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一段时间,因为白天工作繁忙,常常深夜写稿件,更新公号,写剧本,日夜紊乱,胃病又犯。我妈在老家急得直蹦,非得过来照顾我,在她的一再坚持下,我终于松口让她过来住一阵时间。她变着花样做吃的,白米粥,小电饭锅炖的,又做饺子,香菇包鲜肉,又问我吃不吃香菇,不吃香菇便改成韭菜鲜肉饺。她从楼下搬了捆甘蔗上来,站在楼梯口直喘气,又大腿一拍:“坏了,你胃不好,不能吃生冷的,这甘蔗白买了。”
我上班写稿,她就闲得无聊看看电视剧。最有兴致的是,跟着我出去跟朋友们吃饭。最初我不惯带她出门,怕她酒席上插不上话,结果她用家乡普通话聊得如鱼得水。有朋友聊某个男人出轨了,原因是家里老婆太厉害。我妈立刻表态:“这是不行的,你看《红楼梦》中王熙凤这么厉害,最后呢,贾琏不喜欢她呀。”然后又有点怯怯地望向我,“我没说错吧,贾琏是王熙凤的老公,没错吧?”
这样三五次后,我有不少朋友都特别羡慕我有个这样的妈妈,她来自于贫穷的乡下,没念过多少书,但是还懂点《红楼梦》,还不认生,活学活用,也不催我结婚,还跟着我出来聚会。
事实上,我以前常跟我妈吵架。
印象最深的是,几年前我俩大吵了一架,她质问我为什么还不结婚,我说我就不爱结婚,她说:“你结婚了,我就安心了,隔壁邻居不说闲话了,而且我可以帮你带孩子,我退休后不知道做什么才好。”我说:“看,你想的终归是你自己的好处,你没有替我想过!”她怒了:“不结婚,你就过年不要回家了!”我那年除夕就真的没有回去,一个电话也没打。被我爸追着打电话催促,在元宵节那天才转高铁又转大巴回了老家县城,坐在沙发上,一张冷脸甩向我妈。她几度开口欲言,却终于没说出一句话,只把水果洗好了,往茶几上摆了一茶几。
我做微信公众号,当然瞒着她,很习以为常,初中写日记开始就已经各方面瞒着她。后来她通过我的朋友们还是摸到了我的公众号,此后总是默默地每一篇给我打赏一块钱。我每次看到那打赏的头像,就头皮发硬,这样僵持了接近两年,我方适应她看我的文章,把她当个普通的读者。
她跟我打电话,终于再也不提强迫我结婚的事,但是也够让我啼笑皆非的。
有天跟我说,她绣了幅十字绣《金陵十二钗》,她把图拍给我看,问我这画上几个人分别是谁?她只认得最右边的,应该是林黛玉。我不知道她真切的意思,只是告诉她,从最左边往右看,醉卧芍药是史湘云,扑蝴蝶的是薛宝钗,画画的是惜春,穿紫色衣服看她画画的是迎春,道姑打扮的是妙玉,穿素色是李纨,贾宝玉哥哥的妻子,小孩子是巧姐,王熙凤的女儿,穿黄色衣服的是元春,贵妃,红色张扬的是王熙凤,坐着的是秦可卿,绿色衣服是探春,拿锄头的是黛玉。
我回答过了,也就忘了这茬子事了,直到每年一度不耐烦地回去过一次春节。我妈把那幅画放在客厅里,非常醒目。但凡来了客人,她就把人带到这幅画前,推推她的老花镜,很骄傲的样子:“这个黄衣服的是元春,贾宝玉的大姐,当贵妃的,你看她穿得这样好,富丽堂皇。”乡下的人哪里知道这是什么元春长春的,只是堆起笑容恭维她:“嫂子,你竟然是这样厉害的,我们就分不出来这些人的。”她装模作样的:“我不熟,我女儿熟,她是作家。”但是“作家”大概也没什么用处。春节吃酒席的时候,酒席上有的人谈外孙,有的人谈孩子单位有的人谈女婿有多钱,她最终还是没插嘴进去。强势好胜如她,还是被排在酒席的主流之外。
