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两次空投核弹爆炸试验回眸

来源 :百姓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rabit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5年5月14日和1972年1月7日,我国先后进行两次机载核弹空爆试验,均获得成功。但空爆试验并非一帆风顺,当年惊心动魄的险情,在今天看来仍让人惊叹不已。

1965年5月14日成功进行首次空投原子弹爆炸试验


  1964年10月16日,我国在新疆罗布泊附近的沙漠上进行了首次地爆核试验。1965年2月,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第二次核试验时,用飞机空投核弹,并将任务下达给空军。
  空军党委把空投原子弹试验任务,交给了航空兵独立四团。领受任务后,独立四团立即抽出精兵确定了机组人员,由在朝鲜战争中参加轰炸大和岛的二等功臣李源一副团长担任第一飞行员,于福海担任第一领航员;刘景新担任第二飞行员,张公祥担任第二领航员;孙兴福担任通讯员,韩惠安担任射击员。


  1965年2月18日,独立四团空爆试验机组人员全部进入我国西北某机场,用水泥训练炸弹和梯恩梯炸药的模拟冷爆弹,代替原子弹进行空投训练。当时,我国进行空爆试验采用光学瞄准投弹,没有经验借鉴,也没有资料可查。平时投航空炸弹距靶心200米以内,就可以评优秀,但要求投原子弹必须距靶心100米以内。因为试验区的靶标周围,每隔一定距离都修建和放置了房屋、桥梁、火车、兵器、动物等效应物,以检验冲击波、光辐射、放射性的杀伤力、破坏力,距离投远了,数据就不准确了。
  试验指挥部制定的空投训练标准是:“首先连续3次把第一颗弹都投在300米内,进而保证投入200米圈中,最后突破100米大关”。为了达到“百米”目标,机组成员夜以继日勤学苦练。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实弹投掷前的一次训练中,正遇上恶劣天气,气流把飞机冲得上下左右摇摆,靶标在瞄准镜中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忽隐忽现。于福海的眼睛被瞄准镜不知撞了多少次,还是很难把靶标牢牢套在瞄准镜的十字标线上。结果,两颗炸弹全部投偏:一颗落在离靶心2000多米的地方,另一颗差点炸到靶标外铁道兵修建的一座效应桥梁上。
  空投训练的情况,使原子弹空投的时间只能后移,甚至有人主张把试验机组撤下来,把预备机组顶上去。大家的思想压力很大。
  兰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袁学凯、副政委刘镇亲自来机组安慰大家,帮助查找原因。后来,直接负责指挥空爆试验的张爱萍副总参谋长也来到机组,传达周恩来总理和军委首长对机组的指示和问候。张爱萍对机组成员说:“精神一定不要紧张。能投到100米以内最好,投到200米以内也行,就是投到靶标外面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过在效应方面取得的数据少一点罢了。投到哪里算哪里,重要的是我们从中获得经验,为今后的核试验打下基础。”
  张爱萍副總长的讲话,为机组成员卸下了思想包袱。
  放下思想包袱的机组成员,全力以赴地寻找偏差原因。后来发现,投弹偏差除气象原因外,主要问题出在苏制杜—16型轰炸机的自动驾驶仪上。轰炸机进入航路后,飞行员打开自动驾驶仪,把飞机交给第一领航员,飞上一两分钟后就出现3度左右的偏航。这一偏差,一般投弹还可以应付,投原子弹的精确度就不能适应了。
  原因找到后,机组和地勤人员齐心协力寻找解决的办法。经反复试验,最后用一截降落伞上的橡皮筋克服了自动驾驶仪转动力的偏差。土办法解决了高科技的大问题。
