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唐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部分,其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文化、经济等都有重大的参考意义。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大量的修辞格导致诗歌翻译被公认为翻译中最难的文学体裁之一。中国许渊冲先生是中国著名的诗歌翻译家和理论家,他提出的“三美”翻译理论,主张从音韵、形体、意境三个方面准确无误的传达原诗意境,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对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诗歌翻译理论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许渊冲 “三美论” 诗歌翻译
一、引言
诗歌,作为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受到国内外学者和翻译大家的关注,诗歌翻译也成为了重中之重。许渊冲先生是国内外著名的翻译大家,作为翻译领域的佼佼者,他总结自己几十年的翻译经验,并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其他翻译大家的翻译观和翻译理论,提出了中国著名的诗歌翻譯理论——译诗歌之美,传中华之魂。这其中的美,即“三美论”,具体是指音美、形美、意美。
在三美中,三美的重要性并不是鼎足三分的。翻译要求不外乎是达意传情,所以意美是第一位的,音美是第二位的,形美是第三位的:译者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应该尽可能传达音美,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传达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全;如果不能做到,可以不要求形似,也可以不要要求音似,但无论如何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
二、音美
2.1音美在中国诗歌中的体现
“韵”是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是诗歌最基本的要素。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元曲,押韵和韵脚都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押韵和韵脚是诗歌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要求,是一首诗的灵魂所在。因为押韵能让一句话读起来朗朗上口,而韵脚则使其平仄有力。“诗歌”正如其名,是诗也是歌。中国的诗歌都是可以传唱的,人们能通过其押韵和韵脚唱出抑扬顿挫的歌曲。
2.2 音美在译文中的体现
音似是“音美”传达的基础,译诗不仅要押韵,译文还要采用与原诗相似的格律和韵脚,还可借助英语中不同的押韵方法来传达。如头韵会使译文简明生动,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尾韵能让译文读起来轻松欢快,并且能与中文古诗中善用的叠字和叠韵修辞手法相照应。谐音,英语中的双关。用一个词来表达出双重或者多重的意义。我们不难发现在许渊冲的作品中,大部分译文都韵脚工整,音步整齐,格律与原诗相似。
三、形美
3.1形美在中国诗歌中的体现
“形美”在于诗歌的格式。诗歌在不同的朝代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唐诗主要以五言诗和七言诗为主,其句型长短相同对仗工整。宋词则按词牌填词,句型长短不一,所以又叫长短句。而元曲与宋词相似,要按曲牌填写。所以唐人作诗可以叫写诗,宋人作词和元人作曲则叫填词。
3.2 形美在译文中的体现
形似是“形美”传达的基础,译诗不仅要条理清晰,译文还应对仗工整长短相同。译文无需逐字逐句的对照翻译,应以准确传达原文意义为基础,做到结构工整与原诗相对应。
四、意美
4.1意美在中国诗歌中的体现
(1)意义美:指的是诗歌辞藻华丽,文字优美,表达出来的意义引人入胜。修辞手法就成为了其中的重要手段。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像这样的手法还有很多,但无论用什么目的都是为了丰满诗歌的意义,让读者为之倾倒。如李白的《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的水从天而倾倒而来,带着不可阻挡之势流向大海。这两句诗让人为其意义所震撼。
(2)意象美:在古诗词当中,作者表达自己的情感时,往往借助于一定的外物来加以表达。这些外物由于附着有诗人的主观感受,故而不在简单地称为“象”,而叫做“意像”。而意像的使用,也增添了作品的美感,使诗词更加的含蓄和隽永。例如《天净沙·秋思》,这首古诗中描绘了“枯藤”、“老树”和“昏鸦”等事物,让读者身临其境明白和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与之共鸣。
(3)意境美:“意境”中的“意”是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所以意境是主观情感和客观景物相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形象,是主观和客观的产物,是心与物的产物。是诗歌中环境的描写和气氛的渲染同人物思想情感抒发的结合,是指借客观的景物抒发主动的感情。如《天净沙·秋思》描绘的是一副残败、凄凉的景象,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疲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4.2 意美在译文中的体现
