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演变及研究维度

来源 :中州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meizi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等政策思想演变的研究中,可以提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4个研究维度,即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产业组织结构—区域结构维度、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维度、微观—中观—宏观维度、结构—效率—竞争力—可持续性维度,并结合对4个维度的分析,探讨需要注意的问题和重点。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农业发展方式;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
  中图分类号:F3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7)04-0037-06
  近年来,在粮食连年增产或高产、农民连年增收的同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迅速凸显,日益引起政府和学术界的重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问题作为我国现代化过程中亟待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广延性、复杂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特点,需要通过开放式、跨学科、多视角的研究,形成对问题的综合把握。经过多年的积累,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富,研究视野迅速拓展,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也日益多元化,特别是从全球视角和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视角开展的相关研究逐步加强。但就总体而言,基于这些视角的研究成果仍然较为少见。因此,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多视角、全方位地探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问题,并在研究中突出全球视角和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视角,努力形成基于实践而又具有前瞻性和决策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近年来,中共中央和政府相关部门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思想,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和成熟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研究和回顾,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容。
  中共中央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想,经历了一个从酝酿到形成、发展的过程。1982年9月1日,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要在“六五”计划期间,“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各方面经济结构的调整”。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实现‘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涵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部内容,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目的、战略和途径等,提出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2007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第一次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概念,指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
  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2008年4月28日在中央政治局第5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同志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求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同时还要求由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不仅注重量的扩张,更要注重质的提高;不仅注重经济增长,还要注重社会发展,因此在发展理念、目的、战略等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201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2012年10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作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要求“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更加丰富,视野更加开阔,更加突出问题导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推动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宏观调控,要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调整产业结构,要更加注重加减乘除并举。推进城镇化,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促进区域发展,要更加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保护生态环境,要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保障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进行资源配置,要更加注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扩大对外开放,要更加注重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这10个“更加”,都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密切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发展方式粗放,不平衡、不協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这4个“更加”,则是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性概括。   随着对世情、国情、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规律认识的深化,中央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日益深刻。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从根本上说也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问题。
  二、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政策思想的演变
  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近年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问题,日益引起国家的重视。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2012年发布的《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国发〔2012〕4号)要求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入手,重点加强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等事关现代农业发展全局、影响长远的八个方面建设。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我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近两年来,中央政府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一步提到新的政策高度,相关文件密集出台。如2015年专门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国办发〔2015〕59号),要求“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以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以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为重点,着力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有些文件虽然不是以农业发展方式冠名,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成为其重要内容,有的文件甚至全部与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相关。前者如2015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将互联网+现代农业作为11项重点行动之一。后者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農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互促共进,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将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其全部20篇内容的第4篇,明确指出“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近年来,中央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方向更加明确,内涵也更加丰富。如2016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同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三、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及其研究维度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说到底是要解决经济为什么发展、靠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等问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也同此理。那么,笔者认为,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研究可从以下4个维度来展开,根据需要交叉采用以下维度和分析视角,有利于深化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