她开始时不时跑过来找我探讨《红楼梦》,关于这本书,她根本只知道王熙凤是个坏人,使用掉包计破坏了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
她问我秦可卿跟贾宝玉是什么关系,我只能从书房里拿出一张纸开始画人物关系图给她看。她比我开窍得多,立刻说:“我明白了,他们的关系就是你跟某某某的关系。”
对于《红楼梦》的人物关系,曾经有个玩笑话,说很多人看不懂这本书,是根本无法搞清楚贾府的亲戚关系,但是不得不说,对于我妈来说,这个毫无难度。她用我家族的关系很快找到了《红楼梦》人物关系的对应。她有她的一套逻辑,能够飞快地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红楼梦》。
我跟她说秦可卿死,贾珍哭,公公和媳妇通奸,我还没提到尤氏,我妈就问了,那贾珍没有老婆吗?我说有啊,刚好那个时候她生病了。我妈说,那就来鬼了,她没得病。她就是气,故意装病不料理后世,所以那边才让王熙凤过来帮忙。
我说:“我觉得也应该是这样吧。”
她說:“书里没说吗?”
我说:“没明写。”
她说:“那曹雪芹是个很狡猾的人,他就是不写,等别人去猜。”
看到黛玉葬花,她说,葬花葬的其实是人,任何人死了都这样,皇帝死了也这样。
她有时候还跟我聊别的,比如苏东坡和李白写的东西有什么区别?
我说:“李白写的是唐诗,苏东坡写的是词。”
她说:“诗和词有什么区别?”
我应付她,说:“诗是五个字对五个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词不是,比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不用对准。”
她说:“噢。”然后去煮饭了,隔了会儿跑过来:“不对啊,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就不是五个字对五个字,我记得也是李白写的。”
在我妈身上,我常常看到文学的灵光。我妈63年出生,那个年代,湖南乡下穷得要死,家里子女多。
有次矮个子的她从外面挑一大担水倒进水缸里,结果脚下一滑,一大担水泼了,我外婆正好看到,一板凳朝着她扔过来,擦脸而过,撞身后墙上,登时墙穿了个大洞。她从小牙疼,彻夜彻夜地疼,不敢喊疼,喊了外公外婆就死命的不当人打,于是,每天晚上不睡觉,一夜夜地在水缸里舀凉水,含一口冰凉的凉水再吐掉,再舀一口,这样来止痛。她十几岁就想,她以后有了孩子一定好好对她的。
她以前从不跟我说这些,在我的视角里,我妈是逞强好胜的,是务实节省至极的。 我做了公众号后,她常常回顾自己的幼时经历,也常常把她在菜场听到的八卦都如数家珍地说给我听,说是想给我提供素材。每次转达了一些很唏嘘的事情后,她会叹一口气,说:“小县城跟广州深圳终究是不一样的。”