(1)意义美:“意义美”指的是诗歌辞藻华丽,文字优美,表达出来的意义引人入胜。如李白的《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之水从天而来,带着不可阻挡之势流向大海。这两句诗让人为其意义所震撼。译诗也是如此,应选择华丽的词语和优美的句子来传达原诗之意而不是译成“The Yellow River comes from the sky,runs to the sea and never come back.”这平庸乏味,甚至无法正确传达原文意义的句子。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方同一个词所表达的意思也大相径庭。如“龙”这一词,中文中象征着尊贵、神圣之意,因此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而在西方该词缺象征着邪恶灾难。还有一些具有特定意义的景和物也是大相径庭的。如泰山,乃帝王祭天封禅之地,代表了权势,对于西方来说只是一座普通的山而已。所以在译诗时译者应熟读原诗,了解诗中地点、人物、事件背后作者所要传达的意义才能更好的进行翻译。
(2)意像美: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景与物就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而翻译其实就相当于二次创造,译者应该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再进行翻译。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性,翻译中应该谨慎选择寄托作者情感的景物。如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译作中转换为西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更容易减少文化差异,让读者体会意象之美。
(3)意境美:意境翻译是公认所有翻译中所有翻译中最难的一个方面。因为意境和意义、意象截然不同,后两者都是一个点或一个方面,因为它们的表现形式就是通过优美华丽的词汇来组成句子。而意境则完全不同,它是一个面或一个整体,因为意境是靠以点成面,也就是依靠诗歌中每个词、每句话来形成一个整体从而体现出来。有时候一首诗改一个词就能盘活整首诗从而得到意境的升华,有时也有可能因为一个词从春风得意的意境变成郁郁不得志的意境。所以意境翻译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作者的文化素养和语言水平。在达意的基础上完成意象的翻译,最后依靠译者的个人翻译素养来完成意境。
五、总结
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理论不仅对我们的诗歌翻译有很大帮助,在其它的方面也起着巨大的作用。然而万事有利也有弊,“三美论”的标准都过于苛刻,对于翻译初学者或基础不深厚者想要完美的达到简直是天方夜谭。在翻译中,有些译者就过于追求翻译标准而顾此失彼,使得译文生涩难懂或偏离原文.因此我们应立足于自身,批判继承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理论。
参考文献
[1]梅婷.浅谈许渊冲“三美”译诗理论中的“音美”[J].翻译探究.
[2]何艳.许渊冲先生中国古诗英译之音韵美[J].翻译研究.2018.
[3]吴艳萍.论许渊冲“意美”说[J].戏剧之家.2020.
[4]黄萍.从翻译中发现美[J].科教文汇,2009(10).
攀枝花学院 四川攀枝花 617000
关键词:许渊冲 “三美论” 诗歌翻译
一、引言
诗歌,作为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受到国内外学者和翻译大家的关注,诗歌翻译也成为了重中之重。许渊冲先生是国内外著名的翻译大家,作为翻译领域的佼佼者,他总结自己几十年的翻译经验,并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其他翻译大家的翻译观和翻译理论,提出了中国著名的诗歌翻譯理论——译诗歌之美,传中华之魂。这其中的美,即“三美论”,具体是指音美、形美、意美。
在三美中,三美的重要性并不是鼎足三分的。翻译要求不外乎是达意传情,所以意美是第一位的,音美是第二位的,形美是第三位的:译者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应该尽可能传达音美,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传达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全;如果不能做到,可以不要求形似,也可以不要要求音似,但无论如何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
二、音美
2.1音美在中国诗歌中的体现
“韵”是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是诗歌最基本的要素。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元曲,押韵和韵脚都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押韵和韵脚是诗歌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要求,是一首诗的灵魂所在。因为押韵能让一句话读起来朗朗上口,而韵脚则使其平仄有力。“诗歌”正如其名,是诗也是歌。中国的诗歌都是可以传唱的,人们能通过其押韵和韵脚唱出抑扬顿挫的歌曲。
2.2 音美在译文中的体现
音似是“音美”传达的基础,译诗不仅要押韵,译文还要采用与原诗相似的格律和韵脚,还可借助英语中不同的押韵方法来传达。如头韵会使译文简明生动,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尾韵能让译文读起来轻松欢快,并且能与中文古诗中善用的叠字和叠韵修辞手法相照应。谐音,英语中的双关。用一个词来表达出双重或者多重的意义。我们不难发现在许渊冲的作品中,大部分译文都韵脚工整,音步整齐,格律与原诗相似。
