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的著名画家雅克·路易·大卫曾经在1800—1801年间创作过一幅油画。画中的天空晦暗阴沉,似乎暴风雪就要来临。画里的主人公头戴二角帽,身着军装,足蹬皮靴,腰悬佩剑,一手握着缰绳驾驭着战马,一手指向天空。他的眼炯炯有神,充满着英雄主义的情怀,似乎在注视着观赏此画的人,也似乎在展望着自己的未来!再一看那战马,不禁让人心中一凛:它的后蹄挺立在一片陡坡之上,前蹄悬空,虽然陡坡地势险要,但这战马丝毫没有倾倒迹象。它那长长的鬃毛和它背上主人公的红色斗篷一样飘荡在风中。这人,这马,这气势让人肃然起敬,叹为观止。在主人公的背后,是一群士兵,他们背着火枪,拖着大炮,扛着辎重,擎着蓝白红三色军旗,沿着陡坡上蜿蜒向前的羊肠小道,前进着……
说到这里,笔者相信已经有人知道这幅油画的名称了。是的,这就是雅克·路易·大卫的《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德隘口的拿破仑》。这幅完成于1801年的油画倾注了大卫的很多心血,它高270厘米,宽232厘米,可谓鸿幅巨制。画中的主人公就是当时担任法国执政府第一执政,日后成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的拿破仑·波拿巴。作为一名波拿巴的狂热崇拜者,大卫的这幅大作,是为了纪念在这幅画背后的那段传奇故事:1800年马伦哥战役。
事情还要从战役发生的前一年说起。1799年11月9日,也就是法兰西共和国第八年的雾月十八日,拿破仑发动了“雾月政变”,建立执政府,任第一执政。此时,第二次反法同盟正对法国虎视眈眈。拿破仑向当时的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和奥地利国王弗兰西斯二世各修书一封,内容都是呼吁和平。但是,这两位国王并未理睬拿破仑的和平意愿,他们认为这只是拿破仑的缓兵之计,毫无诚意,并认为只有让法国王室复位才有和平可言。这样一来,拿破仑获得了除法国王党分子以外几乎所有法国人的支持。同时这也表明,法国同反法同盟的大战无可避免,于是拿破仑决定要进行一场决定性的战役,迫使反法同盟瓦解。1800年,对法国威胁最大的国外战场,非意大利战场莫属。当时,反法联军,尤其是奥地利军队在那里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而法国则只有很少的兵力做留守之用。对于意大利,拿破仑一点也不陌生。四年前,他率领意大利军团在那里多次打败奥地利军队,获得了巨大的军事胜利,自己在法国的威望也因此节节高升。但是这次却不能掉以轻心。他认为,和以前一样从沿海地区进入意大利北部的老套路已不再适用,需另辟蹊径。他敏锐地察觉到,从北面的瑞士翻越阿尔卑斯山,直接迂回到驻意奥军的后方,可对其发动出其不意的打击,进行决定性会战。
为实施这一战略意图,拿破仑做了两件大事。首先,他派遣一个代表团赶赴荷兰阿姆斯特丹,向荷兰财团商议借款事宜。为了满足军费开支,拿破仑不惜接受了极为苛刻的条件和高额的利息,筹集到了一大笔钱款,军费总算有了着落。然后,有了资金就开始组建新的兵团。当时,莱茵军团在北,意大利军团在南,这南北两翼都有很重的作战任务,不能调动。拿破仑于是组建了新的军团,名曰“预备军团”。这支军队主力有37000人,由拿破仑亲自指挥。这支部队组建完毕后迅速地向瑞士境内秘密行进。同时,为了掩人耳目,拿破仑使出了瞒天过海的妙招。他另召集数干毫无作战经验的新兵和老弱残兵在法国第戎举行“阅兵式”,宣称这就是新建的“预备军团”。这下,散布在欧洲各地的英国、奥地利等国的间谍探子们算是一睹“预备军团”的“风采”。但可惜的是,这些间谍,连同他们的主子,都被这个科西嘉矮个子的障眼法给骗了,真正的预备军团正在向瑞士有序集结。当然,真正的好戏还在后头。