  1965年4月28日,指挥部决定投掷一颗与原子弹外形、重量一样的冷爆弹试一试。能否进行实弹投掷,成败在此一举。机组成员满怀信心驾驶轰炸机冲上蓝天。靶标被于福海死死锁定后,他果断地按动了发射钮,冷爆弹向靶标准确地落去。后来,根据雷达测定,冷爆弹的空中爆炸点距靶心96米。冷爆弹投掷成功,标志着可以进行原子弹实弹投掷了。
  1965年5月14日7时54分,张爱萍副总参谋长下达了起飞命令,机组驾机直奔试验场区空域。9时59分10秒,弹舱顺利打开,原子弹脱离飞机向靶标坠去。50秒后,一声巨响,天崩地裂,空中出现的蓝色强光持续几秒后,戈壁滩上空出现一个巨大的火球,排山倒海的蘑菇云裹着巨大的冲击波汹涌腾空……据地面雷达测定,原子弹爆炸时距离靶心仅40米。我国空投原子弹爆炸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1972年1月7日戈壁滩上空又一次升起核蘑菇云


  首次空爆原子弹成功后,1967年6月,我国又成功研制了第一颗氢弹。1972年1月,成功地进行了机载空投氢弹试验。这次空投氢弹历经5年时间,投掷过程惊心动魄,在人类核试验中堪称奇迹。空军航空兵某师师长宋占元参加了当年空投氢弹的组织指挥,他叙述了当时空投氢弹所面临的机型选择和三大难题。
  宋占元说,1967年11月9日,空军党委给我们下达了任务,让我组织研究用飞机投掷氢弹的可能性。在投弹飞机选择上是使用米格—15比斯好,还是强—5好;是采用内挂好,还是外挂好。带着空军党委的信任和嘱托,我回到师里立即组织了一个班子进行论证。最后我们选择了强—5飞机。投弹飞机确定后,又遇到了新的难题:一是强—5飞机原炸弹挂钩承受力不够,必须提高负载能力;二是弹大舱小,只能采取一半弹体在舱内,一半弹体在舱外的半露式挂弹,必须对原弹舱进行改造;三是为防止投掷时弹、机相撞,需加装一个安全、保险的推脱装置。
  正在宋占元和试验小组苦思冥想时,传来了一个有价值的信息:我军在越南战场上缴获的美F—4飞机的半露式挂弹,安装有推脱装置,可以借鉴。宋占元派出师里的机械、军械和设计人员到飞机制造厂,参照美军的F—4飞机,对强—5飞机进行了改装。经过试验,问题迎刃而解。剩下的问题就是试投了。
  为了保证投弹后载机与爆心有足够的安全距离,宋占元和试验小组进行了各种高度、速度、投掷角度的论证。最后确定采取低空进入,上仰投掷的方法,这样既能安全脱离爆炸区,战时又便于低空突击。
  投掷方案确定后,进行了试投。第一步使用50公斤的训练弹,着重解决投得准的问题;第二步携带与氢弹一样重量、外型、大小的模拟弹进行试投,终于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1971年,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于12月30日进行空投实践氢弹试验的命令。由兰州军区空军司令员杨焕民担任试验领导小组总指挥,宋占元担任塔台指挥员,航空某师14团团长杨国祥担任主飞行员。
  宋占元后来回忆了当时的惊险一幕——
  1971年12月30日中午,杨国祥驾驶氢弹载机一次开车成功,直冲蓝天,并准时到达空爆试验场上空,开始进行投弹准备。然而,关键时刻,意外的情况发生了:当打开第五道保险时,氢弹在弹舱内纹丝未动。
  杨国祥一边向指挥部报告,一边使用应急方法,但仍未见效。紧接着,杨国祥第三次进入试验上空,使用超应急方法投弹,仍没有成功。此时,飞机的剩余油量已不允许第四次进入。杨国祥面临着两种选择:弃机跳伞或带弹着陆。
  困难面前,杨国祥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他选择了带弹着陆。按照地面指挥员的指令,杨国祥迅速将核弹锁死,载着氢弹返航。
  战斗机载着核弹着陆,在世界上聞所未闻。这是一颗足以摧毁一座中等城市的核弹,着陆时一旦发生意外,整个试验基地将毁于一旦!宋占元后来回忆说:“当我得知飞机要带弹着陆时,心都快要跳出来了,脑子里闪电式地进行着思考:为什么没有投下去?问题出在哪里?落地时会不会造成爆炸?一想可能爆炸,我再也不敢想下去了。”
  这时,杨焕民司令员打来电话,传达了周总理的指示:要相信飞行员的处置能力,一定要保证飞机安全着陆,基地人员马上钻地道。原来,周总理和叶剑英都进入了中央指挥所,直接掌握试验的进展情况。