的确是不一样的,去年过年回家吃酒席,酒席上东家谈论她的有钱的女婿,西家抱着她眉目清秀的外孙,南家谈论孩子的好单位,北家谈论儿子儿媳一年挣的百来万。我妈埋头飞快地扒着碗里的饭,整个酒席过程中,她说话很少。
踏着月色回家的时候,地上的碎落叶,踩上去“吱吱吱”地响,在这静默中,我说:“妈妈,对不起,我最终没有成为你想象中的女儿。”她似乎吃了一惊,只是把我的手抓得牢牢的,没有说话。我任凭她把我抓得紧紧的,犹如做小孩的时候,她抱着我挤车,带着我到医院打针,她也是这样把我抓得牢牢的,女儿30岁了,还是女儿,妈妈到了60岁了,还是妈妈。她一生没有很好的运气,就如同我们很多人的父母一样,少年贫寒,很早成家,儿女负担,转眼人老了,孩子还没有成家立业,心急如焚。孩子再不出息,她也兑现了她当年的诺言:我要有了孩子,一定对她好。
作为一个写文章的人,我当然知道,作为一个在小县城酒店打工的连高中都没念过的中年妇女,我妈对《红楼梦》、李白、苏东坡什么都没兴趣,只是她以为我有兴趣谈这些而已。为了跟我有话说,不得不主动去聊,说得好不好,坏不坏,不重要,都只为跟孩子有几句话说而已。
逐渐老去的父母跟成年的孩子,指望说上几句贴心的话,本来就非常困难,养儿方知父母恩,而任性如我,短期内没有结婚成家的打算,于是,这最可寄托的沟通之路也被截断了。
不过我妈到底是强势的,开天辟地另一条路。
在老家的时候,有个冬天的早上,她带我去买菜,一路上问过去,羊肉火锅下银杏菜好不好?我说好。排骨爆炒好不好?我说好。冬天吃萝卜好,买点萝卜回去好不好?我说好。
说着说着,遇到个阿姨,红色羽绒服,灰色袖套,一张做重农活的脸孔,我妈跟她寒暄几句,说:“儿子怎么样?”
阿姨说:“能怎么样呢,反正是要搞画画,又没有几个学生来学,这个乡下地方有几个学画画哩!一年多了,没挣一分钱,狗日的,不出息。”
我妈说:“不要紧,一年多也不要紧,你看我这个,非要写书呢?谁说孩子要发大财呢!孩子过得开心就是好的!”
阿姨说:“哎哎哎,这边有个买豌豆米的,儿子喜欢吃,我先不说了啊。”又跟卖豌豆米的还价:“20一斤啊,过年长一倍啊,以前都只10块一斤,15块卖不咯?”
跟我妈提着菜走在回去路上,我妈忽然说:“等下,你说《红楼梦》里那个画画的叫什么?我又忘记了。”
“贾惜春。”
“噢,賈惜春,几个老是分不清楚。”
“很好记,元春是做了贵妃的,迎春最没用,探春是小老婆生的,惜春是最小学画画的,原应叹息,值得令人叹息,这个意思。”
“噢噢噢噢。”
我上班写稿,她就闲得无聊看看电视剧。最有兴致的是,跟着我出去跟朋友们吃饭。最初我不惯带她出门,怕她酒席上插不上话,结果她用家乡普通话聊得如鱼得水。有朋友聊某个男人出轨了,原因是家里老婆太厉害。我妈立刻表态:“这是不行的,你看《红楼梦》中王熙凤这么厉害,最后呢,贾琏不喜欢她呀。”然后又有点怯怯地望向我,“我没说错吧,贾琏是王熙凤的老公,没错吧?”