至此,军费到位了,军团组成了,大致方向也早已经确定了。但具体的行军路线尚未敲定。经过反复的思考与衡量,这位第一执政拟出了进军计划:预备军团主力穿越大圣伯纳德隘口,从瑞士的西部进入皮埃蒙特平原,另外几支辅助兵力则分别从小圣伯纳德隘口、圣戈塔德隘口和塞尼斯隘口分兵进击意大利北部其它地区。
1800年5月6日,拿破仑离开巴黎,前往预备军团在日内瓦和洛桑的两处驻地。随后,他率领预备军团的主力,正式踏上了征途。此时,驻意奥军总司令梅拉斯元帅正忙于进攻法国马塞纳麾下的意大利军团。作为一名年近七十的老帅,他并非未曾考虑过法军经由瑞士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北部的这个可能性。但他同时觉得,这条路地势太险要,环境太恶劣,几乎没有通过的可能,历史上除却汉尼拔和法王弗兰索瓦一世以外,几乎没有人选择这条路。不过,久经战阵的梅拉斯如今碰到的绝不是个平庸之辈,这次,他失算了。因为他遭遇的是拿破仑。正因为他的轻敌大意,使得奥军的后方基地暴露无遗。
拿破仑想达到其出其不意的战略目标也绝非易事。当年汉尼拔率领的迦太基军队走过的是前面提及的小圣伯纳德隘口,那里相对平坦,而拿破仑则要翻越更险要的大圣伯纳德隘口。这里海拔2469米,为东北一西南走向,横跨阿尔卑斯山。这里的道路交通条件极为恶劣,陡峭而崎岖的羊肠小道长达数十公里,路面很狭窄,部队只能沿着一条道徐徐前进。等到了一个叫做圣彼埃的地点时,简直没有道路了,到处是悬崖峭壁和深深的积雪,部队只好攀登到积雪深厚、巨石密布的山脊上强行通过。每个人心中都十分紧张,行动格外小心。在这里,只要稍有不慎,就会跌入无底深渊,而且头顶上方的冰雪也有随时崩落的危险。但我们不能忘了,这不是一次登山活动,这是一次行军。既然是行军,那么除了士兵外,还有大量的枪炮弹药和粮草辎重等笨重物资,恰恰是这些物资的运输才是这次行军最大的困难。一路上为了能够便于通过,很多车辆、火炮和弹药箱都被遗弃了。但是,总不能把那些重装备都丢光吧?不然下了山靠什么去对奥军作战?幸运的是,附近的村民过来了。在这些村民的帮助下,炮兵官兵们找到了一个成功运输大炮的方法:把松树干按炮管尺码锯成两半,将中间掏空,然后将炮管卸下,装在掏空了的树干中固定好,炮口朝后,炮尾朝前,在炮尾环上系上绳索,再由身强力壮的士兵拖着它前进。架炮的轮子则由骡子驮着行走。终于,大炮也可以“越过”险峻的阿尔卑斯山了!在翻越崇山峻岭的过程中,拿破仑镇定自若,从容不迫。他一边指挥军队,一边和向导闲聊着,拉着家常。仿佛这不是在行军作战,这是旅行;仿佛在他的脚下,这里不是险峻的阿尔卑斯山,而是平坦的巴黎大街。这段行军的意义是非同寻常的。 拿破仑制定的行军路线自然状况十分险恶,但却成功地迷惑了敌军,实现了作战中的一大要诀——出其不意。这是一次极为成功的、在极端条件下的行军。可以想象,如果没能从隘口通过,如果不能想出办法运输辎重和大炮通过险峻的阿尔卑斯山,那么后来的情形会是怎样。兵行险招,虽然有着不可避免的物质和人员损失,但却使得法军成功地对奥军后方施以战略奇袭,且避开了奥军的主力。
5月16日,拿破仑的手下拉纳将军率先头部队抵达奥斯塔山谷,其他部队也陆续来此集结。当如梦初醒的梅拉斯元帅反应过来开始集结兵力迎战背后奔袭而来的法军时,拿破仑已经率军来到了一马平川的皮埃蒙特平原。他没有按照常规套路去解救被围困在热那亚的友军(前文所述马塞纳所部),而是攻下了米兰——奥军在意大利北部的补给基地。法军一路势如破竹,从米兰出发,连陷帕维亚、布伦西亚等城市,并且渡过意大利北部的波河,再败奥军于波河南岸。梅拉斯未曾料到法军攻势如此猛烈,规模如此庞大,此时他集结了30000多人的兵力,驻扎于亚历山大里亚要塞。拿破仑也不清楚奥军主力的位置所在,但也统领大军向亚历山大里亚要塞方向挺进。