  接着,机场警报器的叫声刺破长空,所有人员包括家属小孩迅速有组织地进入地下工事。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牺牲,宋占元让一名参谋和他留在塔台,其他战勤人员全部转入地下。
  根据飞行时间计算,飞机已经接近有效联络距离。宋占元拿起话筒:“杨国祥,我在塔台上,机场天气很好。你要沉着、冷静,再检查一下挂钩是否锁死。一定要保证一次落地成功。” “明白!”杨国祥简明、坚定地回答。
  飞机临空了。宋占元让杨国祥直接加入四转弯着陆,并叮嘱:“注意检查襟翼、起落架!”“注意调整速度!”“收油门!”“带一点!”“好!”飞机在接地后终于安全停稳,宋占元如释重负。战斗机载着氢弹成功返航,创造了人类空投核试验的奇迹。
  事后查明,氢弹没有投下去是因推脱装置的薄膜破裂,造成线路短路,使燃爆弹不能工作。虽然有正常、应急、超应急3条线路,但最终都汇集在一条线上通向推脱装置。因此,当下游的线路出了故障,尽管飞行员操作程序完全正确,也无济于事。
  后来,有关厂家派人到试验基地将线路进行了改装,使3条线路都可以单独引燃燃爆弹,直接把氢弹投下去。一切准备就绪后,指挥部向中央汇报情况,并代表试验领导小组再次请战。很快,北京传来了周恩来总理的指示:“继续试验。”
  1972年1月7日13时,第二次空投氢弹试验开始。按照预定方案,杨国祥驾驶战机熟练地完成了每一个空投动作。当他按下最后一个按钮后,明显感到弹体脱离了飞机。他迅速戴好防护镜,关闭机舱防护罩。30秒后,眼前一道强烈的闪光出现,紧接着是震天的巨响,戈壁滩上空又一次升起了核蘑菇云。 经过5年的风风雨雨,我国自行研制的氢弹空投试验终于获得圆满成功。
  (据《党史博览》)
其他文献
2017年9月2日,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内,1300多名光华管理学院的新生,好奇地盯着一位校友代表走向演讲台。这张红木演讲台,曾经接纳过许多大型上市公司的董事长、艺术界的大师以及多国政要。这一次,它迎来了一位农民工。52岁的黄久生,在演讲台前站定,有些变形的双手紧捏着讲稿。他那双至今仍留有老茧的手,曾握着镰刀收割过一垄垄水稻,搬过数不清的砖块,掰弯过各种型号的钢筋,触摸过人民大会堂里神圣的表决器
期刊
1—3岁的宝宝,谁来带?这是让不少职场父母头疼的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一个难题。俗话说“3岁看老”,幼儿期是孩子大脑发育、体格成长和健康心理养成的关键阶段,将深刻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可是,妈妈们的产假休不了那么久,幼儿园又不接收3岁以下的婴幼儿,老年人成为带娃“主力军”。除了祖辈隔代照看、请家政阿姨帮忙或者交给私立托管机构,几乎难寻其他正规的托幼方式。而现有的这几种方式,又不尽如人意。尤其在“全
期刊
近年来,同居不婚式的“搭伴取暖”,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单身老人度过晚年生活的一种选择。无偶老人同居,多属于生活互助性的搭伴生活,一般都以夫妻名义生活在一起,并没有履行《婚姻法》规定的登记手续。记者就这一现象调查后发现,单身老人“非婚同居”虽然法律不予干涉,但应受道德约束,如果处理不好,还是会影响到老人原来各自的家庭和睦,应慎重对待。同时,近年来单身老人“非婚同居”现象的增多,说明单身老年人群体在婚姻道
期刊
说起“竹马”,许多人可能会想起唐朝大诗人李白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诗句。其实,在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至今还保留着一种与“竹马”有关的古老艺术形式,那就是寿阳竹马戏,亦称寿阳大竹马。说起寿阳竹马戏,离不开寿阳的一个小山村——平头镇罕山村郭家沟自然村。发端于郭家沟自然村的寿阳竹马戏,盛行于明清,集高跷、竹马、武打、民间舞蹈和戏剧于一身。2008年,寿阳竹马戏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跷
