正是这款高速列车。梅德韦杰夫表示,“旅途非常舒适。”
这款高速列车是中国目前唯一对海外出口的车型,李克强这两年前往泰国、东欧和非洲访问时,都会带上CRH380A的模型。
在中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展台前,梅德韦杰夫问,“这种高铁是否能在高寒地区运行?”“中国高铁拥有在高寒地区运行的丰富经验,技术有保障。” 李克强告诉他。
事实上,这种时速300公里的高寒动车组,全世界只有中国北车能生产,已经成功运营在哈尔滨至大连线路上。
这显然正是对方想要的。双方很快敲定了高铁合作备忘录,推进构建北京至莫斯科的欧亚高速运输走廊,优先实施莫斯科至喀山的高铁项目。今年6月,中铁二院获得“莫斯科-喀山”高铁项目的勘察设计合同,中国高铁出海首单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随李克强出访的队伍中还包括了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的高管,这是中国高铁列车制造企业首次随总理出访推广高铁。国务院总理在用最务实的行动,促进本国企业的商务参与。
“走出去”的计划并不总是顺利,2014年11月3日,中国高铁公司中标墨西哥国内首条高铁,这是中国在海外设计、承建并完全采用中国标准和装备的首条时速300公里高铁,是中国高铁“走出去”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单”,却在3天后意外被墨西哥单方取消。
11月11日,李克强总理便开始了他的危机公关。在墨西哥总统培尼亚来华出席APEC会议期间,李克强特意会见了他,并说,“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墨合作的重点和优先领域。中国高铁技术先进,安全可靠,性价比高,运营经验丰富,两国就此开展合作是互利双赢的。不久前,中墨企业联合体按照墨方招标程序,凭借自身竞争力,成功中标墨西哥城至克雷塔罗市高铁项目,这一结果完全是公正合法的。我们对墨政府此后撤销招标结果感到遗憾。鉴于墨方所作积极表态,中国政府将继续鼓励中国企业参与墨高铁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希望墨政府能够公平对待中国企业,推动相关合作早日取得实质性成果,也为双方开展更高水平的合作创造有利条件”。
在总理所有的外事活动新闻稿里,这是他前所未有的一次有关“高铁”的最长发言。墨西哥总统也作出了积极回应:“墨方十分重视中国企业参与墨高铁项目建设,有关合作完全是透明的。墨方期待中国企业扩大对墨投资,欢迎中国企业继续参与墨高铁项目,将努力解决目前遇到的问题,保障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显然,这次意外并没有打乱中国高铁深耕国际市场的步伐。经过一年多的不断尝试,大国总理领队的“高铁外交”好像真的坐上了一列高铁,经过起步、加速,开始在轨道上飞驰。
今年5月20日,李克强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登上中国北车集团长春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地铁列车。这次,他担任起了检查和搜集反馈的工作。
李克强先四处走动了几步,查看车内装饰的细节,然后在乘客座椅上坐了下来。 “乘客对列车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吗?比如车辆运行的稳定性、舒适度?”他问。
“里约市民对中国产的地铁列车非常满意。有的乘客为了乘坐中国产的车厢,甚至宁愿多等一趟车!”一旁的里约州交通厅厅长回答。
李克强听完很高兴,“这是中国装备的机遇,也是对中国装备制造的检验!”他专门询问巴西驾驶员,列车有什么需要调整和改进的地方,随后对现场的中国工人说,要把这个项目打造成中巴产能装备合作的“新典范”。
进一步,得知里约还有更多规划中的地铁线路,李克强立刻推荐了中国生产的盾构机。
一番商讨后,双方在这节来自中国的车厢里,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巴西人就这样感受到了“中国速度”。
对“中国速度”感受更真切和深刻的,可能还是澳大利亚《金融评论》上海分社记者葛睿格。这位常驻中国已经3年多的年轻记者在今年6月30日写了这样一段经历:“上周六,我在中国乘高铁旅行时,我妹妹也坐在澳大利亚的火车上。但我俩的经历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从上海到北京的旅程1200公里,只用了4小时55分,其间只在南京、济南短暂停车。虽然车外细雨绵绵,‘和谐号’始终以302公里的时速行驶。从布里斯班到悉尼只有920公里,我妹妹乘坐特快列车(XPT)全程用了16小时,平均时速63公里。中途还因为撞到两头牛而停运1个多小时。这让我分不清到底我俩谁生活在发展中国家。”
更让葛睿格惊讶的是,“世界银行估计,运用中国科技修建高速铁路的成本,只是德国或韩国报价的一半左右”。
这正如李克强总理经常在会见外国政要时所说,“中国高铁技术先进,安全可靠,性价比高,运营经验丰富,在国际市场享有良好声誉。”
而2013年10月,李克强与英拉敲定中泰铁路合作后,再次推销“高铁”的对象正是澳大利亚时任总督布赖斯。“澳大利亚正在积极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已就建造澳第一条高铁进行可行性研究。中国高铁技术先进,安全可靠,具有成本优势。希望双方就此探讨开展合作。”在北京会见时,李克强总理说。
遗憾的是,当时承诺“愿与中方扩大和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的布赖斯女士已于2014年3月去职,澳大利亚人葛睿格则至今无法在自己的祖国感受“中国速度”。
而进入2015年的“高铁外交”,在始发站东南亚地区再次屡有斩获。今年3月,李克强在会见印尼总统佐科时表示,中国政府鼓励中国企业赴印尼参与高铁等项目建设。10月,中国相关企业联合体与印尼国企联合体正式签署协议,双方将合作建设印尼首都雅加达至万隆的高铁。
今年5月印度总理莫迪访华,与李克强总理在天坛自拍之余,两人共同见证了中印在铁路等领域合作文件的签署。4个月后,印度高铁公司正式授权中印两国公司组成的联合体承擔新德里至孟买1200公里高铁的可行性研究。
这两条铁路都是中国构建以本国为起点的高速铁路网的一部分。把东盟等邻国作为推销高速铁路的对象,建立首尾相连的“泛亚铁路”,已成为李克强“高铁外交”的另一个课题,这毫无疑问将需要这位大国总理和“超级代言人”的又一次“攻关”和“公关”。
(本文选自:博客天下 2015年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