这样三五次后,我有不少朋友都特别羡慕我有个这样的妈妈,她来自于贫穷的乡下,没念过多少书,但是还懂点《红楼梦》,还不认生,活学活用,也不催我结婚,还跟着我出来聚会。
事实上,我以前常跟我妈吵架。
印象最深的是,几年前我俩大吵了一架,她质问我为什么还不结婚,我说我就不爱结婚,她说:“你结婚了,我就安心了,隔壁邻居不说闲话了,而且我可以帮你带孩子,我退休后不知道做什么才好。”我说:“看,你想的终归是你自己的好处,你没有替我想过!”她怒了:“不结婚,你就过年不要回家了!”我那年除夕就真的没有回去,一个电话也没打。被我爸追着打电话催促,在元宵节那天才转高铁又转大巴回了老家县城,坐在沙发上,一张冷脸甩向我妈。她几度开口欲言,却终于没说出一句话,只把水果洗好了,往茶几上摆了一茶几。
我做微信公众号,当然瞒着她,很习以为常,初中写日记开始就已经各方面瞒着她。后来她通过我的朋友们还是摸到了我的公众号,此后总是默默地每一篇给我打赏一块钱。我每次看到那打赏的头像,就头皮发硬,这样僵持了接近两年,我方适应她看我的文章,把她当个普通的读者。
她跟我打电话,终于再也不提强迫我结婚的事,但是也够让我啼笑皆非的。
有天跟我说,她绣了幅十字绣《金陵十二钗》,她把图拍给我看,问我这画上几个人分别是谁?她只认得最右边的,应该是林黛玉。我不知道她真切的意思,只是告诉她,从最左边往右看,醉卧芍药是史湘云,扑蝴蝶的是薛宝钗,画画的是惜春,穿紫色衣服看她画画的是迎春,道姑打扮的是妙玉,穿素色是李纨,贾宝玉哥哥的妻子,小孩子是巧姐,王熙凤的女儿,穿黄色衣服的是元春,贵妃,红色张扬的是王熙凤,坐着的是秦可卿,绿色衣服是探春,拿锄头的是黛玉。
我回答过了,也就忘了这茬子事了,直到每年一度不耐烦地回去过一次春节。我妈把那幅画放在客厅里,非常醒目。但凡来了客人,她就把人带到这幅画前,推推她的老花镜,很骄傲的样子:“这个黄衣服的是元春,贾宝玉的大姐,当贵妃的,你看她穿得这样好,富丽堂皇。”乡下的人哪里知道这是什么元春长春的,只是堆起笑容恭维她:“嫂子,你竟然是这样厉害的,我们就分不出来这些人的。”她装模作样的:“我不熟,我女儿熟,她是作家。”但是“作家”大概也没什么用处。春节吃酒席的时候,酒席上有的人谈外孙,有的人谈孩子单位有的人谈女婿有多钱,她最终还是没插嘴进去。强势好胜如她,还是被排在酒席的主流之外。
她开始时不时跑过来找我探讨《红楼梦》,关于这本书,她根本只知道王熙凤是个坏人,使用掉包计破坏了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
她问我秦可卿跟贾宝玉是什么关系,我只能从书房里拿出一张纸开始画人物关系图给她看。她比我开窍得多,立刻说:“我明白了,他们的关系就是你跟某某某的关系。”
对于《红楼梦》的人物关系,曾经有个玩笑话,说很多人看不懂这本书,是根本无法搞清楚贾府的亲戚关系,但是不得不说,对于我妈来说,这个毫无难度。她用我家族的关系很快找到了《红楼梦》人物关系的对应。她有她的一套逻辑,能够飞快地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红楼梦》。
我跟她说秦可卿死,贾珍哭,公公和媳妇通奸,我还没提到尤氏,我妈就问了,那贾珍没有老婆吗?我说有啊,刚好那个时候她生病了。我妈说,那就来鬼了,她没得病。她就是气,故意装病不料理后世,所以那边才让王熙凤过来帮忙。
我说:“我觉得也应该是这样吧。”
她說:“书里没说吗?”
我说:“没明写。”
她说:“那曹雪芹是个很狡猾的人,他就是不写,等别人去猜。”
看到黛玉葬花,她说,葬花葬的其实是人,任何人死了都这样,皇帝死了也这样。
她有时候还跟我聊别的,比如苏东坡和李白写的东西有什么区别?
我说:“李白写的是唐诗,苏东坡写的是词。”
她说:“诗和词有什么区别?”