  1.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产业组织结构—区域结构维度
  从需求结构观察农业发展方式,主要解决农业发展如何更好地面向需求、适应需求、引导需求的问题。如顺应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农产品需求结构变化;引导居民对农产品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鼓励健康消费、安全消费、绿色消费等。农业功能由生产功能拓展到生活功能、生态功能,也与农业需求结构转变相关。
  从产业结构(即供给结构)来观察农业发展方式,主要考察不同农业产业部门之间、不同农产品种类之间甚至不同农业功能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如农业内部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联系和比例关系,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数量和比例关系等。
  从要素投入结构来观察农业发展方式,主要考察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资本、科技、土地、劳动力等投入要素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随着对农产品安全需求、营养需求和农业多功能需求的强化,环境作为农业投入要素的重要性也迅速凸显。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科技进步及创新能力建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引导金融资源、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加强高标准农田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均与此有关。   从产业组织结构来观察农业发展方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业发展中不同类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数量、相对地位和影响力的变化,主要涉及农业生产中的农户分化问题,不同类型农户之间、普通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二是不同类型农业组织之间联结方式的调整,主要涉及农业发展中的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不同环节产业组织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如农业发展中的集群化和产业链一体化。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提高农业竞争力。但是,农业产业组织如果没有竞争力,农业就不可能有竞争力。农业产业组织的竞争力是农业竞争力的基本依托。提高农业产业组织的竞争力应该双管齐下,一方面,培育富有竞争力的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是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另一方面,优化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联结方式。
  从区域结构观察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主要考察农业发展区域格局的变化和不同区域之间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如农产品主产区的变化及其和主销区、产销平衡区关系的调整。近年来我国粮食主产区由南向北转移,推进“镰刀湾”地区玉米结构调整,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均与农业区域结构转变密切相关。
  從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产业组织结构—区域结构维度观察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应该注意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产业组织结构、区域结构转变的联动效应,增进其协调性。一般而言,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中,农业需求结构转变是引擎,农业产业结构转变是表象,农业要素结构转变是根基,农业产业组织结构是载体,农业区域结构是空间表现。通过这5个方面观察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只是角度不同,但不可割裂。如引导农业发展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推动这5方面的结构转变都是不可或缺的。
  2.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维度
  产业链是产业部门基于技术经济联系,与其前向关联部门、后向关联部门之间形成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和资源—市场利用关系的链状关联形态。如农业产前、产中、产后部门之间的关系,农产品生产与农产品加工、销售部门之间的关系等。关于农业产业链的研究文献较多,在此不必赘言。
  供应链概念的演变,经历了从企业内部供应链到企业间的供应链,再到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等3个阶段。近年来,供应链理论日益重视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等一切前向关系及与客户、客户的客户等一切后向关系。现代供应链管理强调始终以客户为中心,注重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组织流、工作流的整合集成和一体化精细管理,促进供应链的动态优化管理,增进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实现伙伴间的合作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李波、洪涛,2006)。供应链管理强调通过集成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有机结合,使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利益最大化;供应链管理带给企业的主要竞争优势不仅是成本,还有时间,即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徐琪,2008)。
  由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理论认为,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包括生产经营、销售、后勤、售后服务等基本活动和人力资源、技术研究与开发、原材料采购、财务等辅助活动,它们共同构成企业价值创造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在这些环节中,只有一些特定节点的活动创造价值,可称为价值节点。企业的价值链是一个由许多“联系点”居间联结的相互依赖系统或活动网络。这些联系点的作用通常影响企业进行各种活动的成本高低或效益大小。为发展竞争优势,企业需要将价值链看作一个系统而非个别活动的总和;价值链的联系点要发挥功能,也需要各种活动相互配合。将企业价值链的分析视角拓展到行业或产业层面,可观察行业价值链或产业价值链,或称“价值体系”,其包含满足企业价值链的上游供应商(提供价值链所需原料、零件、设备和采购等服务)、完成价值链活动的营销渠道和最后的客户。迈克尔·波特认为,价值链能否有效运转,关系到企业能否建立竞争优势;价值链是企业了解成本优势的工具,会提高企业在客户心中的特色(迈克尔·波特,1997)。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虽然是基于制造业研究提出的,但将其拓展到关于农业发展方式的研究,也是富有价值的。
  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思维强调的重点尽管有所不同,但在总体上有明显的共通之处。如供应链和价值链思维都强调以客户为中心,都强调对产业上中下游之间价值增值活动的有效组织。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思维都重视产业上中下游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在考虑产业形态和组织方式时,都突破了传统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界限,体现了跨越产业边界的产业融合发展理念。
  3.微观—中观—宏观维度
  从微观层面看,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表现为农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迅速发展,以及与此相关的农业经营方式转型。近年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迅速推进,以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为特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迅速崛起,都是从微观层面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结果。
  从中观层面看,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是产业层面农业分工分业的迅速深化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如许多地方农户将农机服务、植保服务、农资配送或农产品流通服务外包,许多农民合作社也是农业生产性服务的重要供应商。第二是区域层面农业发展的集群化和连片化,导致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平台乃至农业产业组织之间竞争—合作关系的变化,越来越成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影响因素。如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和农业区域专业化,加强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等(姜长云,2011)。
  从宏观层面看,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可结合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产业组织结构和区域结构转变进一步分析。农业服务化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产业化,也是宏观层面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表征。所谓农业服务化,即生产性服务业在农业产业链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性迅速凸显;在农业产业链增加值构成中,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占比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化,即按照产业化方向,推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4.结构—效率—竞争力—可持续性维度
