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英国作为近代历史上的超级帝国,其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殖民地在大英帝国体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其独立后发展的历程也各不相同。本文将以北美殖民地和印度殖民地为案例来比较分析因地而异的殖民政策及其对殖民地发展历程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直接统治;间接统治;北美;印度
1 北美、印度英属殖民地政策内容
1607年英国人在北美大陆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城市詹姆斯敦,开启了在北美殖民垦荒的历史。1757年东印度公司职员克莱武登陆印度占领孟加拉开启了印度的殖民史,直至1849年英国占领旁遮普,印度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同为英属殖民地,但英国却采取了不同的殖民政策。
在北美地区英国采取了自由宽松的殖民政策。北美政体由总督、议会组成。总督是军队总司令,文职政府首脑。总督下设参事会,参事会成员出身于最富有的人民,参事会的意见对总督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立法机构为议会,议员由选举产生,由于北美地区地广人稀地价便宜,50%-70%的成年男性都拥有选举权。由此可见英国在北美采取了一种自由宽松的殖民政策,基本上不干涉北美地区的内部事务,完全靠北美人民内部自治,北美殖民地可以说是英国在北美地区主权的延伸。
反观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政策则大不相同。英国在印度采取了直接统治与间接统治并行的双重统治政策。英国人在印度官僚机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印度本土人只能担任较低的公职。直到1919年,几乎所有的印度高级文官均由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的毕业生来充任。到了19世纪50年代末,由于印度民族起义的影响,英国开始在印度实行间接统治,利用尚存的印度土邦王公来维护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权益。但是间接统治的行政管理体制,只是英国迫于殖民地内部压力而采取的被动之举,其统治政策仍由专制的直接统治为主。
2 英国在北美、印度统治政策不同之原因
北美地区与印度地区均属于英属殖民地,但统治政策却截然不同,为什么会产生统治政策上那么大的差距呢?归结原因:
其一,种族观念深深影响了英国的殖民政策.对于印度人,英国人视其为劣等民族,一方面因为他们肤色较深,另一方面他们的体质特征与欧洲人有较大差异。英印总督寇松曾经说过:“印度高级文官的职位必须由英国人担任,因为只有他们—由于遗传,个人素养和所爱的教育—才具备担任这些职务所必需的治国知识、心理素质和性格的魄力”。由此可見英国人认为印度人是不具有统治才能和自治能力的,因此必须要采取直接统治为主的专制政策。
其二,北美地区与印度地区在被殖民前的社会背景不同。在英国来殖民前,北美地区只有一个个规模较小的印第安部落,英国国民迫于国内的生活压力或宗教迫害而来到北美进行定居殖民。而印度则不然,印度属于皇家殖民地,是英国殖民侵略的产物,在克莱武没有登陆印度之前,印度地区曾存在一个中央集权式的庞大帝国,即莫卧尔帝国,并且印度境内还有诸多土邦。这样一来英国在早期的殖民扩张必然遭到印度本土的反抗,使英国认识到不得不进行高压统治才能维护自己在印度的利益。
其三,英国在北美和印度地区的殖民处于英国不同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北美与印度对英国也有不同程度的经济依赖。1607年英国人在北美建立第一个殖民城市到18世纪北美独立,英国均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个时期英国需要原料和倾销市场,而北美殖民地也需要将原料输入英国。这样一来两者自发形成了互利共赢的贸易关系。而印度则不同,1849年英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更需要工业品倾销市场,而印度自身作为一个封闭性的农业社会,无需购买英国工业品。在自发情况下两者无法形成一个互利共赢的贸易关系。这样一来英国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扩大利润,必须要对印度实行强制性的经济措施。
3 殖民政策对印度、北美所产生的影响
由于英国在北美地区和印度地区采取不同的殖民政策,因此对北美地区、印度地区产生了迥然不同的影响。
英国在北美殖民地采取的自由、宽松的统治政策,给北美人民提供了一种宽松的社会环境,而在这种宽松的社会环境孕育了北美人民的个人主义、理性原则、自治精神。而这种精神则为美国自由的民主政治提供了精神性的因素。这种自由精神对美国的政治文化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反观印度则大不相同,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中曾指出:“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使命,一是破坏性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英国在印度殖民地统治的双重使命致使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政策具有矛盾性的特点。一方面英国摧毁印度的自然经济和具有封闭性的村社,另一方面却维持着印度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一方面英国将印度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联系起来,促进了印度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却不给予印度自由平等贸易权,使印度完全依附于英国。
英国在印度的间接统治政策使大多数英籍官员对土著知识分子缺乏认同感,而这些土著知识分子由于不能够在英国殖民当局施展自己的才华,无法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使得他们很容易产生对英国殖民当局的反感,这些土著知识分子往往成为印度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领导者。英国在印度的间接统治政策保留了一些土邦,但是所有被保存下来的对部落的忠诚,都成为建立对国家忠诚的阻碍。英国保留的这些土邦在印度独立后往往转化为了邦,而这些邦享有较为大的自治权力,这也是印度地区州权主义盛行的原因。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2]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3]加里·纳什[美].《美国人民》第六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A.古德温[英].《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八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年版.