我应付她,说:“诗是五个字对五个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词不是,比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不用对准。”
她说:“噢。”然后去煮饭了,隔了会儿跑过来:“不对啊,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就不是五个字对五个字,我记得也是李白写的。”
在我妈身上,我常常看到文学的灵光。我妈63年出生,那个年代,湖南乡下穷得要死,家里子女多。
有次矮个子的她从外面挑一大担水倒进水缸里,结果脚下一滑,一大担水泼了,我外婆正好看到,一板凳朝着她扔过来,擦脸而过,撞身后墙上,登时墙穿了个大洞。她从小牙疼,彻夜彻夜地疼,不敢喊疼,喊了外公外婆就死命的不当人打,于是,每天晚上不睡觉,一夜夜地在水缸里舀凉水,含一口冰凉的凉水再吐掉,再舀一口,这样来止痛。她十几岁就想,她以后有了孩子一定好好对她的。
她以前从不跟我说这些,在我的视角里,我妈是逞强好胜的,是务实节省至极的。 我做了公众号后,她常常回顾自己的幼时经历,也常常把她在菜场听到的八卦都如数家珍地说给我听,说是想给我提供素材。每次转达了一些很唏嘘的事情后,她会叹一口气,说:“小县城跟广州深圳终究是不一样的。”
的确是不一样的,去年过年回家吃酒席,酒席上东家谈论她的有钱的女婿,西家抱着她眉目清秀的外孙,南家谈论孩子的好单位,北家谈论儿子儿媳一年挣的百来万。我妈埋头飞快地扒着碗里的饭,整个酒席过程中,她说话很少。
踏着月色回家的时候,地上的碎落叶,踩上去“吱吱吱”地响,在这静默中,我说:“妈妈,对不起,我最终没有成为你想象中的女儿。”她似乎吃了一惊,只是把我的手抓得牢牢的,没有说话。我任凭她把我抓得紧紧的,犹如做小孩的时候,她抱着我挤车,带着我到医院打针,她也是这样把我抓得牢牢的,女儿30岁了,还是女儿,妈妈到了60岁了,还是妈妈。她一生没有很好的运气,就如同我们很多人的父母一样,少年贫寒,很早成家,儿女负担,转眼人老了,孩子还没有成家立业,心急如焚。孩子再不出息,她也兑现了她当年的诺言:我要有了孩子,一定对她好。
作为一个写文章的人,我当然知道,作为一个在小县城酒店打工的连高中都没念过的中年妇女,我妈对《红楼梦》、李白、苏东坡什么都没兴趣,只是她以为我有兴趣谈这些而已。为了跟我有话说,不得不主动去聊,说得好不好,坏不坏,不重要,都只为跟孩子有几句话说而已。
逐渐老去的父母跟成年的孩子,指望说上几句贴心的话,本来就非常困难,养儿方知父母恩,而任性如我,短期内没有结婚成家的打算,于是,这最可寄托的沟通之路也被截断了。
不过我妈到底是强势的,开天辟地另一条路。
在老家的时候,有个冬天的早上,她带我去买菜,一路上问过去,羊肉火锅下银杏菜好不好?我说好。排骨爆炒好不好?我说好。冬天吃萝卜好,买点萝卜回去好不好?我说好。
说着说着,遇到个阿姨,红色羽绒服,灰色袖套,一张做重农活的脸孔,我妈跟她寒暄几句,说:“儿子怎么样?”
阿姨说:“能怎么样呢,反正是要搞画画,又没有几个学生来学,这个乡下地方有几个学画画哩!一年多了,没挣一分钱,狗日的,不出息。”
我妈说:“不要紧,一年多也不要紧,你看我这个,非要写书呢?谁说孩子要发大财呢!孩子过得开心就是好的!”
阿姨说:“哎哎哎,这边有个买豌豆米的,儿子喜欢吃,我先不说了啊。”又跟卖豌豆米的还价:“20一斤啊,过年长一倍啊,以前都只10块一斤,15块卖不咯?”
跟我妈提着菜走在回去路上,我妈忽然说:“等下,你说《红楼梦》里那个画画的叫什么?我又忘记了。”
“贾惜春。”
“噢,賈惜春,几个老是分不清楚。”
“很好记,元春是做了贵妃的,迎春最没用,探春是小老婆生的,惜春是最小学画画的,原应叹息,值得令人叹息,这个意思。”
“噢噢噢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