  从结构视角观察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可主要围绕两个层面来展开。一是从品质结构或同种产品的数量、质量关系来看,农业发展是以追求产量增长为主还是以追求质量提高为主,抑或数量质量并重?当然,此处的农产品质量也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包括营养化、安全化、功能化和美食化、方便化、个性化等体验化内容。农产品品牌作为其生产者或经销商赋予其的名称和标志,往往基于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的标准化、规则化认知,是能给农产品供给者带来溢价和价值增值的无形资产。对农产品品牌的追求,是追求农产品质量的高级形式。二是从产品结构或不同品种、品类关系来看,有口粮—谷物—粮食—非粮食物—非食物农产品的关系。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的推进,特别是优质化、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这两个方面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都会经历内涵日益丰富、深度和广度迅速加大、难度明显增加的过程,甚至社会对农业功能的需求日益由生产功能拓展到生活、生态、文化功能,衡量社会的农业需求不仅要重视农产品需求,还要日益重视对农业提供生活、生态、文化价值的需求。
  从效率视角观察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不仅要求农业发展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还要求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能以更有效率的方式得到利用。单要素生产率(如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成本利润率)比较容易理解,长期以来这方面的深入研究较多,在此不需赘述。全要素生产率系在各种生产要素投入水平既定条件下,所达到的额外生产效率(蔡昉,2015)。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途径大致有3个,一是通过推进创新技术产业化等,提高技术效率;二是加快技术进步;三是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重新組合,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沈坤荣,2016)。资源利用率的提高,有利于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也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一般而言,经济增长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二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相对于单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能够更为综合、准确地反映生产活动的效率。但由于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的困难和复杂性,单要素生产率也是农业效率的重要测量指标。而且,将单要素生产率和农业资源利用率结合起来,能够更为及时、动态地观察农业生产活动的效率。一般而言,在一国或地区内部,农业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增强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资源竞争能力。在工业化中后期、城镇化深入发展阶段,农业效率的提高,赶不上工业、服务业效率提高的步伐,往往是农业陷入萧条、衰败的重要原因。
  从竞争力视角观察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要求把培育农业作为产业的竞争优势放在优先地位,致力于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从竞争力角度观察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需要密切关注当前扩大和深化农业开放背景下,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迄今为止,关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较有影响力的成果是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倡导农业发展由利用比较优势向培育竞争优势的转变,有利于全面提升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从竞争力视角观察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可以发现近年来我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紧迫性正在迅速凸显。比如,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洋粮入市、国粮入库”现象的发生,就是农业国际竞争力面临问题的典型表现。
  从可持续性视角观察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主要关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二是农业发展的社会可持续性。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如何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挑战”;农业部等8部委联合发布的《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提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资源硬约束日益加剧、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生态系统退化明显、体制机制尚不健全等重大挑战,要“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业,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依靠拼资源消耗、拼农业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经营,加快转到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集约经营上来”,实际上都是主要关注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农业发展的社会可持续性,主要关注农业发展过程的社会参与和发展成果的社会分享。这是事关农业发展的社会公平的重要问题。自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连续12年增产,在此背景下,部分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加大,制约了农民农业经营净收入的增长,加大了主产区农民群体性减收的可能性。这一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粮食安全特别是粮食产能建设的可持续性很可能遭受较大侵蚀,甚至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良好形势也可能发生逆转。所以,推进农业的绿色生产、绿色消费,都属于从可持续性视角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蔡昉.全要素生产率是新常态经济增长动力[N].北京日报,2015-11-23.
  [2]丁永健.面向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中国制造业升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戴孝悌.产业链视域中的中国农业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4]何树平.十六大以来党中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思想的形成与发展[J].党的文献,2010,(4).
  [5]姜长云.转型发展:中国“三农”新主题[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
  [6]李波,洪涛.供应链管理(SCM)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7]沈坤荣.供给侧改革重心:提升全要素生产率[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7-27.
  [8]徐琪.供应链管理:理论与实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9]肖晓红.中国农业产业链培育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晓立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view of policy evolution from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pattern to the acceleration of economic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attern transformation,it presented that accelerating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attern transformation should be observed in 4 dimensions, namely, the dimension of demand structure, industrial structure, factor input structur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regional structure; the dimension of industry chain, supply chain, value chain; the dimension of micro, intermediate and macro aspects; the dimension of structure, efficiency, competitiveness and sustainabilit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se dimension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and key points that needed attention.
  Key words: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attern; industry chain; supply chain; vlue chain
其他文献
为探明不同温度下(20℃,4℃,-20℃)预处理对甜高粱茎秆主要利用指标的影响,以甜高粱陇甜高1号品系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消毒(紫外线照射,UV)、喷洒植物生长抑制剂(40%赤霉素,G
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渐上升,微电子技术以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快速发展,现代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影响社会进步的各个方面等各个方面,工业生产、人们日常生活使用的工具越来机
摘 要 在现在利用的各种能源中,只有太阳能同时具有不分地域性、无污染、无需可动部件、永不枯竭的特点,符合当今世界对能源的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近些年来,全球很多国都高瞻远瞩,纷纷促进发展太阳能电池产业,制定光伏屋顶的计划。太阳能电池应用的最大难题就是造价太高,如何降低其制造成本就成为了推广的关键。廉价可靠的太阳能电池主要材料多孔硅就成为了人们要求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 多孔硅;太阳能电池  
为探究骨形态发生受体蛋白IB基因(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receptor IB,BMPR-IB)编码区多态性对绵羊繁殖性能的遗传效应,以湖羊、产单羔蒙古羊、产双羔蒙古羊、产单羔欧
采集成功率的提高是一直困扰着用电采集系统建设的难题。一方面要通过技术研发,利用功能更为强大、性能更为稳定的设备和更为先进的通信技术来提高采集成功率;另一方面就要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