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传福,山东济宁市实验中学资深高中语文教师,发表各类文章五十多篇,对高考、中学生阅读和写作有独到研究。
李白,我们人人都熟悉的唐代大诗人,但实际上,李白在我们心目中只是一个概念化的人物,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可从《疯狂,梦境和艺术世界的相同与相异》这篇文章中,我们读到了一个血肉丰满的“实在”的李白。
这篇文章是李长之的著作《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导语中的一个章节,乍一看,应该是一篇理论色彩浓厚的文章。可一读才发现,这文章写得真是鲜活,没有一点理论文章的枯燥气息,读后有畅快淋漓、一泻千里之感。在作者的笔下,李白的个性鲜明而独特,他有喜有悲,“并且他所悲的,所喜的,也就正是我们所悲的,所喜的”。然而,他比我们喜得厉害,悲得厉害;他疯,他狂,但疯得有价值,狂得有意义。虽然没有细致入微的刻画,但李白的真切形象却如在目前。在作者的笔下,李白仿佛是自己一个交心的酒友,甚至是作者的一颗散心丸,大有“何以解忧,唯有李白”之气概。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作者是用自己的心灵在写李白,用性情和感悟在写李白。他从李白的诗中读出了李白的性情和靈魂,当然,也读出了自己。文章向我们展示的仿佛是两颗心灵跨越时空的交会,所以,我们从文章中读到的李白既是历史之李白,也是灵魂之李白,更是作者之李白。如同作者从李白身上读出自己,同样,我们也从这篇文章中,读出作者,读出我们自己。
有人说,阅读就是“二次创作”,其实,没有“二次创作”就没有阅读,阅读不是倾注和接受,而是激发和点燃。一般人的眼中,《论语》是枯燥的,且不说那启人心智的哲理语句,单单那晦涩的文字就够人伤脑筋的。
其实,《论语》也并非一直板着面孔,如同孔子也并非一直是一脸严肃、正襟危坐一样,《论语》中的许多章节还是非常生动的。它虽然以语录体的形式呈现,但记录者不仅能呈现说话人的思想,而且呈现说话人的个性,展现说话的场景,让我们读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应该是孔子与弟子们的一次座谈会,座谈会的气氛很平和、很融洽。仅仅是一小段对话,这师徒几个的性格特征就跃然纸上。孔子的坦诚和蔼、平易近人,子路的直率鲁莽和勇武精神,冉有、公西华的谦恭和恬淡,曾皙的深沉和小聪明,真切呈现。
何以如此?除了作者精妙的“记录”之外,就是因为其简约的风格留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是因为我们能“设身处地”,是因为我们的精神参与其中。于是,这些人走进了我们,我们也走进了这些人。
李白,我们人人都熟悉的唐代大诗人,但实际上,李白在我们心目中只是一个概念化的人物,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可从《疯狂,梦境和艺术世界的相同与相异》这篇文章中,我们读到了一个血肉丰满的“实在”的李白。
这篇文章是李长之的著作《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导语中的一个章节,乍一看,应该是一篇理论色彩浓厚的文章。可一读才发现,这文章写得真是鲜活,没有一点理论文章的枯燥气息,读后有畅快淋漓、一泻千里之感。在作者的笔下,李白的个性鲜明而独特,他有喜有悲,“并且他所悲的,所喜的,也就正是我们所悲的,所喜的”。然而,他比我们喜得厉害,悲得厉害;他疯,他狂,但疯得有价值,狂得有意义。虽然没有细致入微的刻画,但李白的真切形象却如在目前。在作者的笔下,李白仿佛是自己一个交心的酒友,甚至是作者的一颗散心丸,大有“何以解忧,唯有李白”之气概。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作者是用自己的心灵在写李白,用性情和感悟在写李白。他从李白的诗中读出了李白的性情和靈魂,当然,也读出了自己。文章向我们展示的仿佛是两颗心灵跨越时空的交会,所以,我们从文章中读到的李白既是历史之李白,也是灵魂之李白,更是作者之李白。如同作者从李白身上读出自己,同样,我们也从这篇文章中,读出作者,读出我们自己。
有人说,阅读就是“二次创作”,其实,没有“二次创作”就没有阅读,阅读不是倾注和接受,而是激发和点燃。一般人的眼中,《论语》是枯燥的,且不说那启人心智的哲理语句,单单那晦涩的文字就够人伤脑筋的。
其实,《论语》也并非一直板着面孔,如同孔子也并非一直是一脸严肃、正襟危坐一样,《论语》中的许多章节还是非常生动的。它虽然以语录体的形式呈现,但记录者不仅能呈现说话人的思想,而且呈现说话人的个性,展现说话的场景,让我们读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应该是孔子与弟子们的一次座谈会,座谈会的气氛很平和、很融洽。仅仅是一小段对话,这师徒几个的性格特征就跃然纸上。孔子的坦诚和蔼、平易近人,子路的直率鲁莽和勇武精神,冉有、公西华的谦恭和恬淡,曾皙的深沉和小聪明,真切呈现。
何以如此?除了作者精妙的“记录”之外,就是因为其简约的风格留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是因为我们能“设身处地”,是因为我们的精神参与其中。于是,这些人走进了我们,我们也走进了这些人。