三、形美
3.1形美在中国诗歌中的体现
“形美”在于诗歌的格式。诗歌在不同的朝代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唐诗主要以五言诗和七言诗为主,其句型长短相同对仗工整。宋词则按词牌填词,句型长短不一,所以又叫长短句。而元曲与宋词相似,要按曲牌填写。所以唐人作诗可以叫写诗,宋人作词和元人作曲则叫填词。
3.2 形美在译文中的体现
形似是“形美”传达的基础,译诗不仅要条理清晰,译文还应对仗工整长短相同。译文无需逐字逐句的对照翻译,应以准确传达原文意义为基础,做到结构工整与原诗相对应。
四、意美
4.1意美在中国诗歌中的体现
(1)意义美:指的是诗歌辞藻华丽,文字优美,表达出来的意义引人入胜。修辞手法就成为了其中的重要手段。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像这样的手法还有很多,但无论用什么目的都是为了丰满诗歌的意义,让读者为之倾倒。如李白的《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的水从天而倾倒而来,带着不可阻挡之势流向大海。这两句诗让人为其意义所震撼。
(2)意象美:在古诗词当中,作者表达自己的情感时,往往借助于一定的外物来加以表达。这些外物由于附着有诗人的主观感受,故而不在简单地称为“象”,而叫做“意像”。而意像的使用,也增添了作品的美感,使诗词更加的含蓄和隽永。例如《天净沙·秋思》,这首古诗中描绘了“枯藤”、“老树”和“昏鸦”等事物,让读者身临其境明白和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与之共鸣。
(3)意境美:“意境”中的“意”是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所以意境是主观情感和客观景物相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形象,是主观和客观的产物,是心与物的产物。是诗歌中环境的描写和气氛的渲染同人物思想情感抒发的结合,是指借客观的景物抒发主动的感情。如《天净沙·秋思》描绘的是一副残败、凄凉的景象,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疲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4.2 意美在译文中的体现
(1)意义美:“意义美”指的是诗歌辞藻华丽,文字优美,表达出来的意义引人入胜。如李白的《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之水从天而来,带着不可阻挡之势流向大海。这两句诗让人为其意义所震撼。译诗也是如此,应选择华丽的词语和优美的句子来传达原诗之意而不是译成“The Yellow River comes from the sky,runs to the sea and never come back.”这平庸乏味,甚至无法正确传达原文意义的句子。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方同一个词所表达的意思也大相径庭。如“龙”这一词,中文中象征着尊贵、神圣之意,因此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而在西方该词缺象征着邪恶灾难。还有一些具有特定意义的景和物也是大相径庭的。如泰山,乃帝王祭天封禅之地,代表了权势,对于西方来说只是一座普通的山而已。所以在译诗时译者应熟读原诗,了解诗中地点、人物、事件背后作者所要传达的意义才能更好的进行翻译。
(2)意像美: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景与物就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而翻译其实就相当于二次创造,译者应该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再进行翻译。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性,翻译中应该谨慎选择寄托作者情感的景物。如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译作中转换为西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更容易减少文化差异,让读者体会意象之美。
(3)意境美:意境翻译是公认所有翻译中所有翻译中最难的一个方面。因为意境和意义、意象截然不同,后两者都是一个点或一个方面,因为它们的表现形式就是通过优美华丽的词汇来组成句子。而意境则完全不同,它是一个面或一个整体,因为意境是靠以点成面,也就是依靠诗歌中每个词、每句话来形成一个整体从而体现出来。有时候一首诗改一个词就能盘活整首诗从而得到意境的升华,有时也有可能因为一个词从春风得意的意境变成郁郁不得志的意境。所以意境翻译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作者的文化素养和语言水平。在达意的基础上完成意象的翻译,最后依靠译者的个人翻译素养来完成意境。
五、总结
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理论不仅对我们的诗歌翻译有很大帮助,在其它的方面也起着巨大的作用。然而万事有利也有弊,“三美论”的标准都过于苛刻,对于翻译初学者或基础不深厚者想要完美的达到简直是天方夜谭。在翻译中,有些译者就过于追求翻译标准而顾此失彼,使得译文生涩难懂或偏离原文.因此我们应立足于自身,批判继承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理论。
参考文献
[1]梅婷.浅谈许渊冲“三美”译诗理论中的“音美”[J].翻译探究.
[2]何艳.许渊冲先生中国古诗英译之音韵美[J].翻译研究.2018.
[3]吴艳萍.论许渊冲“意美”说[J].戏剧之家.2020.
[4]黄萍.从翻译中发现美[J].科教文汇,2009(10).
攀枝花学院 四川攀枝花 61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