关键词:直接统治;间接统治;北美;印度
1 北美、印度英属殖民地政策内容
1607年英国人在北美大陆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城市詹姆斯敦,开启了在北美殖民垦荒的历史。1757年东印度公司职员克莱武登陆印度占领孟加拉开启了印度的殖民史,直至1849年英国占领旁遮普,印度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同为英属殖民地,但英国却采取了不同的殖民政策。
在北美地区英国采取了自由宽松的殖民政策。北美政体由总督、议会组成。总督是军队总司令,文职政府首脑。总督下设参事会,参事会成员出身于最富有的人民,参事会的意见对总督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立法机构为议会,议员由选举产生,由于北美地区地广人稀地价便宜,50%-70%的成年男性都拥有选举权。由此可见英国在北美采取了一种自由宽松的殖民政策,基本上不干涉北美地区的内部事务,完全靠北美人民内部自治,北美殖民地可以说是英国在北美地区主权的延伸。
反观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政策则大不相同。英国在印度采取了直接统治与间接统治并行的双重统治政策。英国人在印度官僚机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印度本土人只能担任较低的公职。直到1919年,几乎所有的印度高级文官均由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的毕业生来充任。到了19世纪50年代末,由于印度民族起义的影响,英国开始在印度实行间接统治,利用尚存的印度土邦王公来维护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权益。但是间接统治的行政管理体制,只是英国迫于殖民地内部压力而采取的被动之举,其统治政策仍由专制的直接统治为主。
2 英国在北美、印度统治政策不同之原因
北美地区与印度地区均属于英属殖民地,但统治政策却截然不同,为什么会产生统治政策上那么大的差距呢?归结原因:
其一,种族观念深深影响了英国的殖民政策.对于印度人,英国人视其为劣等民族,一方面因为他们肤色较深,另一方面他们的体质特征与欧洲人有较大差异。英印总督寇松曾经说过:“印度高级文官的职位必须由英国人担任,因为只有他们—由于遗传,个人素养和所爱的教育—才具备担任这些职务所必需的治国知识、心理素质和性格的魄力”。由此可見英国人认为印度人是不具有统治才能和自治能力的,因此必须要采取直接统治为主的专制政策。
其二,北美地区与印度地区在被殖民前的社会背景不同。在英国来殖民前,北美地区只有一个个规模较小的印第安部落,英国国民迫于国内的生活压力或宗教迫害而来到北美进行定居殖民。而印度则不然,印度属于皇家殖民地,是英国殖民侵略的产物,在克莱武没有登陆印度之前,印度地区曾存在一个中央集权式的庞大帝国,即莫卧尔帝国,并且印度境内还有诸多土邦。这样一来英国在早期的殖民扩张必然遭到印度本土的反抗,使英国认识到不得不进行高压统治才能维护自己在印度的利益。
其三,英国在北美和印度地区的殖民处于英国不同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北美与印度对英国也有不同程度的经济依赖。1607年英国人在北美建立第一个殖民城市到18世纪北美独立,英国均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个时期英国需要原料和倾销市场,而北美殖民地也需要将原料输入英国。这样一来两者自发形成了互利共赢的贸易关系。而印度则不同,1849年英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更需要工业品倾销市场,而印度自身作为一个封闭性的农业社会,无需购买英国工业品。在自发情况下两者无法形成一个互利共赢的贸易关系。这样一来英国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扩大利润,必须要对印度实行强制性的经济措施。
3 殖民政策对印度、北美所产生的影响
由于英国在北美地区和印度地区采取不同的殖民政策,因此对北美地区、印度地区产生了迥然不同的影响。
英国在北美殖民地采取的自由、宽松的统治政策,给北美人民提供了一种宽松的社会环境,而在这种宽松的社会环境孕育了北美人民的个人主义、理性原则、自治精神。而这种精神则为美国自由的民主政治提供了精神性的因素。这种自由精神对美国的政治文化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反观印度则大不相同,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中曾指出:“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使命,一是破坏性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英国在印度殖民地统治的双重使命致使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政策具有矛盾性的特点。一方面英国摧毁印度的自然经济和具有封闭性的村社,另一方面却维持着印度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一方面英国将印度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联系起来,促进了印度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却不给予印度自由平等贸易权,使印度完全依附于英国。
英国在印度的间接统治政策使大多数英籍官员对土著知识分子缺乏认同感,而这些土著知识分子由于不能够在英国殖民当局施展自己的才华,无法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使得他们很容易产生对英国殖民当局的反感,这些土著知识分子往往成为印度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领导者。英国在印度的间接统治政策保留了一些土邦,但是所有被保存下来的对部落的忠诚,都成为建立对国家忠诚的阻碍。英国保留的这些土邦在印度独立后往往转化为了邦,而这些邦享有较为大的自治权力,这也是印度地区州权主义盛行的原因。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2]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3]加里·纳什[美].《美国人民》第六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A.古德温[英].《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八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