马伦哥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村庄,位于亚历山大里亚东南大约五公里的地方。它紧靠着一条名叫丰塔农讷的小河。这一带地形比较复杂,村庄、农合和葡萄园星罗棋布,适合于防御。6月13日,法奥双方在这个村庄附近发生了激战,奥军败走,退守要塞。是日夜,战地一片寂静,就在大战前夜,法军的情报系统犯了致命的错误。拿破仑收到了错误的情报,说马伦哥附近的河流上仅有的一座桥被破坏。联系此前顺风顺水的战斗过程,拿破仑据此得出错误结论:奥军已经开始撤退。他立即发布命令,分散兵力搜索奥军的去向。但实际上,奥军主力此时全部集结在亚历山大里亚要塞,根本没有撤退。14日上午九时,要塞里的奥军倾巢而出如潮水般向驻在马伦哥的法军掩杀过来。那座所谓被破坏的桥不但完好无损,而且还多出了两座浮桥,所以奥军连绵不绝地跨河出击。由于兵力分散,法军此时在数量上处于劣势。尽管拿破仑派出了手中所有的预备队,但是法军依然不能取胜。虽然召回援军的命令已下,但远水一时救不了近渴。激战到14日下午,马伦哥失守。法军伤亡惨重,大炮仅剩五门。看样子,奥军赢了这场大战,梅拉斯也派出信使向维也纳报捷:战无不胜的拿破仑,败了!法军此时也是垂头丧气,人心惶惶。但是拿破仑依然临危不惧,他坚信援军很快就会到来。果然,到了下午五点,情势逆转了__将军德赛率援军赶到。经过紧急商议后,德赛将军率领步兵配合着法军的重装骑兵,在大炮的火力支援下向奥军的追击部队发起冲锋。奥军正沉浸在欢庆胜利的喜悦中,甚至连梅拉斯元帅此时都不在战场,乍看见法军冲杀过来根本猝不及防,战局顿时大乱。追击部队的败退引发了奥军整体的崩盘,形势急转直下,奥军将士根本未曾料到“战败”了的法军还会发起如此规模的反扑!他们无心恋战,或战死,或逃命,或投降。法军则乘胜追击,直到入夜方才停下来。马伦哥战役就这样戏剧性的结束了。是役,奥军共损失9400人,法军损失5800人,值得一提的是为战局扭转作出巨大贡献的德赛将军因为身先士卒,在冲锋时中弹身亡,拿破仑为此悲痛不已。
马伦哥战役结束了,而一段传奇也就此载入史册。这场战役挽救了岌岌可危的执政政府,稳固了拿破仑在法国国内的统治地位,但整个战役的过程可谓惊心动魄。险象环生的山地行军,一波三折的战斗过程使得这场战役虽然没有后来奥斯特里茨战役那么有名,但是依然为后人津津乐道。同年,画家雅克·路易·大卫开始创作那幅著名的《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德隘口的拿破仑》。不过在画中,拿破仑骑在马上,实际情况则是拿破仑骑在一头驴子上,由向导牵着翻山越岭。该画创作时,拿破仑要求做出这一修改,而作为拿破仑“粉丝”的大卫也欣然答应。后来大卫及其学生又将这幅画制作了多份,分别储存在凡尔赛宫、玛尔梅斯拿破仑博物馆等地,供各地来客观赏。大卫在之后的日子里依然为拿破仑服务,那幅描绘拿破仑登基称帝的《拿破仑一世及皇后加冕典礼》油画也是大卫的杰作之一。如今,《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德隘口的拿破仑》这幅画使用得非常广泛,我们可以经常看到那些历史、军事、艺术甚至旅游题材的书籍、报刊、网站等传媒在使用这幅画。它是艺术的杰作,也是历史的反映,更是法国那个曾经辉煌时期的符号!是的,这幅画兼具着历史性和美感,不仅让我们回顾了一段传奇的往事,也让我们追忆了一位伟大的英雄,更让我们铭记了一个光荣的时代!
