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多发转移瘤伽玛刀治疗后的随诊观察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lia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多发转移瘤(MBM)指2个(含2个)病灶以上,属恶性肿瘤晚期,生存期短,预后差.化疗、放疗、手术及生物治疗等,都有部分疗效,但均不理想.尽管相关文献数据有所差别,从大宗病例的循证医学角度看,很难分辨治疗方法的优劣[1-6].本文结合随访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至2007年1月1 106例MBM 伽玛刀治疗病例(其中420例有完整随访资料),探讨从患者的角度看MBM合理的治疗方案.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420例中,男269例,女151例.年龄35 ~ 78岁,中位年龄56.5岁,均有明确的原发病灶,肺癌288例,乳腺癌59例,其他来源73例。

其他文献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约占脑血管病的15%,多为脑动脉瘤,其次是动静脉畸形和高血压动脉硬化[1].少见的原因包括烟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1-2].大多数SAH能够明确病因,但仍有部分SAH患者首次脑血管造影阴性[2-6].研究显示,首次DSA阴性的SAH患者,再次造影的阳性率可达到2%~24%[3-4].本文对120例首次DSA阴性的SAH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病因以及处理的方法。
期刊
目的 探讨弹簧圈闭塞基底动脉治疗巨大夹层动脉瘤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 1例巨大的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行动脉瘤内的支架植入.术后DSA复查见夹层动脉瘤继续发展,并波及左侧椎动脉,且在椎基底动脉结合处呈球形扩张.采用弹簧圈将动脉瘤及基底动脉下端一并闭塞,闭塞后左侧椎动脉造影见基底动脉及动脉瘤不显影,右侧椎动脉造影仅见少量的血流缓慢通过.结果 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无后遗症.随访至6个月时复查DSA,见基底动
颈动脉狭窄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darterectomv,CEA)曾被认为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1].近年来,随着神经介入材料的发展,特别是新型血管内支架的应用,使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CAS)成为一种有效的手段[2].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8月至2012年3月收住院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资料,其中应用PROTéGé自膨式支架治疗的患者55例(
期刊
目的 探讨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临床分型及治疗.方法 将45例头颅CT诊断为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入院后即行颅内压(ICP)监测,依据ICP初始值确定弥漫性脑肿胀患者的临床分型及相应的治疗策略,并对开颅手术者术前及术后ICP值行两样本配对t检验.结果 45例中33例ICP初始值>35 mmHg,其中31例行开颅手术,1例因ICP过高放弃手术,1例经甘露醇脱水后ICP稳定在30mmHg以下而行
谷川痴呆量表由日本学者长谷川和夫于1974年编制,我国常用的为修订的长谷川痴呆量表(HDS—R),HDS—R增加了即时回忆和延迟回忆等内容,增加了记忆功能的权重,侧重于痴呆的早期筛查,其敏感性高于MMSE,主要用于痴呆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期刊
患者 男,25岁.2004年9月20日因车祸致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入院,入院后急行双额部开颅探查、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术后持续昏迷,47 d后因双侧脑室内积水、减压窗膨隆,行右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分流管腹腔端从左下腹(反麦氏点)置入长约30 cm,分流术后6个月神志逐渐清醒,双额部减压窗微凹陷,随行双额部颅骨成形术。
期刊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术后患者静脉持续输注万占霉素的血清药代与药效学特点.方法 选择开颅术后保留脑室引流患者12例.术后12 h内开始以万古霉素0.5 g泵入60 min,然后以2 g/24 h匀速持续泵入,在不同时间点采集静脉血和脑脊液标本,测定万占霉素浓度.结果 万古霉素0.5 g泵入结束即刻血药浓度达峰值(26.19 ±9.38)mg/L,2 h后浓度最低(7.87±2.25)mg/L,12 h
目的 评价动脉途径给予rt-PA结合微导丝、微导管机械碎栓、Solitaire AB支架对急性脑血管闭塞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42例应用rt-PA结合微导丝、微导管机械碎栓和(或)Solitaire AB支架治疗的急性脑血管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2例患者闭塞脑血管完全或部分再通,再通率为100%;其中37例完全再通,完全再通率88%.术后1
目的 探讨原发性松果体区绒毛膜癌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02年5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4例原发性松果体区绒毛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复习相关文献,并对患者随访.结果 4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13.75岁,病变均位于松果体区,平均直径4~5 cm.3例术前行诊断性放疗,其中2例出现肿瘤卒中.采用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切除肿瘤,其中全切3例,近全切除1例
目的 对比血管内降温与体表降温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疗效.方法 80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随机分为血管内降温组和体表降温组,每组各40例,对比两组患者降温速度、达到目标温度的时间、偏离目标温度0.2℃的时间百分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率以及肌颤发生率等指标,并比较两组患者颅内压、并发症以及预后等临床指标间的差异.结果 血管内降温组患者中心温度降低迅速,并能准确维持目标温度(33℃~35℃),变异范围小;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