期刊
夫妻俩只要离婚了,就不用一起还债了?未必如此。广东一对夫妻,在丈夫与他人的货款纠纷诉讼期间,协议离婚并转移房产至女方名下,企图以离婚方式转移财产逃避债务,结果女方被债权人告上法庭,要求确认债务为夫妻共同债务,并要求女方承擔连带清偿责任。本案经法院审理,依法判决确认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欠货款为夫妻共同债务,女方对该笔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广东男子刘某与湘籍男子孙某素有生意往来,至2016年7月,
期刊
粮票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共和国成立之初。当时,新中國百业待举,供需矛盾激化。为了用为数不多的粮食养活全中国的老百姓,不得不求助于凭票限量供应的办法。  1955年9月,全国通用粮票正式发行使用,油票、布票、肉票随之出现。到1961年,我国凭票供应的商品一度达到156种,工业品的68%、副食品的90%都凭票供应。1984年,深圳率先取消票证  1982年4月,一家名叫泮溪酒家的国营餐馆,在离深圳火
期刊
赤峰女童陈灿儿,今年8岁。她出生4个月时,被查出患有先天性脑积水,反复经历了开刀、麻醉、排液……遭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为了筹措女儿巨额治疗费用,妈妈陈庆华历尽千辛万苦。尽管现在陈灿儿还需进行后续治疗,但她活泼可爱,完全看不出疾病给她带来的痛苦。在妈妈的苦心培养下,陈灿儿还成了一名中国当红童星。2014年7月,她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黄金100秒》节目,获得中国最高人气黄金宝贝称号;2016年4月
期刊
“状元”这个名字曾经风靡整个中华大地。千百万士子追逐着这顶桂冠,希翼通过金榜题名,步入政坛。“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状元成为荣耀和显赫的代名词。  中国科举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年。在这1300年间,共产生了592名状元(另一说504人),加上其他短命政权选考的状元以及各代的武状元,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为77
期刊
这是一群“特殊”的孩子,有的智障,有的听障,有的患孤独症。他们就读的辽宁阜新市爱心启智园,李颖既是园长,又是“妈妈”。一袭短发,一脸笑容,黑框眼镜,清爽干练,李颖每天早晨都这样迎接孩子们。孩子们笑盈盈地,有的叫她李老师,有的叫她李妈妈。从2005年创园之初的73平方米小屋,到如今集保育、教育及康复训练为一体的1500平方米的多功能园区;从一个残障孩子的母亲,到121个残障孩子的“妈妈”,46岁的李
期刊
西藏东南部最大的湖泊然乌湖,位于西藏昌都地区八宿县境内西南角,距离八宿县城约90公里的然乌镇(旧称然乌乡),水域面积22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850米。然乌湖处于喜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和横断山的对撞处,是典型的由远古造山运动而形成的堰塞湖,湖周有雪山、草地、森林,色彩非常丰富,以静和蓝闻名。它是川藏线318国道旁的一道优美的风景线,被誉为西藏东南部的一颗明珠。  然乌湖的西南有岗日嘎布雪山,南有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