说到这里,笔者相信已经有人知道这幅油画的名称了。是的,这就是雅克·路易·大卫的《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德隘口的拿破仑》。这幅完成于1801年的油画倾注了大卫的很多心血,它高270厘米,宽232厘米,可谓鸿幅巨制。画中的主人公就是当时担任法国执政府第一执政,日后成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的拿破仑·波拿巴。作为一名波拿巴的狂热崇拜者,大卫的这幅大作,是为了纪念在这幅画背后的那段传奇故事:1800年马伦哥战役。
事情还要从战役发生的前一年说起。1799年11月9日,也就是法兰西共和国第八年的雾月十八日,拿破仑发动了“雾月政变”,建立执政府,任第一执政。此时,第二次反法同盟正对法国虎视眈眈。拿破仑向当时的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和奥地利国王弗兰西斯二世各修书一封,内容都是呼吁和平。但是,这两位国王并未理睬拿破仑的和平意愿,他们认为这只是拿破仑的缓兵之计,毫无诚意,并认为只有让法国王室复位才有和平可言。这样一来,拿破仑获得了除法国王党分子以外几乎所有法国人的支持。同时这也表明,法国同反法同盟的大战无可避免,于是拿破仑决定要进行一场决定性的战役,迫使反法同盟瓦解。1800年,对法国威胁最大的国外战场,非意大利战场莫属。当时,反法联军,尤其是奥地利军队在那里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而法国则只有很少的兵力做留守之用。对于意大利,拿破仑一点也不陌生。四年前,他率领意大利军团在那里多次打败奥地利军队,获得了巨大的军事胜利,自己在法国的威望也因此节节高升。但是这次却不能掉以轻心。他认为,和以前一样从沿海地区进入意大利北部的老套路已不再适用,需另辟蹊径。他敏锐地察觉到,从北面的瑞士翻越阿尔卑斯山,直接迂回到驻意奥军的后方,可对其发动出其不意的打击,进行决定性会战。
为实施这一战略意图,拿破仑做了两件大事。首先,他派遣一个代表团赶赴荷兰阿姆斯特丹,向荷兰财团商议借款事宜。为了满足军费开支,拿破仑不惜接受了极为苛刻的条件和高额的利息,筹集到了一大笔钱款,军费总算有了着落。然后,有了资金就开始组建新的兵团。当时,莱茵军团在北,意大利军团在南,这南北两翼都有很重的作战任务,不能调动。拿破仑于是组建了新的军团,名曰“预备军团”。这支军队主力有37000人,由拿破仑亲自指挥。这支部队组建完毕后迅速地向瑞士境内秘密行进。同时,为了掩人耳目,拿破仑使出了瞒天过海的妙招。他另召集数干毫无作战经验的新兵和老弱残兵在法国第戎举行“阅兵式”,宣称这就是新建的“预备军团”。这下,散布在欧洲各地的英国、奥地利等国的间谍探子们算是一睹“预备军团”的“风采”。但可惜的是,这些间谍,连同他们的主子,都被这个科西嘉矮个子的障眼法给骗了,真正的预备军团正在向瑞士有序集结。当然,真正的好戏还在后头。
至此,军费到位了,军团组成了,大致方向也早已经确定了。但具体的行军路线尚未敲定。经过反复的思考与衡量,这位第一执政拟出了进军计划:预备军团主力穿越大圣伯纳德隘口,从瑞士的西部进入皮埃蒙特平原,另外几支辅助兵力则分别从小圣伯纳德隘口、圣戈塔德隘口和塞尼斯隘口分兵进击意大利北部其它地区。
1800年5月6日,拿破仑离开巴黎,前往预备军团在日内瓦和洛桑的两处驻地。随后,他率领预备军团的主力,正式踏上了征途。此时,驻意奥军总司令梅拉斯元帅正忙于进攻法国马塞纳麾下的意大利军团。作为一名年近七十的老帅,他并非未曾考虑过法军经由瑞士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北部的这个可能性。但他同时觉得,这条路地势太险要,环境太恶劣,几乎没有通过的可能,历史上除却汉尼拔和法王弗兰索瓦一世以外,几乎没有人选择这条路。不过,久经战阵的梅拉斯如今碰到的绝不是个平庸之辈,这次,他失算了。因为他遭遇的是拿破仑。正因为他的轻敌大意,使得奥军的后方基地暴露无遗。
拿破仑想达到其出其不意的战略目标也绝非易事。当年汉尼拔率领的迦太基军队走过的是前面提及的小圣伯纳德隘口,那里相对平坦,而拿破仑则要翻越更险要的大圣伯纳德隘口。这里海拔2469米,为东北一西南走向,横跨阿尔卑斯山。这里的道路交通条件极为恶劣,陡峭而崎岖的羊肠小道长达数十公里,路面很狭窄,部队只能沿着一条道徐徐前进。等到了一个叫做圣彼埃的地点时,简直没有道路了,到处是悬崖峭壁和深深的积雪,部队只好攀登到积雪深厚、巨石密布的山脊上强行通过。每个人心中都十分紧张,行动格外小心。在这里,只要稍有不慎,就会跌入无底深渊,而且头顶上方的冰雪也有随时崩落的危险。但我们不能忘了,这不是一次登山活动,这是一次行军。既然是行军,那么除了士兵外,还有大量的枪炮弹药和粮草辎重等笨重物资,恰恰是这些物资的运输才是这次行军最大的困难。一路上为了能够便于通过,很多车辆、火炮和弹药箱都被遗弃了。但是,总不能把那些重装备都丢光吧?不然下了山靠什么去对奥军作战?幸运的是,附近的村民过来了。在这些村民的帮助下,炮兵官兵们找到了一个成功运输大炮的方法:把松树干按炮管尺码锯成两半,将中间掏空,然后将炮管卸下,装在掏空了的树干中固定好,炮口朝后,炮尾朝前,在炮尾环上系上绳索,再由身强力壮的士兵拖着它前进。架炮的轮子则由骡子驮着行走。终于,大炮也可以“越过”险峻的阿尔卑斯山了!在翻越崇山峻岭的过程中,拿破仑镇定自若,从容不迫。他一边指挥军队,一边和向导闲聊着,拉着家常。仿佛这不是在行军作战,这是旅行;仿佛在他的脚下,这里不是险峻的阿尔卑斯山,而是平坦的巴黎大街。这段行军的意义是非同寻常的。 拿破仑制定的行军路线自然状况十分险恶,但却成功地迷惑了敌军,实现了作战中的一大要诀——出其不意。这是一次极为成功的、在极端条件下的行军。可以想象,如果没能从隘口通过,如果不能想出办法运输辎重和大炮通过险峻的阿尔卑斯山,那么后来的情形会是怎样。兵行险招,虽然有着不可避免的物质和人员损失,但却使得法军成功地对奥军后方施以战略奇袭,且避开了奥军的主力。
5月16日,拿破仑的手下拉纳将军率先头部队抵达奥斯塔山谷,其他部队也陆续来此集结。当如梦初醒的梅拉斯元帅反应过来开始集结兵力迎战背后奔袭而来的法军时,拿破仑已经率军来到了一马平川的皮埃蒙特平原。他没有按照常规套路去解救被围困在热那亚的友军(前文所述马塞纳所部),而是攻下了米兰——奥军在意大利北部的补给基地。法军一路势如破竹,从米兰出发,连陷帕维亚、布伦西亚等城市,并且渡过意大利北部的波河,再败奥军于波河南岸。梅拉斯未曾料到法军攻势如此猛烈,规模如此庞大,此时他集结了30000多人的兵力,驻扎于亚历山大里亚要塞。拿破仑也不清楚奥军主力的位置所在,但也统领大军向亚历山大里亚要塞方向挺进。
马伦哥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村庄,位于亚历山大里亚东南大约五公里的地方。它紧靠着一条名叫丰塔农讷的小河。这一带地形比较复杂,村庄、农合和葡萄园星罗棋布,适合于防御。6月13日,法奥双方在这个村庄附近发生了激战,奥军败走,退守要塞。是日夜,战地一片寂静,就在大战前夜,法军的情报系统犯了致命的错误。拿破仑收到了错误的情报,说马伦哥附近的河流上仅有的一座桥被破坏。联系此前顺风顺水的战斗过程,拿破仑据此得出错误结论:奥军已经开始撤退。他立即发布命令,分散兵力搜索奥军的去向。但实际上,奥军主力此时全部集结在亚历山大里亚要塞,根本没有撤退。14日上午九时,要塞里的奥军倾巢而出如潮水般向驻在马伦哥的法军掩杀过来。那座所谓被破坏的桥不但完好无损,而且还多出了两座浮桥,所以奥军连绵不绝地跨河出击。由于兵力分散,法军此时在数量上处于劣势。尽管拿破仑派出了手中所有的预备队,但是法军依然不能取胜。虽然召回援军的命令已下,但远水一时救不了近渴。激战到14日下午,马伦哥失守。法军伤亡惨重,大炮仅剩五门。看样子,奥军赢了这场大战,梅拉斯也派出信使向维也纳报捷:战无不胜的拿破仑,败了!法军此时也是垂头丧气,人心惶惶。但是拿破仑依然临危不惧,他坚信援军很快就会到来。果然,到了下午五点,情势逆转了__将军德赛率援军赶到。经过紧急商议后,德赛将军率领步兵配合着法军的重装骑兵,在大炮的火力支援下向奥军的追击部队发起冲锋。奥军正沉浸在欢庆胜利的喜悦中,甚至连梅拉斯元帅此时都不在战场,乍看见法军冲杀过来根本猝不及防,战局顿时大乱。追击部队的败退引发了奥军整体的崩盘,形势急转直下,奥军将士根本未曾料到“战败”了的法军还会发起如此规模的反扑!他们无心恋战,或战死,或逃命,或投降。法军则乘胜追击,直到入夜方才停下来。马伦哥战役就这样戏剧性的结束了。是役,奥军共损失9400人,法军损失5800人,值得一提的是为战局扭转作出巨大贡献的德赛将军因为身先士卒,在冲锋时中弹身亡,拿破仑为此悲痛不已。
马伦哥战役结束了,而一段传奇也就此载入史册。这场战役挽救了岌岌可危的执政政府,稳固了拿破仑在法国国内的统治地位,但整个战役的过程可谓惊心动魄。险象环生的山地行军,一波三折的战斗过程使得这场战役虽然没有后来奥斯特里茨战役那么有名,但是依然为后人津津乐道。同年,画家雅克·路易·大卫开始创作那幅著名的《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德隘口的拿破仑》。不过在画中,拿破仑骑在马上,实际情况则是拿破仑骑在一头驴子上,由向导牵着翻山越岭。该画创作时,拿破仑要求做出这一修改,而作为拿破仑“粉丝”的大卫也欣然答应。后来大卫及其学生又将这幅画制作了多份,分别储存在凡尔赛宫、玛尔梅斯拿破仑博物馆等地,供各地来客观赏。大卫在之后的日子里依然为拿破仑服务,那幅描绘拿破仑登基称帝的《拿破仑一世及皇后加冕典礼》油画也是大卫的杰作之一。如今,《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德隘口的拿破仑》这幅画使用得非常广泛,我们可以经常看到那些历史、军事、艺术甚至旅游题材的书籍、报刊、网站等传媒在使用这幅画。它是艺术的杰作,也是历史的反映,更是法国那个曾经辉煌时期的符号!是的,这幅画兼具着历史性和美感,不仅让我们回顾了一段传奇的往事,也让我们追忆了一位伟大的英雄,更让我们铭记了一个光荣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